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

安徽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南,孙广懿,叶晶,赵大海,司薇 ... 著
图书标签:
  • 安徽古建筑
  • 中国古建筑
  • 古建筑地图
  • 建筑史
  • 文化遗产
  • 传统建筑
  • 历史
  • 安徽
  • 古籍
  • 建筑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5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4333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村落、祠堂、牌坊、民居、佛塔……千余张精美照片及插图,全方位展示徽派建筑的优美精致;

  掌故、风物、乡土、地缘、人情……在徽州天地山水间体验传统建筑的“人居”特色,感受历史的发展轨迹;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经典,带你游走于鲜活的文化遗产之中。

内容简介

  安徽省的古建筑特色鲜明,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传统村落、祠堂、牌坊、民居在全国范围内均名列前茅,而佛寺、佛塔、古遗址和古墓葬也不乏重要而典型的代表。《安徽古建筑地图》扼要介绍了安徽省的主要古建筑,包括对16个县市的341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44处古建筑群列表,并为所有介绍的文物绘制了20余幅地图。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亦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说明。

作者简介

  王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2001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后,师从吴良镛院士,从事北京城市规划设计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对老北京的古建筑怀有深厚感情。曾撰写博士论文《北京城市美学研究》,发表多篇关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学术论文如《<康熙南巡图>中的清代北京中轴线意象》《传统北京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等,著有《北京古建筑地图》(上、中、下三册,合著)《古都北京》《万神殿堂》《农禅寺:水月》等著作,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测绘北京许多胡同、四合院,抢救历史文化遗产。


  孙广懿,山东莱州人。本科、硕士均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景观建筑学专业,现就职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外聘教师,教授中外园林史等课程。此外还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古建筑测绘与保护工作,先后测绘北京五塔寺塔、碧云寺塔、云居寺塔及胡同四合院等。


  叶晶,安徽池州人。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研究生,爱好音乐、摄影、旅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希望将徽派建筑的美与感动带给更多的人。


  赵大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以纪录片制作和图片摄影见长,对中国古典建筑有着浓厚兴趣。近年来有计划地拍摄了国内多处重要古建筑的大量照片,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中国古建筑拍摄经验。


  司薇,1988年生于北京。201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景观设计工作,平时喜爱钻研绘画技巧,热衷古建筑保护工作。


  王斐,就职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以及传统村落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发展规划、重庆大足石刻北山景区概念详细规划、武夷山总体规划修编旅游专项、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世界遗产·福建土楼云水谣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项目,发表论文《基于旅游规划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提升建议》等。

