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吕留良全集(套装全10册)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吕留良全集(套装全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吕留良 著,俞国林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吕留良
  • 文献丛刊
  • 史学
  • 古籍
  • 清代史
  • 学术
  • 历史
  • 史料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07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320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42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吕留良全集》,所收有《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续集》四卷,并据《续集》体例,重新收集、整理其馀散篇成《补遗》十卷(卷一卷二为友朋书信、卷三为家书,卷四为序评、墓志铭、祭文,卷五为《惭书》,卷六为《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卷七为《天盖楼杜诗评语》,卷八为《天盖楼砚铭》,卷九为《御儿吕氏昏礼通俗仪节》,卷十为《东庄医案》、《东庄医论》);《吕留良诗笺释》八卷,《四书讲义》四十三卷,《吕子评语》正编四十二卷、《馀编》八卷。其中尤其是文集、诗集的整理,搜罗众本,去重辑佚,是目前收集吕留良诗文非常完善的著作。本书作者瘁二十年心力于此,精加校订,可谓片纸不遗,洵为吕氏著作精善之本。

  2.其中文集之《补遗》,尽力搜罗吕氏之文章,自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拍卖会以及各类图册中,辑其散佚;并从各类评选文字中,辑得以他人名义所写的序、题记等若干;而对其馀托名之作,则详为考辨。

  3.其中《吕留良诗笺释》按诗作的年代先后编次,对每首诗的写作时间详加考证,所作笺释,着力索隐本事,笺释典故,发覆诗旨,是目前研究吕留良诗歌较为深入的著作。

  4.本书前附有大量与吕留良相关的插图,如画像、手迹、信札、画作、版本书影、宗谱等,便于读者更加亲切地了解其人与作品。并制作有崇祯二年(生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卒年)精美书签,随书贻赠。

内容简介

  吕留良(1629—1683),号晚村,浙江省崇德县(今桐乡市)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被戮尸,或被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

  吕氏身丁明亡清兴之际,陵谷变易,看东海之扬尘;神州陆沉,睹铜驼于荆棘。世故人情,历之弥多,故其诗文沉郁,寄寓深远,洵清初文坛一大家。然其著述,遭乾隆朝全面禁毁,流传甚少。本书作者以二十年之力,多方搜求,得吕氏传世文字近六百万,成《吕留良全集》十册,为目前对吕氏著作全面之汇辑。

  《吕留良全集》收录《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续集》四卷《补遗》十卷(卷一卷二为友朋书信、卷三为家书,卷四为序评、墓志铭、祭文,卷五为《惭书》,卷六为《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卷七为《天盖楼杜诗评语》,卷八为《天盖楼砚铭》,卷九为《御儿吕氏昏礼通俗仪节》,卷十为《东庄医案》、《东庄医论》)、《吕留良诗笺释》八卷、《四书讲义》四十三卷、《吕子评语》正编四十二卷《馀编》八卷。全书整理,搜罗众本,精加校订,去重辑佚,可谓片纸不遗,洵为吕氏著作精善之本。末附生平资料、序跋资料、著述目录、年谱简编,以便读者研究参考。

作者简介

  俞国林,浙江桐乡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华书局古籍出版中心主任兼文学室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十佳编辑。出版有《天盖遗民——吕留良传》、《顾颉刚旧藏签名本图录》、《吕留良诗笺释》等。

