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大帝、彼得一世、查理四世、路易十五、伊丽莎白三世…… 对这些似是而非的欧洲人名傻傻分不清楚的你绝对不应错过这本《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你可能对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欧洲诸国之间的霸权战争毫无兴趣,那只是一种历史符号罢了。但在本书里,他们是在那个时代实实在在生活着的“有血有肉”的人。
——导致持续了两百年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皇室灭亡的可怕的“血之诅咒”究竟是怎么回事?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读过《名画之谜》而喜欢上中野京子作品的人千万不要错过。
——围绕在贝多芬、布鲁克纳、德沃夏克、沃恩·威廉斯这些音乐家身上的第九诅咒是什么?
——19世纪有多少名人死于决斗?
——为什么结核病被认为优雅浪漫并且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时尚?
——从小做着明星梦的安徒生让自己的母亲焦头烂额!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物原型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歌德在74岁高龄的时候又迎来了一次大失恋!
——欧洲当时的精神病院竟成了贵族的旅游观光胜地?!
——蒙克的名画《呐喊》的背景起因竟是因为一次火山爆发?!
——为了歌剧艺术而去势的阉伶——法国版“太监”?!
——风靡欧洲的“放血疗法”——加速了莫扎特、贝多芬、歌德的死亡?!
——18世纪的英国工业城市利物浦的劳动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
这本《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讲述了1683年·1883年法国大革命前后100年,也就是200年间的欧洲历史。这阶段的历史充满了血腥的味道,市民阶级抬头、欧洲的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以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捕,断头台斩首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处以刑罚为时间轴,对期间欧洲发生的事件和活跃的人物做了全景式扫描。
全书分三个部分,宫廷各色人物,权力斗争与丑闻自成一章。贝多芬、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艺术家们的世界呈现了这200年的另一个面向。而18世纪欧洲奇妙的流行则勾勒出宫廷外的面貌。中野京子用散点式的方法描绘出一张欧洲的全景图,像点彩画名作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一样,将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个现象、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随意地点缀在画布之上将当时的情景再现了出来,共同构筑了欧洲那一段疯狂的年代,妙趣横生又引人入胜……
中野京子(Nakano Kyoko),出生于北海道。早稻田大学讲师。专攻德国文学、西方文化史。
中野京子凭借自己在历史和艺术方面的广泛知识,以及对人类心理的超群洞察力,撰写出全新解读欧洲文化、历史与艺术的专著,获得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喜爱。现今除了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专栏外,中野京子还参与出演NHK艺术相关的电视节目,活跃在艺术普及多方舞台上。代表作品《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等。
“每一个历史人物,在中野的笔下都变得栩栩如生。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读者
“音乐、艺术、政治、战争、各种各样的历史题材全都被囊括其中,这也是让我非常喜欢的一点。”
——读者
“这本书里充满了令人唏嘘感慨的名人与天才的故事。”
——读者
“为了实现伟大的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和证明自己,就必须具备能够打破伦理和道德的强大的行动力吗……每当我看到这些历史名人如同暴风骤雨一般的性格之时,我都会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为一名凡庸之人真是太好了”
——读者
“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连载的故事,所以内容都十分短小,而且故事的连接并没有规则性,所以每次翻页时期、国家、登场人物都有变化,但即便是对世界史不太熟悉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整个流程。”
