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

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自恒,丁群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安全
  • 保密通信
  • 硬件安全
  • 加密技术
  • 逻辑加密
  • 通信系统
  • 嵌入式安全
  • 安全芯片
  • 密码学
  • 硬件加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8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31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信息与通信创新学术专著 通信加密技术与系统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在传统密码学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加密算法及HDL程序实现,重点给出了数据加密核与加密芯片设计,为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设计了完整的数据加密系统。全书共15章。其中,第1章主要介绍《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研究对象和一些基础知识。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讲解基于可编程逻辑分组密码实现过程。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基于可编程逻辑公钥密码实现过程。后几章则将分别介绍不同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实例。

作者简介

  丁群,女,1957年,现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黑龙江省高校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通信学会理事等职务。
  
  杨自恒,男,1972年,黑龙江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于科研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程海程海,男,1979年,黑龙江大学讲师,从事密码学研究,及相应的工程,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5
1.1 通信安全 15
1.2 保密通信系统 16
1.2.1 香农保密通信系统 16
1.2.2 加密系统基本原理 17
1.2.3 加密体制 18
1.3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19
1.4 VHDL编程 20
1.5 QuartusⅡ仿真软件 23
1.6 DSP Builder的设计 26
第二章 分组密码DES 30
2.1 DES算法描述 30
2.2 DES中的初始置换IP与初始逆置换IP-1 33
2.3密码函数f 33
2.4 轮密钥的生成过程 37
第三章 基于FPGA的分组密码AES实现 41
3.1 ASE加密算法 41
3.1.1 AES算法数学知识 41
3.1.2 AES算法描述 44
3.1.3 AES算法一轮迭代 50
3.2 AES算法的FPGA实现 50
3.2.1 开发环境介绍 50
3.2.2 整体结构设计 51
3.2.3 系统分支模块设计 52
3.2.3.1串口模块 52
3.2.3.2串并转换模块 54
3.2.3.3 控制模块 55
3.2.3.4 密钥生成模块 56
3.2.3.5 加密模块 58
3.2.4 AES加密系统的片上测试 61
第四章 基于FPGA的RSA公钥密码实现 69
4.1 RSA算法数论知识 69
4.1.1 模运算的定义 69
4.1.2 欧几里得(Euclidean)算法 70
4.1.3 扩展欧几里得(Extended Euclidean)算法 72
4.1.4 模幂算法 73
4.1.5 模乘算法 74
4.1.6 公开密钥算法的密钥交换原理 75
4.2 RSA加解密算法理论 76
4.2.1 RSA加解密算法 76
4.2.2 RSA加密算法分析 78
4.2.2.1 p和q取值 78
4.2.2.2 d和e的选择 79
4.2.2.3加密和解密的算法 79
4.2.3 RSA算法举例与Matlab仿真 81
4.3 基于FPGA硬件实现RSA算法设计 84
4.3.1 实现RSA公钥算法的顶层设计 84
4.3.2 实现公钥 的互素判断模块设计 85
4.3.3 实现私钥 的模块设计 86
4.3.4 求模幂算法模块设计 89
第五章 基于FPGA的椭圆曲线加密算法实现 95
5.1 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理论 95
5.1.1 椭圆曲线相关理论 95
5.1.2 椭圆曲线群的运算法则 96
5.2 椭圆曲线加解密原理 98
5.2.1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 98
5.2.2 系统建立和密钥生成 98
5.2.3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加解密过程 99
5.2.4 椭圆曲线相关参数 100
5.3 密钥交换协议 100
5.3.1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100
5.3.2 ECDH密钥交换协议 102
5.4 椭圆曲线加密有限域运算模块设计 103
5.4.1有限域加法模块 104
