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海帆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治理
  • 国家治理
  • 现代化
  • 信息社会
  • 数字中国
  • 网络安全
  • 政策研究
  • 公共管理
  • 科技与社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9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02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页数:320
字数:2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用社会学、政治哲学、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结合管理部门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际,从互联网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治理的影响以及互联网运用的角度,梳理和探讨互联网社会治理创新问题。书中多方面探讨了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目前中国互联网存在的种种问题,介绍了互联网治理方面的一些案例和经验,特别是介绍了深圳的一些情况,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

作者简介

  钟海帆,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文学硕士。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和舆情分析研究工作。当过知青、老师,研究过媒体改革问题。2001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学习,访问过美国主要广电媒体总部和多名媒体研究学者,1998年出版了思想评论集《人文的天空》,2002年出版研究报告《走进美国广电传媒》。

目录

导 论/001
一 互联网对当代中国社会提出的问题/001
二 本书要讨论的问题/004
第一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互联网的关系/006
一 第五个现代化/007
二 从管理到治理/008
三 法治、民生与创新/011
四 “国家治理”与“现代化”/012
五 “政通”:政府治理/015
六 “人和”:社会治理/019
七 激发活力与有序可控: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治理的共同问题/124
第二章 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双向影响/026
一 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人的主体性的提高/026
二 多元社会结构使多元的思想反映到互联网上/033
三 互联网发展靠市场的活跃和全民的参与/034
四 互联网思维对社会的影响/038
第三章 网络应用和表达/046
一 消费主义背景下的网络应用/046
二 流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表达/049
三 网络表达的民间色彩/054
四 互联网上的思想表达/057
五 逐渐清朗起来的网络空间/060
六 有关调查数据/064
第四章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069
一 公民与网民/069
二 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关系/074
三 社会团体和网上群组/078
四 社交媒体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影响/080
五 网上公共领域和意见市场/085
六 深圳百公里徒步,一个经典的网络社会自组织的案例/088
第五章 互联网条件下的政府治理/095
一 互联网在限制公权力滥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095
二 舆情与民意/100
三 信息公开/104
四 从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到新媒体运用/114
五 政府与公众互动:从线下到线上/122
第六章 大数据、移动化的挑战和社会治理创新/131
一 大数据运用/131
二 打通信息孤岛:以“织网工程”为例/137
三 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参与公益善举提供了渠道/139
四 企业以“互联网思维”参与公共服务的可能性/143
五 智慧城市和“最后一公里”/149
第七章 探索中国特色政治传播/152
一 国外近年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152
二 中国主流媒体的探索:改变话语方式/163
三 “学习小组”:中央新闻单位的新媒体实践/165
第八章 网络风险与乱象/174
一 作为双刃剑的互联网:一种世界现象/174
二 中国互联网运用和管理特有的问题/180
三 社会失控的风险/184
四 公序良俗缺失/186
五 一度不受控的网络媒体/191
六 网络安全/194
七 网络犯罪/197
第九章 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199
一 涉及信息内容的互联网法制建设历程/200
二 互联网信息内容的执法、司法现状/212
三 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立法的几点思考/215
第十章 国家治理和互联网治理的中国模式/236
一 网络强国: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统一/237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网络空间起决定性作用/239
三 减少社会戾气/242
四 引导全社会将互联网学习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254
五 政府和社会共建共享良好网络环境/255
六 争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中国话语权/261
附录:深圳政务微博发布厅工作案例/267
参考文献/301
后 记/303

