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清代青花瓷 |
| 作者: |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 编 |
| 市场价: | 25.00元 |
| ISBN号: | 9787805013039 |
| 出版社: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精彩插图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荟萃了具有代表性的清代青花瓷器,几乎囊括自顺治至宣统朝所有官窑民窑器物,以精品为主,对每幅图版均注明名称、朝代、尺寸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使读者对青花瓷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
| 内容简介 | |
| 青花瓷器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北京作为清王朝十世君王长达276年的都城,皇宫内、外流传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是非常惊人的,它们都是来自瓷都景德镇的产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烧造脉络清晰,为世人再现了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
| 本书目录 | |
| 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顺治青花(1644-1661) 1 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 2 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局部) 3 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简 4 青花五谷盖罐(五件)之一 5 青花五谷盖罐之二(马放南山) 6 青花五谷盖罐之三(春江垂钓) 7 青花五谷盖罐之四(春江泛舟) 8 青花五谷盖罐之五(春光长寿) 康熙青花(1662-1722) 9 青花雉鸡牡丹纹盖罐 10 青花瑞兽纹瓶(画面一) 11 青花瑞兽纹瓶(画面二) 12 青花昭君出塞图盖罐(画面一)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顺治青花(1644-1661) 1 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 2 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局部) 3 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简 4 青花五谷盖罐(五件)之一 5 青花五谷盖罐之二(马放南山) 6 青花五谷盖罐之三(春江垂钓) 7 青花五谷盖罐之四(春江泛舟) 8 青花五谷盖罐之五(春光长寿) 康熙青花(1662-1722) 9 青花雉鸡牡丹纹盖罐 10 青花瑞兽纹瓶(画面一) 11 青花瑞兽纹瓶(画面二) 12 青花昭君出塞图盖罐(画面一) 13 青花昭君出塞图盖罐(画面二) 14 青花云肩花卉纹盖罐 15 青花云肩花卉纹盖罐(局部) 16 青花麒麒纹盘 17 青花缠枝莲纹碗 18 青花人物故事图净水碗 19 青花人物故事图净水碗(局部) 20 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笔筒 21 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笔筒(局部) 22 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筒 23 釉里三彩鹤鹿同春图瓶 雍正青花 24 青花云龙纹尊 25 青花云龙纹尊(局部) 26 青花云纹大盘 27 青花云龙纹大盘(背面) 28 青花云龙纹大盘(局部) 29 青花缠枝葫芦飞蝠纹瓶 30 青花缠枝葫芦飞蝠纹瓶(局部) 31 青花灵芝纹鼻烟壶 32 青花缠枝莲纹钵 33 青花云蝠纹笔筒 34 青花折枝花卉纹盘 35 青花纹瓜棱式瓶 36 青花瓜纹瓜棱式瓶(局部) 乾隆青花(1736-1795) 嘉、道、咸青花(1796-1861) 同、光、宣青花(1862-1911) 小辞典 2003-2004年清代青花瓷器拍卖价格表 |
我一直是个喜欢动手实践的陶艺爱好者,买过很多关于烧制技术和颜料化学的书籍。坦白说,有些技术性的书籍读起来枯燥乏味,但《清代青花瓷》这本书在技术层面的阐述,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它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化学配方,而是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使用“苏麻离青”、“平等青”、“石青”等呈色剂的描述,巧妙地串联起了原料采购、窑炉气氛控制与最终视觉效果之间的内在逻辑。比如,书中对“火候”的描述,简直是文学化的技术指南,它告诉我们,同样是钴料,在不同温度下如何呈现出“黑沉下陷”或“浮光耀眼”的截然不同的面貌。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窑炉里摸索的人来说,理解古人如何在煤窑的波动中稳定烧出如此精准的青花效果,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的插图选择也极为考究,许多图片都清晰地展示了釉面微观结构,这对于理解“橘皮纹”或“橘络纹”的成因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佐证。它成功地做到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进行融合,让我对“完美还原”古瓷烧制工艺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和挑战欲。