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美术设计方向指定教材。书中对电影美术创作的发展历史、设计要素及制作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围绕场景设计、人物造型、道具陈设等核心要素做了抽丝剥茧般的细致研究。针对美术设计中关键的场景部分,作者辅以国内外经典影片实例及上百幅图片一一解析,如《海上钢琴师》斗琴场景、《金刚》影调氛围分析等,还包括大量首次公开的不同风格幕后设计手稿,完整呈现出美术指导的关键创作过程。
作为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电影美术设计指南,本书希望能从美术创作思维中,科学归纳出一套独特的“语言”运用法则,以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专业制作中。
全荣哲,1989年8月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电影美术设计专业,现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是电影美术设计方向学科带头人,主讲理论与创作实践课程,同时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视觉艺术系美术设计方向学科带头人。发表多篇电影美术设计与创作理论文章,出版专著《狼图腾:视觉设计与叙事语言》。
1994年担任影片《砚床》的美术师,影片荣获第十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蕞佳美术奖提名。
其他担任美术指导的影片包括:《北纬三十八度线》《大漠歼匪》《漂亮妈妈》《西干道》《天安门》《狼图腾》《中国推销员》。
“全”是一位充满魔幻和不可思议的美术指导。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 让-雅克·阿诺
本书运用创作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电影美术设计理论与创作经验,对于从事电影美术工作的人和影视爱好者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教授 宋鸿荣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平行发展的专业书,作者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深入解读了电影美术设计的具体步骤和应用方法。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敖日力格
这本书将带你游走于电影美术设计与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很难得与它相遇,非常值得一读。
——著名电影美术指导、教授 霍廷霄
简目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电影美术形态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章视觉化初始阶段界面思考
第三章场景设计策略
第四章场景互动元素
第五章人物造型
第六章道具艺术
第七章场景制作流程
致谢
出版后记
目录
推荐序一 王鸿海 4
推荐序二 周登富 5
前言 12
导论 13
第一章电影美术形态的确立与发展 1
1.1 初始化阶段 2
1.1.1 早期短片的电影美术潜质 2
人物 2
景观 3
道具 4
视效 4
1.1.2 乔治·梅里爱:绘画布景主导空间的时代 4
1.1.3 摄影棚 6
1.2 构筑式布景 9
1.2.1 视点的变化 12
1.2.2 立体空间维度变化 12
1.2.3 视效感 13
1.2.4 动线拍摄 14
1.3 成熟标志 14
1.3.1 语素传承 15
1.3.2 好莱坞“专业化体制”的转型 15
1.3.3 形态与发展 16
1.4 界面延伸 16
1.4.1 认知的起点 17
第二章视觉化初始阶段界面思考 25
2.1 剧本到视觉转换的中间环节 26
2.1.1 美术视角剧本分析 26
设计源流 27
人物信息 29
2.1.2 从文字到视觉语素转换 29
2.1.3 视觉创作的潜质 34
2.2 换位思考 38
2.2.1 导演的美术意识 38
2.2.2 整体把握—电影美术导演角度宏观掌控 41
2.2.3 交互的重要性 43
2.3 从美术角度构筑摄影平台 46
2.3.1 两种创作形态的语言渗透 46
2.3.2 构图的形式 50
2.3.3 空间感三个要素 51
纵深感 51
横向感 51
场面感 52
2.3.4 了解的终端 52
2.4 视听语言思考 55
2.4.1 面对的问题 55
2.4.2 视听形象前期置入 56
2.4.3 外景声音 57
2.4.4 材料与音质 57
2.5 场景作为表演元素 59
2.5.1 表演空间 59
2.5.2 动线空间 61
2.5.3 作用力空间 63
2.6 电影美术制片观念 63
2.6.1 工作程序与制片整体计划推进 63
2.6.2 理解在于合作 64
2.6.3 从制片角度看问题 65
2.6.4 使用与控制预算 66
第三章场景设计策略 69
3.1 场景 70
3.1.1 概念解读 70
场景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72
情感作为空间媒介 74
3.1.2 基本类型 78
现实主义场景 78
形式主义场景 79
表意场景 80
混合型场景 86
3.1.3 场景的精神世界 86
3.1.4 设计程序分解 90
理论思考 91
设计思考 93
3.1.5 沟通即设计 98
3.1.6 场景设计四种模块 99
剧本元素 99
延伸元素 101
激励元素 102
效果元素 103
第四章场景互动元素 115
4.1 场景与画面 116
4.1.1 从平面到立体造型考察画面构成 116
4.1.2 结构—支撑画面的要素 117
4.1.3 场面调度与画面 122
4.1.4 导演控制下的画面风格 122
4.1.5 画面作为载体 124
4.1.6 数字场景演示中的画面构成 125
4.2 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 128
4.2.1 两种体系的内容解读 132
4.2.2 同步交互效应 133
4.2.3 感知空间 134
4.2.4 两种作用力的混合效果 134
4.3 场面调度与动作支点 139
4.3.1 调度元素 140
人物调度 140
镜头调度 140
整体调度 142
4.3.2 场景平面分解 143
场景平面分解现象 144
分解的意图 144
镜头分解的反向思考 145
动作支点 146
场面调度与动作支点 149
4.4 视觉构成与视觉效果 150
4.4.1 视觉构成 150
表现的形式 150
视觉关联 151
规则导入 152
视觉构成分解 152
4.4.2 视觉效果 167
相关问题浏览 168
视效感突出元素 169
4.4.3 视觉效果支撑体系 172
典型形象 172
视觉锐化 173
视觉效果的综合手段 174
气氛要素 175
色彩的视效张力 176
第五章人物造型 181
5.1 电影服装 182
5.1.1 服装与角色阐释 182
5.1.2 伪装—改变角色的魔幻武器 183
5.1.3 服装的风格 184
5.1.4 时代语言 185
5.1.5 带入感效果 186
5.1.6 服装表现元素 186
空间、性格、欲望与服装的关系 186
角色属性 188
身份作为符号 189
抽象导入 189
服装的地域要素 189
个性化设计 189