精彩书评

  ★晚村良不愧清初讲朱学一大师,于晦庵(朱熹)门墙无玷其光荣。

  ——钱穆

  ★吕(留良)先生少年,是豪迈人;后遭患难,是历练人;收心向学,是改辙人;逮所见愈深,则进德人矣。

  ——张谦宜

目录

第一册

插页

总序

前言

目录

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卷八

吕晚村先生续集卷一—卷四

吕晚村先生文集补遗卷一—卷三

第二册

吕晚村先生文集补遗卷四—卷十

附录

吕留良年谱简编

吕留良著述目录

第三册

吕留良诗笺释

吕留良诗笺释序

目录

何求老人残稿卷一—卷二

第四册

吕留良诗笺释

何求老人残稿卷三—卷八

主要参考书目

第五册

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

目录

弁言

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卷一—卷三十二

第六册

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

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卷三十三—卷四十三

四书章句集注

第七册

吕子评语

吕子评语正编略例

吕子评语正编目录

吕子评语正编卷首

吕子评语正编卷一—卷十

第八册

吕子评语

吕子评语正编卷十一—卷二十六

第九册

吕子评语

吕子评语正编卷二十七—卷三十八

第十册

吕子评语

吕子评语正编卷三十九—卷四十二

吕子评语正编附刻 亲炙录

吕子评语馀编略例

吕子评语馀编目录

吕子评语馀编卷首

吕子评语馀编卷一—卷八

吕子评语馀编附刻 亲炙录

前言/序言

  一

  吕留良,字莊生,又字用晦,號晚村,别號恥齋老人、南陽布衣,浙江省 崇德縣(今浙江省 桐鄉市 崇福鎮)人。生於明 崇禎二年己巳(一六二九),卒於清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一六八三)。本生祖熯,娶明宗室淮莊王女南城郡主,爲淮府儀賓。父元學,萬曆二十八年庚子(一六〇〇)舉人,官繁昌知縣。晚村八歲善屬文,十二歲與里中人結文社,一時名宿皆避其鋒。國變,散萬金以結客,與侄宣忠入吴昜義軍,兵敗,竄跡湖山,跋風涉雨,備嘗艱苦,至清 順治五年戊子(一六四八)始歸里。十年癸巳,爲時所迫,不得已,易名光輪,出試爲邑諸生。十八年辛丑,謝絶社集,課子侄讀書於家園之楳花閣,與鄞縣 高旦中 斗魁、餘姚 黄太沖 宗羲 黄晦木 宗炎兄弟、同里吴孟舉 之振 吴自牧 爾堯叔侄諸人以詩文相唱和。嘗作詩,有「誰教失腳下漁磯,心跡年年處處違」句,至康熙五年丙午(一六六六)學使者以課按嘉興,晚村乃以之示學官陳執齋 祖法,告以將棄諸生,避不應試,遂以學法除名。自是歸卧南陽村,與桐鄉 張考夫 履祥、鹽官 何商隱 汝霖、吴江 張佩蔥 嘉鈴諸人,致力發明洛 閩之學,編輯朱子之書。「人益隱,名益高」,康熙十七年戊午(一六七八),清廷開博學鴻詞科,浙省欲薦之,固辭得免。十九年庚申,清廷徵聘天下山林隱逸,嘉興府復欲薦之,乃剪髮爲僧,改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隱居吴興 妙山。越二年卒。

  晚村生平,其子公忠所撰行略,已具大要;民國時包賚作年譜,今有年譜長編、吕留良傳,以事繫事,於晚村出處行跡、往還交游、學術演變及聲名浮沉、身後褒貶等,多所稽考,發微闡隱,足資參考。兹不復贅。

  晚村身丁明亡清興之際,滄海桑田,荆棘銅駝,出處去就,世故人情,歷之多矣。身後又罹最慘烈之文字冤案,涉案人數之多,量刑之嚴酷,爲清朝定鼎以來未有前例,後此亦莫能與比肩者也。

  二

  晚村一生著述頗豐,而生前刊刻者惟時文及時文評語。順治十二年乙未(一六五五)之冬,即從事房選於吴門。後自開天蓋樓刻局,鬻書於金陵、福建等地,公忠行略曰:「其議論無所發洩,一寄之於時文評語,大聲疾呼,不顧世所諱忌。」所謂天蓋樓選本者,風靡神州,以至四十年後之曾靜,「因應試州城,得見吕留良所選本朝程墨及大小題房書諸評,見其論題理,根本傳注,文法規矩先進大家,遂據僻性服膺,妄以爲此人是本朝第一等人物。舉凡一切言議,皆當以他爲宗,其實當時並未曾曉得他的爲人行事何如。而中間有論管仲九合一匡處,他人皆以爲仁,只在不用兵車,而吕評大意,獨謂仁在尊攘」,遂私淑爲「宗師」,「不惟以爲師,且以他爲一世的豪傑」,至謂「明末皇帝該吕子做」。於是有雍正六年戊申(一七二八)九月遣徒張熙投書川陝總督岳鍾琪,策動岳氏反清,遂引發離奇大案。

