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九輯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九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宜音,趙誌裕,吳瑩 編
圖書標籤:
  • 社會心理學
  • 中國社會
  • 心理學
  • 社會問題
  • 行為科學
  • 文化心理學
  • 心理學研究
  • 學術著作
  • 社會發展
  • 行為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781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701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頁數:276
字數:3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全球化方興未艾的當下,移民與社會流動頻繁發生,文化的混搭與共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文化作為特殊的情境性因素從不同層麵影響、改變個人、人際、群體的心理過程。文化會聚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範式重新解讀傳統社會心理研究領域,包括自我、認同、決策等,本書收錄瞭已有文化會聚心理學這一研究範式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楊宜音,女,1955年12月生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2010~2014)。《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主編。1997年香港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2002~2003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2005年9~12月颱灣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2006年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心理學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心理學院訪問學者,2007年10~12月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在學術書刊中發錶論文80餘篇/章。主要研究領域:華人社會心理,包括人際關係、群己關係與群際關係。
趙誌裕,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國傢“韆人計劃”特聘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兼研究院主任、文化研究所所長及亞洲消費心理研究所研究總監。曾任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心理學係主任,美國伊利諾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在香港大學取得一級榮譽學士學位及哲學碩士學位,並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年)。其研究重點包括:文化的形成、創新及演變;文化的社會與心理功能;文化對認知和行為的影響。
吳瑩,博士,2013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係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與群際關係心理學。曾主持並參與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

目錄

文化混搭:文化與心理研究的新裏程(代捲首語)【趙誌裕 吳 瑩 楊宜音】/1

對文化混搭的反應及影響因素
文化混搭的動理
  ——混搭的反應方式、影響因素、心理後果及動態過程【彭璐珞 趙 娜】/19
文化會聚主義:一種關係型的文化心理定勢【鄒智敏 江葉詩】/63

文化混搭的心理過程
多元混融的新型自我:全球化時代的自我構念【楊宜音】/97
文化會聚主義與多元文化認同【吳 瑩】/117
文化混搭中的決策心理【謝 天】/154

文化混搭與社會變遷
文化混搭下的文化變遷研究——過程和影響的探究【張 楠 彭泗清】/188
文化變遷與文化混搭的動態:社會生態心理學的視角【陳詠媛 康螢儀】/224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投稿須知/264

前言/序言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九輯 導言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係列期刊,自創刊以來,始終緻力於搭建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颱,集結中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現領域內的前沿探索與深入思考。第九輯的問世,不僅延續瞭這一光榮傳統,更在深度與廣度上有瞭新的突破,為讀者呈現瞭一場思想的盛宴。本輯收錄的文章,題材廣泛,視角多元,緊密圍繞中國社會轉型期下個體與群體的心理互動、社會結構的變遷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以及文化傳統在當代社會心理學中的傳承與發展等核心議題展開。每一篇文章都飽含作者的真知灼見,既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又不乏對現實問題的敏銳洞察。 聚焦社會轉型中的個體與群體 第九輯中的相當一部分研究,深入剖析瞭中國社會在快速發展和深刻變革中所帶來的個體心理變化與群體動力演進。例如,關於城市化進程對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有研究通過大規模的實證調查,揭示瞭遷移、社會支持網絡的重塑、以及生活節奏加快等因素如何作用於個體的焦慮、抑鬱以及幸福感。研究者們不僅描繪瞭這些心理現象的現狀,更進一步探討瞭社會政策、社區建設和心理乾預措施的有效性,為提升城市居民的心理福祉提供瞭科學依據。 同時,群體心理的演變也是本輯關注的焦點。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社交媒體的普及,深刻地影響著群體認同的形成、輿論的生成以及社會衝突的 dynamics。有文章探討瞭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産生機製,分析瞭算法推薦、迴聲室效應等技術因素如何加劇瞭觀點對立,以及這些極化現象對社會凝聚力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另有研究則聚焦於新型社會群體的心理特徵,例如“數字原住民”的社交模式、價值取嚮,以及他們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構建自我和群體關係。 社會結構變遷與行為模式 本輯的另一重要維度,是考察社會結構的變遷如何深刻地塑造著個體的行為模式。經濟發展、階層分化、傢庭結構的變化,無不牽動著社會心理學的神經。例如,關於經濟不平等對社會信任的影響,有研究通過跨地區、跨階層的比較分析,發現經濟差距的擴大與社會信任度的下降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研究者們不僅探討瞭其背後的心理機製,如剝奪感、相對剝奪感以及公平感缺失,還進一步分析瞭這種信任危機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並提齣瞭相應的社會調控建議。 傢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傢庭結構的變遷,如“二胎”政策的實施、傢庭代際關係的重塑,也引發瞭廣泛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本輯中,有文章關注瞭“丁剋傢庭”的生活滿意度、老年人傢庭照料的心理負擔,以及傢庭支持係統在應對個體生活壓力中的作用。這些研究深入剖析瞭不同傢庭模式下個體的心理體驗,以及社會政策如何通過影響傢庭結構和功能來間接調適個體心理。 文化傳承與現代社會的融閤 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離不開對本土文化的反思與傳承。“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九輯,特彆關注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社會中的變遷與適應。例如,關於儒傢文化對個體行為規範的影響,有研究探討瞭“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張力與融閤,分析瞭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浪流中,傳統價值觀如何被重新詮釋和踐行。 此外,文化心理學視角下的研究也占據瞭重要位置。一些文章緻力於探索中國特定文化背景下,諸如“關係”、“麵子”、“人情”等概念的心理學內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個體的人際交往、決策過程乃至自我認知。研究者們運用跨文化比較的方法,將中國社會的心理現象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進行審視,強調瞭理解中國社會心理學必須植根於其獨特的文化土壤。 方法論的創新與理論的探索 除瞭對具體社會現象的深入研究,第九輯也展現瞭中國社會心理學界在方法論上的不斷探索與創新。文章類型多樣,既有大規模的抽樣調查,也有精密的實驗設計;既有定性的訪談與案例分析,也有定量的數據建模與統計分析。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引入瞭新的研究技術和分析工具,如腦科學、大數據分析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為我們理解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提供瞭更強大的工具。 在理論層麵,本輯的作者們積極迴應國際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發展,並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框架。他們一方麵藉鑒和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理論,另一方麵則緻力於從中國豐富的社會實踐和文化經驗中提煉齣新的理論概念和解釋模型。這種理論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雙重努力,是中國社會心理學走嚮成熟的重要標誌。 展望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九輯,猶如一麵多棱鏡,摺射齣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勃勃生機與蓬勃發展。它不僅記錄瞭當下中國社會最值得關注的心理現象與社會議題,更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創新的研究方法,為理解復雜多變的中國社會提供瞭一係列富有價值的洞見。本輯的研究成果,對於學術研究者、政策製定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中國社會發展的讀者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社會的持續進步與深化改革,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將更加豐富和多元。未來的研究將更加注重跨學科的融閤,更加關注前沿科技的應用,也更加強調研究的實踐導嚮和問題解決能力。“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係列期刊,必將繼續扮演其作為學術交流橋梁的重要角色,引領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邁嚮新的高峰。第九輯所呈現的智慧火花,正是這一宏偉藍圖的生動注腳,值得我們深入品讀、細緻體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提到這本書在學術規範和引用上的嚴謹性。在如今這個信息快速流通、但學術要求時常被忽略的時代,能看到如此細緻的注釋和參考文獻列錶,讓人倍感踏實。每一篇論文都明顯投入瞭巨大的心血進行資料收集和論證推敲,數據引用詳實可靠,邏輯鏈條清晰無斷裂。這不僅僅是學者的職業操守問題,更是對讀者時間的一種尊重。它提供瞭一個可以信賴的知識基石,讀者可以放心地將文中的觀點作為自己後續研究的齣發點,而無需花費大量精力去核實其基礎材料的可靠性。這種紮實的學術底色,是衡量一本高水平文集的重要標尺,它確保瞭我們所吸收的,是經過檢驗和沉澱的智識,而非浮於錶麵的流行口號。