——读者
第一章 魑魅魍魉的宫廷世界
一 18 世纪最著名的人玛丽·安托瓦内特
唯一的交点(1762 年)
官员们的工作(1770 年)
不详的预兆(1770 年)
维也纳宫廷超级豪华料理(1770 年)
不管什么病都采取放血治疗(1778 年)
二 伟大的母亲玛丽亚·特蕾莎
玛丽亚·特蕾莎的16 个孩子(1736 年)
山内一丰的妻子—西洋男性版(1740 年)
秀吉的誓言与查理六世的诏书都是废纸一张(1740 年)
如果这两个人结婚的话……(1683 年)
三 傲慢的婆家人
“高大”的太阳王(1701 年)
只有可可陪伴的路易十四王妃(1683 年)
因为样子丑而被家人疏远(1736 年)
两名爱妾—不同的级别(1752 年)
临终遗言(1764 年)
杜巴丽夫人买下了查理一世(1793 年)
虽然兄弟三人全都成为了国王……(1830 年)
四 可悲的拿破仑
拿破仑的背叛(1804 年)
拿破仑的兄弟姐妹……(1810 年)
拿破仑“百日王朝”时忙碌的雕刻家(1815 年)
拿破仑的军队(1813 年)
伊丽莎白的婆婆(1824 年)
奥地利高贵的囚犯(1832 年)
五 君主之间血流成河的斗争
差点被父王处死的软弱儿子(1740 年)
崇拜腓特烈大帝的小人物(1762 年)
发扬光大的普鲁士第三代(1740 年)
漏洞百出的伪装(1697 年)
姐弟之间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1698 年)
专制君主们的最后一幕(1725 年)
把握唯一的机会(1744 年)
软禁妻子32 年的乔治一世(1727 年)
酗酒、超肥的安妮女王(1702 年)
可怜的炼金术师与幸运的专制君主(1719 年)
生下360 名子女的奥古斯特强健王(1713 年)
敌国的将军成为国王(1818 年)
六 软弱的、坚强的、滑稽的王族们
重复近亲结婚的结果(1700 年)
路德维希二世邀请安托瓦内特共进晚餐(1864 年)
导致死亡的不伦之恋—丹麦宫廷丑闻(1772 年)
约瑟夫二世,欧洲版的水户黄门(1790 年)
为什么只有我不是皇帝?(1848 年)
相似的王妃(1819 年)
没有继承人(1818 年)
另一个奥斯卡(1823 年)
悲剧的王妃索菲娅·多娜茜的孙子是……(1712 年)
长寿的西班牙王妃的恋人(1819 年)
问题1 在这些电影里登场的国王与女王都是谁?
第二章 名为艺术家的怪物
一 美丽旋律的背后
莫扎特儿子的挫折(1829 年)
发生在柴可夫斯基身上的同步性(1877 年)
第九诅咒(1824 年)
父亲的说教各种各样(1827 年)
漂泊的海顿头盖骨(1820 年)
海涅不吉利的玩笑(1833 年)
因名曲得到赦免(1717 年)
来自威尼斯的红发神父的死亡之谜(1741 年)
死于指挥棒的作曲家(1687 年)
二 特立独行也是才能?
找占卜师算命的安徒生(1819 年)
公开尸体解剖秀(1836 年)
对过早埋葬的恐惧(1814 年)
卢梭的教育论与实际情况(1764 年)
蒙克呐喊的红色天空(1883 年)
一边指挥战争一边阅读恋爱小说(1774 年)
歌德的大失恋(1823 年)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父亲真实存在吗?(1839 年)
被判处枪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 年)
彼得大帝的黑奴(1799 年)
从法国大革命到弗兰肯斯坦(1818 年)
弗兰肯斯坦诞生前夜(1816 年)
侍奉路易十四的佩罗兄弟(1697 年)
问题2 玛丽·安托瓦内特喜欢的读物
第三章 宫廷之外……
一 千奇百怪的流行趋势
席卷18 世纪欧洲的法语(1765 年)
对清洁的需求为零?(1772 年)
人类公厕?(1852 年)
拿破仑的忠告—浪漫的结核(1848 年)
江户的美人、巴黎的美人(1813 年)
出生地决定命运(1842 年)
不同时代的流行趋势(1807 年)
绝世阉伶(1737 年)
宫廷画师的水准(1800 年)
观相识人(1775 年)
成为观光胜地的精神病院(1735 年)
二 隐藏在名物中的故事
萨赫蛋糕与梅特涅(1832 年)
卢浮宫:从要塞到美术馆(1801 年)
除名共济会,建造了许愿池的教皇(1738 年)
格列高利历与法国大革命历(1752 年)
传教士的灵光一闪(1841 年)
世界第一家私人侦探社(1850 年)
平克顿与杰西·詹姆斯(1875 年)
三 决斗、处刑、盗墓、以及……
决斗的名人们(决斗之一)(1870 年)
死于决斗的普希金和伽罗华(决斗之二)(1837 年)
断头台是人道主义?(1791 年)
山田浅右卫门与桑松(1793 年)
处刑台的风景(1772 年)
美国独立战争与私刑(1775 年)
从偷挖遗体到杀人(1829 年)
四 被命运捉弄与战胜命运
加勒比海盗—女性版(1720 年)
女星阿德里安娜死亡之谜(1730 年)
被命运捉弄的大象(1728 年)
白宫的幽灵(1800 年)
得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接见的日本人(1791 年)
库克船长与鞭刑(1779 年)
名门望族的废物儿子(1831 年)
持有日本护照的白种“台湾土著”(1704 年)
永不满足的斗士(1854 年)
问题3 头戴王冠的娼妇
后记
第三章 宫廷之外……
世界第一家私人侦探社
(1850年)
(安托瓦内特死后57年)
*
世界上第一个私人侦探是谁?
