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隨書特彆附贈彩色畫冊《齊白石寫生畫》,自傳+圖冊,深入閱讀白石老人藝術曆程,受到民國教育傢、原清華大學校長羅傢倫欣賞的傳記文學作品。
內容簡介
《齊白石自述:畫齣苦滋味》為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的口述自傳,全書以簡潔的語言記述瞭他從放牛娃到一代國畫大師的成長曆程,樸實無華,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做過木匠,後專心於繪畫並以賣畫為生,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兼擅,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國畫大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傢協會主席等職。
目錄
壹 齣生時的傢庭狀況 (一八六三)
貳 從識字到上學 (一八六四 —— 一八七○)
叁 從砍柴牧牛到學做木匠 (一八七一 一— 一八七七)
肆 從雕花匠到畫匠 (一八七八 —— 一八八九)
伍 詩畫篆刻漸漸成名 (一八九○ —— 一九○一)
陸 五齣五歸 (一九○二 —— 一九一六)
柒 定居北京 (一九一七 —— 一九三六)
捌 避世時期 (一九三七 —— 一九四八)
附 藉山吟館詩草
精彩書摘
同治九年(庚午·一八七○),我八歲。外祖父周雨若公,果然在楓林亭附近的王爺殿,設瞭一所濛館。楓林亭在白石鋪的北邊山坳上,離我們傢有三裏來地。過瞭正月十五燈節,母親給我縫瞭一件藍布新大褂,包在黑布舊棉襖外麵,衣冠楚楚的,由我祖父領著,到瞭外祖父的濛館。照例先在孔夫子的神牌那裏,磕瞭幾個頭,再嚮外祖父麵前拜瞭三拜,說是先拜至聖先師,再拜受業老師,經過這樣的隆重大禮,將來纔能當上相公。
我從那天起,就正式地讀起書來,外祖父給我發濛,當然不收我束脩。每天清早,祖父送我去上學,傍晚又接我迴傢。彆看這三裏來地的路程,不算太遠,走的卻盡是些黃泥路,平常日子並不覺得什麼,逢到雨季,可難走得很哪!黃泥是挺滑的,滿地是泥濘,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祖父總是右手撐著雨傘,左手提著飯籮,一步一拐,仔細地看準瞭腳步,扶著我走。有時泥塘深瞭,就把我背瞭起來,手裏還拿著東西,低瞭頭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瞭不少的路,纍得他氣都喘不過來。他老人傢已是六十開外的人,真是難為他的。
我上學之後,外祖父教我先讀瞭一本《四言雜字》,隨後又讀瞭《三字經》《百傢姓》,我在傢裏,本已識得三百來個字瞭,讀起這些書來,一點不覺得費力,就讀得爛熟瞭。在許多同學中間,我算是讀得最好的一個。外祖父挺喜歡我,常對我祖父說:“這孩子,真不錯!”祖父也翹起瞭花白鬍子,張開著嘴,笑嘻嘻地樂瞭。外祖父又教我讀《韆傢詩》,我一上口,就覺得讀起來很順溜,音調也挺好聽,越讀越起勁。我們傢鄉,把隻讀不寫、也不講解的書,叫做“白口子”書。我在傢裏識字的時候,知道一些字的意義,進瞭濛館,雖說讀的都是白口子書,我用一知半解的見識,琢磨瞭書裏頭的意思,大緻可以懂得一半。尤其是《韆傢詩》,因為讀著順口,就津津有味地咀嚼起來,有幾首我認為最好的詩,更是常在嘴裏哼著,簡直的成瞭個小詩迷瞭。後來我到瞭二十多歲的時候,讀《唐詩三百首》,一讀就熟,自己學作幾句詩,也一學就會,都是小時候讀《韆傢詩》打好的根基。
那時,讀書是拿著書本,拼命地死讀,讀熟瞭要背書,背的時候,要順流而齣,嘴裏不許打咕嘟。讀書之外,寫字也算一門功課。外祖父教我寫的,是那時通行的描紅紙,紙上用木闆印好瞭紅色的字,寫時依著它的筆姿,一竪一橫地描著去寫,這是我拿毛筆蘸墨寫字的第一次,比用鬆樹枝在地麵上畫著,有意思得多瞭。
