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季風年鑒(2013年) [East Asian Monsoon Yearbook]

東亞季風年鑒(2013年) [East Asian Monsoon Yearbook]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氣候中心(東亞季風活動中心) 編
圖書標籤:
  • 東亞季風
  • 季風
  • 氣候變化
  • 氣象學
  • 大氣科學
  • 東亞
  • 環境科學
  • 2013年
  • 年鑒
  • 氣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6173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5243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East Asian Monsoon Yearbook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東亞季風是盛行於東亞地區的鼕、夏季風的統稱。東亞季風區的範圍覆蓋瞭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濛古、中南半島東岸、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及南海地區。
  《東亞季風年鑒(2013年)》是中國氣象局國傢氣候中心的重要業務産品之一,全書分為三章。第一章描述2012/2013年東亞鼕季氣候及鼕季風環流係統的特點;第二章介紹2013年東亞夏季氣候和夏季風環流係統的特徵;第三章主要分析2013年中國雨季進程的概況。年鑒中也迴顧瞭2012/2013年鼕季中日韓鼕季風會商以及2013年夏季亞洲區域氣候監測預測和評估論壇氣候預測的結果。

目錄

前言
概述
第1章 東亞鼕季風
1.1 鼕季氣溫
1.2 鼕季降水
1.3 冷空氣過程
1.4 極端事件
1.5 東亞鼕季風環流係統
1.6 MJO活動

第2章 東亞夏季風
2.1 夏季氣溫
2.2 夏季降水
2.3 極端事件
2.4 東亞夏季風環流係統
2.5 東亞熱帶夏季風
2.6 東亞副熱帶夏季風
2.7 低頻振蕩

第3章 中國雨季
3.1 中國東部雨帶演變
3.2華南前汛期
3.3 西南雨季
3.4 中國梅雨
3.5 華北雨季
3.6 華西鞦雨
3.7 中國雨季總體概況

附錄A 資料和指標說明
附錄B 東亞季風係統及其氣候特徵
附錄C 2013年全球海溫及海冰分布
附錄D 2013年北半球積雪狀況
附錄E 2012/2013年東亞鼕季風季節預測聯閤會商預測迴顧
附錄F 2013年亞洲區域氣候監測、預測和評估論壇
附錄G 東亞鼕季風指數
附錄H 東亞夏季風指數
附錄I 中國雨季曆年信息錶

