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與種質基礎(1923-2005)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與種質基礎(1923-200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蓋鈞鎰,熊鼕金,趙團結 著
圖書標籤:
  • 大豆
  • 育種
  • 品種
  • 係譜
  • 種質資源
  • 遺傳育種
  • 中國大豆
  • 農業科學
  • 作物育種
  • 豆類育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97871092017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402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大豆産業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41
字數:1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與種質基礎(1923-2005)》在簡述中國大豆育種進展的基礎上,匯集整理瞭1923—2005年中國育成的1300個大豆品種的地理來源、特徵特性及其係譜;追溯瞭其祖先親本的地理來源、特徵特性及由其衍生品種的係譜樹:分析瞭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係譜特點、細胞核和細胞質傢族、遺傳基礎、直接親本類型及其地理來源與組配方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瞭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中不同地理來源祖先親本的細胞核與細胞質遺傳貢獻,旨在為大豆育種工作者迴顧曆史經驗、選配優良親本、拓寬品種遺傳基礎提供必要的參考。品種基本資料包括品種名稱、曾用名、育種方法、育成年份、來源省份、育成單位以及分布地區;品種特徵與特性資料包括播種季節類型、生育日數、花色、茸毛色、科皮色、種臍色、子葉色、粒型、結莢習性、葉型、百粒重、蛋白質含量、油脂含量、株高、主莖節數、裂莢性、每莢粒數、抗病蟲性、利用類型。品種係譜資料均追溯至其祖先親本,即地方品種、國外引種,以及少數遺傳基礎未知的材料。由育成品種的係譜計算齣其祖先親本的細胞核遺傳貢獻的組成。鑒於分子標記在作物育種中廣泛應用,《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與種質基礎(1923-2005)》還介紹瞭我國大豆10個主要祖先親本傢族育成品種間的親本係數和SSR標記遺傳相似係數分析,並對産量和品質性狀做瞭優異等位變異在係譜中傳承情況的分析。《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與種質基礎(1923-2005)》圖示瞭1300個育成品種的親本組成及其親緣關係:圖示瞭由670個祖先親本衍生的大豆品種及其親緣關係;圖示瞭1300個育成品種的細胞質來源,將他們歸為344個細胞質傢族。《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與種質基礎(1923-2005)》文字不多,屬資料性的,可供大豆資源、育種和遺傳研究者查考。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大豆育種
第一節 中國大豆生産
一、中國和世界大豆生産
二、中國大豆品種的熟期組分類
三、中國大豆品種的生態區域與品種類型
第二節 中國大豆育種目標與育種計劃
一、中國大豆育種目標與目標性狀
二、中國大豆主要育種區的育種目標
三、中國大豆育種計劃
第三節 中國大豆種質資源
一、大豆種質資源的類彆、保存與研究
二、中國大豆種質資源的收集、研究和利用
三、育成品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育種資源
四、大豆育成品種的遺傳基礎研究
第四節 中國大豆育種進展
一、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發展
二、中國大豆育種目標性狀的改良
三、大豆育種方法與技術的進步
四、國外大豆育種發展及對中國大豆育種的啓示
五、未來中國大豆育種的發展方嚮

第二章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來源、特徵和特性
第一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來源
第二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特徵和特性
一、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生育期與結莢習性
二、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農藝、品質性狀
三、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形態性狀

第三章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及其遺傳基礎
第一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及其核質祖先親本
一、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係譜
二、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祖先親本
三、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核質遺傳基礎
四、各個育成品種的遺傳基礎和各個祖先親本的遺傳貢獻
第二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種質的地理來源
一、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種質的地理來源及其核質遺傳貢獻
二、各大豆生態區育成品種種質的地理來源及其核質遺傳貢獻
三、1996 2005年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種質的地理來源及其遺傳貢獻
四、1996-2005年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不同地理來源重要種質的遺傳貢獻
第三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核心祖先親本
一、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核心祖先親本的提名
二、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核心祖先親本樣本的代錶性
第四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國外種質來源及其遺傳貢獻
一、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國外種質組成
二、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國外種質遺傳貢獻
三、中國大豆育成品種重要的國外祖先親本
四、國外資源作為直接親本在中國大豆育種中的應用
第五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直接親本
一、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直接親本類型與地理來源
二、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直接親本組配方式
三、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重要直接親本
第六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遺傳基礎的再認識
一、我國生産上應用品種的遺傳基礎
二、我國大豆育成品種的種質局限性
三、拓寬我國大豆品種遺傳基礎的途徑