  雍正八年庚戌十二月,刑部衙門議,以「吕留良追思舊國,詆毁朝章,妄形記撰,倡狂悖亂,罪惡滔天。……並請限一年内,飭各省州縣,禁毁其著述」。九年辛亥十二月諭内閣:「吕留良以批評時藝,託名講學,今罪跡昭彰,普天共憤,内外臣工,咸以罪犯私著之書,及宜禁毁爲請。朕以爲從來無悖逆之大儒,若因其人可誅,而謂其書宜毁,無論毁之未必能盡,即毁之而無留遺,天下後世更何所據以辨其道學之真僞乎?以故毁書之意,概未允行。」十年壬子十二月諭内閣,又有「吕留良之詩文書籍不必銷毁」等語。直至乾隆朝四庫館臣訂出查辦違礙書籍條款九則,其一曰:「錢謙益、吕留良、金堡、屈大均等,除所自著之書,具應毁除外,若各書内有載入其議論,選及其詩詞者,原係他人所採録,與伊等自著之書不同,應遵照原奉諭旨,將書内所引各條簽名抽毁,於原版内剷除,仍各存其原書,以示平允。」於是晚村之書不復爲人所睹矣,而人亦不敢睹,湖南 安化縣民劉翱禀供狀書於顔希深,顔隨即奏報乾隆,有「其指斥吕留良、曾靜、唐孫鎬之處,又系從何考據」等語,乾隆旋諭曰:「即將該犯發遣烏魯木齊等處,以示懲儆,不得因其年已八旬,稍爲姑息。」防民之口,至此爲極。

  雖然如此,晚村之著述流傳於今者亦復不少。禁者禁矣,而家藏壁秘者亦在在有之。即如晚村之詩集,獄案前並未刊刻,而今著録於公藏書目之鈔本,亦不下十數種。清末書禁稍開,有關晚村之著作紛紛散出,而詩文集亦復有刻本數種,流傳較廣。

  三

  此次輯纂晚村全集,計收詩集、文集、四書講義、吕子評語等,餘如慚書、吕晚村先生論文彙鈔、天蓋樓硯銘、禦兒吕氏昏禮通俗儀節、東莊醫案五種,分别輯入文集之補遺。

  兹列各整理凡例如左:

  詩集

  以上海圖書館藏禦兒 吕氏鈔本何求老人殘稿七卷爲底本。書衣題「吕晚村詩」。詩七卷,分别爲萬感集、倀倀集、夢覺集、真臘凝寒集、零星稿、東將詩、欬氣集。此本「留」字缺末筆作「 」,「學」字缺末半筆作「 」,避家諱也。鈐「晚村」、「何求老人」及「餘姚謝氏永耀樓藏書」三印。

  以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吕晚村詩稿舊鈔箋注七卷爲校本(簡稱嚴鈔本)。所謂「箋注」,實即嚴鴻逵釋略。書衣爲吴聖俞題。鈐「天蓋樓藏」、「八千卷樓珍藏善本」、「常州陶毅印」、「臨平姚虞琴印」、「虞琴秘笈」、「虞琴收藏書畫」、「益藩經眼」諸印。上册爲萬感集、倀倀集、夢覺集。下册爲真臘凝寒集、零星稿、東將詩、欬氣集;欬氣集末爲嚴鴻逵跋,後爲南前唱和集增、倀倀集删、夢覺集删、真臘凝寒集删,末鈐「吴晉德字則明自號養恬主人維七十五甲子之己巳歲降生浙西織里」印。次頁爲養恬盦主跋,鈐「吴晉德」印;次頁爲恬道人跋,鈐「風塵逸客」印;次頁爲養恬跋,鈐「養恬」印;次頁爲風塵逸客跋,鈐「晉德」印。再次頁有姚虞琴三跋,鈐「姚虞琴印」、「虞琴長壽」印;後陶毅跋,鈐「陶毅之印」、「中木且有」印。下册書衣有鉢彌題記。

  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何求老人殘稿七卷釋略一卷爲校本(簡稱釋略本)。此本將嚴鴻逵釋略單獨成卷。鈐「鹽官蔣氏衍芬草堂三世藏書印」、「臣光焴印」、「寅昉」三印。此本前七集爲一種筆蹟,嚴跋、釋略、南前唱和詩增、倀倀集删爲一種筆蹟,所鈔録養恬盦主(風塵逸客)四篇跋爲一種筆蹟。

  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何求老人詩稿七卷集外詩一卷爲校本(簡稱詩稿本)。鈐「海昌古夾谷徐氏用拙齋收藏」、「徐光濟印」、「光濟鑑賞」、「紫來閣」、「峽川紫來閣徐氏印」、「寅菴珍秘」、「嬾生鑑藏」、「啟初眼福」、「一無所長」、「呼雲入研池」、「有竹居」諸印。有吴騫、朱昌燕跋。末有集外詩一卷,計二十一題三十二首,有柞水後學跋。其中十六題二十三首爲諸本所無,可考證時間者即補入各卷,餘入補遺。此本無嚴鴻逵釋略文。

