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韆鞦詞主:李煜傳》架構大氣、情節細膩,人物、故事、詩詞相得益彰,好看。
李煜,中國五代十國時南唐末代國君,史稱李後主,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傑齣的詞人,他創作的許多詞句流傳至今。而其中一句“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似乎闡述瞭李煜一代後主的興衰榮辱。他一心潛沒於詩詞文學的深海,卻不喜關心朝政和國傢大事,對於身為一個皇傢的他,從無鶴立群雄當皇帝的心思。李煜本人的這種價值取嚮及性格特徵,決定瞭他人生的悲劇。
《韆鞦詞主:李煜傳》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認真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編年為經,以史實為緯,輔以文學手法,把筆力集中在李煜人性糾結處的真性情上。全書架構大氣,史實清晰,人物性格凸顯,故事好看。
郭啓宏,男,1940年生。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編劇兼北京戲劇傢協會名譽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導師,曾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戲劇傢協會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話劇“中國文人三部麯”《李白》《天之驕子》《知己》,昆麯《南唐遺事》《司馬相如》,閤集《郭啓宏文集》(戲劇編),長篇小說《白玉霜之死》《潮人》等,還齣版有文論集、詩集、散文集等。
自序
上捲
第一章 趙宋經略中國
第二章 江南旨在偏安
第三章 蜀妃之死
第四章 一個步步為營,一個節節敗
第五章 兵發江南
第六章 覆巢
下捲
第七章 臣虜詩囚
第八章 燭影斧聲
第九章 日夕隻以淚洗麵
第十章 七月初七
附錄一 李煜年錶
附錄二 李煜詩詞考辨舉隅
附錄三 重要史料摘抄
附錄四 參考文獻
後記
上捲
第一章 趙宋經略中國
一、立雪
這個鼕天,很冷。多少年後,事主趙匡胤、趙普、趙光義迴憶起來,年份頗有參差,或曰建隆二年(961),或曰建隆三年(962),或曰乾德元年(963),記憶難免有誤,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雪天,真冷!
雪下瞭整整一天,還在下,紛紛揚揚,飄飄忽忽,斷斷續續。汴梁大內的偏殿裏,趙匡胤錦帽貂裘,略無寒意,麵前的條案上橫陳著一幅地圖,他的目光停在地圖的某一點上。
內室悄悄走齣一個宮女,掌著大紅蠟燭,燭影搖,裙裾動,他瞟瞭一眼,自傢掌過紅燭……
趙匡胤黃袍加身已經幾年瞭,在朝,在野,諛辭,微辭,多瞭去,宋代周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必理會人言,他的目標是經略中國。他審視著地圖,域中原有十國,前蜀滅於後唐,後唐滅於後晉,後晉滅於契丹,吳為南唐“禪代”,閩與楚相繼被南唐吞並,眼下北方剩下北漢和契丹,卻如芒刺在背,南方則為五國割據,南唐、西蜀、吳越、荊南和南漢,都不肯臣服。他盯著那條長蛇一般的大江,盯著大江以南廣袤的疆土,一個僭竊之國曾經趁著中原多事,北土亂離,雄踞一方,傳承三代,其地東暨衢婺,南及五嶺,西至湖湘,北據長淮,極盛之時凡三十餘州,數韆裏沃野盡為所有,這個最廣大最富庶的僭竊之國,它的名字叫唐,世俗叫南唐。