5.4.2 有限域乘法模块 106
5.4.3 有限域平方模块 108
5.4.4有限域求逆模块 109
5.4.5 有限域运算模块的验证 111
5.5 点加和点倍单元设计 113
5.6 点乘单元设计 118
第六章 基于FPGA的序列密码实现 123
6.1 序列密码体制 123
6.1.1 序列密码加密原理 123
6.1.2 序列密码分类 125
6.2 序列密码性质 126
6.2.1 序列的周期性 126
6.2.2 序列随机特性 127
6.2.3 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129
6.2.4 对密钥序列的要求 130
6.3 反馈移位寄存器 130
6.3.1 线性移位寄存器结构 130
6.3.2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特征多项式 132
6.3.3 序列密码的破译 137
6.3.4 非线性序列密码 140
6.4 A5/1码 143
6.4.1 A5/1算法原理 143
6.4.2 A5/1算法的硬件实现 143
6.4.3 A5/1模块设计 144
6.4.3.1 m序列模块 144
6.4.3.2多数函数发生器模块 145
6.4.3.3 异或模块 147
6.4.3.4 A5/1总体设计 148
6.5 其他几种序列密码 149
6.5.1 E0码 149
6.5.2 W7码 152
6.5.3 HELIX码 154
6.5.4 几种序列密码实现结果比较 155
6.6 序列密码安全分析方法 157
6.6.1 Kerckhoff假设与密码系统的安全性 157
6.6.2 攻击密码的方法 158
6.6.2.1按可利用资源分析 158
6.6.2.2 按破译方式分析 159
6.6.2.3 常见的密码分析方法 159
第七章 混沌序列密码 161
7.1 混沌基本理论 161
7.1.1混沌的定义 162
7.1.2混沌运动的特征 162
7.1.3混沌的分析识别方法 164
7.1.3.1定性分析法 164
7.1.3.2定量分析法 165
7.1.4 相关混沌特性分析与计算 166
7.1.4.1 Lyapunov指数 166
7.1.4.2 Kolmogorov熵 170
7.1.4.3 分叉动态行为分析 173
7.1.4.4 相关函数分析 175
7.1.4.5 功率谱分析 177
7.2典型的混沌系统 180
7.2.1离散混沌系统 180
7.2.1.1 Logistic混沌映射 180
7.2.1.2 Henon混沌映射 182
7.2.1.3 Tent混沌映射 182
7.2.2连续混沌系统 183
7.2.2.1 Lorenz系统 183
7.2.2.2 Rossler系统 185
7.2.2.3 Chen系统 187
7.2.2.4 Duffing电路 188
7.2.2.5 Clifford系统 188
7.3数字混沌模块设计 189
7.3.1 数字混沌模块设计原理 190
7.3.2 Logistic数字混沌电路设计 191
7.3.3 DSP Builder中Altbus模块 194
7.4 数字混沌特性中分岔现象 196
7.5 数字混沌密钥序列发生器周期扩展方法 199
7.5.1 周期扩展理论方法分析 199
7.5.2 Logistic数字混沌周期扩展电路实现 201
7.5.3 Logistic数字混沌序列测试 203
7.5.3.1 平衡性检验 204
7.5.3.2 游程特性分析 204
7.5.3.3 相关函数分析 205
7.6 数字混沌序列周期测试新方法 206
第八章 纠错卷积编码的DSP实现 209
8.1 卷积编码概述 209
8.2 卷积码结构特性及维特比译码 210
8.2.1 卷积码的状态图和网格描述 210
8.2.2 卷积码的传递函数 212
8.2.3 维特比算法 214
8.3 卷积码的Matlab仿真实现 216
8.3.1 (2,1,7)卷积码编码器 217
8.3.2 (2,1,7)编码器的Matlab仿真 218
8.3.3 维特比译码原理分析与Matlab仿真 219
8.3.4 基于Matlab的 (2,1,7)卷积码性能分析 220
8.3.5 DSP实现的(2,1,7)卷积码性能仿真 222
8.4 卷积码的硬件平台实现 224
8.4.1 卷积码编码的DSP实现 224
8.4.2 维特比译码的DSP实现 225
8.4.3 卷积码的纠错能力验证 226
第九章 调制与解调 228
9.1调制解调基本原理 228
9.1.1 BPSK调制的基本原理 228
9.1.2 BPSK解调的基本原理 229
9.1.3 载波同步的概念 230
9.1.4 几种常见的载波同步算法 231
9.1.4.1导频载波同步法 231
9.1.4.2平方环载波同步法 233
9.1.4.3判决反馈环载波同步法 234
9.1.4.4科斯塔斯环载波同步法 234
9.2 载波同步系统的设计 236
9.2.1 系统的总体设计 236
9.2.2 载波同步环路主要模块的设计 237
9.2.2.1数字控制振荡器的设计 237
9.2.2.2鉴相器的设计 240
9.2.2.3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242
9.3 调制解调的Matlab仿真实现 246
9.3.1 发送部分的MATLAB仿真 246
9.3.2 接收部分的MATLAB仿真 247
9.3.2.1模数转换模块的仿真 247
9.3.2.2 BPSK解调模块的仿真 248
9.3.2.3 NCO模块的仿真 250
9.3.2.4低通滤波模块的仿真 253
9.3.2.5鉴相器模块的仿真 254
9.3.2.6环路滤波器模块的仿真 255
9.4调制解调的FPGA实现 257
9.4.1数字发射机的FPGA实现 257
9.4.1.1基带信号模块 257
9.4.1.2载波信号模块 258
9.4.1.3 BPSK调制模块 259
9.4.2数字接收机的FPGA实现 260
9.4.2.1 NCO模块 261
9.4.2.2混频器模块 261
9.4.2.3积分和累加器模块 262
9.4.2.4鉴相器模块 263
9.4.2.5环路滤波器模块 