  一、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吕恥齋詩稿七卷南前唱和詩一卷爲校本(簡稱怡古齋鈔本)。書衣題「吕恥齋詩稿」,書口有「怡古齋鈔」四字,内有僅鈔詩題而空缺詩句者;養恬盦主(風塵逸客)數跋,分散册中。此本頗多浮簽(有考訂養恬盦主之誤者),或校勘文字,或解釋詞意,足資參考。此本曾經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收藏。

  以上海圖書館藏管庭芬鈔本天蓋樓詩七卷爲校本(簡稱管庭芬鈔本)。書衣題「天蓋樓詩集」,署「戊辰五月海昌 吕萬題簽」,前有夢禪跋;末有姚虞琴跋,鈐「虞琴長壽」、「姚景瀛」、「臨平湖上人家」印,並經姚虞琴與所藏清鈔本吕晚村詩稿舊鈔箋注對校,朱墨燦然。此本詩作逸出諸本十數首,頗可寶也。

  以上海圖書館藏張鳴珂鈔本何求老人殘稿七卷爲校本(簡稱張鳴珂鈔本)。書衣鈐「曾經民國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獻展覽會陳列」印。此本爲細林山樵所鈔,末録嚴鴻逵跋並細林山樵、止隅老人跋。按,細林山樵即張鳴珂。鈐「細林山樵」、「江南春」、「潘承弼藏書記」、「長沙黄鈞收藏書籍碑版之印」、「景鄭秘笈」諸印。

  以中國社會科學院 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天蓋樓詩集七卷爲校本(簡稱萬卷樓鈔本)。此本據書衣苕溪漁翁跋,知爲傳鈔自張鳴珂鈔本者。前有徐益藩跋。此本經李延達校勘。按,李氏爲陸心源次子樹屏門生。鈐「吴興沈氏萬卷樓珍藏」、「吴興劉氏嘉業堂藏書記」、「均齋考藏」三印。

  以清華大學圖書館藏鈔本晚村詩文集爲校本(簡稱詩文集鈔本)。此本存四册,前三册文,後一册詩(存後半)。鈐「鳴野山房」、「豐華堂書庫寶藏印」二印。

  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舊鈔何求老人殘稿殘本爲校本(簡稱舊鈔本)。此本存零星稿、東將詩、欬氣集三卷。

  他如尋樂軒鈔本、晚晴簃鈔本、風雨樓叢書本、中華圖書館石印本、言敦源排印本等,皆從上述諸本傳鈔、排印,惜校訂未精,錯訛不少。偶作參校。

  上述諸本,録詩多寡不一,尤以詩稿本附之集外詩,嚴鈔本附之南前唱和集增、倀倀集删、夢覺集删、真臘凝寒集删,管庭芬鈔本溢出他本之十數首爲最。去其重複,輯存散佚,計得詩二百九十九題五百四十四首;外附録三題十二首。

  晚村詩集,向以鈔本存世,傳鈔之間,魯魚亥豕,在所難免。故校勘原則,凡底本不誤,不出校。若其字可兩存,則出校説明。列「校記」一欄。

  晚村詩雖經弟子嚴鴻逵釋略,稍作解析,然猶有未明甚至解析至誤者。兹爲編年考訂(所繫年月,皆用陰曆),索隱本事,以期合乎晚村作詩之旨;未能考索者,或備他説,或付闕如,以待高明。列「箋釋」一欄。

  考釋過程爲節省篇幅且不作繁複之堆砌,其他文獻凡關乎詩旨之發明或有助於理解本事者,皆附詩後。列「資料」一欄。

  晚村詩用典皆有深意,用語隱晦,爲方便理解,稍作考索徵引。列「注釋」一欄。

  末附主要參考書目,以爲讀是書者之參考。

  文集

  以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雍正三年乙巳南陽講習堂刻本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續集四卷爲底本。是集爲晚村曾孫吕爲景輯刊。

  以上海圖書館藏禦兒 吕氏鈔本吕晚村文集爲校本(簡稱吕氏鈔本)。此本「留」字缺末筆作「 」,「學」字缺末半筆作「 」。鈐「天蓋樓藏」、「虞琴祕笈」、「金蓉鏡印」三印。有姚虞琴、徐益藩跋。其中十三篇文章爲底本所無。夾有晚村書札手蹟一頁(殘),彌足珍貴。

