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年鉴(2013年) [East Asian Monsoon Yearbook]

东亚季风年鉴(2013年) [East Asian Monsoon Year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东亚季风
  • 季风
  • 气候变化
  • 气象学
  • 大气科学
  • 东亚
  • 环境科学
  • 2013年
  • 年鉴
  • 气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17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24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ast Asian Monsoon Year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亚季风是盛行于东亚地区的冬、夏季风的统称。东亚季风区的范围覆盖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蒙古、中南半岛东岸、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及南海地区。
  《东亚季风年鉴(2013年)》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重要业务产品之一,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描述2012/2013年东亚冬季气候及冬季风环流系统的特点;第二章介绍2013年东亚夏季气候和夏季风环流系统的特征;第三章主要分析2013年中国雨季进程的概况。年鉴中也回顾了2012/2013年冬季中日韩冬季风会商以及2013年夏季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气候预测的结果。

目录

前言
概述
第1章 东亚冬季风
1.1 冬季气温
1.2 冬季降水
1.3 冷空气过程
1.4 极端事件
1.5 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1.6 MJO活动

第2章 东亚夏季风
2.1 夏季气温
2.2 夏季降水
2.3 极端事件
2.4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2.5 东亚热带夏季风
2.6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2.7 低频振荡

第3章 中国雨季
3.1 中国东部雨带演变
3.2华南前汛期
3.3 西南雨季
3.4 中国梅雨
3.5 华北雨季
3.6 华西秋雨
3.7 中国雨季总体概况

附录A 资料和指标说明
附录B 东亚季风系统及其气候特征
附录C 2013年全球海温及海冰分布
附录D 2013年北半球积雪状况
附录E 2012/2013年东亚冬季风季节预测联合会商预测回顾
附录F 2013年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
附录G 东亚冬季风指数
附录H 东亚夏季风指数
附录I 中国雨季历年信息表

