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南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

广东海南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菁,胡介中,林子易,王曦晨,敖仕恒 ... 著
图书标签:
  • 古建筑
  • 广东
  • 海南
  • 地图
  • 中国古建筑
  • 建筑史
  • 文化遗产
  • 传统建筑
  • 历史
  • 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027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4345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千张精心拍摄的摄影作品,近距离触碰古建筑,尽享广东海南两省特色鲜明、深远悠久的文化历史风貌!

  ★绘制的精美古建筑分布地图+详尽细致的建筑解读+交通贴士,将两省名胜古迹一网打尽,饱览无余。

  ★文化游、深度游选择地!旅行爱好者、古建文物发烧友的必备指南。

内容简介

  《广东海南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扼要介绍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38年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包括对2个省5大片34个县市的372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08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广东、海南两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李菁,

  2003-200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006-201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2012-201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后。发表建筑史专业论文10余篇,参与古代建筑与园林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译著2部,著《北京古建筑地图》(上)。


  胡介中,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学系,2004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师从王贵祥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城市史研究。喜爱阅读、写作与平面设计,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建筑怀有深厚感情。曾参与《建筑学名词》(2014年公布)中国古代建筑史名词的撰写工作。合著有《北京古建筑地图》,上、中、下三册。


  林子易,

  自由撰稿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热爱旅行、文学和艺术,尤其痴迷老建筑。从事摄影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古建筑拍摄经验。


  王曦晨,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研究生,2012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期间修习历史建筑与保护专门化方向,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从贾珺教授。因在广州五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对广东的古建筑有较多的了解及浓厚的兴趣。


  敖仕恒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199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2007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贵祥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与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参与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李海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华侨大学建筑学院,200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复合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曾发表《自贡盐业近代化进程相关建筑研究》、《福建协和大学魁岐校区校园规划和建筑考》、《胶济铁路建筑遗产资源及其保护状况考察研究》等文章。攻读博士期间致力于铁路遗产的调查与保护,撰写论文《中国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辛惠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后。2006年毕业于(韩国)汉阳大学建筑学院,2007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贵祥教授,主要从事中韩古建筑历史研究。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中国明清时期和韩国朝鲜时期的坛壝建筑比较研究》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目录

凡例

广东省

1 珠三角地区

1.1 广州市

1.2 佛山市

1.3 肇庆市

1.4 江门市

1.5 中山市

1.6珠海市

1.7东莞市

1.8 深圳市

1.9 惠州市

2 粤东地区

2.1 梅州市

2.2 潮州市

2.3 汕头市

2.4 揭阳市

2.5 汕尾市

3 粤北地区

3.1 韶关市

3.2 河源市

3.3 清远市

4 粤西地区

4.1 云浮市

4.2 阳江市

4.3 茂名市

4.4 湛江市

海南省


精彩书摘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南部,北接湖南、江西,南临南海,东与福建交界,西与广西为邻,东南隔宽约320公里的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西南隔宽约20~30公里的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邻。历史上,海南省曾是广东政区的一部分,地缘关系密切,因此本册地图集将两省古建筑文物合收一册。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区,北依五岭,南临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日照量大,气候温和。这里地势北高南低,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脉走向大致呈东西向排列,地形复杂。除大陆部分之外,还包括沿海岛屿和南海诸岛。境内河网稠密,纵横交错,珠江是主要的水系,内河航道与海洋沟通,海运、内河航运业发达。在全国各省(区)中,这里海域面积最广,海岸线最长。