  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刻本吕晚村先生古文二卷爲校本(簡稱孫刻本)。此本爲桐城 孫學顔輯刊。孫氏字用克,號周冕,布衣。雍正十二年甲寅涉晚村案以死。此本較底本多與徐方虎書一首、復董雨舟書一首,另有宋詩鈔序一首,下標一「代」字。此本文末有江歛谷、孫學顔評語。

  以天津圖書館藏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張謙宜鈔本妙山精舍集(存上卷)爲校本。此本文末有張謙宜評語。

  以清華大學圖書館藏鈔本晚村詩文集爲校本(簡稱詩文集鈔本)。

  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王煜青鈔本吕晚村先生文集爲校本(簡稱王鈔本)。書口有「種梅書屋」四字。版銘頁署「符夢王煜青」。此本曾爲鄧之誠 五石齋舊藏。

  續集之宋詩鈔小傳,以中華書局圖書館藏康熙十年辛亥吴氏 鑑古堂刻宋詩鈔本爲校本。

  續集之質亡集小傳,以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康熙二十年辛酉刻質亡集本爲校本。

  以天津圖書館藏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吕氏家刻本吕晚村先生家書真蹟、民國六年丁巳商務印書館石印本吕晚村墨蹟、中華書局圖書館藏道光十三年癸巳吴榜鈔本恥齋文集及臺灣人人文庫影印清 蔡容鈔本天蓋樓雜著爲校本,其間凡逸出底本者,皆輯入補遺。

  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國學保存會排印吕用晦文集本(簡稱國粹叢書本)及民國十八年己巳錢振鍠活字排印吕晚村文集本(簡稱錢振鍠排印本),皆據雍正三年乙巳本翻刻。兹亦適當參校。

  晚村所纂述之書籍與批點之時文,偶有記序,輯入補遺。

  晚村手批杜工部全集六十六卷,係明 劉世教編,刻於萬曆四十年壬子,今藏浙江大學 西溪校區圖書館(原杭州大學圖書館)。鈐「吕葆中」、「天蓋樓」、「華山馬仲安家藏善本」、「當湖胡篴江珍藏」、「如薰之印」、「問月軒印」、「張叔平」、「獨山莫友芝」、「嘉業堂印」諸印。末有吕葆中跋。兹將其中評語輯出,成天蓋樓杜詩評語一卷。入補遺。

  凡文末原有評語者,皆予保留。

  凡輯入補遺者,於篇後説明所據文獻與版本情況;有疑處,並做考辨。

  末附生平資料、序跋資料、著述目録、年譜簡編,以供讀者參考。

  四書講義

  以中華書局圖書館藏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天蓋樓刻本爲底本。

  末附四書章句集注,據中華書局整理本録入,可與講義互觀。

  吕子評語

  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晚聞軒刻本爲底本。内容分爲吕子評語正編四十二卷首一卷附親炙録一卷餘編八卷首一卷附親炙録一卷。此本爲車鼎豐編。車氏又名道南,字邁上,號雙亭,邵陽人,居上元。雍正十一年癸丑涉晚村案以死。此書實爲晚村一生時文論評之彙編。

  本書刊刻精良,卷面清晰,且原有斷句,故以影印收入全集。

  四

  予自丁丑負笈京師,即鈔録晚村慙書,後亦陸續收集相關著述。甲申春,始起校訂晚村詩文。至丙戌秋,發願爲編全集,纂輯體例,幾易其稿。及今成帙,十數年矣。

  是書之文獻收集,得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 文學研究所圖書館、天津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齊齊哈爾市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浙江大學 西溪校區圖書館、桐鄉市圖書館、桐鄉市博物館、桐鄉市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湖南圖書館、湖北省 孝感市 孝南區圖書館、臺北傅斯年圖書館、中華書局圖書館以及王貴忱先生、穆克宏先生、龔肇智先生、葉瑜蓀先生、王兆鵬先生、周臘生先生、張偉中先生、范笑我先生、華建平先生、蔣勤先生、孫家紅先生、胡同先生、陳超先生、劉萬華先生、朱煒先生等提供資料;是書之校勘審定,得王湜華先生、沈錫麟先生、徐樹民先生、陳其泰先生、江慶柏先生、馬大正先生、黄愛平女史、漆永祥先生、蔣寅先生、汪學群先生、張昇先生、郁震宏先生、李天飛先生、魯九喜先生、趙明先生、李曉霞女史、郭惠靈女史、彭春芳女史、宋梅鹏先生、張璇女史之助,匡謬正誤,始得有此面貌示人,不致貽笑於大方之家。

  是知一事之成也,非一己之力所能至;一書之成也,非短期之功所能及。覼縷述之,以誌厚我者之情誼,豈敢一日忘之耶?

