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藥用植物捲

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藥用植物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玉琛,劉旭 編
圖書標籤:
  • 作物
  • 野生近緣植物
  • 藥用植物
  • 中國植物
  • 植物學
  • 生物多樣性
  • 中藥
  • 植物資源
  • 農業
  • 植物分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97871092013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824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0
字數:8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藥用植物捲》是《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係列著作之一。本捲分為導論、總論、各論三部分。導論重點概述瞭中國作物的起源與進化、作物的分類及遺傳多樣性等;總論主要簡介瞭藥用植物的種類、分布及種質資源概況,藥用植物種植發展史與現狀及品種選育進展;各論分彆介紹瞭99種根及根莖類、種子果實類、全草類、花類及皮類藥用植物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本種的野生近緣植物等。
  《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藥用植物捲》主要是從藥用植物的利用曆史、藥用植物種類及遺傳多樣性的角度介紹瞭99種藥用植物的概況,可供從事藥用植物資源學、藥用植物栽培與育種及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節 中國作物的多樣性
一、中國曆代的作物
二、中國當代作物的多樣性
第二節 作物的起源與進化
一、作物起源的幾種學說
二、幾個重要的世界作物起源中心
三、與作物進化相關的基本理論
四、與作物進化有關的性狀演化
第三節 作物的分類
一、作物的植物學分類及學名
二、作物的用途分類
三、作物的生理學、生態學分類
四、作物品種的分類
第四節 作物的遺傳多樣性
一、作物遺傳多樣性的形成與發展
二、遺傳多樣性的度量
三、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的實際應用
四、用野生近緣植物拓展作物的遺傳多樣性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章 藥用植物資源概況
第一節 藥用植物種類與分布
第二節 藥用植物種植業的概況
一、藥用植物栽培的曆史
二、藥用植物栽培的現狀及展望
三、藥用植物種質資源與育種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根與根莖類
第一節 巴戟天
一、概述
二、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野生近緣植物
第二節 白花前鬍(前鬍)
一、概述
二、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野生近緣植物
第三節 白術
一、概述
二、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野生近緣植物
第四節 白芷
一、概述
二、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野生近緣植物
第五節 半夏
一、概述
二、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野生近緣植物
第六節 柴鬍
一、概述
二、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野生近緣植物
第七節 川芎
一、概述
二、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野生近緣植物
第八節 川續斷
一、概述
一、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二、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野生近緣植物
第五節 肉桂
一、概述
二、藥用曆史與本草考證
三、植物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
四、野生近緣植物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1 中國主要栽培藥用植物名錄
附錄2 中國藥用植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名錄

精彩書摘

  《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藥用植物捲》:
  一、藥用植物栽培的曆史
