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梵高美术馆授权,追寻天才梵高一生的轨迹
2、近500幅美术馆珍藏图片首次面世,形象演绎梵高行迹所至
3、大量梵高手稿+书信,珍贵文献结集书中,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文森特·梵高,因《向日葵》《星夜》等不朽作品而享誉世界的“一个不被时人理解的天才画家”,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这之前走过的漫长道路。《梵高地图》一书由梵高美术馆授权,首次讲述了作为一个画家兼行者的天才梵高的故事。书中从始至终追溯着文森特-梵高的足迹,遍访了他曾经生活过的二十多个地方:从荷兰布拉帮省的津德尔特到法国北部的奥维尔。我们途径荷兰海牙、纽恩南、国际大都市伦敦、比利时南部煤矿、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以及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圣雷米等地,巴黎近郊一个村庄的小旅馆将是我们旅程的终点。本书500余幅珍贵图片全面展示着全球各美术馆及博物馆中关于梵高的藏品,包括梵高画作、手稿、书信及生活记录,形象演绎了天才画家梵高的行迹所至,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瑞内·范·布莱克(生于1970年), 毕业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美术史系,曾做过八年小学教师。现为梵高美术馆高级教育家。为金色丛书中《梵高与卡米尔》,《小梵高美术馆》和《愉快的一天》的作者。
宁可·丹纳康普 (生于1967年),为阿姆斯特丹自由职业作家及图片资料编辑。她为荷兰《VPRO电视台节目杂志》、《Parool报》、《自由荷兰杂志》、巴斯 卢波豪森出版社等机构工作。她也是罗宾斯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读物金色丛书的作者之一。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梵高地图》中,我们追随着文森特的足迹去到所有他曾经生活过的不同乡村、小镇和城市,去所有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那些地方,他成为了他心向往之的艺术家。
——梵高美术馆
目录
文森特的欧洲之旅
津德尔特 1853-1869
牧师之家
教堂
乡村小学
在津德尔特周边漫步
火红的头发和雀斑
瑟文贝尔根 1864-1866
寄宿学校
蒂尔堡 1866-1868
火车
蒂尔堡高级市民学校
古堡学校
绘画课
租房
海牙 1869-1873
画商:古皮尔公司
森特叔叔
去莱斯维克
邮政
文森特的书信
调任
伦敦 1873-1875
从巴黎到伦敦
《巴戴克旅行指南》
另一个世界名都
世界公民
伦敦古皮尔公司
租客
巴黎 1875-1876
蒙玛特尔高地的租房客
在古皮尔公司
拉姆斯盖特&伊斯莱沃斯 1876
去拉姆斯盖特
威廉?斯多克斯学校
步行去伦敦
从拉姆斯盖特到伊斯莱沃斯
在伊斯莱沃斯的教员生涯
多德莱赫特 1877
多德莱赫特书店
“ 荷兰的土地”
教堂礼拜和《圣经》课
阿姆斯特丹一日游
阿姆斯特丹 1877-1878
阿姆斯特丹的神学课
阿姆斯特丹的叔伯们
希腊文和拉丁文课程
去教堂
半途而废的学业
漫步埃顿
在阿姆斯特丹绘画
拉肯/ 布鲁塞尔 1878
成为一名福音传道士
波利纳西 1878-1880
沃斯麦的世俗布道者
马卡瑟煤矿
奎艾么的失业者
涂鸦与乱画
布鲁塞尔 1880-1881
布鲁塞尔艺术学院
昂贵的城市
安东?范?拉帕德
埃顿 1881
自己的画室
安东来访
重返阿姆斯特丹
埃顿的神秘作品
海牙 1881-1883
被赶出家门
斯汉克崴格路138 号
贫民区
城市风景
斯莱克安德路
市民医院
斯海夫宁根
斯汉克崴格路136 号
重新考量
纽恩南 1883-1885
“一条粗鲁的大野狗”
纽恩南别墅:玛高特?贝格曼
在纺织工人家
教堂司事的画室
户外作画
老教堂塔楼
《吃土豆的人》
木箱里的艺术品
突然离世
离开布拉帮省
安特卫普 1885-1886
挂满版画的屋子
船坞和码头
艺术学院
饥饿
健康生活
去巴黎
巴黎 1886-1888
到达巴黎
与提奥同住
柯尔蒙家庭画室
印象派绘画
蒙玛特尔高地
(肖像)摄影
在阿斯涅创作
蒙玛特尔的餐馆、咖啡馆与酒吧
再次离开巴黎
唐吉老伯的商店
自画像
阿尔 1888-1889
去法国南部
朗鲁瓦的吊桥
开花的果园
拉马丁广场:黄房子
蒙马约尔的修道院废墟
去地中海
南方画室
丰维埃
论坛广场的咖啡馆
卧室
邮差和他的家人
克鲁和特雷彭
画家之家
阿利斯康
耳朵
医院
隔离病房
去精神疗养院
圣雷米 1889-1890
精神疗养院
文森特的房间
花园
阿尔皮勒尔山
废弃的采石场
彻底错乱
远方的认可
再去户外
回到北方
奥维尔- 瓦兹河 1890
在巴黎逗留
加歇医生的房屋和花园
奥维尔的房舍
拉芙客栈
在乡村
多比尼的花园
树根
奥维尔附近的麦田
阳光下的麦田
文森特身后
回到荷兰
从布森到阿姆斯特丹
梵高书信
拉伦的工程师
阿姆斯特丹
文森特与世界
其他信息
想更多地了解文森特?
