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德国史·第二版/地图说史系列一 [Mapping the History of Germany]

地图上的德国史·第二版/地图说史系列一 [Mapping the History of German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钟捷,霍仁龙 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编
图书标签:
  • 德国史
  • 地图史学
  • 欧洲史
  • 历史地理
  • 地图集
  • 德国
  • 历史
  • 第二版
  • MappingHistory
  • 说史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9377
版次:2
商品编码:119090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图说史系列之一
外文名称:Mapping the History of German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地理爱好者,学生,老师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联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再版我社经典著作《地图说史》四卷!!!
  我们在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进行了修订,第二版得到史学界诸多 学者的推*,也得到中学教育界众多特级教师的推*!!!
  所以版本*威,作者*威,内容*威!!!
  ——“看懂地图 直观历史”
  ——学会看懂地图,学会绘制地图,才能更直观、更简明地读懂历史!
  01 地图上的德国史
  02 地图上的法国史
  03 地图上的美国史
  04 地图上的古希腊史
  地图具有直观简明表现时间和空间的特点,能弥补文字之不足,增强学术作品的洞察力和影响力,在国外历史学界一向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国外学术出版领域,历史地图集类著作是相当成熟的一个种类,如我国读者较为熟知的《泰晤士历史地图集》和《钱伯斯历史地图集》,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其他地图加文字的通俗历史地图集著作也相当常见,国内亦有所引进。
  但反观地图和历史地图集在我国本土的应用发展状况,不能不说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憾,“图说”作品虽多,“地图说”作品却很少,尤其是在世界史研究领域,可算是*为罕见,这样的空白状况,与世界史一级学科的地位不甚符合,不利于国内研究界与国际研究界的接轨。
  本套“地图说史”丛书正抓住了这样一个空白点,力图将丰富的地图与简明的说明文字结合起来,尝试以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叙述某段历史的来龙去脉,颇具创新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在世界史领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包括继续教育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均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进入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其中国际冷战史、美国史、非洲史、德国史、法国史、苏俄史等领域均有不俗的实力。

内容简介

  《地图上的德国史》(第二版)以六十多幅原创绘制地图加简短说明文字的形式,文图对应地讲述了德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古代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攻防战、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哈布斯堡家族的扩张、马丁·路德的生平轨迹、普鲁士的崛起、俾斯麦的精妙外交体系、两次世界大战的蛛丝马迹……德国历史上种种风云际会,将在地图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直观、*简明的呈现,便于随时快速查阅,简明扼要理解。第二版在*一版的基础上,对文字和地图进行了修订。

作者简介

  孟钟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目前国内德国史研究界的后起之秀,也是公共历史教育的大力推动者。主要从事20世纪世界史、德国现当代社会史和*球化历史教育的教学和研究。现为国际历史教育学会成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书中收录了六十多幅原创绘制矢量地图,所配文字也非常简明易懂,既适合历史教师教学辅助之用,也适合学生自学入门,是了解德国历史的必备入门书。

  霍仁龙,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博士。

精彩书评

  ……把文字的想象力和地图的表现力结合在了一起,文字力求通俗但也严谨,地图力求简明但仍有理有据,让历史的讲述更加丰富直观,也能推动初学者已开始就形成“把历史放置在特定时空中去考虑”的正确观念。
  ——邢来顺,德国史研究专家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历史地理学在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及面向学生和公众的历史教学领域,相关应用*少。这套“地图说史”丛书,别出心裁,用简明易懂的地图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来讲述历史,希望推动世界历史初学者一开始就形成结合地图来阅读历史,甚至自己动手绘制历史地图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界、历史教育界关注这个重要的领域。
  ——沈志华, 历史学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以往的历史书写大多是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而本套丛书则将历史置于空间中进行展现,这是历史观念和历史书写上的一种创新,丰富了历史的内涵。
  ——李宏图,法国研究史专家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
  复旦大学教授