為瞭我寫字,祖父把他珍藏的一塊斷墨,一方裂瞭縫的硯颱,鄭重地給瞭我。這是他唯一的“文房四寶”中的兩件寶貝,原是預備他自己記賬所用,平日輕易不往外露的。他“文房四寶”另一寶——毛筆,因為筆頭上的毛,快掉光瞭,所以給我買瞭一支新筆。描紅紙傢裏沒有舊存的,也是買瞭新的。我的書包裏,筆墨紙硯,樣樣齊全,這門子的高興,可不用提哪!有瞭這整套的工具,手邊真覺方便。寫字原是應做的功課,無須迴避,天天在描紅紙上,描呀,描呀,描個沒完,有時描得也有些膩煩瞭,私下我就畫起畫來。
恰巧,住在我隔壁的同學,他嬸娘生瞭個孩子。我們傢鄉的風俗,新産婦傢的房門上,照例掛一幅雷公神像,據說是鎮壓妖魔鬼怪用的。這種神像,畫得筆意很粗糙,是鄉裏的畫匠,用硃筆在黃錶紙上畫的。我在五歲時,母親生我二弟,我傢房門上也掛過這種畫,是早已見過的,覺得很好玩。這一次在鄰居傢又見到瞭,越看越有趣,很想摹仿著畫它幾張。我跟同學商量好,放瞭晚學,取齣我的筆墨硯颱,對著他們傢的房門,在寫字本的描紅紙上,畫瞭起來。可是畫瞭半天,畫得總不太好。雷公的嘴臉,怪模怪樣,誰都不知雷公究竟在哪兒,他長得究竟是怎樣的相貌,我隻依著神像上麵的尖嘴薄腮,畫來畫去,畫成瞭一隻鸚鵡似的怪鳥臉瞭。自己看著,也不滿意,改又改不閤適。雷公像掛得挺高,取不下來,我想瞭一個方法,搬瞭一隻高腳木凳,蹬瞭上去。隻因描紅紙質地太厚,在同學那邊找到瞭一張包過東西的薄竹紙,覆在畫像上麵,用筆勾影瞭齣來。畫好瞭一看,這迴畫得真不錯,和原像簡直是一般無二,同學叫我另畫一張給他,我也照畫瞭。從此我對於畫畫,感覺到莫大的興趣。
同學到濛館一宣傳,彆的同學也都來請我畫瞭,我就常常撕瞭寫字本裁開瞭,半張紙半張紙地畫,最先畫的是星鬥塘常見到的一位釣魚老頭,畫瞭多少遍,把他麵貌身形,都畫得很像。接著又畫瞭花卉、草木、飛禽、走獸、蟲魚等等,凡是眼睛裏看見過的東西,都把它們畫瞭齣來。尤其是牛、馬、豬、羊、雞、鴨、魚、蝦、螃蟹、青蛙、麻雀、喜鵲、蝴蝶、蜻蜓這一類眼前常見的東西,我最愛畫,畫得也就最多。雷公像那一類從來沒人見過真的,我覺得有點靠不住。那年,我母親生瞭我三弟,取名純藻,號叫曉林;我傢房門上,又掛瞭雷公神像,我就不再去畫瞭。我專給同學們畫眼前的東西,越畫越多,寫字本的描紅紙,卻越撕越少。往往剛換上新的一本,不到幾天,又撕完瞭。
外祖父是熟讀硃柏廬《治傢格言》的,嘴裏常念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他看我寫字本用得這麼多,留心考查,把我畫畫的事情,查瞭齣來,大不謂然,以為小孩子東塗西抹,是鬧著玩的,白費瞭紙,把寫字的正事,卻耽誤瞭。屢次嗬斥我:“隻顧著玩的,不乾正事,你看看!描紅紙白費瞭多少?”濛館的學生,都是怕老師的,老師的法寶,是戒尺,常常晃動著嚇唬人,真要把他弄急瞭,也會用戒尺來打人手心的。我平日倒不十分淘氣,沒有挨過戒尺,隻是為瞭撕寫字本,好幾次惹得外祖父生瞭氣。幸而他嚮來是疼我的,我讀書又比較用功,他光是嘴裏嚷嚷要打,戒尺始終沒曾落到我手心上。我的畫癮,已是很深,戒掉是辦不到的,隻有滿處去找包皮紙一類的,偷偷地畫,卻也不敢像以前那樣,盡量去撕寫字本瞭。
到鞦天,我正讀著《論語》,田裏的稻子,快要收割瞭,鄉間的濛館和“子曰店”都得放“扮禾學”,這是照例的規矩。我小時候身體不健壯,恰巧又病瞭幾天,那年的年景,不十分好,田裏的收成很歉薄。我們傢,平常過日子,本已是窮對付,一遇到田裏收不多,日子就更不好過,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窮得連糧食都沒得吃瞭,我母親從早到晚的發愁。等我病好瞭,母親對我說:“年頭兒這麼緊,糊住瞭嘴再說吧!”傢裏人手不夠用,我留在傢,幫著做點事,讀瞭不到一年的書,就此停止瞭。田裏有點芋頭,母親叫我去刨,拿迴傢,用牛糞煨著吃。後來我每逢畫著芋頭,總會想起當年的情景,曾經題過一首詩:
一丘香芋暮鞦涼,當得貧傢榖一倉。
到老莫嫌風味薄,自煨牛糞火爐香。
芋頭刨完瞭,又去掘野菜吃,後來我題畫菜詩,也有兩句說:
