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腾冲!腾冲!》官方授权 再现中国远征军生死战场
大量纪录片原始影像资料 全景式重现铁血远征军的抗战史诗
解放军日报前社长亲自执笔 解密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等重大历史事件
用真实的历史向中国远征军老兵致敬!
大型纪录片《腾冲·腾冲》摄制组分赴云南和缅甸、美国、日本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寻访和拍摄,全景再现中国远征军荣辱怒江边、仰攻高黎贡、攻克来凤山、血战腾冲城等悲壮而惨烈的战役。《腾冲!腾冲!——中国远征军生死战》以同名纪录片为基础,由解放军日报社前社长孙晓青执笔创作,记录二战浪潮中勇往直前、以血肉之躯突破国境线的正义之士。
孙晓青
祖籍山东,生于上海,长在北京。中共党员。
少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报社社长,著有多部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远征军诗人 穆旦《祭歌》
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向世人证明,中国士兵们与任何盟国军队相比不输分毫,我将含笑而死。
——史迪威将军
第一章 战火烧边境
战火迫在眉睫
滇缅路:一条胜败攸关的国际运输线
蒋介石训诫:入缅作战能胜不能败
英国消极应战
第二章 铁血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战场指挥官
保家卫国精锐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三战三捷 勇救英军
第三章 滇缅抗战
第一次入缅作战
同古会战
彬文那会战
曼德勒会战
缅甸颓势
畹町失守
远征军的全面撤退
第四章 荣辱怒江边
阻隔日军的那座惠通桥
腾冲沦陷
《告滇西父老书》
归化寺之战
腾冲县恢复抗日政权
《答田岛书》
“甲号讨伐”大扫荡
怒江危局
第五章 俯仰高黎贡
滇西反攻的作战会议
日军的作战会议
强渡怒江
灰坡争夺战
平戛之战
战略调整——“双峰贯耳”
进攻冷水沟
北斋公房攻坚
翻越高黎贡之惨烈
第六章 生死进军路
中国远征军198师
马关面攻克战的一波三折
蜚凤山
反攻来凤山
反攻腾冲城
第七章 胜败古城垣
大堡垒腾冲城
攻克文庙
腾冲城艰难大反攻
血色松山
空中伏击战
腾冲民众的抗日援助
腾冲光复
第八章 爱恨天地间
滇西抗战纪念馆
那架P40战机
龙陵激战
打通后的滇缅公路
第九章 远征英雄录
铮铮将军段国杰
宋希濂
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
美军少校麦姆瑞
谍报队长石大用
师长叶佩高
情报员卢彩文
第十章 腾冲记忆
当今腾冲影像
远征军纪念馆
老兵战时记忆
《腾越玉碎记》
·首次出兵缅甸
1941年12月8日,在偷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后不久,日军就分兵进犯东南亚各国。12月23日至25日,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缅甸首都仰光,缅甸形势岌岌可危。12月15日,日军占领了缅甸最南端的城镇高东等地和三个机场。
为了挽救缅甸的危机,12月25日,英国与中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同时在美国的建议下,于1942年1月2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该战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和缅甸等地,总司令为蒋介石,美国人史迪威任参谋长。从此,中国人民和美国、英国以及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结成了。
为了援助缅甸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从2月16日起,中国派遣了十万远征军奔赴缅甸。该远征军由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组成,军长分别是杜聿明、甘丽初、张轸。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的时候,形势已经十分危急。
早在1月31日,日军攻占毛淡棉后,又将英印军第17师击败,从而突破了萨尔温江及米邻河防线。2月15日,驻守在新加坡英军向日军投降,日军随即将入侵新加坡的两个师团——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调进缅甸。3月3日,日军渡过锡当河,在海军、空军的协助下,开始进攻仰光。3月6日,日军的第55师团在勃固击败了英军第7装甲旅。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见败局已定,于6日下令进行破坏仰光后撤出。3月8日,日军攻占了仰光。
随后,日军兵分三路北进,一路追击撤退的英军,侵入米内瓦,直趋卡原里,占领仁安羌油田,截断英军退路;一路攻占同古,进逼曼德勒,围歼中国军队主力;一路由同古东进棠吉进攻腊戍,北进八莫、密支那,截断中国军队归路。
根据以上形势,亚历山大与中国、美国协商决定后,对在缅甸的中英部队作了部署:以仰光至曼德勒铁路为界,由铁路以东至泰国边境,为中国远征军防御地区,铁路以西,为英军防御地区。
同时,三国还商定,中英两国军队分三路布防迎敌,最后在彬文那至曼德勒地区,与日军会战,歼灭敌人。其中英军4万余人为西路军,驻扎在卑谬以北、伊洛瓦底江地区,防止敌人北进。中国远征军第5军为中路军,担任同古以北铁路线两侧和正面防御,其先头部队第200师已于3月8日到达同古并接替了英军的防务,新22师、第96师则集结于曼德勒东北地区。中国远征军第6军为东路军,军部设于雷列姆,其下辖的第55师驻扎垒固地区,第49师驻扎孟畔地区,第93师驻扎景栋地区,防止降日泰军从东进攻并掩护第5军左侧背。中国远征军第66军作为机动部队,驻扎在曼德勒至腊戍之间。
·由大胜到大败
3月8日,远征军第200师到达同古,接替了英军的防务,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这是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
3月19日,同古战役爆发,第200师将士守卫同古城,防止日本陆军第55师进攻。由于日军对缅甸交通线的不断轰炸,第5军的其余部队无法及时在同古集结,新22师在同古周围又遭到日军阻击,因此,同古城内只有200师独自抵挡日军攻势。第200师师长为戴安澜,他采用“深筑高坑、坑道串通、广设埋伏、近距杀伤、利用夜间、短促突击”的战术,与日军激战了12天,消灭敌人五千多人,俘虏四百多人取得了著名的“同古大捷”。
但是,第200师与新22师也受到了重创,内缺粮弹,外无援兵,还要面对敌军包围的危机,杜聿明审时度势,下令200师于3月29日晚从同古向突围。第200师突围成功后,3月30日,日军进城。
4月上旬,第66军进入缅甸境内。16日,在仁安羌北面,英军第一师及战车营已被日军包围了两昼夜,他们粮尽弹缺,水源断绝,多次告急。第66军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少将奉命率部救援。经过3天苦战,远征军将日军主力击溃,杀敌一万二千多人。这次战役,中国远征军收复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轰动中、英、美三国,这就是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之后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就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将日军的猖狂进攻暂时遏制住了,对整个战局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同时也打出了中国军队军威和国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
