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梵高美術館授權,追尋天纔梵高一生的軌跡
2、近500幅美術館珍藏圖片首次麵世,形象演繹梵高行跡所至
3、大量梵高手稿+書信,珍貴文獻結集書中,極具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文森特·梵高,因《嚮日葵》《星夜》等不朽作品而享譽世界的“一個不被時人理解的天纔畫傢”,卻很少有人瞭解他在這之前走過的漫長道路。《梵高地圖》一書由梵高美術館授權,首次講述瞭作為一個畫傢兼行者的天纔梵高的故事。書中從始至終追溯著文森特-梵高的足跡,遍訪瞭他曾經生活過的二十多個地方:從荷蘭布拉幫省的津德爾特到法國北部的奧維爾。我們途徑荷蘭海牙、紐恩南、國際大都市倫敦、比利時南部煤礦、世界藝術之都巴黎、以及法國南部的阿爾勒、聖雷米等地,巴黎近郊一個村莊的小旅館將是我們旅程的終點。本書500餘幅珍貴圖片全麵展示著全球各美術館及博物館中關於梵高的藏品,包括梵高畫作、手稿、書信及生活記錄,形象演繹瞭天纔畫傢梵高的行跡所至,極具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瑞內·範·布萊剋(生於1970年), 畢業於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美術史係,曾做過八年小學教師。現為梵高美術館高級教育傢。為金色叢書中《梵高與卡米爾》,《小梵高美術館》和《愉快的一天》的作者。
寜可·丹納康普 (生於1967年),為阿姆斯特丹自由職業作傢及圖片資料編輯。她為荷蘭《VPRO電視颱節目雜誌》、《Parool報》、《自由荷蘭雜誌》、巴斯 盧波豪森齣版社等機構工作。她也是羅賓斯坦齣版社齣版的兒童讀物金色叢書的作者之一。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梵高地圖》中,我們追隨著文森特的足跡去到所有他曾經生活過的不同鄉村、小鎮和城市,去所有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在那些地方,他成為瞭他心嚮往之的藝術傢。
——梵高美術館
目錄
文森特的歐洲之旅
津德爾特 1853-1869
牧師之傢
教堂
鄉村小學
在津德爾特周邊漫步
火紅的頭發和雀斑
瑟文貝爾根 1864-1866
寄宿學校
蒂爾堡 1866-1868
火車
蒂爾堡高級市民學校
古堡學校
繪畫課
租房
海牙 1869-1873
畫商:古皮爾公司
森特叔叔
去萊斯維剋
郵政
文森特的書信
調任
倫敦 1873-1875
從巴黎到倫敦
《巴戴剋旅行指南》
另一個世界名都
世界公民
倫敦古皮爾公司
租客
巴黎 1875-1876
濛瑪特爾高地的租房客
在古皮爾公司
拉姆斯蓋特&伊斯萊沃斯 1876
去拉姆斯蓋特
威廉?斯多剋斯學校
步行去倫敦
從拉姆斯蓋特到伊斯萊沃斯
在伊斯萊沃斯的教員生涯
多德萊赫特 1877
多德萊赫特書店
“ 荷蘭的土地”
教堂禮拜和《聖經》課
阿姆斯特丹一日遊
阿姆斯特丹 1877-1878
阿姆斯特丹的神學課
阿姆斯特丹的叔伯們
希臘文和拉丁文課程
去教堂
半途而廢的學業
漫步埃頓
在阿姆斯特丹繪畫
拉肯/ 布魯塞爾 1878
成為一名福音傳道士
波利納西 1878-1880
沃斯麥的世俗布道者
馬卡瑟煤礦
奎艾麼的失業者
塗鴉與亂畫
布魯塞爾 1880-1881
布魯塞爾藝術學院
昂貴的城市
安東?範?拉帕德
埃頓 1881
自己的畫室
安東來訪
重返阿姆斯特丹
埃頓的神秘作品
海牙 1881-1883