窗外風雪稍緩。他步齣偏殿,庭中積雪厚可盈尺,放眼望去,樓閣颱榭,如披素緞,長鬆修竹,如臥玉龍,朦朧瞭阡陌,混沌瞭溝壑,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在月光的映照下,一片晶瑩,滿天碎影,端的是琉璃世界!趙匡胤獨自走著,走著,走齣禦苑,走齣宮門,自宣德樓南行,禦街在望,未雪前街兩旁桃、李、梨、杏,共處相間,這時候,看那霧凇雪掛,竟如瓊枝玉樹般爽心悅目!他無意迴頭,新雪上留下一串腳印,他猛然一陣欣喜,多像新開拓的疆土,一步一步踏將齣來!他近來尤其喜歡微服私訪,他認定私訪能聽到真話,讓他識得民情,獲取真知。一雙腳不由自主地踏上熟悉的市街。這可忙壞瞭宮中的侍衛,他們隻好不近不遠地跟著,兩隻眼睛警惕著四方,一張臉任憑朔風肆虐。
禦街一側,拐個彎兒進坊巷,一個大宅門赫然在目,宰相趙普的府第。
趙普長趙匡胤五歲,趙匡胤每以兄長事之。他們的相識相惜既屬偶然,又復緣分。大約七八年前,歲在周世宗顯德年間(954—960),唐中主李璟命名將皇甫暉提兵十萬扼滁州,趙匡胤時為周世宗殿前都點檢,率周師數韆與皇甫暉遇於清流關狹路,周師大敗。皇甫暉整全師入憩滁州城下,準備翌日再戰。趙匡胤兵聚清流關下,正擔心唐軍再至,一時胸無良策,忽然想起村中一學究,便去問計。這村學究微微一笑,果然說齣一條奇計來。原來關下有一小路,無人行亦無人知,小路在山後,隔西澗水,直抵城下。村學究說:“唐軍以為我師既敗,斷斷不敢走險躡其後路;看他解甲息戈,是勝而後驕,放心睡大覺瞭。果真如此,則我有備而彼無防,可以得誌,此所謂因敗為勝,轉禍為福者也!”村學究有點“之乎者也”,趙匡胤從其計,當即誓師,夜行,浮西澗,奪關隘。皇甫暉倉皇披甲接戰,戰輒敗,急收兵,且戰且行,欲入滁州,而滁州刺史王紹顔已經棄城逃遁,皇甫暉無所歸,隻好斷橋自守。趙匡胤揮師涉水,逾城而入,若神兵天降,一場惡戰,皇甫暉終於被擒。史籍《寶訓》評說,趙匡胤“擒皇甫暉於滁州,是受命之端也”。讀者諸君,村學究謂誰?趙普也。
趙普從此入瞭都點檢幕府,趙匡胤加歸德節度使,趙普也由幕僚升為掌書記。嗣後,趙匡胤“黃袍加身”,篡周建宋,是歸德掌書記趙普和供奉官都知趙光義所策動;再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軍柄在手,也是采用樞密使趙普的計謀。趙匡胤將趙普視作“國之乾城”,自有來由。此刻,趙皇帝來到位居同平章事(宰相)的趙普府門前,他叩門數度,無人應聲,大概大風雪淹沒瞭敲門聲,他又大力叩門……
趙普早已入瞭夢鄉!說來有個緣故。相府上下都知道,相爺嚮來晚睡早起,隻因皇帝時常夜訪,或日間政事未能決斷,或驟生疑慮無處參詳,以此相爺退朝還府,不到臨寢,不敢脫冠易服。今晚大風雪,老天爺篩寒灑白,漫說天子,便是芝麻官,誰肯犯風衝雪?就連升鬥細民,日日風裏雨裏,此刻也會貓在傢裏,緊閉門窗,圍著火爐,再來點小菜小酒。趙普料定聖上今晚不會來瞭,便放心換瞭便服,招呼門客圍爐小酌,略享清福。這位相爺酒量不大,三杯落肚,睡意襲來,矇矇矓矓,也便去瞭黑甜鄉。
“相爺!相爺!”老傢丁趙祥慌張的呼叫聲驚醒瞭趙普,“聖駕到門外瞭!”
事齣意外,趙普急急披衣,倒履衝齣房門,隻見聖上立於風雪之中,渾身素白,披風雪,載月色,恍若天神下凡。趙普一時說不齣話來,猛然跪地,嘴頭喃喃著:“陛下恕罪……”
趙匡胤上前扶起趙普:“哎,該怪朕突如其來,卿何罪之有?快,快進屋,冷死個人瞭!”
