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概论性的 ,即一般地分析和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介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 如**、政体、国体、政府、议会、政党、民族、民 主、国际关系等,这是政治表面情况的分析和解释; 二是原理性的,即要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发生、 发展和结束作规律性和本质性的探索,解释政治现象 和政治活动的来龙去脉,如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等。王沪宁这个课题和这本《政治的 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精)》的目的是在第二 个层次上来建立一种体系,试图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原理的基本体系。
我们希望写的“原理性”的书,是马克思主义政 治学原理,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人对政治现象 和政治活动所做的原理性的分析和论述,而不是我们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来分析政治现象 和政治活动。可以看出,我们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政 治学原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
王沪宁,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中国政治。代表作:《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与人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1977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后去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1978年9月考取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7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第四章 **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节 社会决定**
第二节 **产生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第三节 **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第四节 无产阶级**是新型**
第五节 **必然走向消亡
第五章 **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
**节 **管理权力反作用于社会
第二节 政治统治和社会职能相辅相成
第三节 **职能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
第四节 **存在相对自主性
第六章 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
**节 政治权利源于经济权力
第二节 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第三节 暴力以经济力量为基础
第四节 **与民主
第七章 **属性决定政治形式
**节 阶级统治需要一定的政治形式
第二节 政治形式的本质取决于**类型
第三节 政治形式反映一定的民族特性
第四节 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是辨证的统一
第八章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
**节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
第二节 民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第三节 社会民主高于政治民主
第四节 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共生的
第九章 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
**节 政党是阶级斗争*严整的表现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高形式
第四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
第十章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节 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原则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第四节 划分党和***的职能
第五节 政策和策略是党和政府的生命
第十一章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节 民族在历史中形成
第二节 民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成果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第四节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第五节 民族融合是各民族高度发展的结果
第十二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节 政治文化反映社会存在
第二节 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
第三节 政治文化兼有现实性和历史继承性
第四节 政治文化发展不一定与社会发展同步
第五节 政治文化要进行灌输
第十三章 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
**节 政治发展依照其内在规律
第二节 政治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第三节 政治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第四节 政治发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第五节 政治发展是自觉的政治活动
第十四章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节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节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
第三节 政治革命发展到社会革命
第四节 革命必须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第五节 暴力方式与和平方式辨证统一
第六节 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相统一
第七节 改良是革命的副产品
第十五章 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
**节 现代国际社会是世界体系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受阶级划分影响
第三节 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战争与和平是政治的继续
第五节 和平共处是处理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十六章 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节 共和国应是社会共和国
第三节 政治平等升华到社会平等
第四节 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后记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相当高的,它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我花了比预期长得多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理论框架。最让我感到吃力,但也最受益匪浅的,是其中对政治经济学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一刀切的简单线性解释,而是细致描绘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复杂网络。比如,书中对于“政治合法性”的探讨,就超越了单纯的法律程序,深入到了社会阶层对自身地位的心理认同层面,这极具启发性。它迫使我反思自己对“稳定”和“民主”等核心政治概念的理解是否过于肤浅。那些希望快速获得即时答案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沮丧,但对于渴望进行系统性、结构性思考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每一次向上的努力,都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体系,以一种符合当代学术规范和批判精神的方式重新阐释和结构化。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论述并非一味照搬过去的文本,而是对经典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和应用,使其能够有效地“对话”当下的全球政治现实。特别是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与资本流动的张力分析,非常到位,显示了理论的生命力。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严肃的政治学研究者或致力于社会变革的思想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它不提供廉价的希望,但提供理解现实的强大工具。那种被复杂世界清晰化、被模糊概念锐利化的阅读快感,是其他许多读物难以比拟的。这本书的“精”字,名副其实,它浓缩了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与其他一些侧重于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著作相比,《政治的逻辑》提供了一种极具穿透力和历史纵深感的观察角度。它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政治现象,比如选举周期的喧嚣、国际关系的博弈,都可以在更宏大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得到解释。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尤其出色,它没有将当代政治视为孤立的产物,而是将其置于一个长达数百年的社会形态演变链条中进行考察。这种全景式的视角,使得面对眼前的混乱与不确定性时,反而能保持一种冷静和理性。文字的组织非常严谨,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虽然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但作者总能找到非常清晰的论证路径将它们串联起来。这使得尽管主题宏大,但阅读体验却井然有序,让人充满信心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
评分读完这本精装版的《政治的逻辑》,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它将政治的“术”与“道”结合得非常精妙。它不仅讲解了政治权力如何运作的“术”,更深入探讨了政治存在的终极“道”——即人类社会发展和解放的根本方向。我尤其被书中对意识形态批判的篇幅所震撼。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叙事”所包围,而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这些叙事如何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如何构建起看似自然实则人为的社会共识。这种批判性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日常新闻和政治宣言的辨别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而是教你如何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去检验“什么是真的”。装帧的精良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厚重的质感与书中思想的厚重感形成了完美的呼应,让人愿意把它放在案头,时常翻阅,进行再思考。
评分这本《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精)》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对传统政治学思维的彻底颠覆。我原以为政治学无非是权力分配和制度分析的冰冷技术,但这本书却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洞察力注入了每一个章节。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概念,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引导你穿透资本主义社会表层的华丽辞藻,直抵权力运作的核心机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国家”这一概念的解构,它不再是一个中立的仲裁者,而是被置于阶级矛盾的放大镜下,清晰地展示出其维护特定社会关系的本质。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力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仿佛长期以来被蒙蔽的双眼突然获得了清晰的视野。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也让政治现象的演变有了坚实的逻辑支撑,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历史进程中必然的产物。这本书的深度,要求读者必须放下既有的预设立场,准备迎接一场智力上的挑战,但随之而来的认知升级,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