  甲午小寒,俞國林識於仰顧山房。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吕留良全集》(套装全10册) 内容简介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吕留良全集》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巨著,收录了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吕留良一生创作的精华。全套共十册,全面且深入地呈现了吕留良在哲学、史学、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思想成就与学术贡献。本套全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散佚的吕留良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校勘,并配以详实的注释和考证,为研究吕留良及其所处时代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珍贵资料。 一、 吕留良其人及其思想体系 吕留良(1626年—1683年),字实庵,号晚村,浙江海宁人。他是清初重要的儒学大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著的学问,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吕留良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心学,对“致良知”的学说进行了独到的阐释,尤其是在“性学”方面,他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人心本然之性即是天理,主张通过涵养致知,使天理寓于日常实践之中。他的思想既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又有所创新,体现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体悟。 在政治哲学方面,吕留良对清初的统治持批判态度,强调“名教”对于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但其“名教”观念又带有强烈的道德自律和个人主体性的色彩。他反对专制,主张君臣之间应有道义的约束,并对当时官场的腐败有所针砭。他的思想中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意识,关注百姓的疾苦,并对统治者的道德责任提出了警示。 二、 全集内容构成与学术价值 本套《吕留良全集》共分十册,其内容精心编排,力求全面反映吕留良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 第一至三册:哲学思想论著 主要收录吕留良关于性理、心性、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哲学著作。其中包括其代表作《大学释》、《中庸释》、《论语释》、《孟子释》等,这些著作是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入解读,体现了他融汇心学与道学的思想倾向。 《性理约言》、《心性图说》等作品,则集中阐述了他关于人性本体、道德修养的理论。通过对这些著作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吕留良心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独特之处,理解他如何将阳明心学与传统儒家思想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学说体系。 学术价值: 对研究清初阳明学的发展、心学与理学的争论、吕留良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四至五册:史学研究与著述 本部分收录了吕留良在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他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史学理论的探讨。 《春秋左传注》、《史记辨》、《读史偶感》等作品,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史态度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对因果联系的考量,以及对历史人物道德评判的审慎,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史学家的素养。 学术价值: 为研究清初史学思潮、吕留良的史学观、他对史料的运用与判断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第六至八册:文学创作与理论 吕留良不仅是思想家,更是杰出的文学家。这部分集中了其诗、文、词、赋等各类文学作品。 他的诗歌风格雄健,意境深远,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其散文论理精辟,叙事生动,充分展现了他思想的深度与文笔的锐利。 《晚村集》、《吕留良文集》等是其文学创作的集中体现。此外,还收录了他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和评论,如《诗话》、《文心雕龙论》等,这些著作对于理解当时文学发展的趋势,以及吕留良的文学主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术价值: 为研究清初文学流派、吕留良的文学风格、他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以及他如何将哲学思想融入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第九册:书信、日记与杂著 这部分收录了吕留良生前大量的书信、日记以及其他杂篇。 书信往来是了解吕留良日常生活、思想交流、人际关系最直接的窗口。通过他的书信,读者可以窥见他与众多名士的交往细节,以及他对时局、学问、个人事务的看法。 日记则更为私密,记录了他日常的思考、感悟和生活点滴,是研究其思想演变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资料。 杂著部分则可能包含一些零散的札记、读书笔记、杂感等,进一步补充了他思想的各个侧面。 学术价值: 提供了研究吕留良个人生活、思想细节、师友交往、社会交往的重要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第十册:年谱、考证与索引 作为一套严谨的学术丛刊,第十册包含了对吕留良生平事迹的详细年谱,以及对全集所收文献的考证与辨析。 年谱能够帮助读者清晰地梳理吕留良的人生轨迹,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考证部分则体现了编纂者的学术功力,对文献的出处、真伪、版本等进行详细考订,为研究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详实的索引则极大地便利了读者查阅和研究,能够快速定位书中关键的人物、事件、概念和论述。 学术价值: 增强了全集的学术性和工具性,是研究吕留良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辅助性材料。 三、 编纂特色与研究意义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吕留良全集》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其学术水准和资料权威性毋庸置疑。 文献搜集之广: 编纂者历时多年,广泛搜集海内外相关文献,力求不遗漏吕留良的著作、遗稿、以及与他相关的史料,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吕留良的学术面貌。 校勘整理之精: 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校勘,去伪存真,纠正讹误,力求呈现最准确的版本。 注释考证之详: 为全集中的重要典籍、人物、事件、典故等提供了详尽的注释,并附有深入的考证,极大地降低了研究者的阅读门槛,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体系编排之全: 全集按照哲学、史学、文学、书信杂著等门类进行划分,并辅以年谱、考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吕留良研究体系。 研究意义: 1. 深化吕留良思想研究: 本套全集的出版,为海内外学者深入研究吕留良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最完整、最可靠的材料。学者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心学思想的精髓,其对性理、道德、政治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如何回应时代挑战。 2. 重塑清初思想史面貌: 吕留良是清初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通过对《吕留良全集》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清初思想流变的轨迹,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互动与演变,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清初思想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3. 促进清代社会文化研究: 吕留良的思想和文学作品,是了解清初社会生活、士人阶层生存状态、文化风貌的重要窗口。通过研究他的著作,可以窥探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以及人际交往模式。 4. 提供宝贵史料: 本套全集不仅是研究吕留良的必备工具书,其包含的大量文献本身也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清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吕留良全集》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它不仅是对吕留良这位杰出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次全面的学术梳理和呈现,更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学者而言,本套全集都将是案头必备的、不可或缺的珍贵典籍。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而言,《吕留良全集》的出现,就像是在我浩瀚的书海中,又多了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我一直对清代历史,特别是思想史部分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吕留良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言论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学术思潮。这套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整理出版的文献丛刊,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他思想的权威渠道。 