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曾经作为犯罪分子6次越狱,后来改邪归正作为侦探帮助警察破案—冉·阿让(《悲惨世界》的主人公)的原型—法国人维多克。另一个就是阿兰·平克顿。生于苏格兰的平克顿,作为与劳工运动相关的革命家而遭到当局的追捕,23岁逃亡美国,并且成为芝加哥的一名警察。似乎他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警察。
1850年,31岁的平克顿辞去警察的工作,成立了平克顿私人侦探社。很快他就得到了“眼”的绰号,这是因为平克顿公司的注册商标是一个“大大睁开的眼睛”,公司的口号是“我们绝不打盹”。
最初平克顿公司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铁路公司的警卫。不过他们根据工作中获得的情报,成功地阻止了在列车内暗杀林肯总统的计划,这也使侦探社名声大噪(也有说法认为只是炒作)。
很快南北战争爆发,侦探社开始为北方军收集情报,因此在战后获得了北方大企业的信赖。但平克顿的人气却一落千丈,因为他站在资本家的一边,与劳动者为敌。这与平克顿本人曾经在苏格兰进行的活动可以说是发生了180°的转变,实在是非常不可思议。
平克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将其公司发展壮大,分公司数量超过20家。据说FBI(联邦调查局)就是以这家私人侦探社为样板成立的。
一般情况下,提起私家侦探,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福尔摩斯、波洛、马罗、萨姆·斯佩德等人。主要从事间谍活动和警备工作的平克顿,似乎和这些大侦探的形象相差甚远。但实际上,后两者却与平克顿公司颇有渊源。
被称为硬派推理小说始祖的达希尔·哈米特,曾经在平克顿的巴尔的摩分公司从事过几年侦探工作。哈米特因病辞职后转型成为作家,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创作了私家侦探萨姆·斯佩德的形象。(诺贝尔获奖作家安德烈·纪德对《马耳他之鹰》大加赞赏。)
……
前言
地球是围绕着玛丽·安托瓦内特转的?