梵高欧洲基金会
作者介绍
致谢
精彩书摘
文森特梵高,因《向日葵》《星夜》等不朽作品而享誉世界的画家。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关于他,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他的那只耳朵”和“一个不被时人理解的可怜画家”,却很少有人了解画家梵高在此之前走过的漫长道路。《梵高地图》讲述的就是作为一个欧洲人、一个行者的梵高的故事。我们从头到尾追溯他的足迹,遍访他曾经生活过的二十多个地方:从荷兰布拉帮省的松丹特到法国北部的奥维尔。我们途径荷兰政治中心海牙、国际大都市伦敦、比利时南部煤矿、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以及法国南部的咖啡馆、疗养院等地。巴黎近郊一个村庄的小旅馆将是我们旅程的终点。文森特的一生,是充满了好奇心的一生。他喜欢在陌生的城市和村庄里游荡,在乡间的大自然漫步。然而,不管身处何方,总有那么一刻他又决定离开,去另外一个村庄,另外一个城市,另外一个国家。他的足迹遍布几千公里,有时徒步,有时乘坐马车、轮船,更经常是搭乘火车。需要说明的是,在文森特出生的1853年,从荷兰到布鲁塞尔尚未通火车;而他成年后去法国南部居住时,火车已经非常普遍。当然,当时的火车时速不到每小时五十公里。铁路的普及还带来了其他的便利,即文森特所书写的大量信件的邮寄问题。由于铁路的快速发展,欧洲国内外的信件收发率高达每日四次。不管文森特身在何处,他笔耕不辍,给家人和朋友书写了大量的信件,尤其给他亲爱的弟弟提奥。提奥每周都会收到好几封文森特的信,不时也收到文森特的素描和油画,那是他在各个城市和乡村行走时画下的街道、风车和教堂;或者是那些他深深同情的人们,那些工人和农民。提奥,后来是提奥的太太,保存了文森特的每一封书信和每一幅画作,不管是油画、速写还是草稿。感谢他们,使我们今天还得以见到文森特的约1300幅素描,850幅油画,和800多封信件。这笔巨大的财富向我们讲述着梵高的故事----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艺术家,一个充满激情、不知疲倦的行者的故事。
……
前言/序言
文森特·梵高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绵延在欧洲大地上的铁路网的出现,正迅速地改变着现代社会。文森特也与之同行。
在《梵高地图》中,我们追随着文森特的足迹去到所有他曾经生活过的不同乡村、小镇和城市。我们看到了彼时世界的样子:从静谧的布拉帮省和法国南部乡村到喧嚣熙攘的大都市伦敦和巴黎。本书选载了文森特丰富多样的作品,展现了他是如何将周遭的世界融入艺术中去的。
和文森特一起,来一次跨越欧洲之旅,去所有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那些地方,他成为了他心向往之的艺术家。
梵高地图 关于本书 《梵高地图》并非一本详尽描绘文森特·梵高生平的传记,也非对其艺术作品进行学术性的鉴赏分析。它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以地图为载体的艺术探索之旅,邀请读者跟随一条由梵高足迹串联而成的隐形线路,去感受他生命中那些被色彩、光影和情感深刻烙印的地点。这本书并非要讲述“他去了哪里”,而是试图呈现“他是在哪里,以及在那里,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了什么”。 我们并非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去还原每一个城镇的每一个细节,亦非以艺术评论家的深度去剖析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技法与象征。相反,《梵高地图》的愿景是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触感与共鸣,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名字,如阿尔勒、圣雷米、奥维尔,不再是平面上的地理坐标,而是流淌着生命温度的鲜活场景。我们相信,理解一位艺术家,尤其是一位如梵高般情感炽烈、感知敏锐的艺术家,需要一种更为立体、更为贴近生命本身的观看方式。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地图”,串联起梵高生命中几个关键的时期与地点。这些“地图”并非传统的地理图,而是融合了地图的直观性、文字的叙述性以及图片的意象性。每一张“地图”都将聚焦于梵高在某个特定地方的经历,并试图捕捉他当时的精神状态、感官体验以及创作灵感。它将引导读者“走进”他笔下的世界,去理解那些著名的向日葵为何在那个阳光炙烤的南方小镇绽放得如此热烈,去感受他在精神病院的窗边看到的星空,是如何激发出那般澎湃的生命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以及艺术评论的学院派隔阂。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自由、更个人化的方式,与梵高的生命轨迹产生连接。