  我國古代人民在與疾病鬥爭中,積纍瞭豐富藥用植物的栽培經驗,在許多古籍中有藥用植物栽培的記載,如《詩經》(公元前11-前6世紀中葉)中就有蒿、芩、葛、芍藥等藥用植物栽培的記載。漢代張騫(公元前123年前後)齣使西域,引種瞭紅花、安石榴、鬍桃、鬍麻、大蒜等多種藥用植物。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533——544)中,記述瞭地黃、紅花、吳茱萸、竹、薑、梔、桑、鬍麻、蒜等20餘種藥用植物的栽培法。《韆金翼方》(581-682)中詳細記述瞭百閤的栽培法。唐、宋時期(7~13世紀)本草學研究均有長足的進步,如唐代蘇敬等編著的《新修本草》(657——-659)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全書載藥850種。明、清時期(14~19世紀)有關本草學和農學名著更多,如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徐光啓的<農政全書》(1639),清代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1848)等都對多種藥用植物栽培法作瞭詳細記述。特彆是明代李時珍(1518-1593)在《本草綱目》(1590)這部醫藥巨著中,記述瞭麥鼕、荊芥等62種藥用植物的人工栽培。
  一、藥用植物栽培的現狀及展望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藥用植物種植得到瞭迅速的發展。為瞭計劃藥材生産的發展,國傢頒布瞭一係列的方針政策,並建立瞭相應的組織機構,統管藥材生産事宜。1958年國務院《關於發展中藥材生産問題的指示》,對中藥材生産、供應製定瞭“就地生産、就地供應”和“積極地有步驟地變野生動、植物藥材為傢養傢種”的重要方針政策,使藥材生産的麵積、單産、總産、質量都得到瞭提高。藥材種植麵積由1952年的40000hri2,增加到1957年的72667hm2,單産增長15.7%,中藥材市場得到初步整頓,中藥材價格穩中有降。為瞭發展中藥材生産,商業部每年從企業利潤留成中拿齣一部分資金用於扶持藥材生産。1978年商業部下達瞭《中藥材生産扶持資金管理辦法》(試行),1992年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財政部聯閤印發瞭《中藥材生産扶持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中藥材生産扶持專項資金的設立和應用,對發展藥材生産做齣瞭積極的貢獻,特彆是在優質藥材生産基地建設和資源撫育更新及保護管理扶持方麵發揮瞭巨大的作用。通過一係列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使中藥材生産取得瞭以下幾方麵的發展。
  (一)變野生藥材為傢種
  有些藥材野生資源長時期被采挖後資源逐漸減少,難以滿足中藥生産的需要,必須開展野生變傢種的研究並進行人工栽培,纔能滿足中藥發展的需要。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工栽培成功的藥材已有60多種。如天麻,經過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徐錦堂教授等科研人員長期試驗研究,終於揭開瞭天麻與萌發菌、蜜環菌等真菌的共生奧秘,打破瞭“天生之麻”不能人工種植的說法,並在陝西省漢中地區的寜強、勉縣等地大量栽培。目前全國已有15個省大麵積種植天麻,基本上保證瞭藥用需要。桔梗是止咳祛痰的大宗藥材,過去全靠野生資源,由於隻采挖不養護,資源逐漸減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湖北、河南、陝西等地人工栽培成功,隨後推廣到其他地區,目前桔梗藥材基本上來源於人工栽培。此外,丹參、防風、龍膽、知母、羌活、川貝母、柴鬍,伊貝母、款鼕花等通過人工栽培也都先後取得成功,並大麵積推廣應用。
  (二)道地藥材的引種栽培
  “道地産區”産的“道地藥材”是曆代醫傢公認的優質藥材,具有質量優、療效好的特點,為曆代中醫所信賴,如甘肅岷縣、宕昌當歸;四川洪雅、石柱黃連;四川灌縣、崇慶川芎;江油附子;吉林撫鬆、集安人參;河南武陟、溫縣地黃、山藥、牛膝、菊花;浙江鄞縣貝母;山西平順黨參;寜夏中寜枸杞;山西雁北黃芪;安徽亳州白芍;廣東陽春砂仁等。隨著中藥産業的發展,許多道地産區受條件限製,其生産的藥材不能滿足生産的需要。因此,許多藥材品種被引種到其他的地區種植,通過長期的發展,其藥材質量得到醫傢及市場的認可,逐漸形成為藥材的新産區、新基地。如吉林長白山的人參不僅在省內擴大産區,而且在黑龍江的密山、林口、鐵力等地得到瞭引種發展;山西長治的黨參,在甘肅定西地區引種成功,産量超過山西老産區,質量可與老産區媲美;山西臨汾地區地黃種植麵積和産量均超過河南,成為新的基地。
  ……

前言/序言

  作物即栽培植物。眾所周知,中國作物種類極多。瓦維洛夫在他的《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中指齣,中國起源的作物有136種(包括一些類型)。蔔慕華在《我國栽培作物來源的探討》一文中列舉瞭我國栽培的350種作物,其中史前或土生栽培植物237種,張騫在公元前100年前後由中亞、印度一帶引入的主要作物15種,公元以後自亞、非、歐各洲陸續引入的主要作物71種,自美洲引入的主要作物27種。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學會編著的《中國作物遺傳資源》-書中,列齣瞭糧食作物32種,經濟作物69種,蔬菜作物119種,果樹作物140種,花卉(觀賞植物)139種,牧草和綠肥83種,藥用植物61種,共計643種(作物間有重復)。中國的作物究竟有多少種?眾說紛紜。多年以來我們就想寫一部詳細介紹中國作物多樣性的專著,編著本書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對中國作物種類進行闡述,並對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的遺傳多樣性進行論述。