目录

凡例

分片索引

安徽古建筑概览

1 黄山市

2 宣城市

3 池州市

4 安庆市

5 铜陵市

6 芜湖市

7 马鞍山市

8 合肥市

9 六安市

10 滁州市

11 淮南市

12 阜阳市

13 蚌埠市

14 亳州市

15 淮北市

16 宿州市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精彩书摘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这首想象徽州风光的诗篇提到了徽州的两大名山:黄山和齐云山(亦称白岳)。安徽境内除了黄山和齐云山,还有一座名山是天柱山(亦称潜山、皖伯山),这里是安徽最早的诸侯国“皖国”之所在,其首领称皖伯,其地有山曰皖山、水名皖水,今天安徽省的简称“皖”(有明亮、美丽之意)即由此而来。至于安徽这个名字,则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分别取天柱山所在的安庆府和黄山、齐云山所在的徽州府的首字合成,当时的布政使司(即省会)在安庆。 由安徽之得名即可看出,徽州和安庆为安徽省极具代表性的两座府城,它们是今天安徽省黄山市和安庆市的前身。虽然范围有所改变,但直到今天,黄山市和安庆市也是安徽省古建筑数量最多的两大城市,比邻黄山市的宣城市和池州市则紧随其后——安徽省南部这四座城市的古建筑大约占到全省古建筑的一半左右(根据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目统计)。当然,其他各城市也各有代表自身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建筑遗存。 在分城市、区县介绍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之前,本文试图先从历史沿革及主要建筑类型、建筑特征等方面对蔚为大观的安徽省古建筑进行一番概览。 一、历史沿革 安徽境内有两条大河流过,一为长江,二为淮河,两者之间的狭长原野俗称江淮地区,而江淮以南、淮河以北的两大区域则习惯上称作皖南和皖北。如此一来,安徽省被长江、淮河天然分作三大板块,即皖南、江淮和皖北。其中,淮河以北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土地肥沃;江淮之间丘陵起伏,河湖纵横;皖南山区峰峦绵延、川谷跌宕——三个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巨大,从而形成了各自迥异的历史文化。从自然地理上划分,安徽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属于南方,长江以北的江淮、淮北地区属于北方;从农业生产条件上划分,淮河以南地区属于南方,淮河以北地区属于北方。总体看来,安徽省处于中国南北方过渡地带,在文化上亦是南北方文化兼而有之。这三大区域在中国古代、近代历史中呈现此起彼伏的兴衰更替,真可谓“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安徽地区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正如《安徽历史》一书所归纳: “先秦至宋代以前,皖北地区受中原文明的影响和带动,率先‘崛起’,成为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典范;宋以降直至近代,皖南地区人文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独领风骚,甚至扮演着中国农业文明的‘领头羊’角色;近代以来的百余年,横跨长江两岸的皖江地区艰难曲折地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转型,成为安徽近代化的先行者。” 史前时期 安徽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芜湖市繁昌县人字洞发现的。距今约220-250万年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是迄今为止亚欧大陆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此外还有在马鞍山市和县龙潭洞发现的距今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县猿人”遗址(“和县猿人”与著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属于同一时期,以及在合肥市巢县发现的距今22万年的“银山智人”(属于早期智人)——这些发现均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在安徽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7300年左右的蚌埠市双墩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器上刻画着大量神秘符号,为探索中国文字起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有趣的是,其中房屋建筑的象形刻画符号直观地反映出双墩先民已经学会建造源自巢居的“干阑式”建筑。距今5600-5300年的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为安徽省(乃至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遗址出土玉器数量众多、品类丰富、雕琢精美,可以和大约同时期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媲美,特别是其中的玉龟和玉版,竟然能与上古神话传说的“元龟衔符”、“元龟负书”相吻合。凌家滩遗址内包括生活区、独立的墓地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初步判断可能是神庙或宫殿遗址,建筑所用红陶块经过800-1000度高温烧制,质地坚硬,可视作砖的雏形。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水井、祭坛(面积约1200平方米,上下三层)和用天然石块垒砌的石墙等遗迹。而距今4800-4300年的亳州市蒙城县尉迟寺遗址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型围濠聚落遗址,占地约8万平方米,已发掘大汶口文化红烧土建筑十余排,其中一座面阔13间、长达70多米的大汶口文化排房尤为罕见,此外还有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众多墓葬,整个尉迟寺遗址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与之相应,安庆市怀宁县孙家城新石器时代末期龙山文化城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除了良渚文化古城之外唯一的远古城址,可谓“安徽省第一古城”。另外,在淮河流域同样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城址一座,即蚌埠市固镇县垓下遗址,该古城址属于新石器晚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并持续使用了数千年,甚至见证了楚汉争霸的大决战。

  先秦时期

  安徽又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远古时代,安徽地区的最著名历史传说要数大禹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左传》中亦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至今蚌埠市怀远县涂山还建有禹王宫以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安徽的简称“皖”,实为古地名,位于今安庆市潜山县,在古代皖西、皖西南等地,主要活跃着东夷部族,首领为皋陶,曾为舜时掌管刑法之官,今六安市还有皋陶墓。其后裔被周王朝封至皖西、皖西南地区,掌管分布于此的许多小国,皖国便是其中之一。而早在周代之前,商王朝已与安徽地区有重要联系,如商王朝初期的都城在“亳”,亳之地望即与今安徽省亳州市相关,只是在古代其地域范围更广,故也有学者推测亳州有可能是商王朝的发祥地。此后,到商王朝第十三代,迁都“相城”,即今安徽省淮北市,留存至今的淮北市共姬墓即是这段历史的一个见证。由此可知,安徽北部地区曾是商王朝的统治中心。至于夏商周时期的皖南地区,鲜有文字记载,仅知东周时期属吴国管辖范围——黄山市屯溪土墩墓和芜湖市南陵县皖南土墩墓群(西周至春秋时期)皆为吴越文化特有的墓葬形制,此外还有同时期的芜湖市牯牛山遗址(为吴国古城址),皆可作为皖南属于吴越文化区的例证。