5.2 电影化装 191
5.2.1 角色化装的参考元素 192
个人因素 192
社会因素 192
环境因素 192
5.2.2 化装类型 192
特型角色化装 192
唯美型化装 193
自然型化装 194
效果型化装 194
5.2.3 化装的整体控制 194
第六章道具艺术 197
6.1 道具 198
6.1.1 作为角色功能 201
6.1.2 从剧本认识道具 202
6.1.3 沉默的语言 203
6.1.4 道具与气氛 204
6.1.5 场性的缔造手段 205
6.1.6 动作道具 205
第七章场景制作流程 209
7.1 前置工作 212
7.1.1 搭景预案的分析 212
7.1.2 确定置景成员 220
7.1.3 景地研究 220
7.2 场景制作 223
7.2.1 制作图 223
7.2.2 组织材料 224
7.2.3 搭景 226
7.2.4 效果制作 228
7.3 摄影棚搭景 230
7.3.1 图纸与摄影棚的对位关系 233
7.3.2 格式化景片与地台 238
7.3.3 画地线 239
7.3.4 搭平台 239
7.3.5 立景片 239
7.3.6 天片与光位 239
致谢 245
出版后记 246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身边,用讲故事的方式,分享他多年来在片场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教训。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光影哲学”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探讨,而是将光影视为一种情感的载体和时间流逝的标记。书中穿插着大量的手绘草图和概念设计图的解析,让我得以窥见从一个抽象想法到一个具体可触碰场景的完整演变过程。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读起来简直令人热血沸腾。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设计理念变得触手可及,对刚入行的设计学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视觉艺术的饕餮盛宴!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个电影场景的幕后世界。我特别喜欢他对色彩心理学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个特定色调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波动,以及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运用服装和道具来构建角色的内心冲突。书中案例选取非常独到,从老电影的经典布景到现代大片的创新空间设计,跨度极大,但讲解都丝丝入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电影的视角完全被重塑了,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影像,而是开始主动“阅读”屏幕上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元素。它让我对“美术”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只是装饰,更是叙事的骨架和灵魂。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读者,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做到了极致的考究。它不仅仅关注宏观的场景布局,更深入到微观的道具纹理、材质选择乃至环境声音对美术设计的烘托作用。比如,关于如何通过墙纸的磨损程度来暗示居住者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那一章的论述精妙绝伦。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探讨了文化符号学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解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密码是如何被巧妙地植入场景之中。它迫使你去思考每一个摆设、每一处留白背后的深层意图。我感觉自己仿佛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开启通往理解电影世界底层逻辑的大门。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很有想法,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切面(如空间、时间、人物关系)来解构美术设计的复杂性。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不完美美学”的推崇。在如今很多追求极致光滑和完美的视觉效果时,作者却大篇幅论述了如何利用残缺、老化和偶然性来增加场景的真实感和历史厚度。这种对“做旧”和“时间痕迹”的珍视,非常触动我。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拿起身边的小物件,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重新审视它们,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观察欲和再创造的冲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遣词造句考究,但绝不晦涩,反而有一种沉淀下来的力量感。它成功地将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与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环境即角色”的论断,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证明了,一个设计精良的场景本身就是最立体、最忠诚的叙事者。它不仅仅是背景板,它会呼吸,会说话,甚至会预测剧情的发展。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任何一个展览、任何一个室内设计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其背后的“设计意图”和“情感张力”,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对电影美术的范畴,渗透到了我的日常审美之中。
评分好
评分买来看看 希望不要失望
评分感觉更适合相关专业的人看,我这种只是喜欢电影的门外汉看起来有点累。
评分很喜欢,不错的书
评分很好吧很好很好吧很好很好吧很好很好吧很好
评分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评分买来看看 希望不要失望
评分还没看
评分有些书评价很低,只有2星或1星,再看看下面评价人的理由“送来的书摔坏了,所以给1星”,“这书纸张太差了,盗版的吧?”诸如此类。可是这样很容易对打算买书的人形成误导,以为是书的内容很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