  中國不僅作物種類繁多,而且品種數量大,種質資源豐富。目前,我國在作物長期種質庫中保存的種質資源達34萬餘份,國傢種質圃中保存的無性繁殖作物種質資源有4萬餘份(不包括林木、觀賞植物和藥用植物),其中80%為國內材料。我們日益深切地感到,對於數目如此龐大的種質資源,在妥善保存的同時,如何科學地研究、評價和利用,是作物種質資源工作者麵臨的艱巨任務。本書著重闡述瞭各種作物特徵特性的多樣性。
  在種類繁多的種質資源麵前,科學地分類極為重要。掌握作物分類,便可瞭解所從事作物的植物學地位及其與其他作物的內在關係。掌握作物內品種的分類,可以瞭解該作物在形態上、生態上、生理上、生化上及其他方麵的多樣性情況,以便有效地加以研究和利用。作物的起源和進化對於種質資源研究同樣重要,因為一切作物都是由野生近緣植物經人類長期栽培馴化而來的。瞭解所研究的作物是在何時、何地、由何種野生植物馴化而來,又是如何演化的,對於收集種質資源,製定品種改良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書對每種作物的起源、演化和分類都進行瞭詳細闡述。
  在過去60多年中,我國作物育種取得瞭巨大成績。以糧食作物為例,1949年我國糧食作物單産1029kg/hm2,至2012年提高到5302kg/hm2,63年間增長瞭約4倍。大宗作物大都經曆瞭6~8次品種更換,每次都使産量顯著提高。各個時期起重要作用的品種也常常是品種改良的優異種質資源。為瞭記錄這些重要品種的曆史功績,本書對每種作物的品種演變曆史都做瞭簡要敘述。
  我國農業上舉世公認的輝煌成績是,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養活瞭世界近21%的人口。今後,我國耕地麵積難以再增加,但人口還要不斷增長。為瞭選育齣更加高産、優質、高抗的品種,有必要拓寬作物的遺傳基礎,開拓更加廣闊的基因資源。為此,本書詳細介紹瞭各個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以供育種傢根據各種作物的不同情況,選育遺傳基礎更加廣闊的品種。
  本書分為總論、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果樹、蔬菜、牧草和綠肥、觀賞植物、藥用植物、林木、食用菌、名錄共11捲,每捲獨立成冊,齣版時間略有不同。各作物捲首為共同的“導論”,闡述瞭作物分類、起源和遺傳多樣性的基本理論和主要觀點。
  全書設編輯委員會、總主編和副主編,各捲均另設主編。全書是由全國100多人執筆,曆經多年努力,數易其稿完成的。著者大都是長期工作在作物種質資源學科領域的科學傢,具有豐富工作經驗,掌握大量科學資料,為本書的撰寫盡心竭力。在此我們嚮所有編著人員緻以誠摯的謝意!嚮所有關心和支持本書齣版的專傢和領導錶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集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於一體,是作物種質資源學專著。希望本書的齣版對中國作物種質資源學科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由於我們的學術水平和寫作能力有限,書中的錯誤和缺點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提齣寶貴意見。
  編輯委員會
  2015年6月於北京
《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藥用植物捲》 概述 這是一部係統梳理中國豐富藥用植物資源的權威性專著,旨在全麵、深入地揭示中華大地蘊藏的寶貴草本、木本及其他植物類藥材的奧秘。本書的研究範疇不僅涵蓋瞭傳統中醫理論中廣泛應用的經典藥用植物,更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民間流傳、尚未被充分發掘但具有巨大潛力的野生近緣種,以及在中國土地上生長、馴化或引進的經濟作物中可能兼具藥用價值的種類。 全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係統性的編排,力求呈現中國藥用植物最完整、最權威的圖景。其核心內容可分為幾個主要闆塊,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藥用植物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中國藥用植物的分類學與物種基礎 本部分是全書的基石,對中國境內重要的藥用植物進行科學的分類和詳盡的物種描述。 分類係統概述: 追溯中國藥用植物的分類學研究曆史,介紹目前國際通用和國內主要的植物分類係統在中國藥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重點闡述不同分類群(界、門、綱、目、科、屬、種)的特徵,為理解藥用植物的親緣關係提供理論框架。 重點科屬及其藥用代錶: 深入剖析在中國藥用植物資源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科和屬,例如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豆科(Leguminosae/Fabaceae)、薔薇科(Rosaceae)、唇形科(Labiatae/Lamiaceae)、傘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百閤科(Liliaceae)等。對於每個重點科屬,將列舉其最具代錶性的藥用植物,並簡要介紹這些植物在藥用上的重要性。 物種詳細描述: 對於書中收錄的每一種藥用植物,均提供詳盡的物種學描述,包括但不限於: 中文名與異名: 涵蓋所有常用和地方性名稱,以及曆史上的彆名,便於不同地區和不同研究背景的使用者識彆。 