  春秋时期,楚国占据了淮河流域、皖西和皖西南地区,而吴国占有江淮东部、皖东南地区,故后世称安徽地区为“吴头楚尾”,形象地描绘出春秋时期吴楚两国的势力划分状况——“吴头”是指吴国势力竭力向北扩张,“楚尾”则指安徽境内楚国的势力范围并非其控制重心,仅为其尾。然而,到了战国后期,楚国迁都寿春(今六安市寿县),其“心脏”正式进入安徽境内,而此时吴国早已不复存在。寿春城作为楚国四代都城共计、19年,城墙南北6.2公里,东西4.25公里,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是战国时期仅次于燕下都的第二大都城,至今寿县县城亦不到此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位于今淮南市谢家集区)是寿县曾经作为楚国都城的重要见证,墓中出土数千件珍贵文物,可惜很多流散海外,其中的“铸客鼎”(俗称楚大鼎)是我国目前已出土青铜器中的第二大鼎,仅次于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可作为寿春城的一个象征。此外,阜阳市出土的龙虎尊和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错银铜牛皆是楚国卓绝青铜工艺的体现,现均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寿春城的繁盛得益于春秋时期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后世称安丰塘),可供灌溉与泄洪,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即芍陂、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代实行郡县制,安徽地区的25个县分属九江等6个郡。汉高祖恢复分封制,封韩信为楚王,封地包括今皖东一带;封英布为淮南王,封地包括今皖西一带,其余安徽地区分属九江等4个郡。韩信、英布后皆因“谋反罪”被杀,封地被分封给刘姓宗室,如著名的淮南王刘安,如今六安市还存有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安徽的汉代建筑遗存以汉墓为主,数量众多,其中不少墓葬建筑发现时尚保存颇为完整,典型者如阜阳市西汉汝阴侯墓、巢湖市放王岗一号西汉墓、六安市双墩一号西汉墓、滁州市天长三角圩西汉墓群等。其中六安市双墩一号墓为西汉六安国的王墓,有高等级的“黄肠题凑”葬具,十分难得。此外,安徽汉墓中还有大量汉画像石出土,其中尤以宿州、淮北、淮南、六安等处的汉画像石极具代表性。

  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分据安徽南北,在江淮一带常有战争。魏、吴两国许多大人物皆是安徽人,如曹操为沛国谯(今亳州)人,至今亳州市还留有曹氏家族墓群及古运兵道等古迹,为皖北三国时期重要遗存;周瑜为庐江郡舒(今合肥市庐江县西南)人,庐江县现有周瑜墓;鲁肃为下邳国东城(今滁州市定远县)人。与规模宏伟的曹氏家族墓群南北呼应的是马鞍山市的朱然家族墓群,二者分别是安徽省三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建筑的代表。 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徽地区经常处于某一割据政权的边区,或若干对峙政权的对垒区,有时以淮河为界,有时以长江为界,大部分时间处于南北分裂状态,战事频仍。东晋与前秦之间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洛涧(今淮南市)、寿阳(今寿县)一带,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皆出自此役,今天淮南市仍有硖山口古战场遗址。

  隋唐及两宋

  大运河的开凿为隋唐时期的安徽地区带来平稳的发展。此时期最重要的古迹遗存为大运河的一批码头遗址,如淮北市柳孜大运河遗址,是我国大运河遗址的首度发掘,遗址内有石构码头建筑遗迹、八艘唐代沉船及大批文物出土。安徽省另一处重要唐代遗址是六大名窑之一的寿州窑遗址(位于今淮南市,其余五窑分别为刑窑、婺州窑、洪州窑、岳州窑、鼎州窑)。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很多著名诗人皆在安徽的大好山水、名胜古迹留下足迹,其中最重要者首推李白,诗仙在安徽几乎每座城市都留下不少诗文,其中更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大大增加了安徽山水名迹的知名度(诸如徽州、宣城、敬亭山、桃花潭、天门山、采石矶等)——可以说李白是安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言人。此外,白居易、杜牧、刘禹锡、韦应物、韩愈等大诗人亦有不少吟咏安徽的名篇流传于世。

  继唐代之后,两宋时期依旧有大批文人与安徽结缘,最著名者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米芾、黄庭坚、梅尧臣、姜夔、辛弃疾等。其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令滁州琅琊山、醉翁亭等古迹名满天下,至今琅琊山仍留有醉翁亭、丰乐亭和大批摩崖石刻、碑刻等,而由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二碑,人称“欧文苏字”,堪称稀世珍宝。北宋名臣包拯为庐州合肥(今合肥市)人,并曾在天长任知县,如今合肥市尚有包公祠、包氏宗祠等古迹。