  广东曾是我国古代“百越”族聚居的地方之一,古代“越”、“粤”通用,故广东简称为“粤”。其正式的政区建置始于秦统一岭南设置郡县之时。此后,在岭南这块土地上,逐渐出现了广州、广东的名称,并形成了广东省及其辖境。宋代以前,广东经济发展缓慢,政区设置从总体上看比较稀落,变化较小。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兵燹动荡、汉人南迁导致州、郡建置增多。宋代以后,广东经济持续攀升,各级政区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北宋时属广东东路,广东之名自此始。明代是广东政区建置的重要时期,结束了以往广东隶属不同政区的分隔状况,基本形成现今广东省的轮廓。清代、民国时期设置的政区,基本上都是承袭明制。因此,现代地级市一级的政区,多由明代的府(州)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对广东进行了多次政区调整,其中1952年,广东省划分为粤东、粤中、粤西、粤北和海南5个行政区,另设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此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广东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政区随之又陆续调整,设立了经济特区,并增设了一批地、市、县。最大的变化莫过于1988年,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设立海南省。需要指出的是,本册在编写体例上,均是以现行的广东省和海南省的行政分区为准。

  广东地区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同时又是华侨之乡,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至今,留存在地上和深埋于地下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历代历史文物,海外交通贸易文物与革命文物、华侨文物都相当丰富且别具特色。截至本册编写时,公开查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广东省有7座、海南省有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广东省有10座、海南省有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广东省有15座;另外,广东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15座,历史文化保护区约有8片。据统计,广东省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级保护单位约97处,省级保护单位约466处,海南省国家级保护单位约24处,省级保护单位约82处。此外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本册在古建筑文物点的甄选范围上,主要以省级以上的保护单位为主要对象。

  从政区分布来看,省级以上保护单位总量在各市县分布不均,其中以广东省的广州市、梅州市和佛山市较多。而仅就国家级保护单位而言,又以广州市、潮州市、韶关市、东莞市、佛山市以及海南省的海口市较多。从文物类别上看,广东省以古建筑最多,约占1/2,其次为近现代建筑,约占1/3;而海南省则以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建筑的数量各占1/3,较为平均。在上述文物建筑类别的基础上,我们筛除了与古建筑关系不紧密的窑址、盐田、公墓、抗日遗址,以及部分地面上没有观赏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等,选取出399处文物点展开调研和编写。其中,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9市中选入文物点167处,粤东地区5市中选入文物点105处,粤北地区3市中选入文物点36处,粤西地区4市中选入文物点27处;海南省13市中选入文物点64处。

  本册选入的文物建筑类别及主要内容如下:

  1、古遗址

  广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遗址,主要有洞穴遗址、沙丘遗址、贝丘遗址、山冈台地遗址、官署遗址和冶铸遗址6种。其年代自史前时期的旧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的明清。本册收入的古遗址主要有珠三角地区广州市的南越国宫署遗址、秦代造船厂遗址与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以及南汉的药洲遗址。

  2、古墓葬

  周代以前,广东地区的墓葬均为土坑墓。周代以后,始出现被认为是受楚文化影响的木棺墓。西汉时期则以土坑墓为主,兼有少量木棺墓。至东汉时,砖室墓开始流行且变化多样。汉晋时期的砖室墓结构较为复杂,更是出现多个墓室。而南朝以后,砖室墓大都向小型化发展。石室墓较多出现于宋明时期,而灰砂墓则始见于宋代而滥觞于明清。

  本册所收的古墓葬中,既有诸侯王级陵墓的广州象岗山南越文王墓,也有其他历史名人墓。后者如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有深圳市的黄默堂墓(宋),惠州市的廖金凤墓(元),中山市的何竣岗墓(明)和东莞市的卫左邦墓(清);粤东地区有潮州市的王大宝墓(宋)和林

  大钦墓(明);海南省有澄迈县的陈道叙周氏墓(元)、海口市的丘濬墓(明)和海瑞墓(明)等。此外,本册还收录了几处墓群,如广东省粤西地区的唐氏墓群(宋-清)和海南省的藤桥墓群(宋)。