待進屋坐定,趙普更服正冠,再拜:“臣有罪,臣衣冠不整。”
“匆忙之間,不必拘禮。”趙匡胤笑著說。
趙普卻正色作答:“陛下說過,創業垂統,當以禮示天下。”
趙匡胤自然記得自己說過的話,這話其實肇始於禮部尚書竇儀,這裏有個典實。前些年,竇儀還是翰林學士,趙皇帝召他草製文稿,竇儀事畢持稿來獻,至苑門,隻見皇帝扯開頭巾光著腳,大大咧咧坐著,便站立門前,不肯入內。趙匡胤是個聰明人,初一愣,復醒悟,趕緊為之冠帶,正襟危坐,而後召入。於是,竇儀說道:“陛下創業垂統,宜以禮示天下。”皇帝起身,改容稱謝。自此,皇帝麵對臣下,未嘗不冠帶。他以身垂範,於無言中昭告天下,隻有暴君,纔會不持儀節,不矜細行,將粗鄙作瀟灑,視臣民為無物,此種行徑,明君不為。
趙匡胤一笑:“則平兄!”
趙普急忙跪下:“不敢!不敢!”
趙匡胤“哎”的一聲:“又來瞭!又來瞭!今晚破除陳規舊例,就地鋪墊子,烤肉煮酒如何?哦,朕約好光義……”
話音未落地,庭前已喧呼:“開封尹趙大人到!”
眨眼間,趙光義已到跟前:“皇兄!丞相!我來晚瞭!”
相府傢人早已設茵燃爐,招呼入座,林氏夫人親為斟酒……
“嫂子辛苦瞭……”
林氏一聽,酒壺差點掉地,她撲通跪下:“陛下不能,不能……”
“聽則平兄說過,當年通清流關那條小路還是你找到的?”
“陛下忘瞭,還是她帶的路。”趙普話鋒一轉,不聊傢常,“陛下約皇弟雪夜親臨寒捨,必有大事。”
“嗯,睡不著呀!”
“睡不著?”趙光義未明就裏。
“是睡不著,一榻之外,都是彆人傢!”
趙普心裏明白八九成瞭,他還是希望趙光義先說話,他看著開封尹。
趙光義沒什麼顧慮:“皇兄,齊國平天下,正當其時呀!”
趙匡胤點點頭。
“南徵北伐,不知陛下成算所嚮?”趙普試探著問。
趙匡胤站起身來:“取太原!”
趙普沉吟半晌,腦袋瓜有如田螺殼,早轉過九九八十一道彎兒,他倒地叩拜:“陛下百龍之智,機變如神,微臣魯鈍,不得知。”
“太原?北漢?”趙光義反顧丞相。
“則平兄,當今四圍之敵,數北漢最為強悍,孤意先難而後易,先北而後南,一旦拿下太原,南邊那些小朝廷,金陵、成都、番禺什麼的,全都不在話下!你說呢?”
趙普覺得不能再裝聾作啞瞭,便細謹地建言:“陛下,容愚臣填補一二,未知可否垂聽?”
趙匡胤熟知丞相的秉性,便微笑著點頭。
“陛下,北漢橫亙在契丹與大宋之間,乃緩衝之地,一旦滅瞭北漢,契丹與我眼瞼相對,邊患我朝獨當,恐無寜日!”
趙光義點點頭。
“你的意思?”
“莫若暫留太原一些時日,等到削平南邊諸國,再來收拾不遲……”
語未終,趙匡胤哈哈大笑:“則平兄,孤意正是這樣!”
“前麵的話是試探?”趙光義亦狡黠一笑。
趙皇帝隻顧張羅:“來來來,上酒!上肉!噢,有勞林嫂瞭!”
氣氛頓時活躍,爐火更旺,寒意盡消,大碗酒,大塊肉,大快朵頤。
趙普不嗜酒,隻略略沾唇,他近前輕聲一問:“先打哪一國?”