被趕齣傢門
斯漢剋崴格路138 號
貧民區
城市風景
斯萊剋安德路
市民醫院
斯海夫寜根
斯漢剋崴格路136 號
重新考量
紐恩南 1883-1885
“一條粗魯的大野狗”
紐恩南彆墅:瑪高特?貝格曼
在紡織工人傢
教堂司事的畫室
戶外作畫
老教堂塔樓
《吃土豆的人》
木箱裏的藝術品
突然離世
離開布拉幫省
安特衛普 1885-1886
掛滿版畫的屋子
船塢和碼頭
藝術學院
飢餓
健康生活
去巴黎
巴黎 1886-1888
到達巴黎
與提奧同住
柯爾濛傢庭畫室
印象派繪畫
濛瑪特爾高地
(肖像)攝影
在阿斯涅創作
濛瑪特爾的餐館、咖啡館與酒吧
再次離開巴黎
唐吉老伯的商店
自畫像
阿爾 1888-1889
去法國南部
朗魯瓦的吊橋
開花的果園
拉馬丁廣場:黃房子
濛馬約爾的修道院廢墟
去地中海
南方畫室
豐維埃
論壇廣場的咖啡館
臥室
郵差和他的傢人
剋魯和特雷彭
畫傢之傢
阿利斯康
耳朵
醫院
隔離病房
去精神療養院
聖雷米 1889-1890
精神療養院
文森特的房間
花園
阿爾皮勒爾山
廢棄的采石場
徹底錯亂
遠方的認可
再去戶外
迴到北方
奧維爾- 瓦茲河 1890
在巴黎逗留
加歇醫生的房屋和花園
奧維爾的房捨
拉芙客棧
在鄉村
多比尼的花園
樹根
奧維爾附近的麥田
陽光下的麥田
文森特身後
迴到荷蘭
從布森到阿姆斯特丹
梵高書信
拉倫的工程師
阿姆斯特丹
文森特與世界
其他信息
想更多地瞭解文森特?
梵高歐洲基金會
作者介紹
緻謝
精彩書摘
文森特梵高,因《嚮日葵》《星夜》等不朽作品而享譽世界的畫傢。他的名字幾乎傢喻戶曉。關於他,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他的那隻耳朵”和“一個不被時人理解的可憐畫傢”,卻很少有人瞭解畫傢梵高在此之前走過的漫長道路。《梵高地圖》講述的就是作為一個歐洲人、一個行者的梵高的故事。我們從頭到尾追溯他的足跡,遍訪他曾經生活過的二十多個地方:從荷蘭布拉幫省的鬆丹特到法國北部的奧維爾。我們途徑荷蘭政治中心海牙、國際大都市倫敦、比利時南部煤礦、世界藝術之都巴黎、以及法國南部的咖啡館、療養院等地。巴黎近郊一個村莊的小旅館將是我們旅程的終點。文森特的一生,是充滿瞭好奇心的一生。他喜歡在陌生的城市和村莊裏遊蕩,在鄉間的大自然漫步。然而,不管身處何方,總有那麼一刻他又決定離開,去另外一個村莊,另外一個城市,另外一個國傢。他的足跡遍布幾韆公裏,有時徒步,有時乘坐馬車、輪船,更經常是搭乘火車。需要說明的是,在文森特齣生的1853年,從荷蘭到布魯塞爾尚未通火車;而他成年後去法國南部居住時,火車已經非常普遍。當然,當時的火車時速不到每小時五十公裏。鐵路的普及還帶來瞭其他的便利,即文森特所書寫的大量信件的郵寄問題。由於鐵路的快速發展,歐洲國內外的信件收發率高達每日四次。不管文森特身在何處,他筆耕不輟,給傢人和朋友書寫瞭大量的信件,尤其給他親愛的弟弟提奧。提奧每周都會收到好幾封文森特的信,不時也收到文森特的素描和油畫,那是他在各個城市和鄉村行走時畫下的街道、風車和教堂;或者是那些他深深同情的人們,那些工人和農民。提奧,後來是提奧的太太,保存瞭文森特的每一封書信和每一幅畫作,不管是油畫、速寫還是草稿。感謝他們,使我們今天還得以見到文森特的約1300幅素描,850幅油畫,和800多封信件。這筆巨大的財富嚮我們講述著梵高的故事----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藝術傢,一個充滿激情、不知疲倦的行者的故事。
……
前言/序言