第四章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重要傢族的遺傳相似性與特異性
第一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重要傢族群體的親本係數
第二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重要傢族群體的遺傳結構
一、中國大豆育成品種10個重要傢族群體的遺傳多樣性
二、10個重要傢族群體的聚類
第三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重要傢族的遺傳相似性
一、SSR標記遺傳相似性
二、SSR標記遺傳相似性與親本係數間的相關
第四節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重要傢族的遺傳特異性
一、重要傢族問的遺傳互補性
二、重要傢族間的特異等位變異

第五章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重要傢族中等位變異在係譜內的傳承
第一節 SsR標記等位變異在親本及其後代中的傳承
第二節 SSR標記顯示的各連鎖群的遺傳重組
第三節 大豆育成品種重要傢族中育種性狀QTL關聯定位
一、大豆重要傢族品種群體SSR位點間的連鎖不平衡及群體結構
二、大豆重要傢族品種群體與農藝性狀關聯的SSR標記
第四節 大豆重要育種性狀優異等位變異的發掘
一、大豆重要傢族品種群體産量性狀的優異等位變異
二、大豆重要傢族品種群體生育期性狀的優異等位變異
三、大豆重要傢族品種群體形態性狀的優異等位變異
四、大豆重要傢族品種群體品質性狀的優異等位變異
第五節 大豆育成品種重要傢族中高産優異等位變異的追蹤與結構
一、産量優異等位變異
二、百粒重優異等位變異
三、蛋白質含量優異等位變異
四、脂肪含量優異等位變異

附錄
圖錶I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來源與分布
圖錶Ⅱ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特徵與特性
圖錶Ⅲ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
圖錶Ⅳ 祖先親本的來源與特徵特性
圖錶V 用作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祖先親本的美國大豆材料的係譜與來源
圖錶Ⅵ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親本及其親緣關係(C001~D649)
圖錶Ⅶ 670個祖先親本衍生的大豆品種及其親緣關係(A001~A695)
圖錶Ⅷ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的細胞質來源
圖錶Ⅸ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中祖先親本的細胞核遺傳貢獻值
圖錶X 用於親本係數與SSR相似係數分析的10個重要傢庭共179個大豆品種名錄
圖錶Ⅺ 10個重要傢族共179個大豆育成品種問的親本係數和SSR遺傳相似係數矩陣
圖錶Ⅻ 10個重要傢族共179個大豆育成品種SSR標記條帶組成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索引I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按育成年份索引
索引Ⅱ 中國大豆育成品種按漢語拼音索引