  时间、空间与人,这三个要素齐备,可以定位人类的任何知识,把握历史中种种变化的本源。自古以来,人们对地形、距离、空间、边界、世界的认知,在世界历史的进展中刻蚀出一层一层的标记。“地图说史”丛书凸显了史地不可分的历史学理念,这应是学习历史的正途。
  ——陈新,中国公众史学领域领军人物
  浙江大学教授

  ……中学历史教师参考丛书备课,既可省却绘制地图之苦,亦可丰富教学内容之助……多年关注中学历史教育……很愿意向大家推*这套丛书!
  ——任鹏杰,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

  “地图说史”丛书……开启了以图像叙事和文字叙事互为关照撰写中学历史读本之先河。……图文互释,链接时空;古今贯通,领悟真谛。“地图说史”丛书的多样性和多层面,使历史在中学课堂中与我们的直接感知更加呼应、互相衔接。中学历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亲切的立体的叙事。它正在改变中学历史教学。
  ——周靖,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育学绘中学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时间与空间就像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经纬线,缺一不可。发生在特定经纬线交叉点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往往会改变与影响历史的进程,令后人神往遐想和思绪万千。
  ——孔繁刚,上海中学历史特级教师
  *guo历史教研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历史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中,没有地图的历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这套书有图有趣有真相,是爱好历史的人士必读之书。
  ——王雄,扬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
  江苏省*届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扬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古人即有“左图右史”之说。历史地图是历史事实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既是知识成果的载体,也是教学的工具,利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地图说史”丛书具有简洁明快、化繁为简、直观形象等特点,清晰明了地把某些复杂难懂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生动活泼地阐释清楚,并揭示其内在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操作时也可信手拈来,简便易行。对于中学师生培养必需的世界历史素养而言,这是一套难得的佳作。
  ——徐贵亮,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历史教研员,特级教师

目录

第一章部落时代
1.“蛮族”世界
2.攻防之间
3.天赐良机
第二章立国肇始
4.逐鹿中原
5.脱颖而出
6.画野分疆
7.破蛹化蝶
第三章帝国荣光
8.承续皇统
9.双皇相斗
10.邦国分立
11.东部新贵
12.域外之地
13.自由之风
14.文化遗踪
第四章宗教改革
15.风暴前夜
16.路德其人
17.社会决裂
18.祸结兵连
19.帝国斜阳
20.多彩文化
第五章三足鼎立
21.普世君王
22.军中之国
23.普奥争雄
24.文化立邦
第六章民族觉醒
25.启蒙之光
26.文化民族
27.帝国解体
28.解放战争
29.新瓶旧酒
第七章统一之路
30.复辟时代
31.关税同盟
32.革命之火
33.梦想破灭
34.此消彼长
35.强人登场
36.铁血统一
第八章第二帝国
37.帝国归来
38.内部敌人
39.五球不落
40.城市社会
41.海外殖民
42.作战计划
43.一战风云
第九章共和兴衰
44.革命浪潮
45.民主初构
46.割地赔款
47.危机岁月
48.黄金年代
49.纳粹兴起
第十章纳粹德国
50.铸造神剑
51.寻找盟友
52.战争狂人
53.帝国秩序
54.“最后解决”
55.抵抗运动
56.帝国毁灭
第十一章复兴之路
57.分区占领
58.走向分裂
59.隔离之墙
60.重新统一
后记