  3、古代建筑

  广东地区的古建筑历史久远,它们萌芽于史前,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至明清时期地方特色日益突显。在结构方式,融汇了北方官式建筑的抬梁式做法与南方的穿斗式做法;屋顶形式上,又以歇山屋顶为高等级,且收山较大,角梁及檐角起翘曲介于北方官式的微翘与江浙地区的极大起翘之间,形成轻巧飘逸的建筑形象;相较于晚清北方民间建筑的豪放粗犷,它更讲求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建筑造型便于空气流通和消暑散热,更适应岭南气候和人们的生活审美观念。另外,由于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地理上又有五岭的阻隔,在建筑经验的南传和接受上与中原存在时差,从而造成了时代风格上的差异,如广东明代建筑中仍常见唐宋手法,有的早期特点还存在于清代建筑之中。广东地区古建筑类型多样,本册所收主要有以下几种:

  寺庙、宫观

  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有广州市的广裕祠(明清)、五岳殿(明清)、南海神庙(明清)、仁威庙(清)、光孝寺(五代-明清)、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明清)、大佛寺大殿(清)、万寿寺(明),珠海市的唐家三庙(清)、云泉仙馆(清),佛山市的佛山祖庙(明清)、胥江祖庙、西山庙(清),肇庆市的梅庵(北宋)、龙山宫(明)和悦城龙母祖庙(清),东莞市的康王庙(清)和云岗古寺(明清);粤东地区有梅州市的灵光寺(明)和英烈庙(明),汕尾市的元山寺(明清)和广德禅院(清),潮州市的开元寺(唐-清),揭阳市的古榕武庙(清)和城隍庙(宋-明);粤北地区有韶关市的南华寺(明清);粤西地区有湛江市的真武堂(明-民国)和超海宫(明),茂名市的高州冼太庙(明)、文武帝庙(清-民国),以及云浮市的国恩寺(唐-清)。海南省有海口市的天后宫(明清)和西天庙(明清)等。

  塔

  广东地区现存的宋塔有20多座,明清古塔有200多座,既有风水塔,又有宗教塔。如: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有佛山市的象林塔(清)和青云塔(明),江门市的龙兴寺石塔(隋唐)和镇山宝塔(元),肇庆市的三元塔(明)、崇禧塔(明)和文明塔(明),东莞市的榴花塔(明)和金鳌洲塔(明),中山市的烟墩山塔(明);粤东地区有汕头市的文光塔(宋清)、大颠祖师塔(唐)和腾辉塔(清),梅州市的元魁塔(明)、狮雄山塔(明)、凌风塔(清)和文峰塔(清),潮州市的镇风塔(元)和凤凰塔(明),揭阳市的培风塔(清);粤北地区有韶关市的云龙寺塔(唐)、澌溪寺塔(唐宋)、三影塔(北宋)、珠玑石塔(元)、回龙寺塔(宋)、溪头塔(宋)、仙人塔(宋)、华林寺塔(宋)、文峰塔(明)和雁塔(清),河源市的正相塔(老塔)(唐)、龟峰塔(宋)和下塔(北宋),清远市的慧光塔(宋)和蓬莱寺塔(宋);粤西地区有湛江市的三元启秀塔(明)和双峰塔(明),茂名市的宝光塔(明),阳江市的北山石塔(南宋)。海南省有澄迈县美榔双塔(元)、何定安县见龙塔(清),等等。

  此外粤东地区的梅州市还有以铁铸造的“千佛铁塔”(南汉)。

  ……

前言/序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古代建筑普及与传承方面的合作,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合作中,在华润雪花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教师与研究生,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先后完成了《北京古建筑五书》(2009年)、《中国民居五书》(2010年)、《中国古建筑装饰五书》(2011年)、《中国古都五书》(2012年)和《中国园林五书》(2013年)等,共5个系列,25部中国古代建筑普及性读物。这其实只是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工作的开始,按照这样一种模式,很可能还会有《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五书》、《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五书》、《中国古代军事防卫建筑五书》,如此等等,因为延续了5000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体系。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类似普及性读物的写作与出版,还可以继续许多年。然而,这又是一个几乎难以完成的目标,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知识,还会处在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之中。正是在这样一种成功与困惑的两难之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开启了双方合作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普及与传承出版工作的第二阶段工作。