評分

拿到這本厚厚的文集時,我立刻被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所震撼。這感覺就像是進入瞭一個高規格的學術沙龍,匯集瞭各路英纔的最新思考結晶。閱讀的體驗是跳躍性的,時而沉浸於某個研究者對特定文化現象的精妙剖析,時而又被另一個關於認知偏差的實驗設計所啓發。這種思維的快速切換,對於提升自身的學術敏感度非常有益。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那種單嚮度的輸齣,文章之間其實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對話和相互參照。你會發現,A學者的結論可能恰恰是B學者的研究預設所需要的數據支撐,這種內在的關聯性,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從綫性的“翻頁”變成瞭一種網狀的“連接”。對於希望快速瞭解當前國內該領域研究前沿和熱點,並建立係統性知識地圖的研究者而言,這套集子無疑提供瞭一個高效的捷徑。

評分

從整體閱讀心境上來說,這本集子帶給我的是一種混閤著挑戰與愉悅的感受。挑戰在於,其中不少論題的深入程度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理論功底,麵對復雜的模型和抽象的社會結構分析時,需要放慢速度,反復咀嚼。但隨之而來的愉悅感,來自於那種“茅塞頓開”的瞬間——當你成功穿透作者構建的思維迷宮,捕捉到其核心洞見時,那種智力上的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它迫使我跳齣自己固有的思維舒適區,去正視那些長期被我們忽略的、或者習慣性簡單化的社會現實。這套書與其說是在“告知”我們什麼,不如說是在“激發”我們去更深刻地“提問”。它無疑是推動個體思維升級和促進跨領域交流的強效催化劑,非常推薦給所有對人類心智與社會互動機製抱有終極好奇心的人。

評分

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篇文章,但僅從目錄和部分引言來看,這本集子所涵蓋的研究視角之廣度,著實令人驚嘆。它似乎沒有被單一的理論框架所束縛,而是兼容並蓄地吸納瞭本土經驗觀察與西方經典理論的對話。比如,我瞥見瞭幾篇探討特定社會轉型期中個體能動性的論述,這正是我近期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作者們似乎非常擅長從宏大敘事中抽離齣來,聚焦於微觀層麵的互動與意義建構,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轉換,往往能揭示齣教科書上難以觸及的微妙之處。相比於一些過於理論化或過於經驗化而缺乏交融的著作,這種平衡的姿態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它預示著國內相關領域正在形成一種更加成熟、更具批判性的研究範式,不再是簡單的理論引介或現象描述的重復。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沉穩又不失活力的深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顯得非常大氣且有學術品位。觸摸起來的質感也很棒,紙張的厚度和韌性都恰到好處,翻閱時有一種紮實的滿足感。內頁的排版清晰明瞭,字號適中,行距處理得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標題和摘要部分的層次感設計,不僅專業規範,而且能迅速幫助讀者把握核心內容。看得齣來,編輯團隊在細節上確實下足瞭功夫,這本集子的製作水平完全可以媲美國際頂尖的學術期刊。這種對書籍物理形態的重視,本身就是對其中思想內容的一種尊重,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研究成果的珍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