  安徽省除了古遗址和古墓葬之外,地上古建筑已没有早于北宋的遗存。所幸省内保存了一批两宋时期的砖石佛塔,可谓安徽省地上建筑最古老的遗物。其中不乏杰作,如匠心独运的亳州蒙城万佛塔、犹存唐风的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双塔、相映成趣的宣城泾县水西双塔、彩绘优美的歙县长庆寺塔、亭亭玉立的宣城宁国仙人塔、风雨侵蚀的马鞍山市和县万寿塔、造型挺秀的安庆市潜山太平塔,以及年代最为久远的芜湖市无为县黄金塔等。安徽的两宋及元、明、清的众多古塔,共同构成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佛塔家族,为安徽古建筑中除了祠堂、民居、牌楼以外的又一重要类型。

  元、明、清时期

  元代全国分设10个行省,其中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分别管辖安徽地区的淮北、江淮和皖南。此后,明清两代沿袭行省制度,只是在地域划分和数量上有所变化。

  安徽省的元代建筑遗存仅有少量木构建筑和佛塔,典型者如建于元末明初的阜阳市太和县文庙大成殿、滁州明光市的法华禅庵塔。

  明代建国初期曾一度在朱元璋的家乡临濠(今滁州市凤阳县)营建明中都,使得凤阳差一点儿成为明王朝的都城,明中都的营建举全国之力,应该是安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活动,虽然中都未建成即宣告停工,但已建成的城廓和宫城初具规模,其宏大气魄堪与元大都相匹敌,明中都的规划设计也成为之后南京、北京两座都城的摹本,可谓安徽古代建筑史的一个顶峰。至今凤阳还留有明中都皇城、皇陵、鼓楼基座等遗迹,可供人想象昔日的辉煌。

  明清时期,皖南徽州得以长足发展,并且留下了今天安徽省最重要的古建筑遗存,包括数以百计的徽州传统村落以及其中大量民居、祠堂、牌坊、书院、社屋等类型繁多的古建筑群,本书所要介绍的安徽古建筑中,徽州(包括今天整个黄山市和宣城市绩溪县)古建筑大约占三分之一,而若就建筑艺术造诣而言更是首屈一指。此外,安徽各地所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存,其类型囊括佛寺、佛塔、道观、清真寺、文庙、民居、衙署、祠堂、书院、会馆、商铺、桥梁、城关、园林、戏台、墓葬等,不再一一赘述。 下文将分类简述徽州传统村落、民居、祠堂、牌坊以及“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工艺。

  ……

前言/序言

  总序一

  2008年年初,我们总算和清华大学完成了谈判,召开了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面对一脸茫然的记者和不着边际的提问,我心里想,和清华大学的这项合作,真是很有必要。

  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不乏决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财力。但关键的是,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

  我们最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了。学术界有一句话:“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梁思成先生说得稍客气一些:“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当然我是在“断章取义”,把逗号改成了句号。这句话的结尾是:“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我们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由我们自己的无知产生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并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

  希望“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点力量;能让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前辈、新秀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扬;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能为我们的“独立性”添砖加瓦。

  王群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09年1月1日于北京

  总序二

  2008年的一天,王贵祥教授告知有一项大合作正在谈判之中。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准备资助清华大学开展中国建筑研究与普及。资助总经费达1000万元之巨!这对于像中国传统建筑研究这样的纯理论领域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身为院长的我不敢怠慢,随即跟着王教授奔赴雪花总部,在公司的大会议室见到了王群总经理。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慈眉善目,始终面带微笑。

  从知道这项合作那天起,我就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中国传统建筑还能与源自西方的啤酒产生关联?王总的微笑似乎给出了答案:建筑与啤酒之间似乎并无关联,但在雪花与清华联手之后,情况将会发生改变,中国传统建筑研究领域将会带有雪花啤酒深深的印记。

  其后不久,签约仪式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我有机会再次见到王总。有一个场景令我记忆至今,王总在象征合作的揭幕牌上按下印章后,发现印上的墨色较浅,当即遗憾地一声叹息。我刹那间感悟到王总的性格。这是一位做事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人。

  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代表的是一个锐意进取的企业。这样一个企业,必然对合作者有同样严格的要求。而他的合作者也是这样的一个集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这个不大的集体,其背后的积累却可以一直追溯到80年前,在爱国志士朱启钤先生资助下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60年前,梁思成先生把这份事业带到清华,第一次系统地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而今天,在王贵祥教授和他的年长或年轻的同事们,以及整个建筑史界的同仁们的辛勤耕耘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又一股强大的力量!强强联合一定能出精品!