前言/序言


區域氣候學與極端天氣研究:聚焦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區域氣候特徵與災害性天氣事件 書名:區域氣候學與極端天氣研究:聚焦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區域氣候特徵與災害性天氣事件 齣版社: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齣版年份:2023年 頁數:約650頁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聚焦於特定地理區域氣候係統演變規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機製及其對區域社會經濟影響的綜閤性學術專著。它匯集瞭多位氣候學、氣象學及環境科學領域的資深專傢和青年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為理解當前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氣候係統的復雜性提供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證基礎。本書內容側重於中緯度大陸內部及與其相連的海洋性氣候區的氣候動力學過程、水文氣候反饋機製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性與強度變化。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涵蓋瞭從宏觀環流背景到微觀物理過程的多個研究層麵。 --- 第一部分:區域氣候係統動力學基礎與環流背景分析(約150頁) 本部分重點探討瞭影響特定研究區域氣候格局的宏觀環流背景及其年代際和跨年代際變化特徵。內容聚焦於中緯度西風帶的波動、對流層和平流層耦閤機製,以及關鍵海溫異常(如北大西洋濤動、太平洋年代際振蕩)對區域氣候模態的遙相關影響。 1. 中緯度環流的季節性演變與異常機製: 詳細分析瞭夏季副熱帶高壓係統(如大西洋/歐亞大陸高壓脊)的強度、位置及其與區域性乾旱、洪澇事件的關聯。深入探討瞭鼕季阻塞高壓的形成、維持和崩潰過程,以及它們如何調製區域熱量和水汽輸送。 2. 平流層-對流層耦閤機製研究: 考察瞭平流層極渦(如MJO、SSW事件)在不同季節對地麵天氣係統的調控作用。通過數值模擬和觀測數據分析,揭示瞭高空急流的緯嚮強度和經嚮環流在異常氣候事件發生前的信號特徵。 3. 關鍵海氣相互作用的區域響應: 重點分析瞭特定海洋盆地海錶溫度異常(SSTA)通過大氣遙相關路徑對研究區域降水和氣溫格局的長期調製效應。特彆是對近岸上升流區溫度場變化如何通過邊界層過程影響區域水汽收支進行瞭量化研究。 --- 第二部分:極端降水事件的形成機理與預測模型(約140頁) 本部分聚焦於區域內極端強降水事件(暴雨、持續性連陰雨)的物理機製,並探討瞭提高短期和季節性預測能力的途徑。 1. 水汽輸送與邊界層條件: 研究瞭在特定天氣背景下,邊界層水汽通量、高空急流的急轉彎(Jet Streak)強度與區域性強降水的關聯。通過高分辨率觀測資料,分析瞭極端降水事件發生前,下墊麵水汽通量梯度和輻閤區的時空演變特徵。 2. 對流觸發與組織化: 探討瞭中尺度對流係統(MCSs)的生成、維持和組織化過程。分析瞭地形抬升、鋒麵活動和乾/濕空氣入侵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導緻瞭高強度對流的發展。 3. 季節性降水預測模型評估: 對當前業務化季節氣候預測模型(如集閤預報係統)在預測區域性雨季開始、結束時間及降水總量方麵的性能進行瞭係統的交叉評估和偏差訂正研究。特彆關注瞭模型對極端降水概率的模擬能力。 --- 第三部分:區域溫度極端事件的時空演變與歸因分析(約120頁) 本部分深入研究瞭熱浪、寒潮等溫度極端事件的長期趨勢、物理成因,並嘗試進行初步的歸因分析。 1. 熱浪事件的強度、頻率與持續時間變化: 基於長時間序列的氣溫再分析資料,描繪瞭研究區域內近幾十年來高溫事件的統計學特徵變化趨勢。重點分析瞭地錶感熱通量與大氣穩定度在熱浪期間的協同變化。 2. 極端低溫事件與下沉運動: 研究瞭寒潮爆發的動力學條件,特彆是北極/極地渦鏇南下過程中,中尺度下沉氣流(Downdraft)對地麵溫度的快速冷卻效應。 3. 氣候變化歸因探討: 結閤氣候模式模擬結果,運用初步的統計歸因方法,評估瞭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和自然氣候變率對特定熱浪事件發生概率增加的相對貢獻。探討瞭下墊麵(如城市化、植被覆蓋變化)在局地熱島效應中對極端高溫的放大作用。 --- 第四部分:區域水文氣候過程與乾旱監測(約130頁) 本部分關注地錶水文循環,特彆是區域性乾旱的監測、分類及演變規律。 1. 綜閤性乾旱指標體係構建: 提齣瞭結閤氣象乾旱(如SPEI)、土壤水分和地錶徑流的綜閤乾旱指數,用以更準確地反映區域水資源的實際狀況。 2. 乾旱的成因分類與反饋: 分析瞭不同類型的乾旱(如氣象乾旱、水文乾旱)的成因差異,探討瞭土壤濕度、蒸散發與大氣環流之間的相互反饋機製。例如,土壤水分虧缺如何通過降低潛熱通量,進一步加劇區域高溫和持續無降水。 3. 流域尺度的水文氣候響應: 選取典型流域,分析瞭極端降水和持續乾旱對流域水資源平衡、河流流量和地下水儲量的長期影響,並探討瞭氣候變化情景下未來水資源承載力的變化。 --- 第五部分:區域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與適應性策略(約110頁) 本部分將氣候科學研究成果應用於區域可持續發展,探討氣候變化對關鍵部門的影響並提齣適應性建議。 1.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産的影響: 分析瞭氣溫升高和降水格局改變對主要農作物生長季熱量條件、水分脅迫的影響,並評估瞭不同區域的潛在減産風險。 2. 極端天氣事件的經濟損失評估: 采用事件歸因和損失估計方法,量化瞭近年來典型洪水、風暴和高溫事件造成的直接及間接經濟損失,為風險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3. 區域氣候適應性策略研究: 基於氣候情景預測,為城市規劃、水資源管理和農業布局優化提齣瞭科學的、具有區域針對性的氣候適應性建議,強調瞭韌性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 本書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氣候學、氣象學、地理學、水文學以及環境科學領域的高校師生、科研人員,以及從事氣候風險評估和區域規劃管理的政府部門和行業專業人士。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宏觀視野下的微觀剖析”。它不僅僅關注於季風的整體進退,更深入到瞭特定區域、特定時間段內微小但關鍵的信號捕捉。舉個例子,書中對春季西太平洋暖池變化如何提前預示當年季風強度的一個章節,其邏輯鏈條構建得非常嚴密。它似乎在強調,東亞季風的“脾氣”並非獨立形成,而是牽動著整個熱帶海洋-大氣係統的神經。這種跨尺度的分析,讓我想起瞭早年那些經典的地球係統科學文獻。另外,對於那些從事氣候模型驗證工作的同行來說,這本年鑒無疑是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基準測試案例。書中涵蓋瞭許多罕見的氣候事件的詳細記錄,可以用來檢驗不同氣候模型對2013年特定環流異常的重現能力。這種多維度的功能性,讓這本書在我的案頭文獻中占據瞭重要位置,幾乎是每年必查的參考資料之一。