好像煮餃子,一鍋滾開的水,餃子翻騰著,忽然加瞭一瓢涼水,餃子沉瞭下去,等待著二迴開鍋。
開封尹再追問:“南唐還是西蜀?”
……
自序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經比較係統地研究瞭有關李煜的史料,也寫過論文與劇本。一個體會是:廣泛閱讀,盡可能地占有資料,尤應認真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處理好真實性、現實性與文學性之間的關係,力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所作為。
今番寫作李煜的文學傳記,我決心盡去舊樊籬,重建新構架。思考有二:其一,再度閱讀使我有瞭新的發現,不但獲有若乾新資料,而且加深瞭對王國維、吳梅、顧隨、俞陛雲、唐圭璋、詹安泰、夏承燾、王季思、俞平伯、龍榆生等大學者的論述之認識,我輩後學為文,必先心存敬畏,而後逾越創新;其二,傳記不同於其他體裁,有其自身規律,而載體轉換,敘述方式必多變化,況且已有前賢蕃然立傳在先,也逼使我輩必須彆齣機杼,創意造言,力求在新的寫作上有新的突破。
韆百年來,南唐李煜一直是個物議紛紛的人物。作為帝王,他政治上的短視和無能、生活上的放縱與奢侈,固然受到指責,就連他為人方麵的仁厚謙和以及私人感情經曆,也受到諸多非議。然而,作為詞人,他那些充分展現文學纔華的詞章,卻受到文史學傢乃至一般讀者一緻的推崇,不僅降宋以後沉鬱哀婉的名篇,即便此前的宮詞艷語也無人否認其精深的造詣,曰“雖寄情聲色,而筆意自成馨逸”(吳梅語),學問傢鹹稱李煜詞“皆直抒胸臆”,擺脫花間窠臼而開啓北宋一代詞風,境界由茲恢弘,誠如俞陛雲語:“傳李唐之薪火,為趙宋之先河。”甚至李煜的不諳世事也為人所同情,且受到褒奬,王國維說過:“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一方麵是亡國之君,一方麵是傑齣詞人,看起來恍如冰炭的矛盾卻又水乳也似統一在一個人的身上,這是一個多麼特殊的人物,一種多麼鮮明的個性,一例多麼耐人尋味的人文現象!
必須探求此中的奧秘!作者似應把目光集中在李煜人性糾結處的真性情上。這位“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纔子帝王,不事韜略,不識乾戈,惟有一片天真,無論在位時弦歌管樂之際,還是淪亡後淒風苦雨之中,他都不失其真性情。這種真性情,既體現在李煜的感情生活上,也體現在李煜的寫詩填詞中。如果說愛情生活上是以靈與肉的交融來錶達真性情,那麼在寫詩填詞中錶達齣來的真性情則多屬精神層麵上的蘊涵。特彆是“歸為臣虜”以後,在“日夕隻以淚洗麵”的悲苦歲月裏,除瞭小周後相濡以沫,李煜所能尋求的便隻有詩詞的慰藉瞭。因此,若做進一步探求,欲寫好李煜獨特的真性情,就必須將其真性情置於極度的磨難之中,或曰,寫齣人性與權位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
與此同時,我把思考鎖定在一種存之永恒的不完滿的人生。前輩學者多人說過,作為詞人,是李煜的大幸;作為帝王,是李煜的大不幸。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作為詞人的大幸,恰恰導緻帝王的大不幸;而作為帝王的大不幸,又恰恰造就詞人的大幸!一如趙翼所說:“國傢不幸詩傢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李煜是個嚮背互補、否泰相成的統一體,他的內在矛盾衝突十分激烈,他始終處在痛苦的“二律背反”之中。前輩學者劉大傑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修訂版)中嗆聲:“(李煜)所寫之愁和恨,是大地主階級統治者的愁和恨,因此他的詞得到瞭封建文人的普遍賞識,尤其他那種感傷沒落的情調,特彆引起清末遺老遺少的贊嘆。”劉大傑對李煜的“定位”實在欠缺公允。我一直認為,李煜從本原、本真、本質上講是一位文人,在現代語境裏判作知識分子,而李煜的悲劇命運則摺射齣韆古文人人生的錯位。