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本书原本是冲着那些精美的全彩图版去的,我希望用它来装饰我的书房,顺便恶补一下基础知识。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我发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画册”的范畴。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动态平衡的探讨。作者很坦诚地分析了清代青花瓷在近几十年来的价格波动趋势,并试图解释这种波动的深层原因——是学术界对某个窑口的重新定位,还是藏家群体审美品味的转移?这种商业视角的介入,让原本高冷的艺术品研究变得非常接地气。书中对那些“有争议”的器物,比如某些乾隆时期的过于繁缛的作品,作者的态度是审慎而包容的,而不是一味地贬低或拔高。它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学术态度:承认历史的多面性。阅读过程让我意识到,清代青花瓷的收藏和研究,其实是一部活生生的、仍在进行中的历史,它不仅属于过去,更深深地嵌入了我们当下的艺术经济体系之中。这本书无疑为想全面了解清代青花瓷的收藏者提供了一个兼具广度、深度和现实意义的权威指南。
评分这本《清代青花瓷》简直是艺术爱好者的福音!我原本对瓷器研究不算深入,只是偶尔在拍卖图录上瞥见那些精美的青花纹饰,总觉得隔着一层玻璃欣赏,少了些许“人情味”。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娓娓道来那些从景德镇泥土中孕育出的瑰宝。它没有堆砌那些枯燥的考古年代和化学成分分析,而是聚焦于“人”——那些制瓷的工匠、审美的帝王,以及他们如何将时代的气息融入到那一抹蓝白之间。书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青花风格的细微差异,描绘得入木三分,比如康熙的“苏麻离青”那种深沉的蓝与雍正时期追求的“白中泛青”的细腻,仅仅通过文字的引导,我的脑海中仿佛就能勾勒出不同时期胎土和釉料的质感差异。特别是关于纹饰寓意的解读,比如蝙蝠、缠枝莲这些常见母题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政治或文化内涵的变迁,让我对清代审美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后,我再去参观博物馆的陈列时,眼神里多了一种“会心一笑”的默契,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感受到那些瓷器背后厚重的历史呼吸。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老技艺与现代观者之间的桥梁,让人由衷地赞叹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评分说实话,我本职是研究明代家具的,对清代瓷器的关注度一向不高,总觉得清代的官窑体系过于成熟,少了些许明代永宣时期那种“野性”和创造力上的惊喜。但朋友强力推荐这本书后,我还是带着一种“挑刺”的心态翻开了它。让我意外的是,作者对清代青花“创新与守制”的讨论视角极其犀利和独到。书中并没有将清代青花简单地视为明代工艺的延续和衰落,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乾隆时期,尤其是在内廷对审美要求日益精细化后,青花在“画工”层面所达到的极致。那些描绘山水楼阁的精细度,那种近乎于院体画的细腻线条,以及对钴料纯度的苛刻控制,确实展现了一种不同于前代的“盛世气象”。书中对地方官窑和民窑青花的对比分析也十分精彩,揭示了清代复杂且分层的市场结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景德镇御窑与江南民窑时,所使用的那种批判性思维,没有盲目崇拜官窑的“标准”,而是肯定了民间窑口在适应市场需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灵活的生命力。这本书读下来,感觉更像是在阅读一部清代中晚期社会经济与艺术史的侧记,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传统“器物图录”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在听一位满腹经纶的收藏家,在自家的古董房里,用最松弛的语调,分享他半生淘器经验和独到眼光。它的行文风格极其自由散漫,却又处处透着对细节的执着。我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学者,看那些严谨的学术著作时总感觉有压力,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架子。它大量穿插了作者个人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接触实物的瞬间感受,比如某件器物在特定光线下反射出的那种“宝石光泽”,或者某件器物在上手时那种令人安心的“沉重感”。这种第一手的、主观的情感体验,反而是最能打动人的。书中对“仿古”现象的探讨也很有趣,它没有将清代对明代乃至宋代瓷器的模仿视为简单的抄袭,而是将其解读为一种“致敬”与“超越”,探讨了审美标准是如何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改良而自我更新的。这种带有温度和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清代瓷器的世界,体会到收藏的乐趣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读读有好处。
评分纸张非常好,图片很精美,喜欢。
评分值得一看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读读有好处。
评分是我喜欢的书籍!还没看先评价了!
评分不错嘛我也许会把握着人们你们好的
评分商家很不错
评分商家很不错
评分青花瓷对我国有多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