收到这套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体量”。10册的厚重感,首先就传递出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和对历史人物的尊重。装帧方面,虽然我更偏重于内容,但不得不说,精美的装帧和考究的印刷,确实能大大提升阅读的愉悦感。繁体竖排的阅读方式,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愿意沉下心来,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吕留良的思想是极其丰富和多层次的。他对于经学的解读,时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一些看似古老的论述,在他那里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评论,也常常能够触动我,让我反思当下的某些问题。 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读者,面对吕留良的某些观点,尤其是他后期一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论断,我需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态度。历史人物的思想,必然带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而这套全集,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去辨析,去理解,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定位他的思想。 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未经删减的文本,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吕留良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他的著作的集合,更是他思想成长轨迹和时代印记的生动展现。通过阅读,我对清初的政治格局、社会文化以及思想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当初买这套《吕留良全集》纯粹是出于一种“集齐”的心态。我一直对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推出的文献丛刊系列很感兴趣,觉得这些整理和出版工作非常有意义。而吕留良的名字,我虽然在一些历史资料中零星看到过,但对他本人和他的著作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套全集,数量上就相当可观,10册的规模,让我觉得收藏价值很高,也代表了对于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学术成果的系统性呈现。 拿到书后,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厚重的函套,精美的纸张,清晰的字体,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尤其喜欢这种古籍排版的风格,虽然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适应,但却能带来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书页中偶尔出现的朱笔批注,更是让我觉得仿佛看到了历史人物在书页上留下的印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才发现吕留良的思想体系是如此庞杂,涵盖了经学、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他对于儒家经典的解读,尤其是在“四书”方面的论述,展现了他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常常引用古人的话,又会结合当下的情况进行阐释,力图从中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道理。 当然,阅读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吕留良的思想,特别是他后期的一些政治观点,确实带有强烈的时代局限性,甚至会引发一些争议。有时候,他的一些论断,会让我产生质疑,或者觉得与我现有的认知有所冲突。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去理解他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去分析他做出这些论断的原因。 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吕留良的作品,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这位历史人物的平台。通过阅读,我开始对清初的思想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它让我明白,历史人物的思想,即便有其局限性,也依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能够为我们提供审视当下、反思历史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套《吕留良全集》对我而言,绝对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算是一次艰难的探索。我一直对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潮和思想流变很感兴趣,而吕留良作为那个时代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思想究竟有着怎样的轨迹,又是如何影响后世的,我一直想亲自去挖掘。这套书的装帧就颇具分量,厚重地摆在书架上,就已经传递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 翻开第一册,映入眼帘的是繁体竖排的文字,以及一些古色古香的排版。一开始阅读确实有些吃力,需要慢慢适应古文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吕留良的论述,尤其是他对于经学的解读,有时候会让我觉得十分精辟,一些观点触及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看得我频频点头。他对于“理”的推究,对于“道”的阐释,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思考。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感受到了一种智识上的挑战,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不适。某些章节中,他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于某些群体行为的解读,带着一种强烈的时代烙印,也夹杂着他个人的情感和立场。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他的论述过于偏激,甚至有些狭隘,与我当下所处的时代语境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这并不是说他错了,而是说,他的思想,他的视角,需要我用一种更宏大的历史眼光去审视,去理解,去消化。 阅读这套书,与其说是阅读一个人的思想,不如说是在与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对话。他提出的问题,他给出的答案,都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比如,在探讨教育的意义时,他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是道德的涵养。这与当下许多关于教育的讨论,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有着更深邃的哲学根基。 总的来说,《吕留良全集》是一套需要耐心和投入的书。它不会轻松地迎合读者,也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它像一座宝藏,需要你一点点地挖掘,一点点地品味。虽然过程中会有困惑,会有挑战,但当你真正理解了他某一段话的深意,当你感受到他思想的火花时,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书籍爱好者角度来说,这套《吕留良全集》首先给我带来的就是一种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出品的文献丛刊,在装帧设计上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函套,古朴典雅的封面,以及内页精美的印刷,都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10册的套装,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存在。 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册,迎接我的是繁体竖排的文字。对于习惯了简体横排的读者来说,一开始或许会有些不适应,需要花一些时间去调整阅读习惯。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你会发现这种排版方式恰恰能够更好地还原古籍的风貌,让你仿佛穿越时空,直接与作者对话。吕留良的文字,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委婉含蓄,他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的论述,都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 我尤其喜欢他诗文中的一些段落,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刻哲思。例如,他对于人生境遇的感叹,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都显得尤为真切。有时候,他的一些观点,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有着启发意义,能够引发我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当然,阅读过程中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吕留良的思想,尤其是他后期的一些言论,确实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其中夹杂着一些时代的局限性,甚至会引发一些争议。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更宏观的历史视角去审视,去理解,去分析。 总而言之,这套《吕留良全集》不仅仅是一部文献资料的汇集,更是一扇了解清初思想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可靠文本,也让我们有机会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和历史进程。

