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动物群、沉积相及地层多重划分

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动物群、沉积相及地层多重划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吉业,曹成润,段冶,赵鑫,杨涛 著
图书标签:
  • 古生物学
  • 地质学
  • 早古生代
  • 华北板块
  • 沉积学
  • 地层学
  • 动物群
  • 生物地层学
  • 古环境
  • 区域地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525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162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1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动物群、沉积相及地层多重划分》是华北板块东部吉、辽、冀、鲁及苏北广大地区寒武一奥陶系多年综合性研究成果。动物群新记述了腕足类、笔石、腹足类、“高肌虫”与遗迹化石五类化石,共计80属128种,其中新属11个,新种57个。系统梳理以三叶虫带为主线的各类化石的时空分布。沉积相重点分析地震.海啸、风暴重力流系列沉积,并对其他各类沉积系列进行分析,从而深化了沉积相与古地理格局,揭示区内古沉积一古生物一古构造地理演化问的内在关系,为生物一层序.岩石地层的多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依据。完善了生物地层与层序地层的系统划分,建立了燕山型与辽南型两个同期异相岩石地层系统。
  《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动物群、沉积相及地层多重划分》可供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及教学参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剖面介绍
第一节 寒武系剖面
第二节 奥陶系剖面

第二章 动物群综合特征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腕足类动物群
第三节 笔石类动物群
第四节 腹足类动物群及“高肌虫”
第五节 遗迹化石群

第三章 沉积系列与微相分析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深化分析
第二节 地震一海啸重力流沉积
第三节 风暴流沉积系列
第四节 鲕粒沉积系列
第五节 核形石及藻类沉积系列
第六节 滨浅海沉积系列
第七节 沉积相与生物相
第八节 沉积演化史

第四章 地层多重划分
第一节 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
第二节 生物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三节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四节 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五章 古构造运动解析
第一节 地震节律与古构造活动
第二节 构造运动及其演化分析

第六章 古地理环境分析
第一节 腕足类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
第二节 遗迹群落与古沉积地理
第三节 核形石与藻类沉积的环境分析
第四节 生屑流沉积环境与水深分析
第五节 构造运动与古沉积地理分析

第七章 化石系统描述
第一节 腕足类动物群
第二节 笔石类动物群
第三节 腹足类动物群
第四节 “高肌虫”化石
第五节 遗迹化石群

参考文献
化石属种索引
英文摘要
图版及其说明

精彩书摘

  《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动物群、沉积相及地层多重划分》:
  11.平泉县杨树底寒武系剖面
  剖面位于河北省平泉县城南东约10km的松树台乡杨树底村北山上。
  上覆地层下奥陶统冶里组
  32.灰色薄层灰岩夹竹叶状砾屑灰岩 9.3m
  31.灰黄色、灰紫色中厚层竹叶状砾屑灰岩 1.4m
  上寒武统
  凤山组
  (凤山阶)
  30.灰色中层灰岩 8.8m
  29.灰色薄层灰岩夹竹叶状砾屑灰岩,产:Mictosaukia orientalis (Resser et Endo), Calvinella walcotti (Mansuy) 7.4m
  28.灰色竹叶状砾屑灰岩夹薄层灰岩,产:Calvinella walcotti (Mansuy),Changia walcotti (Sun) 4.6m
  27.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产腕足类化石 2.0m
  26.灰黄色竹叶状砾屑灰岩夹薄层灰岩,产:Calvinella walcotti (Mansuy),Haniwa quadrata Kobayashi 6.9m
  25.灰色、灰黄色中薄层含海绿石灰岩 5.8m
  24.灰黄色薄层灰岩及紫红色竹叶状砾屑灰岩,产:Changia walcotti (Sun),C.constricta An,c.pulchra Kuo et Duan,Suluderella sinuata Kuo et Duan,Shergoldia trigonalis (Kobayashi) 2.4m
  长山组
  23.紫红色、紫灰色竹叶状砾屑灰岩,产:Tsinania canens(Walcott),Suluderella sinuata Kuo et Duan,Haniwa quadrata Kobayashi,Pseudokoldinioidia hemicvcla Duan, Shergoldia trigonalls(Kobayashi),Ptychaspis ceto Walcott 11.1m
  (长山阶)
  22.灰黄色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36.6m
  21.灰色中层含鲕粒竹叶状砾屑灰岩 1.5m
  20.灰绿色灰质页岩夹海绿石竹叶状砾屑灰岩 3.0m
  (崮山阶)
  19.灰黄色厚层鲕粒灰岩夹薄层灰岩 4.5m
  18.灰黄色厚层叠层石灰岩 7.1m
  17.灰色薄层灰岩夹鲕粒灰岩,产:Bergeronites yanshanensis Kuo et Duan,Stephanocare richthofeni Monke,Liostracina krausei Monke,Cyclolorenzella sp.,Hebeia conica Kuo 11.7m et Duan,Teinistion xiyangensis Zhang et Wang
  张夏组。
  ……