作為傳記文學,此書的體例與作法似應有彆於以往的傳記,是故,擬以編年為經,以史實為緯,輔以文學筆法,做到詳略有度、虛實兩宜。翔實處若《史記》鴻門宴之舉手投足栩栩如生,可有心理描寫,可用多套筆墨,直麵史書之曖昧或語焉不詳,亦可作後人評贊;而簡略處則須一筆帶過,甚或闕如。其然乎?嶺南郭啓宏書以為序。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經比較係統地研究瞭有關李煜的史料,也寫過論文與劇本。一個體會是:廣泛閱讀,盡可能地占有資料,尤應認真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處理好真實性、現實性與文學性之間的關係,力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所作為。
今番寫作李煜的文學傳記,我決心盡去舊樊籬,重建新構架。思考有二:其一,再度閱讀使我有瞭新的發現,不但獲有若乾新資料,而且加深瞭對王國維、吳梅、顧隨、俞陛雲、唐圭璋、詹安泰、夏承燾、王季思、俞平伯、龍榆生等大學者的論述之認識,我輩後學為文,必先心存敬畏,而後逾越創新;其二,傳記不同於其他體裁,有其自身規律,而載體轉換,敘述方式必多變化,況且已有前賢蕃然立傳在先,也逼使我輩必須彆齣機杼,創意造言,力求在新的寫作上有新的突破。
韆百年來,南唐李煜一直是個物議紛紛的人物。作為帝王,他政治上的短視和無能、生活上的放縱與奢侈,固然受到指責,就連他為人方麵的仁厚謙和以及私人感情經曆,也受到諸多非議。然而,作為詞人,他那些充分展現文學纔華的詞章,卻受到文史學傢乃至一般讀者一緻的推崇,不僅降宋以後沉鬱哀婉的名篇,即便此前的宮詞艷語也無人否認其精深的造詣,曰“雖寄情聲色,而筆意自成馨逸”(吳梅語),學問傢鹹稱李煜詞“皆直抒胸臆”,擺脫花間窠臼而開啓北宋一代詞風,境界由茲恢弘,誠如俞陛雲語:“傳李唐之薪火,為趙宋之先河。”甚至李煜的不諳世事也為人所同情,且受到褒奬,王國維說過:“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一方麵是亡國之君,一方麵是傑齣詞人,看起來恍如冰炭的矛盾卻又水乳也似統一在一個人的身上,這是一個多麼特殊的人物,一種多麼鮮明的個性,一例多麼耐人尋味的人文現象!
必須探求此中的奧秘!作者似應把目光集中在李煜人性糾結處的真性情上。這位“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纔子帝王,不事韜略,不識乾戈,惟有一片天真,無論在位時弦歌管樂之際,還是淪亡後淒風苦雨之中,他都不失其真性情。這種真性情,既體現在李煜的感情生活上,也體現在李煜的寫詩填詞中。如果說愛情生活上是以靈與肉的交融來錶達真性情,那麼在寫詩填詞中錶達齣來的真性情則多屬精神層麵上的蘊涵。特彆是“歸為臣虜”以後,在“日夕隻以淚洗麵”的悲苦歲月裏,除瞭小周後相濡以沫,李煜所能尋求的便隻有詩詞的慰藉瞭。因此,若做進一步探求,欲寫好李煜獨特的真性情,就必須將其真性情置於極度的磨難之中,或曰,寫齣人性與權位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
與此同時,我把思考鎖定在一種存之永恒的不完滿的人生。前輩學者多人說過,作為詞人,是李煜的大幸;作為帝王,是李煜的大不幸。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作為詞人的大幸,恰恰導緻帝王的大不幸;而作為帝王的大不幸,又恰恰造就詞人的大幸!一如趙翼所說:“國傢不幸詩傢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李煜是個嚮背互補、否泰相成的統一體,他的內在矛盾衝突十分激烈,他始終處在痛苦的“二律背反”之中。前輩學者劉大傑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修訂版)中嗆聲:“(李煜)所寫之愁和恨,是大地主階級統治者的愁和恨,因此他的詞得到瞭封建文人的普遍賞識,尤其他那種感傷沒落的情調,特彆引起清末遺老遺少的贊嘆。”劉大傑對李煜的“定位”實在欠缺公允。我一直認為,李煜從本原、本真、本質上講是一位文人,在現代語境裏判作知識分子,而李煜的悲劇命運則摺射齣韆古文人人生的錯位。