前言/序言


中國大豆遺傳改良的恢弘畫捲:一部曆久彌新的探索史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大豆,這位樸實而偉大的作物,早已深深融入瞭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與農業經濟之中。它不僅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更是鄉村振興和國傢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支撐。然而,要理解中國大豆産業今日的繁榮,迴溯其發展脈絡,便不能不提及那些為之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科研人員,以及他們構建起來的寶貴種質資源。本書,正是對這一波瀾壯闊的曆程進行的一次深入迴溯與係統梳理,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見證中國大豆育種事業在近一個世紀裏的跌宕起伏與輝煌成就。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1923年至2005年間中國大豆主要育成品種的係譜進行瞭一次全麵而細緻的梳理。這並非簡單的品種名錄,而是一幅精心繪製的遺傳譜係圖。通過深入挖掘曆史文獻、科研報告、育種材料等一手資料,本書力求還原每一個重要品種的“前世今生”。我們不僅會瞭解這些品種的基本特徵,如産量、抗病性、豐産性、適應性等,更重要的是,會追溯它們的親本來源,揭示它們是如何通過雜交、選育等一係列復雜而精密的遺傳改良過程,最終脫穎而齣,成為推動中國大豆生産力躍升的關鍵力量。 係譜的梳理,是理解遺傳改良邏輯的鑰匙。每一個重要的品種,都如同一個傢族的榮耀,承載著其祖輩的優良基因。本書將細緻剖析不同品係之間的親緣關係,勾勒齣中國大豆育種的“傢譜”。通過這種方式,讀者將能清晰地看到,哪些原始種質資源對後來的育種産生瞭深遠影響,哪些育種傢及其育種體係成為瞭時代的脊梁,以及不同時期育種策略的演變和成果的傳承。這種對遺傳脈絡的追蹤,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能為未來的育種工作提供寶貴的藉鑒和啓示。 當然,優良品種的誕生,離不開堅實的種質基礎。因此,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是對1923年至2005年間中國大豆種質資源的係統性考察。種質資源,是大豆遺傳多樣性的寶庫,是育種的源頭活水。本書將梳理這一時期內,中國收集、保存、利用大豆種質資源的曆史進程。這包括瞭對外來優異種質的引進、對國內地方品種的普查與挖掘、以及在科研活動中對現有種質的評價和鑒定。 我們將會看到,在條件相對艱苦的年代,科研人員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將國外的優良品種引入中國,並將其與本土品種進行雜交,以期獲得兼具優良性狀的後代。同時,本書也將突齣對中國豐富的地方品種資源的重視。這些根植於中國土地的古老品種,往往蘊含著獨特的抗逆性、適應性以及風味特點,它們是中國大豆遺傳改良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通過梳理,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地方品種是如何被發掘、鑒定,並逐步被引入到現代育種程序中,成為培育新品種的重要基礎。 此外,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在特定曆史時期,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管理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從最初的零散收集,到逐步建立起國傢級和區域性的種質資源圃,再到通過科學的評價和鑒定體係,為育種傢提供更精準的種質信息,這一係列的發展過程,反映瞭中國大豆種質資源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本書旨在呈現,正是這些日積月纍的種質資源積纍與科學利用,為中國大豆育種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書所涵蓋的時間跨度,1923年至2005年,恰恰是中國大豆育種事業從萌芽、發展到成熟,並取得一係列重大突破的關鍵時期。在這近一個世紀裏,中國大豆育種經曆瞭從模仿學習到自主創新,從區域性研究到全國性推廣,從關注産量到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深刻變革。本書將力求捕捉這些變革的時代印記,展現不同曆史時期國傢政策、科研投入、技術進步對大豆育種工作産生的影響。 在20世紀初,中國大豆育種剛剛起步,主要依靠引進國外品種和簡單的田間選育。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大豆育種被提上國傢日程,科研機構相繼建立,大規模的育種工作得以展開。60年代至80年代,是中國大豆育種的黃金時期,一批具有高産、抗病、適應性強等優良性狀的品種相繼問世,極大地提高瞭全國大豆産量,為國傢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齣瞭巨大貢獻。到瞭9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豆育種更加注重品種的優質化、多樣化以及對環境的友好性,更加強調與國際先進水平的接軌。 本書的研究,不僅是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中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精神的一次緻敬。在那個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年代,無數科研工作者懷揣著對國傢農業發展的赤誠之心,剋服瞭重重睏難,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瞭大豆育種事業。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田間地頭,在實驗室裏,默默耕耘,他們的名字或許不為大眾所熟知,但他們培育齣的一個個優良品種,卻在中國的大地上茁壯成長,為億萬人民帶來瞭希望與富足。本書將努力還原這些育種傢的奮鬥身影,展現他們求索創新的智慧與勇氣。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中國大豆育種在不同區域的特色與發展。中國地域遼闊,氣候條件差異顯著,不同區域對大豆品種的需求和發展方嚮也各有側重。本書將梳理東北、華北、黃淮海等主要大豆産區的品種選育特點,分析不同區域種質資源的特色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通過這種區域性的分析,可以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大豆育種的整體格局和發展脈絡。 本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對曆史文獻的整理與挖掘,更在於其對中國大豆遺傳改良體係的係統性呈現。它將為從事大豆育種、種質資源研究、農業曆史研究的學者提供一份珍貴的參考資料。同時,對於廣大農業從業者、關心中國農業發展的公眾而言,本書也是瞭解中國大豆産業發展曆程、認識科學育種重要性的一扇窗口。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大豆遺傳改良的恢弘史詩。它以詳實的資料、嚴謹的邏輯,係統地梳理瞭1923年至2005年間中國大豆主要育成品種的係譜,並深入剖析瞭這一時期中國大豆種質資源的基礎與發展。它不僅是對過去一個世紀中國大豆育種成就的總結,更是對未來中國大豆産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次深刻啓迪。閱讀本書,如同翻開一幅壯麗的畫捲,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科學傢們不懈探索的足跡,感受到他們對農業事業的執著與熱愛,並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略顯學究氣,但其所承載的信息量是驚人的。1923年到2005年,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幾乎涵蓋瞭中國現代農業科學從萌芽到初步成熟的整個關鍵階段。我關注的重點在於“種質基礎”這四個字。優秀的育種工作,歸根結底還是依賴於豐富的種質資源。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們“誰是由誰創造的”,更深層次地,它應該能夠揭示齣,在那個特定曆史背景下,我們手裏究竟擁有哪些“原始材料”?這些材料的遺傳多樣性如何?哪些優異基因(比如抗病性、耐旱性)是在哪個階段被成功引入或發掘齣來的?對於我這樣的門外漢來說,瞭解這個基礎,有助於我理解為什麼今天的某些優勢品種能夠橫空齣世。如果作者能夠結閤當時引種、雜交技術的水平,來解析這些譜係構建的難度,那就更妙瞭。我希望它能像一張全景地圖,清晰地標示齣我們曾經走過的每一步,以及我們曾依賴過的那些“種子寶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風格,從目前的印象來看,似乎非常注重信息的精確呈現,這對於譜係研究是至關重要的。我設想,內頁應該充滿瞭大量的錶格、圖譜和對比數據,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纔能完整吸收。這讓我聯想到早期的科技文獻,那種不加修飾、直奔主題的寫作風格。我最期待的是書中對“基礎”二字的闡釋。它是否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遺傳學模型,用以評估現有品種的遺傳貢獻度?比如,某個“超級大豆”的血緣能追溯到多少個前代品種?這種貢獻度的量化分析,對於指導未來的靶嚮育種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成熟的、可供後續研究者參考的譜係分析方法論,那它的學術貢獻將是深遠的。它不是簡單地記錄曆史,而是在為未來提煉工具和方法。我準備好瞭迎接一場嚴謹、密集的信息轟炸,因為我知道,每一次對曆史的深度梳理,都是為瞭更精確地塑造未來。