不久,中英两国军队计划在曼德勒筹划会战,但日军再次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并迂回到了中国远征军的背后。4月29日,日军的第56师团占领了腊戌,将中国军队与国内的联系切断了。计划中的曼德勒会战在这时候已经彻底成了泡影,撤退已经成了此时当务之急。
5月1日,日军的18师团占领了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溃逃,这使得中国远征军右翼一下子暴露给了日军。与英军联合作战的计划已经不再可能,远征军被迫后退,并上演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大悲剧——兵败“野人山”。在这次大撤退中,中国远征军除了第90师、第96师、第200师、新28师、新29师的残余部队得以撤退回国,归路被截断的其他几个师只好通过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一个半月前出征时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这时仅残剩四万多人。
5月5日,日军的第56师团兵临中国滇西怒江边惠通桥,后相继占领了包括中国云南省的腾冲、龙陵等城市在内的部分地区。5月中旬,缅甸进入了雨季,5月底,日本基本控制了缅甸全境。同时,为了防止英国海军可能参加作战,影响缅甸战役的结果并彻底击溃英军,日本海军又攻击了在锡兰(科伦坡和亭可马里)的英国海军基地,将英国海军逼退到马尔代夫群岛海域。
滇缅公路中断了,缅甸沦陷了。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独到,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不同时间线索的穿插和人物视角的切换,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景观。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战史,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感。每一个章节的收尾都设置了恰到好处的悬念,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去探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者说,这些人物的命运将如何交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群像描写时的功力,即便是篇幅不大的配角,也拥有鲜明的性格和令人难忘的瞬间。这种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使得整部作品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依然保持着温热的人文关怀,避免了沦为纯粹的战争机器的冰冷叙述。这使得阅读体验从一种知识的获取,升华成了一种情感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简直让人窒息,从头到尾都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那种在绝境中挣扎的生命个体,描绘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闻到战场上硝烟弥漫的气味,感受到士兵们脚下泥泞的触感。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的战斗节点时,那种紧张感是文字无法完全承载的,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精准的细节和有力的动词,将那种混乱与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片段时,我不得不放下书本,深吸一口气,不是因为情节的突然转折,而是那种人性的挣扎与坚韧,带给我的冲击实在太大。这本书显然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记录,它更像是一部直击灵魂的史诗,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余,更能体会到每一个普通个体所背负的沉重。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逝去战友的无声对话,沉重而又肃穆。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地图资料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战役走向至关重要。很多历史书籍往往只是简单地堆砌地图,但这里的配图似乎经过了精心挑选和编排,它们不仅是地理参照,更像是故事本身的延伸。每一张战役地图,都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地形如何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另外,书后附带的那些原始文献片段或当事人的口述摘录,更是为整本书增添了无可辩驳的真实感和历史厚度。这些补充材料,让读者感觉自己不仅是在阅读一个被整理过的故事,而是在亲手触碰那些历史的碎片。这种多媒介、多层次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研究价值。
评分整本书读完之后,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那种关于“代价”的反思。它没有试图去粉饰太平,也没有过度渲染英雄主义的光环,而是非常诚实地展示了战争对人性、对环境、对未来长远影响的侵蚀。读到那些关于撤退、关于补给断绝、关于信念动摇的描写时,我感受到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悲凉。这种对战争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怀旧或纪念的范畴。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能做出的抉择,无论这些抉择是光荣的还是充满遗憾的。它强迫读者去思考,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角落里,究竟埋藏了多少难以言说的重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讲究,它时而如同冷静的旁观者,用极其克制、近乎学术的口吻陈述事实,为读者提供坚实的背景支撑;但转瞬之间,笔锋又变得极其富有感染力和画面感,仿佛电影的特写镜头,聚焦于某个瞬间的痛苦、恐惧或爆发出的勇气。这种语言上的“弹性”处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军事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在细节上经得起推敲。但更难得的是,作者成功地将那些专业术语和战术名词,自然地融入到流畅的叙述中,没有让非专业读者感到阅读障碍。可以说,它在知识的深度和大众的接受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看了下,是自己想的类型
评分震撼人心
评分父辈在腾冲生活,战斗过,所以喜欢阅读有关彩云之南的书!
评分好书,爱国主义教育!
评分这段历史应该被更多的记起
评分哈扎尔国王要皈依一种宗教,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教中选一个,君士坦丁堡这三大教的代表都汇集到哈扎尔首都,举行了一次“哈扎尔大论辩”,对结果三教各有说法。
评分很好,是正版,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这段时间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增长知识
评分是很好很喜欢先存着抽时间再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