  第二阶段的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究竟怎样才能既最有效,又最全面地向社会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华润雪花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在充分的市场第一手数据的支持下,华润雪花的决策者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为全国范围,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古代建筑遗存,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完成一套以各省、自治区及港澳台为单位的中国古建筑地图集。把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些古建筑家底,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并以简单、明快、便捷的语言与图形模式,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这其实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同时也是一套实用性的工具书。

  这确实是一个有魄力的决定,同时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这样一套具有全面覆盖性的中国古建筑通俗性、工具性读物,不仅需要有能够覆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尚存古代建筑的详细资料与相应建筑史知识体系,而且要对这些建筑所在的准确位置、保存状况、交通信息和联系信息等读者可能需要的资料,一一搜集、梳理,并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在书中表达出来,以方便读者学习或前往参观、考察。

  既然是一本古建筑地图集,就不仅要有翔实而准确的古代建筑知识,以及这些古代建筑遗存的相关信息,还要有直观明了的地图表达模式。这同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我们地图集的作者们,不仅要仔细斟酌每一座古建筑的历史、艺术诸方面的价值,要认真整理、提炼与这座古建筑相关的种种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并提供与这些建筑直接相关的图片资料,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将每一座古建筑的空间定位,准确地表达在一张清晰而简练的地图上。

  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参与写作的古建筑专家们,不仅要仔细而缜密地以一种恰当方式,来描绘每一个省、市、自治区、县的地图,而且,要在这些地图上,将这些古建筑准确地标识出来。这样一个烦琐而细密的工作,其中包含了多少具体而微的繁杂文字、图形与数据性工作,又有多少细致而准确的科学定位工作,是可以想见的。这对于那些本来主要是从事古代建筑历史研究与保护的古建筑学者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困难是现实的,工作内容是庞杂而繁细的,但既然社会有这样一个需求,既然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的领导们,从民族文化与大众需求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这个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们,就必须迎难而上,必须实实在在,一丝不苟地为读者们打造出一套合格的中国古代建筑地图集,这不仅是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与教学多方位支持的一个回报,更是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责任所在。

  这是一个需要连续五年的漫长工作周期,每一年都需要完成5部,覆盖五个省、市、自治区或地区的重要古代建筑地图集。随着每年5本地图集的问世,一套简略、快速而概要地学习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知识的丛书,就会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希望我们的读者,无论是为了学习古代建筑知识,抑或是为了休闲旅游的实用功能,都能够喜欢这套丛书,很好地利用这套丛书,同时,在阅读与使用中,如果发现我们的丛书中,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希望有识方家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及时给我们提出来,我们将认真对待每一位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在后续的地图集编写工作中,汲取大家的意见,而且还会在今后可能的再版中加以修正与完善。