前言/序言


《数字密钥:构建下一代安全通信的基石》 一、 引言:通信安全的新维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的安全传输与保护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乃至一个个人数字生活健康程度的关键指标。从国家军事指挥系统到金融交易平台,从物联网设备到个人社交网络,无一不依赖于安全可靠的通信机制。然而,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和攻击技术的不断演进,传统的加密与认证方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伪造、窃听、篡改等安全威胁如影随形,严重阻碍着信息时代的健康发展。 当前,软件层面的加密技术虽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其固有的一些弱点日益凸显。例如,软件加密算法的实现细节容易暴露在软件层面,可能成为攻击者分析和破解的目标;通用计算平台的高度复杂性增加了侧信道攻击的风险;而密钥的管理和分发更是软件加密系统中最脆弱的环节之一。因此,探索一种更加坚固、更难被攻破的安全通信解决方案,已经刻不容缓。 《数字密钥:构建下一代安全通信的基石》正是瞄准这一时代需求,深入探讨了一种全新的安全通信范式。本书不局限于传统的软件加密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硬件层面,聚焦于利用硬件的物理特性和不可篡改性来构建更强大的加密机制,从而为保密通信系统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保障。本书旨在揭示硬件在安全通信中的核心作用,并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精巧的硬件设计,将加密密钥和关键安全逻辑“固化”在硬件之中,使其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二、 硬件加密的独特优势:为什么选择硬件? 为什么本书会将焦点置于硬件加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逻辑和安全考量。 物理层面的隔离与保护: 软件加密运行在通用计算环境中,其代码和数据都可能被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甚至其他应用程序所访问。攻击者可以通过恶意软件、缓冲区溢出等手段,在软件层面获取密钥或篡改加密逻辑。而硬件加密则将加密密钥和安全处理逻辑封装在独立的、专用的硬件模块中,与主处理器和操作系统隔离。这种物理隔离极大地增加了攻击者非法访问密钥的可能性,因为他们需要突破硬件的物理防护,这通常需要更高的技术门槛和物理接触。 抗侧信道攻击的能力: 软件加密算法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测量的信息泄露,如功耗、电磁辐射、执行时间等,这些被称为“侧信道”。攻击者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侧信道信息,推断出加密密钥。而专用的硬件加密模块通常采用特殊的电路设计和物理结构,能够有效抑制或混淆侧信道信息,使得基于侧信道的攻击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不可能。例如,通过恒定的功耗消耗、随机化的数据处理路径等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硬件对侧信道攻击的抵抗力。 密钥的不可导出性: 在传统的软件加密方案中,密钥通常存储在内存或文件中,这使得密钥存在被读取和复制的风险。一旦密钥泄露,整个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将荡然无存。而硬件加密方案则可以将密钥直接生成、存储并在硬件内部使用,而不允许密钥以明文形式被导出到外部。这意味着即使攻击者能够访问硬件模块的内部,他们也无法直接获取到加密密钥本身,只能利用硬件提供的加密服务。这种“密钥不可导出”的设计是硬件加密安全性的核心基石。 确定的安全性能: 软件的运行环境复杂多变,操作系统、库函数、其他程序的干扰都可能影响加密算法的执行效率和安全性。而硬件加密逻辑则是在设计阶段就确定的,其执行过程是确定性的,不受外界软件环境的影响。这保证了加密操作始终按照设计好的安全策略进行,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引入新的安全漏洞。 高性能与低功耗: 专用的硬件加密单元可以针对特定的加密算法进行高度优化,实现比通用处理器更快的加密和解密速度。同时,相较于通用处理器执行复杂加密任务时的高功耗,专用的硬件加速器通常能以更低的功耗完成加密操作,这对于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和物联网终端尤为重要。 三、 构建坚固的保密通信体系:核心技术解析 本书将深入剖析如何利用硬件的这些独特优势,构建一套真正意义上的保密通信系统。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展开论述: 安全密钥生成与管理: 密钥是加密通信的灵魂。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在硬件层面生成真正安全的随机数,这是生成高质量密钥的基础。我们还将探讨硬件安全模块(HSM)和安全元素(SE)等专门用于密钥生成、存储和管理的硬件解决方案,以及如何通过安全启动和固件更新机制,确保密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 硬件加速的加密算法实现: 对于标准的对称加密(如AES)和非对称加密(如RSA、ECC)算法,本书将展示如何将其高效地集成到硬件逻辑中。我们将探讨各种硬件架构(如ASIC、FPGA)在实现这些算法时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通过流水线、并行处理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升加密和解密的速度,并优化硬件资源的使用。 安全通信协议的设计与硬件集成: 保密通信不仅仅是加密算法,更需要安全的通信协议。本书将探讨如何将硬件加密能力无缝集成到现有的或定制的通信协议中,例如TLS/SSL、IPsec等。我们将详细分析如何利用硬件实现的加密功能,来加速握手过程、确保数据完整性、实现端到端加密,以及如何设计能够抵抗各种已知攻击(如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的安全协议。 身份认证与防伪机制: 除了保密性,通信的真实性(即确保通信方身份的真实可靠)同样至关重要。本书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硬件的防篡改特性,设计更强大的身份认证机制。例如,通过数字签名、硬件信任根(RoT)等技术,可以有效验证通信方的身份,防止非法用户接入或伪造通信方。 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的应用: PUF是一种利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微小随机物理差异,为每个芯片生成独一无二“指纹”的技术。本书将探讨PUF在硬件加密中的创新应用,例如将其作为生成加密密钥的源,或者用于对硬件进行身份认证,从而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架构与安全设计考量: 构建一个完整的保密通信系统,不仅需要硬件层面的创新,还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安全架构设计。