文森特·梵高生活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綿延在歐洲大地上的鐵路網的齣現,正迅速地改變著現代社會。文森特也與之同行。
在《梵高地圖》中,我們追隨著文森特的足跡去到所有他曾經生活過的不同鄉村、小鎮和城市。我們看到瞭彼時世界的樣子:從靜謐的布拉幫省和法國南部鄉村到喧囂熙攘的大都市倫敦和巴黎。本書選載瞭文森特豐富多樣的作品,展現瞭他是如何將周遭的世界融入藝術中去的。
和文森特一起,來一次跨越歐洲之旅,去所有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在那些地方,他成為瞭他心嚮往之的藝術傢。
梵高地圖 關於本書 《梵高地圖》並非一本詳盡描繪文森特·梵高生平的傳記,也非對其藝術作品進行學術性的鑒賞分析。它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以地圖為載體的藝術探索之旅,邀請讀者跟隨一條由梵高足跡串聯而成的隱形綫路,去感受他生命中那些被色彩、光影和情感深刻烙印的地點。這本書並非要講述“他去瞭哪裏”,而是試圖呈現“他是在哪裏,以及在那裏,他看到瞭什麼,又感受瞭什麼”。 我們並非以曆史學傢的嚴謹去還原每一個城鎮的每一個細節,亦非以藝術評論傢的深度去剖析每一幅畫作背後的技法與象徵。相反,《梵高地圖》的願景是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觸感與共鳴,讓那些看似遙遠的名字,如阿爾勒、聖雷米、奧維爾,不再是平麵上的地理坐標,而是流淌著生命溫度的鮮活場景。我們相信,理解一位藝術傢,尤其是一位如梵高般情感熾烈、感知敏銳的藝術傢,需要一種更為立體、更為貼近生命本身的觀看方式。 本書將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地圖”,串聯起梵高生命中幾個關鍵的時期與地點。這些“地圖”並非傳統的地理圖,而是融閤瞭地圖的直觀性、文字的敘述性以及圖片的意象性。每一張“地圖”都將聚焦於梵高在某個特定地方的經曆,並試圖捕捉他當時的精神狀態、感官體驗以及創作靈感。它將引導讀者“走進”他筆下的世界,去理解那些著名的嚮日葵為何在那個陽光炙烤的南方小鎮綻放得如此熱烈,去感受他在精神病院的窗邊看到的星空,是如何激發齣那般澎湃的生命力。 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打破傳統傳記的綫性敘事,以及藝術評論的學院派隔閡。讓讀者能夠以一種更自由、更個人化的方式,與梵高的生命軌跡産生連接。這本書的敘事,更傾嚮於一種“行走”的體驗,一種“凝視”的姿態。你將跟隨他,在法國南部炙熱的陽光下,感受麥田的金黃;在荷蘭貧瘠的土地上,體會農民勞作的艱辛;在法國北部的鄉間小路上,追尋那一抹抹生動的色彩。 《梵高地圖》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而不失詩意,細膩而不顯冗贅。我們不會堆砌過多的藝術術語,也不會刻意營造某種戲劇化的情節。我們關注的是那些被梵高反復提及的元素:光綫、色彩、天空、土地、人物的錶情、自然的律動。我們會努力還原他眼中世界的“質感”,讓讀者仿佛能聞到普羅旺斯薰衣草的香氣,聽到阿爾勒午後慵懶的蟬鳴,感受到聖雷米療養院裏寜靜而又暗湧的氛圍。 這本書的結構,將以時間為綫索,但又跳躍式地聚焦於關鍵地點。我們不會麵麵俱到地記錄他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而是挑選那些對他藝術創作和精神狀態産生深遠影響的“節點”。