前言/序言

  序
  张志安

  在我眼中,钟海帆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他在传媒运营、网络治理领域,既有一线的操作经验,又有深刻的理论思考。2001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学习,拜访了美国主要的广电传媒和知名学者,回来后出版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一书,我读过此书后就对作者思维的专业性和视野的前沿性留下印象。不过,我跟他真正打交道并结缘,主要还是2011年从复旦大学转至中山大学任教后,通过对深圳网络治理模式、经验和案例的了解,逐步加深印象、建立认同。
  深圳是一个以改革和创新为灵魂的城市,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互联网应用和治理方面。在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出现了罗湖社区家园网的典型经验;在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创造过“5·26飙车案”发生后信息及时公开的优秀案例;在城市网络治理模式方面,一直坚持以网络媒体协会为主体,推进共建共享共治机制的形成。
  2013年7月,深圳市网信办邀我主持了一个名叫“@深圳,在一起”的活动。活动中,深圳市政务微博发布厅和50多个成员单位,与全国各地的网友进行了交流。深圳虽然不是最早建立政务微博的城市,但在利用政务微博进行信息公开、与网友展开互动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钟海帆先生以深圳网信办主任的角色,在台上与我互动时,说了一些实在的大白话,其大意是:线下决定线上,实情决定舆情;党委政府只有把工作做好,坦诚与公众沟通,才能真正做好互联网工作。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的务实、开明和专业。
  今年,钟海帆先生把他在工作中的思考,写成了一本新书,嘱我作序。看到书名《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感觉主题比较宏大,写起来应该很有挑战性。目前,与互联网有关的图书,可谓汗牛充栋,但大部分是从行业和技术角度切入,涉及信息内容的书主要以政府舆情分析和应对为主。
  目前涉及互联网与中国当代社会影响、互联网条件下的政府治理创新的书籍和论文还相对比较少。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肯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要把这个话题阐释清楚,绝非易事。那么,作者对这个题材是怎样处理的呢?
  从书稿上看,作者首先着力,把这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说清楚。作者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术语切入,梳理了“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学术上的“治理”“善治”等概念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激发活力与有序可控是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治理的共同问题”的观点。通过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媒体改革、依法管网等角度逐步展开问题的论述,最后汇集到“探索国家治理和互联网治理的中国模式”的结论。作者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互联网治理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治理目标是一体化的”。
  如何解读“国家治理现代化”?作者巧妙借用古人“政通人和”的框架,来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政通”就是政府治理,“人和”就是社会治理。具体来说,“政通,就是在后现代社会、信息化社会中,适应全球互联互通的新条件,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守法,大力改革政府运作,限制政府公权力的使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人和,就是政府和社会共同营造和谐的环境,在良好的社会政策下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年轻人有上升通道期许。同时,依法行使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尤其是通过网上平台”。
  比较可贵的是钟海帆先生对理论的兴趣和思索。在本书中,他在很多概念的论述上都习惯于援引学术专业用语,力求分析清楚一些概念的起源、本义和流变。比如,治理、公共治理的定义,公民的本质要求,现代政府的基本要素,政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等。这在公务员或官员写作的书中是比较少见的。
  此外,作者的一些观察视角和观点表达也有其思考的独特性。比如,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中国人权利意识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怎么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出来;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对互联网激活社会活力重要性的论述,以及政府如何适应些经济和社会变化;大数据、移动化、协同经济等新概念,对网络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探讨了中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角色问题。
  与学术界的写作不同,钟海帆先生的思考更多地来自对现实一线的观察,因此书中有不少深圳网络治理的典型案例和丰富材料,例如深圳百公里徒步的网络组织、织网工程的创新、政务微博回应实例等,由此,使该书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既可以给网络治理领域的学者提供诸多启发,更可以给各级政府官员带来前沿知识。