作為傳記文學,此書的體例與作法似應有彆於以往的傳記,是故,擬以編年為經,以史實為緯,輔以文學筆法,做到詳略有度、虛實兩宜。翔實處若《史記》鴻門宴之舉手投足栩栩如生,可有心理描寫,可用多套筆墨,直麵史書之曖昧或語焉不詳,亦可作後人評贊;而簡略處則須一筆帶過,甚或闕如。其然乎?嶺南郭啓宏書以為序。
這本《韆鞦詞主:李煜傳》的書名,一聽就讓人心生好奇。韆鞦,何其悠遠,詞主,又何其尊貴。然而,曆史上的李煜,似乎與“詞主”的榮光並不完全匹配,他的一生,更多地被王朝更迭的悲涼、故國難忘的愁緒所籠罩。我拿到這本書時,腦海中浮現的是那個手持毛筆,在案前寫下“春花鞦月何時瞭,往事知多少”的亡國之君,而不是一個叱吒風雲的“詞主”。這種反差,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這本書會如何去解讀“韆鞦詞主”這個詞呢?是聚焦於他詞作的藝術成就,將其定位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星辰,還是會深入挖掘他作為“詞主”背後的權力遊戲和政治鬥爭?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捕捉到李煜作為一個個體,在命運洪流中的掙紮與無奈。他的人生,從金陵的繁華帝都到北國的階下囚,這巨大的落差,足以讓任何一個讀者為之動容。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齣,一個被曆史定格的帝王,在詞賦的世界裏,是如何尋找到自我,如何用字句編織齣永恒的哀愁與不朽的美麗。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駕馭這樣一位復雜而矛盾的人物,如何將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與他精妙絕倫的詞作,融為一體,呈現給讀者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李煜。
評分《韆鞦詞主:李煜傳》這個書名,對我來說,就像一道邀請,邀請我走進一段被時光掩埋卻又熠熠生輝的人生。我腦海裏浮現的,不是那個被貼上“亡國之君”標簽的悲情人物,而是一個試圖在曆史洪流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復雜個體。這個“詞主”的身份,讓我好奇他是否在詞作中找到瞭宣泄,找到瞭慰藉,甚至是找到瞭屬於自己的王國。我設想,這本書的開篇,或許不會直接切入他被俘後的悲慘境遇,而是會從他那個時代南唐的繁華景象開始,細緻描繪那時的文化氛圍,宮廷生活,以及作為一位帝王,他所肩負的責任和所擁有的權力。然後,循序漸進地展現他如何一步步走嚮命運的轉摺點,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詞作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陪襯?是記錄?還是最後的救贖?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宏大的視角,講述李煜從一個帝王到一位“詞主”的蛻變,揭示齣他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情感的波瀾。我想知道,在那些華美詞句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怎樣的血淚,怎樣的不甘。
評分拿到《韆鞦詞主:李煜傳》,我最先好奇的,便是這個“詞主”的稱謂。我們都知道李煜是“韆古詞帝”,但“詞主”,似乎帶有一種更深層的意味,仿佛不僅僅是稱贊他的詞藝高超,更暗示著他在詞壇上的某種主導地位,甚至是一種精神上的引領。這讓我聯想到,或許這本書並不隻是單純的傳記,而更可能是一部融閤瞭文學評論和曆史考證的作品。作者會不會花大量的篇幅去分析李煜的詞作,從他的用詞、意境、情感錶達等方麵,深入淺齣地解讀他為何能夠達到如此藝術高度?又或者,他會不會將李煜的詞作放在當時整個文學大環境下進行比較,分析他的創新之處和對後世的影響?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關於李煜詞作的全新視角,讓我不僅僅是欣賞他詞句的優美,更能理解他詞作背後的深層含義和藝術價值。畢竟,一個“韆鞦詞主”,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他留下瞭多少傳世佳作,更在於他的詞,是否能穿越時空,觸動後人的靈魂,引發共鳴。這本身就是一種“韆鞦”的價值所在。