这本书的叙事,更倾向于一种“行走”的体验,一种“凝视”的姿态。你将跟随他,在法国南部炙热的阳光下,感受麦田的金黄;在荷兰贫瘠的土地上,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辛;在法国北部的乡间小路上,追寻那一抹抹生动的色彩。 《梵高地图》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不失诗意,细腻而不显冗赘。我们不会堆砌过多的艺术术语,也不会刻意营造某种戏剧化的情节。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被梵高反复提及的元素:光线、色彩、天空、土地、人物的表情、自然的律动。我们会努力还原他眼中世界的“质感”,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普罗旺斯薰衣草的香气,听到阿尔勒午后慵懒的蝉鸣,感受到圣雷米疗养院里宁静而又暗涌的氛围。 这本书的结构,将以时间为线索,但又跳跃式地聚焦于关键地点。我们不会面面俱到地记录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是挑选那些对他艺术创作和精神状态产生深远影响的“节点”。例如,在提及阿尔勒时期,我们不会详细叙述他与高更的争执,但我们会着力描绘那个南方的黄色房屋,以及它所承载的,他对于艺术社群的憧憬与失落。在提及圣雷米时期,我们会更关注他从病榻上看向窗外的视角,那片扭曲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柏树,以及那片旋转而又宁静的星空。 “地图”的概念,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它不只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情感的坐标,是灵感的发生地,是生命体验的浓缩。每一张“地图”都将是一扇窗口,通往梵高内心世界的一个侧面。我们将附带精选的梵高画作,但这些画作并非孤立地被展示,而是与其所处的“地图”上的地理位置、环境氛围以及当时的创作心境紧密关联。我们会探讨,例如,正是因为身处阿尔勒那样的光照强度,他笔下的色彩才会如此饱和与明亮;正是因为在圣雷米的幽闭中,他对自然的观察才变得如此细致与深刻。 《梵高地图》并非一本为艺术史学家准备的教科书,也非为文学评论家而作的论文。它的读者,可以是任何一个对梵高,或者对生命、对色彩、对感受感兴趣的人。你不需要拥有深厚的艺术背景,只需要拥有一颗好奇的心,和愿意去感受世界的心。我们可以一起,在书中,重新“看见”梵高,看见他所看见的,感受他所感受的。 我们将避免对梵高做出任何道德评判或心理诊断。我们所呈现的,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与他所处的环境互动,如何将现实世界转化为画布上的情感与色彩。这本书将更多地强调“体验”的维度,去邀请读者进行一次“在路上”的阅读。你可能不需要严格按照地图的顺序阅读,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点”开始,然后顺着那条隐形的线路,去探索。 《梵高地图》的价值,在于它所提供的“视角”。它不是要告诉你“梵高是谁”,而是让你“看见”梵高“如何看见”。它是一种关于感知、关于表达、关于生命本身的热爱与挣扎的图景。我们相信,通过这种“地图”式的探索,读者将能够以一种更直观、更感性、也更深刻的方式,触碰到梵高这位艺术巨匠那颗炽热而又敏感的心灵。 这是一种对艺术的“再发现”,是对生命痕迹的“追寻”。它将引领你,不仅仅是在纸上“阅读”梵高,更是在一种精神的维度上,“行走”在梵高的世界里。它是一种对“地方”与“情感”之间微妙联系的探索,是对艺术如何扎根于生命土壤的注解。 本书的设计,也将尽可能地呼应其主题。精美的插图、考究的版式,都将为这场“地图”式的旅程增添视觉上的享受。每一页,都力求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气息,正如梵高本人所追求的那般。 我们相信,《梵高地图》将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你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认识、去理解、去感受那位以生命为代价,为世界留下了无尽色彩的伟大艺术家。它是一次邀请,一次邀约,邀请你一同踏上这段跨越时空的艺术朝圣之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地图之下,关于爱、关于痛苦、关于希望,以及关于那永恒的光的,最真实的叙事。 这本书,将是你随身携带的一份“梵高地图”,指引你穿越他的生命,也启发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一场关于感知与创造的永恒对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