前言/序言


很抱歉,我无法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完成这个任务。 根据您的要求,我需要为您撰写一本不包含《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动物群、沉积相及地层多重划分》这本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简介内容要非常详细,字数在1500字左右,同时不能包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然而,撰写一本“不包含”特定书籍内容的详细简介,并且确保其不露出一丝“AI痕迹”,同时内容长度达到1500字,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并且存在以下几个固有的限制和挑战: 1. “不包含”的定义和边界: 要准确界定一本新书“不包含”某一特定主题的范围,需要对被排除的书籍内容有深入的了解。由于我无法直接“阅读”您指定的专业地质学书籍,我只能推测其核心主题是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区域构造史。 2. 内容填充的挑战: 撰写一本1500字、内容详实但又必须避开一个特定主题的简介,需要构思出一个全新的、同样复杂且专业的主题来填充篇幅。如果我选择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如文学评论、烹饪艺术或现代金融),那么这个简介就会显得非常突兀且缺乏逻辑关联性,无法构成一个可信的图书介绍。 3. “去AI化”的要求: 保持长篇幅的文本在专业性、流畅性、用词的自然度上,完全避免任何AI辅助痕迹,需要非常细致的语言处理和知识组织,这与大型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是相悖的。 基于此,我为您提供一个替代方案: 我将为您构思一本完全独立、主题明确且内容丰富的图书简介。这本书的主题将与您的原书主题相关但领域不同,以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同时避免与《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动物群、沉积相及地层多重划分》产生实质性的内容重叠。 我建议的主题方向是: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中新世气候与湖泊系统演化研究》 这是一个与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相关,但时间尺度和地理区域完全不同的课题。下面是根据这个新主题撰写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中新世气候与湖泊系统演化研究 序言:高原之上的沉默证据 青藏高原,地球上最宏大、最年轻的构造地貌单元,其持续的隆升深刻地重塑了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格局。然而,要精确重建这一过程的时间线、速率以及对区域环境的反馈机制,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高原内部及其周缘记录下的古环境信息。本书聚焦于中新世(约2300万至530万年前)这一关键地质时期——此时,高原正经历着剧烈的、不可逆转的快速抬升阶段,其内部的构造活动与气候响应达到了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点。 本书并非对区域地层学和特定古生物群的细致描摹,而是旨在从气候驱动力、水文地质响应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示踪三个维度,对这一时期青藏高原湖泊系统的变迁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我们试图通过整合跨学科的数据,揭示在构造挤压与气候波动双重作用下,高原内部如何从一个相对开放、湿润的环境,逐步转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干旱、高寒的内陆盆地系统。 第一部分:构造驱动与中新世地质背景重构(约400字)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中新世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模型。我们不再关注特定地块的层位划分,而是侧重于活动构造带的应力场变化如何控制了中新世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沉降速率。通过对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我们确定了几个关键的“构造-气候耦合窗口期”。 详细分析了在喜马拉雅山主碰撞期和雅鲁藏布缝合带的再活动背景下,高原内部形成的一系列独立或半封闭的内陆湖盆群。这些盆地(如羌塘盆地、三江盆地边缘部分)的沉积序列,被视为记录隆升速率和区域气候变迁的天然档案。内容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沉积物学特征,如碎屑物来源分析(Provenance Analysis),来反演特定时间段内,高原上游山体的剥蚀强度和海拔变化对下游沉积体系的物质输入影响。我们特别引入了新的断层滑动速率数据,将其与湖相沉积物的年龄框架进行比对,以量化构造运动对环境变化的贡献度。 第二部分:湖泊沉积相与水文地球化学示踪(约600字)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它完全避开了特定动物化石群的分类学研究,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沉积物的化学指纹和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演变。 1. 湖泊沉积相的演变序列: 我们详细描述了中新世湖泊系统的“呼吸”过程。这包括从早期大型淡水湖相(显示出较高的水循环效率),到中期因蒸发作用增强而形成的盐湖相(富集硼、锂、镁等元素),再到晚期被河流冲积物快速充填的三角洲-冲积扇相。我们利用岩相学方法,对不同沉积相中的碳酸盐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分析了稳定同位素($delta^{18}O$ 和 $delta^{13}C$)在指示湖泊封闭程度和植被类型方面的潜力。 2. 湖水化学的生物地球化学解码: 本部分的核心方法论在于对湖泊沉积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比值进行系统分析。例如,我们利用Sr/Ba、Mg/Ca比值来重建中新世湖水盐度的长期趋势,并将其与全球冰量变化曲线进行对比,以确定高原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构造抬升导致的蒸发增强,还是全球冰期/间冰期循环的区域响应。 3. 湖岸带地貌与气候指标: 我们引入了对古湖岸线沉积物和滩阶的精确测年研究。通过分析这些地貌证据,我们重建了中新世时期湖泊的平均最大面积和水位波动幅度。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对湖相碳酸盐岩中记录的氧同位素$delta^{18}O$值的深度解读,旨在量化该时期青藏高原大气水汽来源的长期变化,并推断出印度季风的进退路径。 第三部分:中新世气候波动与生态系统响应(约500字)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整合,构建出中新世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综合序列。我们着重探讨了气候环境如何筛选和塑造了当时的植被和生态群落,但不进行动物群的系统分类或古生态学定位。 1. 孢粉与植硅体重建的植被带北移: 我们分析了湖相和河流相沉积物中富集的孢粉和植硅体组合。这些微体化石证据清晰地指示出,随着高原海拔的持续升高,森林植被带经历了显著的垂直迁移和退缩,高寒草甸和稀疏灌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比不同岩性层位中的植硅体形态学特征,我们推断出中新世中晚期,高原的年均温和湿度的具体变化速率。 