精彩书摘

  后记
  以地图的方式来反映德国历史的演进,既是一个好主意,也是一种巨大挑战。在中国书市上,有关德国历史的通史著作不少,唯独缺少一本使用方便的地图集。从这一点而言,当东方出版中心提出这一想法时,笔者甚是赞同。不过,在付诸实践时,一大堆问题便浮现出来,特别是德国历史的纷繁复杂性先天决定了地图绘制绝不是一件易事。再者,本书的定位是把历史与地图结合在一起,而且定位于雅俗共赏,这便对笔者的历史观、叙述能力与方位意识提出了考验。不管怎样,笔者还是愿意吃下“第一只螃蟹”,为德国历史走向公众略做绵薄之力。
  本书是合作的产物。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孟钟捷负责文字叙述与参考地图底本的挑选及翻译,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霍仁龙负责地图绘制。东方出版中心的责编欧阳敏十分尽心仔细地监督本书的写作过程,几位审读编辑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建议,对他(她)们的辛勤工作,笔者在此致以真挚的谢意。
  本书既是尝试之作,必定存在各种问题,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孟钟捷
  2014年孟春于沪上三省斋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份图书简介,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地图上的德国史·第二版/地图说史系列一 [Mapping the History of Germany]》的内容。 --- 图书简介:帝国、革命与重生:一部跨越千年的欧洲心脏地带史诗 导言:历史的经纬与人类的轨迹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聚焦于一个塑造了现代世界格局、文化与冲突的复杂区域。我们不以传统线性的编年史叙事为纲,而是通过对关键历史节点的深度剖析,探寻特定地理空间(即今日德国所在的区域)在过去两千年中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变迁轨迹。这是一部关于权力、认同、地理限制与超越性的探讨,旨在揭示为何这个位于东西欧交汇处的土地,能够孕育出如此多样的思想流派,并引发影响深远的战争与转型。 第一部分:起源的熔炉——从部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约公元1世纪至12世纪) 本部分始于罗马帝国对莱茵河与多瑙河以东地区的有限渗透,以及日耳曼部落群体的内部动态。我们考察了法兰克王国如何通过查理曼大帝的统治达到早期的高峰,这一时期塑造了中欧的初始政治版图。随后,重点转向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及其内在的张力。帝国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由诸侯、主教和自由城市构成的复杂网络。 我们将详细分析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1. 教会与王权之争: 教皇与皇帝之间关于“授职权”的长期斗争,如何奠定了欧洲政治权力的双元结构。 2. 地方分权的根源: 为什么中央集权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如此困难?对采邑、领地以及自治城市权力发展轨迹的考察。 3. “东方移民”的推动力: 中世纪盛期,德意志诸侯向东部扩张的驱动力,以及这对斯拉夫民族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分裂与重塑——宗教改革、三十年战争与绝对主义的兴起 (16世纪至18世纪) 中世纪的统一神学体系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下彻底瓦解,这是中欧历史上最剧烈的文化与政治重构期。 马丁·路德的挑战: 宗教改革如何利用新兴的印刷术迅速传播,并与世俗诸侯的利益相结合,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廷的权威。我们不仅关注神学辩论,更关注其对德意志语言统一、农民阶层心态乃至女性社会角色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的炼狱: 1618年至1648年的战争如何演变成一场欧洲列强干预的代理人冲突,以及这场战争对德意志人口、经济和政治碎片的毁灭性后果。战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主权国家体系,对这一地区未来走向的奠基意义。 崛起的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对峙: 考察了霍亨索伦家族如何从一个边陲的选侯国崛起为能与哈布斯堡王朝抗衡的欧洲列强,以及“双头鹰”体制下德意志世界内部的权力平衡博弈。 第三部分:民族国家的渴望——启蒙、浪漫主义与统一的代价 (18世纪末至1871年) 随着启蒙运动的思想传入,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区域性的贵族统治面临着“民族认同”这一全新挑战。 启蒙的复杂遗产: 康德、歌德等思想巨匠对人类理性与自由的探讨,与德意志地区在拿破仑战争后面临的政治压抑之间的内在张力。 浪漫主义的转向: 面对法国文化的强势输出,浪漫主义运动如何寻求挖掘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独特根源,以及它如何被后来的民族主义政治所利用和扭曲。 从卡尔斯巴德决议到革命的失败: 自由主义的萌芽如何被保守势力压制,以及1848年革命尝试建立统一的、自由的德意志国家的失败及其教训。 俾斯麦的铁血手腕: 1871年统一的达成,不是通过人民的意志,而是通过普鲁士的军事和外交策略。本节深入分析了“自上而下”的统一模式如何将自由主义理想束之高阁,并为帝国未来的制度性缺陷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帝国的辉煌与崩溃——威廉时代的扩张与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 (1871年至1945年) 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迅速崛起为欧洲的工业和军事强国,但其内在的社会矛盾和对国际秩序的挑战最终引向灾难。 工业化的加速与社会裂痕: 考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在中部地区引发空前的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人阶级运动、阶级冲突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帝国终结: 德意志的“世界政策”野心、联盟体系的僵化,以及战争动员如何加速了内部的政治崩溃。 魏玛共和国的脆弱试验: 战败后的德意志试图建立一个民主共和政体,但它必须应对巨额战争赔款、政治极端主义(左翼与右翼)以及经济的剧烈波动。 纳粹主义的崛起与种族灭绝: 深入分析纳粹政权如何利用战后的创伤、经济危机和深刻的反犹情绪,系统性地摧毁民主制度,并将现代技术和国家权力导向空前的种族清洗与世界征服战争。 第五部分:战后的废墟与重构——分裂、统一与欧洲一体化 (1945年至今) 二战的终结将德意志地区置于盟军的占领之下,并被冷战的铁幕一分为二。 东西德的路径分化: 联邦德国(西德)在马歇尔计划和阿登纳的领导下,如何实现“经济奇迹”并重新融入西方阵营;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则如何在苏联体系内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柏林墙的建造,成为冷战最具体的物理象征。 