  王贵祥

  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探寻岭南风韵:广东海南古建筑漫游指南 本书并非一部详尽的建筑图录,亦非一套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您穿梭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岛的时光长河,去触摸、去感受那些历经风雨洗礼的古老建筑,理解它们背后蕴藏的地域文化、生活智慧以及时代变迁的痕迹。我们不以罗列古建筑名录为目的,也不试图穷尽所有学术考证,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更亲近、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邀请您一同踏上一次别开生面的岭南古建筑探索之旅。 不仅仅是砖瓦:一扇窥视历史的窗口 广东与海南,两片毗邻却又各具特色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元的古建筑遗产。这里,既有岭南地区典型的院落式民居,如广东客家围屋的坚毅与规整,潮汕地区驷马拖车式的集约与精巧,也有海南黎族村落依山傍水的传统船形屋,以及受海洋文明影响的骑楼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居住空间,更是承载着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乃至经济发展的活态载体。 本书将聚焦于那些能够最直观地展现地域特色、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类型。例如,在广东,我们会一同走进那些散布在乡村田野间的古村落,探寻祠堂的宏伟与庄重,感受家族传承的血脉;我们会观察那些雕梁画栋的戏台,想象昔日粤剧的繁盛与市井的喧嚣;我们会留意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灰塑,体会岭南匠人的巧思与匠心。在海南,我们将探访那些依海而生的渔村,欣赏木质结构与茅草屋顶的淳朴;我们将走进文昌的古宅,了解“闯南洋”背后的故事;我们还会关注海口、三亚等地保存至今的骑楼,体会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共生 广东与海南的古建筑,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以及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 地理与气候的印记: 广东沿海地区多雨潮湿,建筑多采用高屋顶、大出檐以利于排水通风,并注重建筑的防潮设计。内陆地区,如客家围屋,则更注重防御功能,墙体厚实,结构紧凑。海南地处热带,建筑风格更加开放,通风采光是重要考量,椰树、竹子等天然材料随处可见。船形屋的设计,不仅适应当地地形,更能有效抵御海风侵袭。 风俗习惯的体现: 宗族文化在广东尤为显著,体现在规模宏大的祠堂建筑中,它们是家族聚会、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也是村落的中心。节庆活动、民间信仰也在建筑装饰中有所体现,如寓意吉祥的图案、神话故事的雕刻等。海南黎族的船形屋,不仅是居所,更承载着他们的图腾崇拜和部落记忆。 历史变迁的叙事: 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古建筑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催生了许多富商巨贾,他们的宅邸建筑往往显得格外考究,精美的装饰和宽敞的空间是其典型特征。而“下南洋”的移民潮,则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带回故土,与本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南洋风”民居。海南作为重要的海外交通枢纽,其建筑也受到过往商旅、驻军等多种文化的影响。 不仅仅是观赏:一份传承的呼唤 本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带您走马观花地欣赏古建筑的外观之美。我们更希望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细致观察和深入解读,引导读者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工匠精神的传承: 那些精美的木雕、石雕、灰塑,无不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我们试图勾勒出这些匠人的形象,了解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以及他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份对技艺的执着和对品质的坚守,尤为珍贵。 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许多古建筑的设计,本身就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例如,建筑材料的选择、采光通风的设计、雨水的收集利用等等,都体现了古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智慧。这些智慧,在当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认同的构建: 古建筑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载体,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塑造着我们的文化认同。了解和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导览方式 与一般的建筑史著作不同,本书将侧重于“行走”与“体验”。我们将尽可能地引导读者走进真实的场景,去感受古建筑的尺度、空间感和材质肌理。 聚焦典型而非全录: 我们将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类型和案例,深入剖析其特点与价值,而非试图囊括所有。这有助于读者抓住重点,形成清晰的认识。 情境化的叙述: 在介绍具体的建筑时,我们将尽量还原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讲述相关的传说故事、人物事迹,让建筑“活”起来。例如,在介绍一座古村落的祠堂时,我们可能会讲述其家族的兴衰史,或是当地重要的历史事件。 生活化的解读: 建筑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我们将尝试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建筑,关注建筑如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如何反映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互动式的启发: 在某些章节,我们会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读者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观察。例如,在参观一座骑楼时,我们会引导读者去观察骑楼下方通道的功能,以及它在城市交通和商业活动中的作用。 期待的读者群体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对中国古代建筑、岭南文化、海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历史爱好者,亦或是计划前往广东、海南旅游的游客,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乐趣。 结语 广东与海南的古建筑,如同一部部厚重的史书,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又如一曲曲动人的旋律,期待着我们去聆听。本书希望能为您提供一把开启这些宝藏的钥匙,让您在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文化的脉动,品味匠人的匠心,并最终生发出对这片土地更深沉的热爱与敬意。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去发现隐藏在砖瓦之间,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岭南风韵。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建筑史学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区域性框架,将原本散落在各地的孤立建筑实例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可供对比研究的语料库。作者在界定“广东”和“海南”建筑体系的异同点时,清晰地指出了海洋文化和季风气候对结构体系的决定性影响。例如,对海南特有的高架干栏式建筑与珠三角地区水网密布区域的抬梁式建筑的结构逻辑差异分析,论证有力,逻辑严密。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时期地方官府主持修建的公共建筑(如驿站、会馆)的关注,这揭示了中央建筑规范在地方落地时的“本土化转译”过程,这一点对于理解区域建筑的认同感至关重要。唯一的遗憾是,对于近代(如晚清至民国初期)受西方影响的折衷主义建筑,其在这些传统聚落中的嵌入与冲突,着墨略少,这部分内容也同样是理解建筑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集子对于研究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演变,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特别关注其中对那些隐藏在乡野深处的祠堂和民居的描绘,它们的结构往往更能体现地方的匠人智慧和宗族文化的深刻烙印。书中对木雕、石雕和砖雕这些装饰艺术的细致考证,让我对传统工匠如何将哲学思想、民间传说融入日常的居住空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对某一类斗拱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细微变化,作者没有采取泛泛而谈的方式,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精确的图解,展示了材料限制、地域审美以及时代思潮如何共同雕塑了建筑的形态。特别是当涉及到对台基处理和屋顶坡度的分析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历史语境下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独特解读。遗憾的是,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建筑材料本土化采购和运输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那将会使整个体系的描绘更加立体丰满,而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和审美的层面。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工具书,它要求的不仅仅是翻阅,更是沉浸式的对比和思考。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阅读的流畅性和趣味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没有被晦涩的专业术语所淹没。它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那些关于某个家族为何选择在特定山向建造祖宅,以及不同地方对“风水”的解释如何影响到院落布局的生动故事,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地方史的兴趣。我尤其喜欢看那些关于材料质感和色彩运用的章节,例如特定地区的青砖如何因烧制温度和泥土成分不同而产生绚丽的肌理变化,这些细节描述让人仿佛能亲手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我曾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引去寻找一些传说中的古建筑,虽然有些已经难以辨认,但那种追寻历史脉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乐趣。如果能在每章的末尾增加一些相关的口述历史片段或者当地老匠人的访谈记录,或许能让这份“传承”的温度更加具象化。