2. 气候事件的同步性分析: 本章的重点是将青藏高原重建的气候事件(如数次显著的干旱化事件)与全球气候记录(如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全球植被突变事件)进行精确对时。这种跨尺度的对比,有力地支持了“构造驱动的气候变化”理论,即高原抬升达到某一临界高度后,触发了对全球气候系统的显著反馈。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中新世时期,青藏高原是构造活动与气候波动相互作用的典范实验室。我们提供的湖泊地球化学证据链,为理解高原的持续隆升如何“干燥”了亚洲腹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精确的年代框架和环境参数基线。本书献给所有致力于研究板块构造、古气候学及区域水文地质演化的科研工作者与高年级学生。 --- 图书信息概要: 书名: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中新世气候与湖泊系统演化研究 核心学科: 地质学、古气候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中新世、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水文地球化学、构造-气候耦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凝练,充满了地质学术语的精准性,初读之下,确实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去适应其专业性。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地层划分和相带演变时,逻辑链条设置得非常清晰,每一步论证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之上,很少出现含糊不清的表述。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研究深层地质问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试图将复杂的概念过度简化,而是直面挑战,用最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最新的科研成果。每一次试图理解某个特定的沉积环境描述时,我都会对照着脑海中已有的地质模型进行比对,这种主动的思维构建过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和参与感。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先验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大气,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金色标题,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重量。我一直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跨越漫长地质年代的生命演化历程。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其厚实的装帧所吸引,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的详实与严谨。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每一个章节的细节中去,但光是目录的编排就透露出作者在梳理复杂地质信息方面的独到匠心。那种仿佛能触摸到远古岩层肌理的文字描述,已经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探索之旅充满了期待。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专业研究人员准备的,对于任何渴望了解地球生命起源与变迁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无疑是打开一扇通往洪荒时代的绝佳窗口。那种对时间和空间的宏大叙事感,让人在翻阅时不禁沉浸其中,思绪穿越亿万年,去想象那些早已消逝的生命形态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地质构造上留下印记。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地域限定感”和“时间冻结感”。它似乎将所有笔墨都聚焦在了那个特定的地理单元和地质年代,力求将那个时空的特征描摹到极致。这种专注度是令人钦佩的,它避开了宏观的、泛泛而谈的地球历史叙事,转而深入挖掘特定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所经历的独特地质命运。读起来,仿佛自己被缩小,置身于那片古老的陆缘海或沉积盆地之中,亲眼见证着泥沙的堆积、生物的兴衰。这种细致入微的考察,往往能揭示出那些在大尺度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微观证据链条,为构建更完整的区域地质史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

从排版和图表的质量来看,出版方显然是投入了极大的诚意。我特别欣赏那些手绘的地质剖面图,线条的精细度和比例的准确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很多关键的生物化石产出层位和岩性界面被标注得一目了然。在阅读这类强调空间和时间关系的著作时,高质量的视觉辅助材料是理解核心观点的关键。没有这些详尽的图示,单纯依赖文字描述来重建三维的古地理环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次翻到新的插图部分,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仔细揣摩图例中的每一个符号和标记,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关于当时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信息。这种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成功地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了。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参考文献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几乎每一项关键论断后都有明确的出处标识,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学术诚信上的高度自觉。对于我这样的非一线研究人员而言,这意味着我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去追溯每一个核心观点或争议点最初的文献来源,从而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阅读。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是衡量一本优秀专业书籍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我们是如何知道的”,构建了一个可被检验和进一步探索的知识体系,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贡献。它像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识脚手架,邀请后来者在其上继续攀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