評分拿到《韆鞦詞主:李煜傳》這本書,我內心湧現的第一感覺便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以及對一位被曆史濃墨重彩渲染過的帝王的好奇。這個書名,“韆鞦詞主”,仿佛在為我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角,不再僅僅局限於他亡國後的悲情,而是更側重於他作為一個“詞主”的身份,他的藝術成就,以及他對中國詞史的深遠影響。我腦海裏勾勒齣的,是一個更立體、更豐滿的李煜。這本書會不會從他登基之初,意氣風發的模樣講起,描繪他如何在一個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周鏇?又或者,它會深入探討南唐的宮廷文化,以及李煜如何在這種文化熏陶下,孕育齣他獨特的詞風?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敘述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的同時,敏銳地捕捉到他內心的情感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轉化為他筆下那些韆古絕唱。例如,他在盛世時的詞作,和亡國後的詞作,在情感錶達和藝術風格上會有怎樣的差異?這本書,是否會帶我走進他那個時代,去感受他的人生,去理解他的詞,去品味他作為“韆鞦詞主”的獨特魅力。
評分初翻開《韆鞦詞主:李煜傳》,我腦海中預設的,大概率是一個關於帝王沉溺於風花雪月的軟弱形象,亦或是亡國後飲恨吞聲的悲情詩篇。然而,這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宏大的野心:“韆鞦詞主”。這暗示著,作者並不打算止步於李煜作為南唐後主的那個單一身份,而是要將他的藝術生命,置於一個更遼闊的維度去審視。我想象著,書中或許會從更早的時期開始,描繪李煜如何在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宮廷中成長,他的少年時代,他的政治啓濛,甚至是他與他那些纔華橫溢的臣子們之間的互動,都可能成為鋪墊。畢竟,一個人的藝術造詣,往往與他的成長環境、人生閱曆息息相關。我很期待,作者能否在這本書中,展現齣李煜在登上皇位之前,可能存在的另一麵——一個可能有著雄心壯誌,或是對國傢治理有著自己想法的年輕人。他的詞作,那些纏綿悱惻,又飽含深情的句子,並非憑空而生,它們必然是他對生活、對人生、對故國、對親情、對愛情的種種復雜情感的提煉與升華。這本書,也許會試圖去解構,那些流傳韆古的詞句,究竟是怎樣在他的人生軌跡中,被一點點地孕育、雕琢,最終綻放齣如此耀眼的光芒。
評分還沒拆開看。。。一次買太多瞭。
評分③我們的教師為瞭控製課堂,總擔心秩序失控而嚴格紀律,導緻緊張有餘而輕鬆不足。輕鬆的氛圍,使學生沒有思想顧忌,沒有思想負擔,提問可以自由發言,討論可以暢所欲言,迴答不用擔心受怕,辯論不用針鋒相對。同學們的任何猜想、幻想、設想都受到尊重、都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做解釋,在聆聽中交流想法、
評分質的要求,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對教學藝術的領悟,對教學特色的追求。
評分正版圖書,孩子喜歡,再來
評分非常好就是感覺內容還是不太全
評分因為一首歌想瞭解一個人 推薦歌麯《清平誤》
評分增加對中華文化認同感,印刷質量好,視角獨特。
評分這次包裝有改進,這個係列的書不錯
評分這次包裝有改進,這個係列的書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