西德的“正常化”: 对纳粹历史的反思(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对西方民主制度的采纳,以及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积极角色。 统一的回归: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以及1990年两德的重新统一,这一过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1世纪的欧洲心脏: 统一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其在应对全球化、能源转型和身份认同新挑战时的角色定位。 结语:历史的持续回响 本书最终试图说明,中欧的历史并非一系列孤立事件的集合,而是地理、思想、宗教冲突和权力斗争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理解这一区域的过去,是理解现代欧洲乃至全球政治气候的关键所在。历史的疆界可能已经重划,但古老的文化和政治的幽灵,仍在中欧的每一寸土地上低语。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在构建历史整体观方面的努力,它将德国数千年的历史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割裂的片段。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历史的延续性和内在的关联性,总能在不经意间将前一个时代的议题,巧妙地引申到后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中。这种宏观的视野,帮助我跳出了局部的得失来看待德国的历史进程,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历史性的“基因”会反复出现。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努力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为理解当今的欧洲局势也提供了深刻的背景知识,无疑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实在太棒了,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作者和出版团队的用心。封面设计简洁却又充满历史的厚重感,配色很舒服,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不乏艺术的吸引力。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很好,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文字与留白之间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书脊的设计也很结实,感觉可以长久收藏,不会轻易损坏。特别要提一下,书本的开本大小非常适合单手持握,无论是坐在沙发上还是在通勤路上阅读,都感到很方便,这对于一本历史读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常常需要随时停下来思考或查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导游,带着你一步步走过德国历史的漫长画卷。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折点时,那种叙述的张力和情感的投入,让人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时所采用的细节描绘手法,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片段,反而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增添了生动的肌理感。读完某一章节后,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清晰的画面感,而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年代和人名。这种叙述的流畅性,使得即便是对于初涉德国历史的读者来说,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因为信息的密度过大而感到吃力。

评分

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做功课的,其史料的扎实程度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更是在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文化脉络。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文化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平衡,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深刻剖析事件的成因和影响。尤其是在探讨一些敏感或争议性的历史议题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练和审慎,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认知边界。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作者的文笔优雅,用词精准,但又充满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色彩,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腔调。很多段落的措辞和比喻,都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它让人觉得,原来严肃的历史研究也可以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具有魅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句精妙的总结或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停下来,反复品味,这种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提供的,它让“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

日耳曼文化

评分

很便宜,品相还不错。好评!

评分

每年年中都要在京东大采购一次图书,各种搭配加超值抢购很不错。

评分

书很好,值得去看喔,打折买的,便宜。

评分

这就是传说中的德意志!学习使我快乐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德国历史作品~~值得购买阅读

评分

对德国的历史学习很有用。

评分

东西很不错,很实惠,以后会再买

评分

送得快,品质好,没什么可说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