前言/序言


区域气候学与极端天气研究: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特征与灾害性天气事件 书名:区域气候学与极端天气研究: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特征与灾害性天气事件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3年 页数:约650页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特定地理区域气候系统演变规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机制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它汇集了多位气候学、气象学及环境科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理解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气候系统的复杂性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基础。本书内容侧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及与其相连的海洋性气候区的气候动力学过程、水文气候反馈机制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性与强度变化。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涵盖了从宏观环流背景到微观物理过程的多个研究层面。 --- 第一部分:区域气候系统动力学基础与环流背景分析(约150页)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影响特定研究区域气候格局的宏观环流背景及其年代际和跨年代际变化特征。内容聚焦于中纬度西风带的波动、对流层和平流层耦合机制,以及关键海温异常(如北大西洋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区域气候模态的遥相关影响。 1. 中纬度环流的季节性演变与异常机制: 详细分析了夏季副热带高压系统(如大西洋/欧亚大陆高压脊)的强度、位置及其与区域性干旱、洪涝事件的关联。深入探讨了冬季阻塞高压的形成、维持和崩溃过程,以及它们如何调制区域热量和水汽输送。 2. 平流层-对流层耦合机制研究: 考察了平流层极涡(如MJO、SSW事件)在不同季节对地面天气系统的调控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和观测数据分析,揭示了高空急流的纬向强度和经向环流在异常气候事件发生前的信号特征。 3. 关键海气相互作用的区域响应: 重点分析了特定海洋盆地海表温度异常(SSTA)通过大气遥相关路径对研究区域降水和气温格局的长期调制效应。特别是对近岸上升流区温度场变化如何通过边界层过程影响区域水汽收支进行了量化研究。 --- 第二部分:极端降水事件的形成机理与预测模型(约140页) 本部分聚焦于区域内极端强降水事件(暴雨、持续性连阴雨)的物理机制,并探讨了提高短期和季节性预测能力的途径。 1. 水汽输送与边界层条件: 研究了在特定天气背景下,边界层水汽通量、高空急流的急转弯(Jet Streak)强度与区域性强降水的关联。通过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分析了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前,下垫面水汽通量梯度和辐合区的时空演变特征。 2. 对流触发与组织化: 探讨了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生成、维持和组织化过程。分析了地形抬升、锋面活动和干/湿空气入侵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高强度对流的发展。 3. 季节性降水预测模型评估: 对当前业务化季节气候预测模型(如集合预报系统)在预测区域性雨季开始、结束时间及降水总量方面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交叉评估和偏差订正研究。特别关注了模型对极端降水概率的模拟能力。 --- 第三部分:区域温度极端事件的时空演变与归因分析(约120页)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热浪、寒潮等温度极端事件的长期趋势、物理成因,并尝试进行初步的归因分析。 1. 热浪事件的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变化: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气温再分析资料,描绘了研究区域内近几十年来高温事件的统计学特征变化趋势。重点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与大气稳定度在热浪期间的协同变化。 2. 极端低温事件与下沉运动: 研究了寒潮爆发的动力学条件,特别是北极/极地涡旋南下过程中,中尺度下沉气流(Downdraft)对地面温度的快速冷却效应。 3. 气候变化归因探讨: 结合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运用初步的统计归因方法,评估了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气候变率对特定热浪事件发生概率增加的相对贡献。探讨了下垫面(如城市化、植被覆盖变化)在局地热岛效应中对极端高温的放大作用。 --- 第四部分:区域水文气候过程与干旱监测(约130页) 本部分关注地表水文循环,特别是区域性干旱的监测、分类及演变规律。 1. 综合性干旱指标体系构建: 提出了结合气象干旱(如SPEI)、土壤水分和地表径流的综合干旱指数,用以更准确地反映区域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2. 干旱的成因分类与反馈: 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干旱(如气象干旱、水文干旱)的成因差异,探讨了土壤湿度、蒸散发与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反馈机制。例如,土壤水分亏缺如何通过降低潜热通量,进一步加剧区域高温和持续无降水。 3. 流域尺度的水文气候响应: 选取典型流域,分析了极端降水和持续干旱对流域水资源平衡、河流流量和地下水储量的长期影响,并探讨了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 --- 第五部分: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与适应性策略(约110页) 本部分将气候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探讨气候变化对关键部门的影响并提出适应性建议。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了气温升高和降水格局改变对主要农作物生长季热量条件、水分胁迫的影响,并评估了不同区域的潜在减产风险。 2. 极端天气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 采用事件归因和损失估计方法,量化了近年来典型洪水、风暴和高温事件造成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区域气候适应性策略研究: 基于气候情景预测,为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布局优化提出了科学的、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气候适应性建议,强调了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气候学、气象学、地理学、水文学以及环境科学领域的高校师生、科研人员,以及从事气候风险评估和区域规划管理的政府部门和行业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来说,这本《东亚季风年鉴(2013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对区域性气候灾害链条的系统梳理。2013年,东亚多个地区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极端天气,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诊断框架。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西太平洋副高季节性摆动与长江中下游梅雨带滞留模式的深入对比分析非常感兴趣。作者们似乎通过复杂的统计方法,成功地描绘出了这种摆动如何影响了局部强降水的时空分布,这对于提升我们对区域性洪涝风险的预警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整本书的论述风格沉稳而富有洞察力,它不像某些流行科学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而是以一种冷静的、近乎档案记录的方式,记录和解释了自然界在那个特定年份所展现出的复杂规律。这种详实的、带有强烈时间烙印的科学记录,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前瞻性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东亚季风年鉴(2013年)》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气候学和区域环境变化的专业人士来说,它简直就是一份宝藏。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里面详尽的数据图表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试图去构建一个完整的东亚季风系统的年度画像。例如,对于2013年夏季风爆发的早晚、强度变化,书中采用了多种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的交叉验证,这使得结论的说服力大大增强。我尤其欣赏它在区域差异性方面的探讨,比如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复杂关联性进行的建模分析,这远超出了普通气象报告的范畴,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汇编。书中对季风系统内部的复杂反馈机制——比如海温异常如何影响大气环流的调整——的描述,也相当有深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依赖准确气候背景信息来进行农业规划或水资源管理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年鉴式总结,远比零散的新闻报道要可靠得多,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时间序列参考点。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专业年鉴,我原本有些担心会陷入枯燥的数据海洋,但《东亚季风年鉴(2013年)》的编排思路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平衡感。它没有将自己局限在纯粹的科学术语堆砌上,而是非常注重将复杂的气候现象“可视化”和“情景化”。比如,书中关于2013年台风登陆路径异常的专题分析,不仅提供了风暴潮的模拟结果,还结合了当时沿海城市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定性描述,这使得即便是非气象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这种气候异常背后的实际社会经济风险。再者,它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季风趋势的讨论也相当审慎,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通过对比历史数据,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演变路径,这种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阅读体验上,图文排版清晰,专业术语的解释也相对到位,这使得我们这些可能不是一线科研人员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其论证过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结论层面。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观视野下的微观剖析”。它不仅仅关注于季风的整体进退,更深入到了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内微小但关键的信号捕捉。举个例子,书中对春季西太平洋暖池变化如何提前预示当年季风强度的一个章节,其逻辑链条构建得非常严密。它似乎在强调,东亚季风的“脾气”并非独立形成,而是牵动着整个热带海洋-大气系统的神经。这种跨尺度的分析,让我想起了早年那些经典的地球系统科学文献。另外,对于那些从事气候模型验证工作的同行来说,这本年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基准测试案例。书中涵盖了许多罕见的气候事件的详细记录,可以用来检验不同气候模型对2013年特定环流异常的重现能力。这种多维度的功能性,让这本书在我的案头文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几乎是每年必查的参考资料之一。

评分

说实话,阅读这样一本详尽的年鉴,最大的收获在于其对“不确定性”的坦诚处理。气候研究的难点之一就在于区分自然变率和长期趋势,《2013年鉴》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成熟。它没有把2013年的所有气候特征都归因于某种单一的长期驱动力,而是细致地剥离了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周期性影响和局地大气环流异常的贡献权重。这种细致的归因分析,对于我们评估短期气候预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气候现象往往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任何单一的解释都是片面的。书中对次表层海洋热量收支的引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大气表层看似平静之下的深层能量流动。这种对过程的深度挖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远非一般的年度气候公报所能比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