本书将讨论如何将硬件安全模块、安全通信协议、应用层安全以及物理安全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纵深防御的安全体系。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进行安全威胁建模,识别潜在的攻击点,并设计相应的缓解措施。 四、 应用场景展望:赋能未来的数字世界 本书所探讨的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技术,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将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联网(IoT)安全: 随着海量物联网设备的接入,其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书的技术能够为物联网设备提供低功耗、高性能的硬件加密能力,确保设备之间、设备与云端之间的通信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设备被恶意控制。 金融与支付安全: 敏感的金融交易数据需要最高级别的安全保护。本书的技术将为智能卡、支付终端、银行系统等提供强大的硬件加密支持,确保交易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工业控制系统(ICS)安全: 工业控制系统直接关系到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利用硬件加密可以为SCADA系统、PLC等提供更牢固的安全保障,防止关键基础设施被攻击而导致灾难性后果。 医疗健康数据安全: 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成为重要议题。本书的技术可以用于保护病患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安全,符合严格的隐私法规要求。 自动驾驶与车联网: 自动驾驶汽车依赖于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和通信。利用硬件加密可以确保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安全,防止被黑客劫持,保障行车安全。 国家安全与军事通信: 对于高等级的保密通信需求,基于硬件加密的系统能够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保障,抵御最先进的攻击。 五、 结语:开启安全通信的新篇章 《数字密钥:构建下一代安全通信的基石》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它更是一份对未来通信安全的宣言。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硬件与软件的界限,深入理解硬件在保障信息安全中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硬件加密原理的深刻剖析,对关键技术细节的详细阐述,以及对未来应用场景的广泛展望,本书将为安全研究人员、系统工程师、产品开发者以及对信息安全充满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新的安全思维和实践指导。我们相信,掌握了硬件加密的精髓,就掌握了构建真正安全、可信的数字世界未来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这个书名本身就透着一股“硬核”的味道,让我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冲动。在信息安全领域,硬件加密被认为是比软件加密更难被破解的终极手段之一,而将其应用于通信系统,更是将安全保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地解析硬件逻辑加密的奥秘。我期待它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典型的硬件加密电路的设计,包括加密算法的实现方式,以及如何优化其在时序和面积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通信协议的整体设计,以及硬件加密模块如何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一套高效且安全的保密通信流程。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讨论到针对硬件加密系统的攻击手段,例如侧信道攻击,以及相应的硬件级防御措施。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系统设计实例,展示如何在不同类型的通信环境中(如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实现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那我将不虚此行。我还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一些未来趋势,比如基于量子计算安全的硬件加密技术,或者是在低功耗设备上实现高效硬件加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它将是一部内容丰富、技术扎实、极具前瞻性的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硬件加密在保密通信领域应用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贵的知识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将加密技术深入到硬件层面,无疑为保密通信提供了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我一直对物理层面的安全防护很感兴趣,尤其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和潜在的硬件漏洞时。这本书如果能够系统地阐述如何利用硬件逻辑实现加密,并且将其应用于通信系统,那将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硬件加密的原理,例如FPGA、ASIC等平台在加密算法实现上的优势,以及如何设计高效且安全的加密模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基于硬件的保密通信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比如金融交易、军事通信或者物联网设备之间的安全互联。如果书中能讨论到功耗分析攻击、差分功耗分析等侧信道攻击的防御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硬件设计来抵御这些威胁,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总而言之,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著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实用的指导。