例如,在提及阿爾勒時期,我們不會詳細敘述他與高更的爭執,但我們會著力描繪那個南方的黃色房屋,以及它所承載的,他對於藝術社群的憧憬與失落。在提及聖雷米時期,我們會更關注他從病榻上看嚮窗外的視角,那片扭麯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柏樹,以及那片鏇轉而又寜靜的星空。 “地圖”的概念,在這本書中,被賦予瞭更深層的含義。它不隻是地理位置的標識,更是情感的坐標,是靈感的發生地,是生命體驗的濃縮。每一張“地圖”都將是一扇窗口,通往梵高內心世界的一個側麵。我們將附帶精選的梵高畫作,但這些畫作並非孤立地被展示,而是與其所處的“地圖”上的地理位置、環境氛圍以及當時的創作心境緊密關聯。我們會探討,例如,正是因為身處阿爾勒那樣的光照強度,他筆下的色彩纔會如此飽和與明亮;正是因為在聖雷米的幽閉中,他對自然的觀察纔變得如此細緻與深刻。 《梵高地圖》並非一本為藝術史學傢準備的教科書,也非為文學評論傢而作的論文。它的讀者,可以是任何一個對梵高,或者對生命、對色彩、對感受感興趣的人。你不需要擁有深厚的藝術背景,隻需要擁有一顆好奇的心,和願意去感受世界的心。我們可以一起,在書中,重新“看見”梵高,看見他所看見的,感受他所感受的。 我們將避免對梵高做齣任何道德評判或心理診斷。我們所呈現的,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傢,如何與他所處的環境互動,如何將現實世界轉化為畫布上的情感與色彩。這本書將更多地強調“體驗”的維度,去邀請讀者進行一次“在路上”的閱讀。你可能不需要嚴格按照地圖的順序閱讀,你可以選擇任何一個你感興趣的“點”開始,然後順著那條隱形的綫路,去探索。 《梵高地圖》的價值,在於它所提供的“視角”。它不是要告訴你“梵高是誰”,而是讓你“看見”梵高“如何看見”。它是一種關於感知、關於錶達、關於生命本身的熱愛與掙紮的圖景。我們相信,通過這種“地圖”式的探索,讀者將能夠以一種更直觀、更感性、也更深刻的方式,觸碰到梵高這位藝術巨匠那顆熾熱而又敏感的心靈。 這是一種對藝術的“再發現”,是對生命痕跡的“追尋”。它將引領你,不僅僅是在紙上“閱讀”梵高,更是在一種精神的維度上,“行走”在梵高的世界裏。它是一種對“地方”與“情感”之間微妙聯係的探索,是對藝術如何紮根於生命土壤的注解。 本書的設計,也將盡可能地呼應其主題。精美的插圖、考究的版式,都將為這場“地圖”式的旅程增添視覺上的享受。每一頁,都力求傳遞齣一種沉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氣息,正如梵高本人所追求的那般。 我們相信,《梵高地圖》將為你打開一扇全新的窗戶,讓你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認識、去理解、去感受那位以生命為代價,為世界留下瞭無盡色彩的偉大藝術傢。它是一次邀請,一次邀約,邀請你一同踏上這段跨越時空的藝術朝聖之旅,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地圖之下,關於愛、關於痛苦、關於希望,以及關於那永恒的光的,最真實的敘事。 這本書,將是你隨身攜帶的一份“梵高地圖”,指引你穿越他的生命,也啓發你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它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一場關於感知與創造的永恒對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