  王群总经理与王贵祥教授,企业家与建筑家十指紧扣,成就了一次企业与文化的成功联姻,一次企业与教育的无间合作。今天这次联手,一定能开创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与普及的新局面!

  朱文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

  2009年1月22日凌晨于清华园

  总序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古代建筑普及与传承方面的合作,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合作中,在华润雪花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教师与研究生,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先后完成了《北京古建筑五书》(2009年)、《中国民居五书》(2010年)和《中国古建筑装饰五书》(2011年)、《中国古都五书》(2012年)、《中国园林五书》(2013年)等,共5个系列,25部中国古代建筑普及性读物。这其实只是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工作的开始,按照这样一种模式,很可能还会有《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五书》、《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五书》、《中国古代军事防卫建筑五书》如此等等,因为延续了5000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体系。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类似普及性读物的写作与出版,还可以继续许多年。然而,这又是一个几乎难以完成的目标,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知识,还会处在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之中。正是在这样一种成功与困惑的两难之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开启了双方合作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普及与传承出版工作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究竟怎样才能既最有效,又最全面地,向社会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华润雪花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在充分的市场第一手数据的支持下,华润雪花的决策者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为全国范围,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古代建筑遗存,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完成一套以各省、自治区,及港澳台为单位的中国古建筑地图集。把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些古建筑家底,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并以简单、明快、便捷的语言与图形模式,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这其实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同时也是一套实用性的工具书。

  这确实是一个有魄力的决定,同时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这样一套具有全面覆盖性的中国古建筑通俗性、工具性读物,不仅需要有能够覆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尚存古代建筑的详细资料与相应建筑史知识体系,而且要对这些建筑所在的准确位置,保存状况,交通信息,联系信息等等读者可能需要的资料,一一搜集、梳理,并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在书中表达出来,以方便读者学习或前往参观、考察。

  既然是一本古建筑地图集,就不仅要有翔实而准确的古代建筑知识,以及这些古代建筑遗存的相关信息,还要有直观、明了的地图表达模式。这同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我们地图集的作者们,不仅要仔细斟酌每一座古建筑的历史、艺术诸方面的价值,要认真整理、提炼与这座古建筑相关的种种信息,而且,还有搜集并提供与这些建筑直接相关的图片资料,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将每一座古建筑的空间定位,准确地表达在一张清晰而简练的地图上。

  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参与写作的古建筑专家们,不仅要仔细而缜密地以一种恰当方式,来描绘每一个省、自治区、市、县的地图,而且,要在这些地图上,将这些古建筑准确地标识出来。这样一个繁琐而细密的工作,其中包含了多少具体而微的繁杂文字、图形与数据性工作,又有多少细致而准确的科学定位工作,是可以想见的。这对于那些本来主要是从事古代建筑历史研究与保护的古建筑学者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困难是现实的,工作内容是庞杂而繁细的,但既然社会有这样一个需求,既然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的领导们,从民族文化与大众需求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这个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们,就必须迎难而上,必须实实在在,一丝不苟地为读者们打造出一套合格的中国古代建筑地区集,这不仅是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与教学多方位支持的一个回报,更是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责任所在。

  这是一个需要连续五年的漫长工作周期,每一年都需要完成5部,覆盖五个省、自治区、市或地区的重要古代建筑地图集。随着每年5本地图集的问世,一套简略、快速而概要地学习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知识的丛书,就会展现在我们读者们的面前,希望我们的读者,无论是为了学习古代建筑知识,抑或是为了休闲旅游的实用功能,都能够喜欢这套丛书,很好地利用这套丛书,同时,在阅读与使用中,如果发现我们的丛书中,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希望有识方家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及时给我们提出来,我们将认真对待每一位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在后续的地图集编写工作中,汲取大家的意见,而且还会在今后可能的再版中加以修正与完善。

