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100位陶艺大师的代表作品——创作观点、技法步骤、独特的釉料和颜色配方,以及其使用方法。
超过450幅作品图片,详尽的陶瓷知识讲解,陶艺爱好者必备读物。
本书收录了大量以独特釉色而见长的陶瓷作品。内容以陶艺家们详细阐述釉料的配制方法、配方和研发意图为主,以及如何让釉料在偶发状态下呈现出特殊的视觉效果。本书以烧成温度(从低温到高温)和不同的烧成形式(盐烧和柴烧)作为总分类依据,以施釉方法作为子分类依据。制陶者极易从中找到适合自己作品的釉料,或者发现某种创造性地表现手段。
布莱恩·泰勒(Brian Taylor),熟练掌握拉坯成型法、手工成型法、注浆成型法。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作过驻场艺术家,当过教师,配制出过无数种视觉效果佳的釉料,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展览。
凯特·杜迪(Kate Doody),既是一位出色的女艺术家也是老师,她既做陶艺也做雕塑。凯特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展览,在很多知名的院校教授过有关“色彩理论”及“釉料计算”方面的课程。
前言
全书简介
第一章 对于釉料的理解 1
釉料的发展史 12
烧窑及测量窑温 16
工作室常用原料 20
陶瓷原料 24
常见的釉料缺陷及其补救措施 34
健康与安全 36
第二章 颜色 43
釉料的颜色及陶瓷材质本身的颜色 44
关于颜色 46
白色 52
黑色 54
蓝色 56
绿色 58
黄色 60
橙色 62
红色 64
粉色/ 紫色 66
第三章 釉料的配制及测试 69
釉料测试 70
对于配方的理解及如何调配釉料 72
试片 74
釉料测试方法 78
变革:配制个性化釉料的方法 86
挑战极限 88
施釉方法 90
做好釉料记录工作 94
非常规釉料 96
第四章 陶艺大师及他们所使用的
釉料和颜色 101
专业术语 302
参考书目 305
奥顿测温锥数据表 306
陶瓷原料数据表 308
参编陶艺大师个人网页地址 312
鸣谢 314
我是一名刚踏入陶瓷艺术领域不久的爱好者,对于色彩的调配和釉料的特性一直感到非常困惑和手足无措。市面上那些零散的资料,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的化学公式,看得我云里雾里;要么就是太过浅显,只能停留在表面,根本无法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难题。这本手册给我的感觉,简直就是一剂及时的“强心针”。它的叙述方式,明显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提炼,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一种更贴近实践者的语言重新组织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各种氧化物对釉色影响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实际烧成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让人恍然大悟,原来看似随机的色彩变化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严谨的逻辑。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解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釉料特性的理解深度,让我从一个只会模仿的“操作员”,开始有能力去思考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色彩配方。
评分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更偏向于专业技师和高级学员,而不是面向广大普通陶艺爱好者的普及读物。它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我试着向几位刚入门的朋友推荐,他们反馈的主要问题是:前几章的基础概念和术语解释,对于缺乏化学背景知识的人来说,消化起来比较费力,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比如,关于“硅酸盐网络结构”的描述,语言是精确的,但对于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缺乏更直观的图解辅助。如果能加入更多像3D模型剖视图或者更生动的类比,将会大大降低阅读门槛。不过,反过来看,也正因为这份坚守专业性的态度,使得它在专业领域内的地位难以撼动。它不是一本“快消品”,而是一本可以伴随职业生涯成长的参考资料,值得被长期保留和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质感。我特意翻阅了几页,发现排版布局非常考究,文字的间距、行高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这一点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而且,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又不失韧性,想必在反复翻阅和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出现破损或者褪色的问题。不过,在细节处理上,我注意到一个让我略感遗憾的地方:内页插图的印刷质量似乎略显保守,虽然颜色准确,但整体的清晰度和细节的锐利度,相较于目前市面上顶尖的印刷工艺,似乎还差那么一丝丝的火候,尤其是在表现那些极其细微的釉色变化层次时,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通透”的感觉,希望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提升。整体来说,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被认真对待过的作品,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匠人精神的影子,很适合在书房里静静地研读。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编辑和校对工作表示由衷的赞赏,这在一本技术性极强的书籍中,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我的快速浏览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任何错别字或者明显的图表数据矛盾,这对于需要精确计算和配比的领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附录部分提供的各种“常见问题快速检索表”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极高的用户友好性。当你在工作室里焦头烂额地处理一个突发的釉面缺陷时,你不需要从头翻到尾,可以直接根据现象锁定对应的解决方案,这种效率上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加成。这种对读者使用场景的充分预判和细致入微的设计,让这本书的使用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个可靠的工作伙伴,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准确地把钥匙递到你的手中。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收藏了不少关于陶瓷工艺的古籍和现代译著,但很多时候,它们更像是高悬在象牙塔上的理论宝典,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面对实际窑炉和市场需求的创作者来说,实用性打了折扣。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的“接地气”。它没有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完美釉面探讨,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各种常见原料在不同气氛、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比如,它对于“气氛控制对某些稀土元素显色度的影响”这一章节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入微,甚至精确到了不同燃料在不同阶段的燃烧效率对最终色光的影响。这对我日常调试配方、解决批次间色差问题,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可操作的指导方针。它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坐在你身边,告诉你“如果你想得到那种带点‘老味’的青釉,你得在降温阶段注意这里的几个关键点”,这种实践层面的指导,是任何纯理论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不错!
评分京东618活动购入的,引进版的书平时优惠少一些,碰到满减很难得。
评分非常不寻常的一次买书经历!在未经我的允许下快递被私自拆开,在此向快递公司表示强烈的抗议!
评分不错!
评分非常不寻常的一次买书经历!在未经我的允许下快递被私自拆开,在此向快递公司表示强烈的抗议!
评分活动时购入,物美价廉,很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