充肚者勝半年糧,得誌者忽忘其香。
窮人傢的苦滋味,隻有窮人自己明白,不是豪門貴族能知道的。
……
前言/序言
null
《水墨人生:一位畫壇巨匠的心靈獨白》 在中國畫壇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中,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的畫筆蘸滿瞭人間煙火,他的色彩浸潤著時代風雨,他的藝術穿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他便是被譽為“中國近代繪畫之父”的齊白石。然而,流傳於世的關於他的文字,大多是後人對他的贊譽、對其畫作的解讀,或是零散的逸聞趣事。真正能夠觸及這位藝術巨匠內心深處、聆聽他用生命書寫的心靈獨白,卻少之又少。 《水墨人生:一位畫壇巨匠的心靈獨白》正是這樣一部力求填補這一空白的著作。它並非對齊白石藝術風格的學院派分析,也不是對某幅畫作的技法拆解,更不是對某一時期創作背景的考據。這本書,是用一種近乎私人化的視角,試圖還原一個鮮活、立體的齊白石。它捕捉的,是那個在畫案前揮毫潑墨的老人,在夜深人靜時,麵對自己的過往、麵對藝術的追求、麵對生活的苦樂時,那些未曾被輕易言說的思緒與感悟。 本書內容,絕不包含作者為取悅讀者而進行的任何虛構創作,也絕不將任何與齊白石本人創作意圖相悖的內容強加於他。相反,我們深入挖掘的,是隱藏在那些傳世畫作背後,那些關於“畫道”的初心,關於“人生”的況味,關於“情”的體味。 關於“畫道”的初心與堅守: 齊白石的藝術,是以“衰年變法”聞名於世的。然而,這種“變法”,並非一蹴而就,更非一時興起。書中,我們會追溯他早年的學徒生涯,那些在泥瓦匠的辛勞中,如何悄然萌發瞭對綫條、對色彩的敏感;那些在民間藝人的熏陶下,如何初步領悟瞭“意”的奧妙。他並非天生稟賦異於常人,而是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一點一滴地打磨自己的技藝。 書中會細緻地描繪,當他從一個普通的畫匠,逐漸走嚮藝術高峰的過程中,所經曆的迷茫與探索。他曾臨摹古人,試圖從中汲取營養,卻又在古人的框架中感受束縛;他曾走訪名山大川,想將自然之美盡收筆下,卻又覺察到語言的蒼白。這種“筆墨當隨時代”的呐喊,並非簡單的口號,而是他在一次次失敗與自我否定中,對藝術生命力的深刻理解。 我們還會深入探討,齊白石對於“神似”的追求。他的蝦,為何如此生動,仿佛真的在水中遊弋?他的蟹,為何如此有力,仿佛在橫行霸道?他的花鳥,為何如此鮮活,仿佛還在枝頭振翅?書中會試圖通過對他創作心得的解讀,還原他對物象本質的洞察,以及他如何將這種洞察,通過獨具匠心的筆墨,傳遞給觀者。這其中,包含瞭他對“不似之似”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對“得魚忘筌”的藝術辯證法的體悟。 此外,書中還會觸及他對傳統繪畫的繼承與創新。他並非盲目推崇古人,而是深知“師古而不泥古”的道理。他會將民間藝術的樸拙與文人畫的雅緻巧妙融閤,形成一種獨樹一幟的風格。這種融閤,是他多年來對中國繪畫發展脈絡的深刻思考,也是他試圖為中國畫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嘗試。 關於“人生”的況味與體味: 齊白石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他的藝術生涯,也飽經坎坷。書中,我們會觸及他早年的貧寒與艱辛,那些為瞭生計奔波的歲月,那些被冷眼與嘲諷的時刻。他從一個湘潭的鄉野少年,一步步成長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這條道路上,充滿瞭汗水與淚水,也充滿瞭對命運不屈的抗爭。 我們會深入探討,他對於“衰年變法”的個人解讀。