  王贵祥

  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千年筑梦,今朝重绘:中国古代建筑风华录 中国,这片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瑰丽的建筑奇迹。它们穿越历史的风雨,承载着民族的记忆,诉说着时代的变迁,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艺术的结晶。从巍峨的宫殿到雅致的园林,从庄严的寺庙到朴实的民居,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并非要为您呈现一份枯燥的图录,也不是简单的建筑史堆砌。我们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您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世界,让您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古人的匠心,理解建筑背后的哲学与美学。我们将以生动有趣的笔触,结合详实的史料,为您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中国古代建筑画卷。 一、 宏伟的气魄:宫殿与都城 提起中国古代建筑,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那些气势磅礴的宫殿。它们是皇权的象征,是政治的中心,也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从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到西安大明宫的恢弘壮丽,这些宫殿以其严谨的布局、对称的结构、精美的装饰,展现了古代王朝至高无上的威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宫殿的建筑规制,了解它们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彰显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除了宫殿本身,都城的规划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秩序和人生哲学的理解。从汉长安城的棋盘式布局,到明清北京城的内九外七皇城四,都城的规划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防御或行政管理,更是为了营造一个与天地和谐共存的理想人居环境。我们将为您解读这些都城规划的深层含义,了解古人在城市建设中蕴含的智慧。 二、 禅意与灵韵:寺庙与宗教建筑 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寺庙、道观、佛塔等宗教建筑,往往坐落于山林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充满了宁静祥和的宗教氛围。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以其保存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四川乐山大佛,以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展现了古代人民对信仰的虔诚。 我们将一同探寻这些宗教建筑的独特之处,了解它们如何将宗教教义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例如佛塔的层数与佛教的修行境界相对应,寺庙的布局也往往遵循佛教的修行路径。同时,我们也会关注这些建筑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所展现出的“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 三、 诗情画意:园林与私家建筑 如果说宫殿与寺庙展现的是宏大与庄严,那么园林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番极致——精致、雅趣与自然。苏州园林的步移景异,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人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的独特审美。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借景抒情,这些园林设计的手法,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些园林的设计理念,了解它们如何通过叠石理水、栽花种树、点缀亭台楼阁,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承载着文人雅士生活气息的私家园林和宅邸,它们是古代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生活方式的缩影。 四、 薪火相传:民居与地方特色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显著,各地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黄土高原的窑洞,皖南的徽派民居,江南的水乡民居,福建的土楼,它们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习俗的生动体现。 我们将带领您领略不同地域民居的独特魅力,了解它们在选材、布局、工艺上的智慧,以及如何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从坚固耐用的土楼,到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这些建筑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 匠心独运:技术与工艺 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能够屹立千年,离不开其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木结构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斗拱、榫卯等结构构件,不仅起到了支撑作用,更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砖石建筑、琉璃瓦、彩绘、雕刻等,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本书将聚焦于这些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深入剖析斗拱的结构原理,解读榫卯的巧妙连接,欣赏古代工匠在木雕、砖雕、石雕上的鬼斧神工。我们将让您惊叹于古人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对结构的把握,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六、 文化意蕴:哲学与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堆砌,它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儒家的礼制思想、道家的自然主义、佛教的空灵禅意,都在建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等哲学观念,深刻影响了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空间布局。 我们将为您解读这些哲学思想如何体现在建筑之中,例如建筑的朝向、空间的划分、色彩的选择,都蕴含着古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美学特征,例如对称与平衡、虚实相生、意境营造,以及它们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 七、 传承与创新:当下与未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建筑历经风雨,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代的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建筑,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本书将在回顾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对当下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探讨,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一些有益的展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結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部无声的历史教科书,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翻开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您得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这趟旅程,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愿您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被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所折服,被古人的匠心独运所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体验,那就是“沉浸式学习”。我是一名建筑爱好者,但总觉得有些知识点只能停留在书本概念上,很难在现实中找到直观对应。这本书的图文结合方式,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书中对“斗拱”的解析,不再是教科书里那种僵硬的结构分解图。它使用了三维透视效果图,清晰地展示了斗拱如何层层叠叠地承担起屋顶的重量,并将受力点巧妙地分散出去。然后,紧接着就会配上安徽某座古庙宇的实景照片,你立刻就能在照片中找到书本上刚学到的那个结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这种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反哺理论的学习闭环,让知识的吸收变得非常自然和高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任何一座传统木构建筑的眼光都变得专业了许多。