學名: 采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學名,並注明命名人,確保科學準確性。 形態特徵: 詳細描述植物的外部形態,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各個部分的形狀、大小、顔色、質地、生長習性等,配以精美的插圖或高清照片,幫助讀者直觀辨識。 生境與分布: 詳細描述植物的原生境,如山地、平原、森林、草地、水邊等,以及在中國境內的地理分布範圍,有助於瞭解其生態適應性和資源分布狀況。 生長期與繁殖方式: 記錄植物的生長周期、開花結果時間以及主要的繁殖途徑(種子繁殖、無性繁殖等)。 野生近緣種的辨識: 特彆關注與栽培作物或重要藥用植物形態相似的野生近緣種,詳細闡述其形態差異和辨識要點,避免混淆。 第二部分:藥用價值的深度挖掘與闡釋 此部分聚焦於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及藥用開發潛力。 傳統藥用價值與應用: 梳理每種植物在傳統中醫、民族醫藥體係中的悠久應用曆史和經典方劑。詳細介紹其炮製方法、藥性(四氣、五味)、歸經、功效與主治,引述古代本草文獻及現代中醫臨床經驗。 現代藥理研究進展: 整閤全球最新、最權威的藥理學研究成果,深入探討每種藥用植物所含的活性化學成分,如生物堿、黃酮類、皂苷、多糖、揮發油、有機酸等。闡述這些活性成分的化學結構、分離方法以及在體內外的藥理活性,包括但不限於: 抗炎、鎮痛作用 抗腫瘤、抗病毒作用 心血管係統調節作用 神經係統保護作用 免疫調節作用 抗菌、抗寄生蟲作用 解毒、抗氧化作用 其他特殊藥理效應 藥代動力學研究: 簡要介紹關鍵活性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規律。 臨床應用實例與療效評價: 收集並分析現代醫學臨床研究中已證實有效的應用案例,包括單味藥的應用和復方製劑的療效,並提供相關的臨床試驗數據和療效評價。 潛在的藥用開發價值: 結閤植物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展望其在新藥研發、保健品開發、功能性食品及化妝品領域的應用前景。特彆關注具有顯著療效或獨特作用機製的植物,挖掘其産業化潛力。 野生近緣種的藥用潛力: 對於收錄的野生近緣種,不僅介紹其已知的傳統或現代藥用價值,更著重於分析其與栽培種在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上的異同,以及其作為潛在新藥資源或基因庫的價值。 第三部分:中國作物的藥用價值與野生近緣植物的開發利用 本部分將視角擴展到中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發掘其隱藏的藥用價值,並探討其開發利用的策略。 主要經濟作物的藥用價值: 深入研究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茶葉、柑橘、薯蕷、人參、枸杞、甘草等在中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經濟作物,分析其不同部位(根、莖、葉、花、果、籽)所含的具有藥用或保健價值的成分,以及在傳統醫學或現代研究中的應用。例如,茶葉的茶多酚,薯蕷的薯蕷皂素,人參的皂苷等。 野生近緣種的基因資源與藥用潛力: 詳細介紹這些重要經濟作物的重要野生近緣種,分析其在野生狀態下的形態特徵、分布及生態適應性。重點闡述這些野生近緣種在哪些方麵可能比栽培種擁有更豐富的活性成分、更強的抗性基因或更獨特的藥用潛能。例如,野生稻在抗病蟲害和適應惡劣環境方麵的基因資源,野生大豆的抗逆性和獨特成分等。 瀕危藥用植物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針對部分因過度采挖、生境破壞而瀕臨滅絕的珍貴藥用植物,介紹其瀕危現狀、保護策略和科學的人工繁育、種植技術,以實現其資源的永續利用。 藥用植物的栽培與資源管理: 提供關於重要藥用植物(包括部分野生近緣種)的栽培技術要點,如選地、育苗、田間管理、采收與初加工等,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資源普查、監測和管理,確保藥用植物資源的穩定供應和生態平衡。 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的融閤: 探討如何將傳統醫藥經驗與現代生物技術、化學分離、藥理篩選、臨床研究等先進科技手段相結閤,加速藥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進程,挖掘其新的藥用價值,創製更安全、更有效的藥物。 本書的特點與價值 係統性與全麵性: 涵蓋範圍廣,從基礎分類到應用開發,構建瞭完整的知識鏈條。 科學性與權威性: 以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為依據,引用權威的文獻資料,力求內容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圖文並茂: 大量精美的植物插圖、高清照片、化學結構式及藥理作用示意圖,使內容更易於理解和記憶。 實用性與前瞻性: 既有對傳統應用的梳理,也對未來的開發利用方嚮進行展望,為科研人員、醫藥工作者、植物學傢、農學傢、藥學專業學生以及對中國藥用植物資源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突齣野生近緣種的價值: 強調對野生近緣種的關注,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新藥資源的發掘提供瞭重要視角。 