评分

这套《吕留良全集》对我而言,算是一次“迂回曲折”的阅读体验。起初,我并不是冲着吕留良本人去的,而是因为对“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这个系列情有独钟。我一直认为,由官方机构权威整理出版的文献,其学术价值和可靠性毋庸置疑。这套丛刊系列,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接触、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绝佳渠道。 拿到这套《吕留良全集》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的装帧和考究的排版。10册的套装,份量十足,给人一种厚重感。繁体竖排的文字,虽然一开始阅读需要一些耐心,但很快就能适应。我喜欢这种传统的排版方式,它能让我更直接地感受到古籍的原貌,也更能沉浸在当时的语境之中。 当我开始真正进入书中的内容时,我被吕留良那庞杂的学识所折服。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入剖析,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以及他诗文创作中流露出的情感,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和文人的深厚功底。他对于“理”与“气”、“心”与“性”的探讨,常常能引发我的思考,让我对一些传统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然而,深入阅读也意味着要面对一些挑战。吕留良的思想,尤其是他后期的一些政治和宗教观点,确实是那个时代复杂思想碰撞的产物,也存在着一些引起争议的地方。有时候,他的一些论断,会让我产生一种“这是在说什么?”的困惑,需要我反复咀嚼,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 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本,让我们可以不受干扰地去了解一个思想家是如何一步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是如何与时代进行对话的。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是一个思想体系的展示。通过阅读,我不仅仅是对吕留良本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清初的思想史,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很不错,相信京东,物流也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的历史,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据称“明末皇帝该吕子做”,整理吕留良的全集,花费作者20年功夫,赞!

评分

帮朋友买的,我还没看到,不过反响不错

评分

大开本,装帧印刷上档次,推荐

评分

活动购入,满减加用卷488拿下,近5折,还是不错的。1-6册电脑排版,7-10册影印,纸张不错,影印清晰度总体不错,个别地方不清,甚至缺字,原版问题,其实,既然搞了,再费点功夫重新排版多好,一印1500册,装订尚可,仍有不足,有轻微开胶问题,封面塑料,易磨花,应布面就好了,总体不错,非常满意。感谢京东。

评分

不错,下次还来买,京东真好

评分

感觉还是不错的了,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