  (作者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数字时代的权力图景:信息洪流中的政治变革与社会重塑》 引言: 我们正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互联网的触角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认知模式乃至政治生态。当数字浪潮滚滚向前,国家治理的传统范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数字时代的权力图景:信息洪流中的政治变革与社会重塑》一书,旨在深度剖析互联网如何重塑权力结构,驱动政治变革,并最终引发社会层面的深远重塑。本书并非仅仅描摹互联网现象,而是聚焦于其背后蕴含的、颠覆性的力量,探讨在日益增长的信息洪流中,国家治理的机制、逻辑与未来走向。 第一部分:互联网作为新型权力场域的崛起 在传统政治语境下,权力主要集中于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以及少数精英群体。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它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权力场域,其特征在于: 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与加速化: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的垄断,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呈指数级增长。个体和群体可以绕过既有权威,直接生产、分享和获取信息。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权力对信息流的控制力,使得公众舆论的形成与演变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传播机制的演进,并分析其对权力平衡产生的微妙影响。 公民参与的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从网络请愿、在线讨论到社交媒体上的意见表达,公民的参与形式日益多元。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数字化的参与方式如何挑战和改变传统的政治动员模式,以及如何影响政策制定过程。我们将探讨数字技术在促进公民意识觉醒、激发政治热情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虚拟参与”陷阱。 非国家行为体与数字权力的兴起: 科技公司、开源社区、网络意见领袖等非国家行为体,在互联网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控制、对算法的运用、对信息内容的塑造,逐渐积累起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够与国家权力相抗衡。本书将特别关注这些数字权力的来源、运作机制及其对国家主权和治理能力带来的潜在挑战。 网络空间的战略竞争: 互联网已成为国家间战略竞争的新焦点。网络安全、信息控制、意识形态渗透等议题,使得网络空间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战略空间。本书将分析不同国家在网络空间争夺话语权、技术主导权和信息控制权的策略,以及这些竞争如何影响全球政治格局。 第二部分:互联网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冲击与重塑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更新,更是对国家治理理念、结构与运作方式的根本性冲击。 治理的透明度与问责制的强化: 互联网使得政府的决策过程、施政信息更容易被公众所知晓。公民可以通过网络监督政府行为,要求政府信息公开,这极大地推动了治理的透明度。本书将探讨互联网如何赋能公民问责,以及政府部门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透明化压力,并分析信息公开在打击腐败、提升政府公信力方面的作用。 公共服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政府正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在线政务办理、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等,都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数字治理实践的案例,探讨其在提升治理效能、改善民生方面的成效,并审视其可能带来的数字鸿沟、隐私安全等问题。 政策制定的敏捷化与协同化: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政策制定的封闭性与滞后性。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民意、开展政策咨询,实现政策的快速迭代与调整。同时,互联网也促进了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提高了政策执行的整体效能。本书将研究互联网在政策制定周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更加敏捷和协同的治理。 风险治理的新挑战与新应对: 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治理风险,如网络谣言、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网络犯罪以及意识形态的虚假信息传播等。这些风险不仅威胁个人安全,更可能 destabilize 社会秩序。本书将分析这些网络风险的特点,并探讨国家在网络空间进行风险监测、预警与治理的新策略与新工具。 网络空间的主权边界与治理难题: 互联网的全球性与开放性,使得国家主权的边界变得模糊。跨国网络犯罪、数据跨境流动、外国势力干预等问题,对国家主权构成了挑战。本书将深入探讨网络空间主权的内涵、挑战,以及各国在网络空间治理上的不同模式与理念,审视国际社会在构建公平、安全、开放的网络空间秩序方面的努力与困境。 第三部分:社会重塑:互联网驱动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 互联网不仅仅是政治的变革者,更是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的重塑者。 社群形态的重构与身份认同的多元化: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催生了各种形式的网络社群。人们可以基于共同兴趣、价值观或身份,在虚拟空间形成紧密的联系。这种新型社群的形成,深刻影响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并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与流动化。本书将考察这些网络社群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社会影响力的新载体。 信息茧房与认知极化的挑战: 算法推荐和信息过滤机制,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的同时,也可能将其置于“信息茧房”之中,加剧认知极化。本书将分析信息茧房的成因与危害,以及如何打破这种信息壁垒,促进理性对话与社会共识的形成。 数字鸿沟与社会公平的再审视: 互联网的普及并非均衡,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缺乏数字技能、设备或网络接入的人群,在信息获取、教育、就业等方面将处于劣势。本书将探讨数字鸿沟的成因,并呼吁采取措施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数字时代的社会公平。 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了文化交流与传播。全球流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各个角落,但同时,互联网也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本书将分析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的双重作用,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张力: 互联网赋予了个体更大的表达自由和行动空间,但也可能引发对传统社会规范的挑战。例如,网络匿名性带来的言论边界模糊,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的冲突等。本书将探讨互联网如何在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 结论: 《数字时代的权力图景:信息洪流中的政治变革与社会重塑》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理解互联网作为一种颠覆性力量,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并非预测未来,而是力图揭示当下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在信息的洪流中,权力如何流动,政治如何演进,社会如何重塑,个体如何应对,本书将通过严谨的分析、丰富的案例以及前瞻性的思考,为理解这个复杂而动态的数字时代提供一把关键的钥匙。本书相信,只有深刻理解了互联网背后的力量,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变革,塑造一个更加公正、高效、充满活力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辅以抽象的数字流和交织的线条,立刻就营造出一种科技感和宏大叙事的氛围。我当时在书店里看到它,第一眼就被这个视觉冲击力所吸引。我平常对信息技术和政策研究都挺感兴趣的,所以当我看到书名《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时,立刻就觉得这可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概念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提升政府的效率、透明度和响应速度,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我想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和案例分析,或许会涉及数字政府的建设、政务公开的实践、公共服务的新模式,甚至是大数据在决策中的应用。我对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公民隐私保护,以及如何应对网络安全带来的挑战也充满了好奇。总而言之,单从书名和封面传达的信息来看,它似乎触及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非常契合我想要了解的知识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畅想。我一直认为,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当我们将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相结合时,我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图景:一个更加高效、透明、 responsive 的政府,能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信息孤岛,优化服务流程,甚至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社会风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数字政府、如何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来提升公民参与度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如何在网络空间构建健康有序的政治生态,以及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公平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领域,我迫切地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概念连接起来,并为我们描绘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未来方向。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书名本身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深刻地改变着信息流动、社会互动乃至权力运作的方式。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则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如何不断提升其治理能力和效率,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宏大且可能有些抽象的概念结合起来,并通过具体的论述来展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我设想书中会包含对数字技术在提升政府透明度、优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动员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就互联网对政治参与、公民权利以及信息传播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能够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在数字时代构建更加有效、公正和可持续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性见解。

评分

我是在一次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这本书的,他是一位对社会科学研究颇有心得的学者。他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在相关领域有着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并且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特别强调了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认为这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探讨,更是结合了现实情况的实践总结。朋友的评价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期待,因为我一直觉得,再宏大的理论也需要落地的支撑,尤其是在国家治理这样复杂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思路,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某个地区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上的成功经验?或者,是否会揭示一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互联网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挑战和解决之道?我对书中关于“现代化”的定义也很好奇,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现代化”本身就充满动态性,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和实现这种现代化,将是吸引我的关键。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它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预设,只是纯粹地被“互联网”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两个关键词所吸引。在当下这个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方方面度、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时代,如何让国家机器的运作与之匹配,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或许书中会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或者如何通过网络平台来更有效地收集民意、回应民声。也有可能,它会深入研究如何在数字时代构建更加透明、可信的政府形象,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它是否会涵盖治理理念的转变,而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引入?这本书能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可操作的未来国家治理蓝图,将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