当然没有这种事。不过很多读者都疑惑我为何要在每一个小故事上面写上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XX年前、去世XX年后这样的字句,这其实与本书的来源有关。
这部书由我在日本《朝日新闻》的官方博客上连载的《世界史课程》&《世界史课程·电影篇》汇总而成,一开始的创作概念就是拿法国大革命前后100年,也就是200年间的动荡历史为素材编写一部历史故事集。这些故事简直就像打翻了小朋友的玩具箱一样又多又杂,实在很难分门别类,因此我便考虑将安托瓦内特的出生年份设定为时间轴的原点,以便各位能轻松理解时代背景。
举个例子,歌舞伎名剧《东海道四谷怪谈》的首演在安托瓦内特死刑的32年后。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那时候应该70岁的安托瓦内特说不定还活着。再者,令人闻风丧胆的热沃当怪兽a横行乡野时,安托瓦内特还是个9岁的小女孩。而就在这一事件的2年前,7岁的安托瓦内特在维也纳美泉宫见到了少年莫扎特。像这样,如果一个个微小的时间点能在脑海中点成线、线成网,那么走近历史一定也能成为一件更加有趣的事吧。
这部书如上所述还包含了“电影篇”。历史剧应该是很多人了解历史的入门教材,但有时电影也会为了追求娱乐性而无视史实,所以对电影情节照单全收是很危险的。在书中我会为大家介绍电影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及有关电影原著、历史背景的小故事,希望大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中野京子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巧妙地融合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描绘。在描述那些宫廷政变和战争布局的同时,作者穿插了许多普通市民、甚至是边缘人物的生活侧写。比如,对一个巴黎印刷工人家庭在通货膨胀压力下的挣扎,那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同身受。正是这种人性的温度,平衡了历史宏大叙事的冰冷感。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人们如何体验到这些发生的一切”。这种叙事视角的切换非常流畅自然,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顺序,而是一幅由无数鲜活面孔构成的生动画卷。我期待作者在后续的篇章中,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对“人”的关注,将那个时代的情感脉络挖掘得更深更广。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太讲究了,那种纸张的触感和墨香,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物理载体的人,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包括注释的编排和地图的穿插,都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水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历史的一层面纱。书中对那个时代欧洲各国错综复杂的政治联姻和外交博弈的描述,尤其精彩。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描绘那种“一盘大棋”的局面,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背后,都潜藏着深刻的政治算计。特别是对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巴尔干和波兰问题的角力,那些国际关系教科书里一笔带过的内容,在这里被细致入微地还原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读到这些部分,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下相关的地理信息,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正说明了其内容的密度和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那种古典油画般的质感,配上醒目的标题字体,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精美的装帧中回过神来,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内页。作者在序言中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禁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对当时社会阶层矛盾的铺陈,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凡尔赛宫的奢华与巴黎贫民窟的凋敝。我尤其欣赏他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那些尘封已久的书信、日记和法令,被他重新组织起来,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剧本,让人仿佛能听到革命前夜贵族们的轻佻笑语,以及街头巷尾酝酿的怒火。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叙事节奏的把握,时而恢弘激昂,时而又沉静内敛,总能抓住读者的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颇具挑战性,但这种挑战恰恰是其价值所在。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和财政报告的细节,反而将其作为理解社会动荡的基石。比如,关于法国旧制度下税收体系的冗长分析,虽然一度让我感到有些枯燥,但最终我理解了,正是这种系统性的不公,才成了点燃革命的火药桶。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前文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几乎没有让人产生“跳跃感”。我欣赏这种不媚俗的学术态度,它意味着作者对读者的尊重——相信读者有能力去跟进他的思考深度。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答卷,展示了对那个时代进行全面体检的决心,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复杂现实的框架。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头像是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久久不能平息的涟漪。它没有像许多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笔调,去剖析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肌理和思想的暗流涌动。作者对于启蒙思想如何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的探讨,可谓是鞭辟入里。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法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论述,他们如何从沙龙里的辩论,一步步走向了推翻旧制度的理论基础构建,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内在逻辑,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思想史的深度挖掘,使得全书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它迫使读者慢下来,去思考“进步”背后的代价与必然性。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要求你不仅仅是接收信息,更要去辩证地理解和消化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高强度的智力探险。
评分中野京子的粉丝,这一套书也买来看看。
评分京东商城京东快递购物
评分像是一本八卦书,可读性不大,时间线也是比较乱的,都是短篇。感觉无凭无据的样子,像是道听途说拼凑的。送货没有问题,质量不错。字体纸质都很好。
评分——为什么结核病被认为优雅浪漫并且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时尚?
评分还不错,挺好的
评分“音乐、艺术、政治、战争、各种各样的历史题材全都被囊括其中,这也是让我非常喜欢的一点。”
评分——风靡欧洲的“放血疗法”——加速了莫扎特、贝多芬、歌德的死亡?!
评分非常满意
评分真的不错的一本历史书,长了很多见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