评分

“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严谨而强大的感觉,让我联想到那些守护着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的无形屏障。我对硬件安全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它与通信这一现代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石相结合时。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硬件加密在通信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比如如何在信号传输的早期阶段就嵌入加密逻辑,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我非常期待它能够详细讲解各种硬件加密技术的实现细节,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在FPGA或ASIC上的高效映射。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包含关于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等新型硬件安全原语的应用,这些技术在实现安全密钥生成和认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果这本书还能探讨如何设计具有抗物理攻击能力的通信接口,以及如何利用硬件冗余和自修复机制来提高系统的健壮性,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还有一个小小的期待,那就是书中能否涉及一些关于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设备的保密通信解决方案,因为这些领域对硬件资源和功耗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其内容将非常深刻且具有前瞻性,足以吸引任何对信息安全有深度追求的读者。

评分

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的书,单看书名,就觉得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前沿且关键的领域。在信息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传统的软件加密虽然普及,但终究存在被软件层面绕过的风险。而将加密逻辑直接固化在硬件中,其安全性无疑是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本书如果能详尽地介绍硬件加密在通信协议设计中的应用,我将倍感兴奋。我特别希望它能探讨如何设计一套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全方位保密通信架构,其中硬件加密模块扮演着核心角色。比如说,书中是否会涉及不同硬件加密算法的性能对比,以及在不同通信速率下,硬件加速的效果如何?另外,对于密钥管理问题,硬件加密是否能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例如,能否在硬件层面实现安全密钥生成、存储和分发?我还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硬件容错和抗攻击的设计,以确保加密系统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硬件安全认证、防篡改以及后量子密码学在硬件实现上的探讨,那将更是锦上添花。总之,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吸引我,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开启读者对硬件安全通信新认识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如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对通信的保密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而将加密这一核心环节下沉到硬件层面,无疑为构建更加坚不可摧的保密通信系统提供了可能。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角度来阐述硬件逻辑加密在保密通信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我期望它能深入探讨不同硬件加密架构的设计理念,例如是采用专用的加密芯片,还是在通用硬件平台上(如FPGA)实现定制化的加密逻辑。另外,对于通信协议的设计,硬件加密将如何与之协同工作,从而实现端到端的安全保障,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衡量和评估基于硬件加密的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在性能和安全性之间如何进行权衡的见解。如果书中能涵盖对现有硬件安全漏洞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御策略,例如在硬件层面阻止软件层面的攻击,那将极具启发性。我还期待它能够介绍一些先进的硬件加密技术,比如可信执行环境(TEE)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或者是在硬件层面实现安全的密钥协商和更新机制。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高级别保密通信世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