評分

當我看到“中國大豆育成品種”這幾個字時,我立刻聯想到瞭國傢農業科研體係的演變。這本書似乎聚焦於一個特定的、以人為本的“創造”過程,而非簡單的物候學記錄。我猜想,它內部的敘事可能包含瞭一種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烙印。例如,東北地區的育種重點和南方地區的必然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是如何體現在品種的係譜上的?而2005年這個截止點,也十分耐人尋味,它恰好卡在瞭中國大豆産業麵臨全球化競爭壓力開始顯著增大的前夜。這本書是不是試圖為我們梳理齣一個“本土力量”的頂峰狀態,以便我們迴望過去,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我更傾嚮於尋找那些敘事性的片段,比如某個重要的科研團隊是如何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攻剋瞭睏擾行業多年的某個難題。如果能穿插一些關於品種命名、推廣過程中的軼聞趣事,哪怕隻是隻言片語,都會讓這份嚴謹的學術成果多一份人情味和可讀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樸素中透著嚴謹的風格,很符閤一本專業研究著作的氣質。雖然我目前還沒有深入研讀內容,但光是看到這個標題,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上的巨大決心。它不僅僅是關於幾個品種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部濃縮的農業科技史。我期待著它能清晰地勾勒齣新中國成立前後,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豆育種領域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前行、積纍經驗的。我猜想,書中一定包含瞭大量鮮為人知的早期育種傢的故事,那些篳路藍縷的歲月,如果沒有詳實的文獻支撐,是很難還原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跨越八十多年時間跨度下的數據一緻性和術語變遷的。好的譜係研究,其價值在於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起點,避免重復勞動,並能從中提煉齣科學的規律。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其專業領域,對於理解我國農業科學的現代化進程,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希望翻開內頁後,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能夠得到最好的印證。

評分

作為一個關注農業科技發展動態的愛好者,我非常看重一部學術專著的係統性和邏輯性。從書名來看,《中國大豆育成品種係譜與種質基礎(1923-2005)》顯然采取瞭一種時間軸加譜係樹的組織方式,這種結構本身就極具挑戰性,需要極其精細的編排和校對。我個人非常推崇那種能夠將零散的科研報告、田間試驗記錄,最終匯集成一個完整知識體係的著作。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育種成果進行有效的串聯,尤其是在品種間的親緣關係和遺傳改良方嚮上能給齣清晰的論證,那麼它無疑將成為行業內的“聖經”級參考書。我設想,在那些復雜的係譜圖中,也許能窺見特定曆史時期,國傢對糧食安全戰略導嚮的微妙變化,比如,從早期的抗逆性追求,到後來的高産優質並重。這種深層次的挖掘,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期待作者能以近乎“考古”的嚴謹態度,將這些散落在各地的寶貴數據,重新建構起一座堅固的知識殿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