评分

这本《安徽古建筑地图》简直是我的“皖地寻踪宝典”!我一直对徽派建筑那种黛瓦白墙、马头墙的独特韵味情有独钟,但以往的资料往往是零散的图册或者过于学术化的研究报告,看得我头晕眼花。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它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涩的建筑学名词,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生活化、像老友带路一样的叙事方式。比如,它讲到一个古村落的选址,不是生硬地分析风水学,而是描述当地人如何“依山傍水,藏风聚气”,让你仿佛能感受到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建筑细节的捕捉极其到位。我记得有一张关于祠堂的插图,光是屋顶上那些精美的吻兽和藻井,就画得细致入微,旁边还配有简短的注解,解释了它们各自的寓意,比如“蝙蝠衔桃”代表福寿绵延。我以前去这些地方只是走马观花地拍拍照,根本没留意这些神韵所在。这本书就像是给我的眼睛装了一个“透视镜”,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寻常的飞檐翘角,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手把手教你欣赏之美的入门指南,即便是完全没有建筑基础的人,也能轻松上手,爱上探索。

评分

坦白说,我对“地图”这种形式一直抱有复杂的感情,要么是信息量过载,要么是信息缺失严重。然而,这本书在“地图”的定义上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拓宽。它不满足于只标出古建筑的地理坐标,而是将其打造成了一张立体的文化网络图。 我特意对比了几个我曾经去过的古镇,这本书提供的路线建议简直是“避开人潮,直击灵魂”的典范。它没有简单地推荐那些人声鼎沸的A级景区,反而深入挖掘了一些被低估的、保留着原汁原味生活气息的古村落。更厉害的是,它似乎融入了某种“时间轴”的概念。在介绍某座古桥或塔时,它不仅给出了建造年代,还用小图标标注了这座建筑在不同朝代的修缮或变迁记录,让你在考察一个地点的同时,能对它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种对历史深度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本普通的旅游指南。

评分

拿到这本大开本的“地图册”,第一感觉是装帧精良,油墨的质感很高级,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我最欣赏它在空间布局上的处理。很多地图册为了塞进更多的信息,常常把页面弄得拥挤不堪,让人心生畏难情绪。但这本书不同,它在呈现安徽不同地域的古建筑群时,采取了非常克制的留白设计。 例如,介绍皖南地区时,它用大篇幅的留白衬托出几组标志性的民居群落,每组建筑都有一个醒目的、手绘风格的标志点。最妙的是,它在地图的边缘处,穿插了许多与建筑功能相关的小知识卡片。比如,在一个介绍牌坊的区域旁边,你会看到一小块地方专门解释了“节孝坊”与普通牌坊在形制上的区别,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它所代表的社会价值。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设计思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张死板的路线图,而是在参与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寻踪之旅。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工艺非常着迷的人,尤其关注那些正在逐渐失传的技艺。《安徽古建筑地图》在这一点上的着墨,让我非常感动。它在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遗址时,并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建筑的宏伟外观上,而是非常细腻地笔触去描绘那些幕后的匠人精神。 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徽派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它不是简单地展示一些精美的雕刻成品,而是通过细致的局部放大图,甚至配上了描述雕刻工具的文字,让你能想象出古代工匠是如何运用凿子和刻刀,在坚硬的材料上“雕刻出生命”的。这种对“手工痕迹”的尊重和记录,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块砖、每一根木头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时间。它不仅仅是一本地图,更像是一部凝固了安徽古建筑发展史与工匠智慧的“活态文献”,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趁着双十一入手,可谓是物美价廉。

评分

送人的 很好的礼物。。

评分

一套好书,赶上活动好价格!

评分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由湘、资、沅、澧诸水贯穿,又有武陵、雪峰、南岭等众山环绕,形成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也孕育了丰富而质朴的建筑文化。本书扼要地回顾了湖南省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湖南省的三百六十余处主要的古建筑遗存,主要包括由文物部门及住建部门核定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者,另选择了四百余处省级以上的古建筑或古村镇,列表注明其地址和概况。

评分

本来是为了海南而买这本,惊喜发现广东也有很多可看之处。如果年后三个月去深圳,争取周末访古

评分

终于发现了作者的秘密,两个同名同姓的人,一个男一个女,就是这么巧。里面很详实,五六百页够分量。618比来比去还是京东最便宜,但是还是感觉去年的券更便宜。

评分

江苏上海古建筑主要以陵寝、古塔、园林、民居为代表,在历史风雨中漂泊几千年,或完好,或不存,只有知其历史才会知其何以为今之现状。

评分

湖北很多地方可以走走,拿这本书就可以了哈哈哈。

评分

物美价廉,服务快捷,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