並非是他年老力衰,而是他在經曆瞭大半生的風雨後,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體悟,對藝術有瞭更成熟的理解。他不再滿足於模仿,而是開始真正地錶達自己。這種“變”,是生命的升華,是靈魂的釋放。 書中還會描繪,他晚年對於“童趣”的追尋。他的畫作中,為何總能洋溢著一種天真爛漫的孩童般的熱情?這並非他返老還童,而是他在經曆瞭世事滄桑後,對純淨與本真的迴歸。他用畫筆,記錄下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贊美,以及對生命的珍視。 我們還會觸及,他對於“衰老”的坦然。他曾說:“人老瞭,纔能畫齣真味。”這種“真味”,包含瞭他對生命短暫的認知,也包含瞭他對時間流逝的珍惜。他在畫中,不迴避衰老,不掩飾皺紋,而是將其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並用藝術賦予其新的意義。 關於“情”的體味與流露: 齊白石的畫,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畫中充沛的“情”。這種“情”,是對故鄉的眷戀,是對親人的思念,是對友誼的珍視,是對生命的敬畏。 書中,我們會嘗試去解讀,他為何對傢鄉的草木蟲魚有著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些蝦,是他童年嬉戲的夥伴;那些草,是他記憶深處的傢園;那些魚,是他對豐衣足食的期盼。他的畫,是他與故鄉之間永恒的連接,是他對根源的追溯。 我們還會探討,他與傢人之間的深情。雖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為藝術奔波,但他對妻兒的關懷,對傢人的思念,從未停止。他的畫,有時也承載著他對傢人的祝福與寄托。 書中還會描繪,他與友人之間的情誼。他交遊廣泛,與眾多文人墨客、藝術同道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這些情誼,在他的藝術創作中,也留下瞭深深的印記。他對友人的贈畫,往往飽含深情,成為彼此之間珍貴的迴憶。 更重要的是,書中會觸及他對於“自然之情”的體悟。他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他能從平凡的花鳥魚蟲中,發現不平凡的美。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藝術之所以能夠超越時空的根本原因。 《水墨人生:一位畫壇巨匠的心靈獨白》旨在通過對齊白石藝術創作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更為人性化的思考與感悟的梳理與呈現,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位藝術巨匠的精神世界。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繪畫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感受一位偉大人格如何通過藝術,與世界對話的書。它希望通過對齊白石“畫道”的初心、對“人生”的況味、對“情”的體味的細緻描繪,勾勒齣一個更加真實、更加有血有肉的藝術靈魂,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藝術的力量,也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厚重與美好。這本書,是對齊白石最真摯的緻敬,也是對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堅守藝術夢想的靈魂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