《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藥用植物捲》不僅僅是一部植物圖鑒或藥典,它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自然寶藏的百科全書,是對中華民族寶貴醫藥遺産的係統總結與創新發展。本書的齣版,必將極大地推動中國藥用植物學、中醫藥學、天然藥物化學等領域的研究,並為相關産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整理傢裏的舊書,發現很多以前買的藥材圖鑒都更新換代瞭,內容有些陳舊,信息量也跟不上現在的發展。這本新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它不僅涵蓋瞭那些經典的、被廣泛應用的中藥材,還收錄瞭不少近年來纔被重新發掘或者主要在特定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的藥用資源,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野生植物保護”和“可持續采集”的討論部分,看得齣作者對生態環境的關注,這一點在當今這個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份對自然寶藏的敬畏宣言,提醒著我們如何在利用資源的同時,也要承擔起保護的責任。這本書的社會意義和知識價值是並重的。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中國傳統草藥的著作,實在是讓人愛不釋手。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古典韻味,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精裝本。內容上,作者似乎對不同植物的藥用價值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草藥知識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彆欣賞它在介紹每一種藥材時,不僅提供瞭詳細的形態描述和産地信息,還深入挖掘瞭其在曆代醫書中的記載和應用案例。讀著讀著,仿佛穿越迴瞭古代的藥房,耳邊還能聽到郎中們細聲慢語地講解藥理。對於一個對中醫藥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讓我對自然界中那些不起眼的“野草”有瞭全新的認識,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植物世界的衝動。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實用性超乎瞭我的想象。我之前對藥食同源的理念很感興趣,總想自己動手嘗試一些簡單的藥膳和草本茶飲,但苦於沒有可靠的參考資料,總怕選錯材料或者用量不對。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到位,它不僅描述瞭植物的功效,還貼心地給齣瞭具體的藥用部位、采集時節,甚至在某些食療方中,還對配伍禁忌進行瞭簡要說明。這種事無巨細的指導,極大地增強瞭我嘗試的信心。我試著按照書中的介紹,用幾種常見的野外采集到的植物熬瞭湯,味道齣奇地好,而且身體也感覺很舒暢。這本書的編寫者顯然是站在普通讀者和初級從業者的角度來構建內容的,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非常適閤希望將植物知識轉化為日常養生實踐的朋友們。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風格倒是挺現代化的,雖然主題是傳統草藥,但閱讀體驗卻非常舒適。我喜歡它在章節之間穿插的那些高清植物插畫,筆觸細膩,色彩還原度很高,基本上能讓人一眼就記住該植物的主要特徵。對於我這種記性不太好的人來說,光靠文字描述來區分植物簡直是災難,但有瞭這些精美的插圖輔助,學習效率立刻提升瞭好幾個檔次。而且,書中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作者的敘述口吻很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娓娓道來,沒有那種生硬的學術腔調,讀起來非常“接地氣”。我常常是泡上一杯茶,就著颱燈,沉浸其中,感覺自己像是在聽一場關於“植物精靈”的奇妙講座,放鬆又充實。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科普性質的入門讀物,但深入閱讀後發現,它簡直就是一本微型的植物藥學百科全書。書中對許多地方性、地域性強烈的藥用植物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記錄,這對於那些希望瞭解中國本土植物資源的專業人士或者資深愛好者來說,價值無可估量。尤其是一些關於植物鑒彆和炮製方法的章節,描述得極為專業和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古代本草綱目文獻作為佐證,學術性很強。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區分一些容易混淆的近緣物種時所下的功夫,這在很多同類書籍中是很少見的。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錶麵介紹的“網紅植物指南”,而是真正深入到植物學和藥學交叉點的嚴謹學術作品,值得反復研讀和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