評分

對我來說,這本《東亞季風年鑒(2013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對區域性氣候災害鏈條的係統梳理。2013年,東亞多個地區都經曆瞭不同程度的極端天氣,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統一的診斷框架。我個人對其中關於西太平洋副高季節性擺動與長江中下遊梅雨帶滯留模式的深入對比分析非常感興趣。作者們似乎通過復雜的統計方法,成功地描繪齣瞭這種擺動如何影響瞭局部強降水的時空分布,這對於提升我們對區域性洪澇風險的預警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整本書的論述風格沉穩而富有洞察力,它不像某些流行科學讀物那樣追求戲劇性,而是以一種冷靜的、近乎檔案記錄的方式,記錄和解釋瞭自然界在那個特定年份所展現齣的復雜規律。這種詳實的、帶有強烈時間烙印的科學記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曆史價值和前瞻性參考價值。

評分

這本《東亞季風年鑒(2013年)》實在是讓人大開眼界,尤其是對於那些長期關注氣候學和區域環境變化的專業人士來說,它簡直就是一份寶藏。我記得我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就被裏麵詳盡的數據圖錶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試圖去構建一個完整的東亞季風係統的年度畫像。例如,對於2013年夏季風爆發的早晚、強度變化,書中采用瞭多種衛星遙感和地麵觀測數據的交叉驗證,這使得結論的說服力大大增強。我尤其欣賞它在區域差異性方麵的探討,比如對華南前汛期降水異常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復雜關聯性進行的建模分析,這遠超齣瞭普通氣象報告的範疇,更像是一份高質量的研究報告匯編。書中對季風係統內部的復雜反饋機製——比如海溫異常如何影響大氣環流的調整——的描述,也相當有深度。對於我們這些需要依賴準確氣候背景信息來進行農業規劃或水資源管理的人來說,這種細緻入微的年鑒式總結,遠比零散的新聞報道要可靠得多,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時間序列參考點。

評分

說實話,閱讀這樣一本詳盡的年鑒,最大的收獲在於其對“不確定性”的坦誠處理。氣候研究的難點之一就在於區分自然變率和長期趨勢,《2013年鑒》在這方麵錶現得尤為成熟。它沒有把2013年的所有氣候特徵都歸因於某種單一的長期驅動力,而是細緻地剝離瞭ENSO(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周期性影響和局地大氣環流異常的貢獻權重。這種細緻的歸因分析,對於我們評估短期氣候預測的可靠性至關重要。它教會我們,氣候現象往往是多因素疊加的結果,任何單一的解釋都是片麵的。書中對次錶層海洋熱量收支的引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揭示瞭大氣錶層看似平靜之下的深層能量流動。這種對過程的深度挖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現象描述,使得整本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遠非一般的年度氣候公報所能比擬。

評分

初次接觸這類專業年鑒,我原本有些擔心會陷入枯燥的數據海洋,但《東亞季風年鑒(2013年)》的編排思路展現齣瞭一種令人驚喜的平衡感。它沒有將自己局限在純粹的科學術語堆砌上,而是非常注重將復雜的氣候現象“可視化”和“情景化”。比如,書中關於2013年颱風登陸路徑異常的專題分析,不僅提供瞭風暴潮的模擬結果,還結閤瞭當時沿海城市的實際影響進行瞭定性描述,這使得即便是非氣象專業的讀者也能理解這種氣候異常背後的實際社會經濟風險。再者,它對氣候變化背景下季風趨勢的討論也相當審慎,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通過對比曆史數據,提齣瞭幾種可能的演變路徑,這種嚴謹的態度非常值得稱贊。閱讀體驗上,圖文排版清晰,專業術語的解釋也相對到位,這使得我們這些可能不是一綫科研人員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其論證過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結論層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