评分

读完这本大部头,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华传统建筑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远非几部教科书所能概括。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图”和“建筑”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地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视觉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残损或已消失的建筑遗存时的严谨态度,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文献和图像资料,力求还原其最接近真实的样貌,这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对于初学者来说,它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如果要我给一个建议,那就是希望未来的再版中,能加入更多关于建筑声学和光照设计方面的分析,毕竟古代的匠人对这些自然条件的利用是极其高明的,这也是现代人学习古代智慧的绝佳切入点。这本书无疑是了解南方建筑文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偏向大众普及读物的图册,没想到深入挖掘的程度远超预期,尤其是在对不同历史时期官方与民间建筑形制的对比上,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罕见的测绘图和历史照片,使得那些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中的古构件得以重现。我花了好大力气去比对那些不同风格的牌坊,发现它们在尺度、开间比例以及匾额的书法风格上,竟然蕴含着微妙的权力等级和地域特色差异。这种将建筑本体与社会权力结构进行捆绑分析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对我个人而言,我更欣赏的是书中对“营造法式”在南方地区的变异和适应性研究。书中对地基防潮和通风系统的描述,简直是古人气候智慧的结晶。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部分重点建筑的现状图谱更新速度稍显滞后,一些近年来的修复痕迹并未能在书中及时反映出来,这对于做动态研究的人来说,略感不便。

评分

正版,比书店便宜

评分

安徽省的古建筑特色鲜明,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传统村落、祠堂、牌坊、民居在全国范围内均名列前茅,而佛寺、佛塔、古遗址和古墓葬也不乏重要而典型的代表。《安徽古建筑地图》扼要介绍了安徽省的主要古建筑,包括对16个县市的341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44处古建筑群列表,并为所有介绍的文物绘制了20余幅地图。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亦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说明。

评分

买了好多次了,价格不错!……………………

评分

东北三省的古建筑地图,这套清华大学出版的古建筑套书整体上写的还是不错,但是每一个建筑讲解的时候又感觉不够专业,作为平时翻阅了解一下也够了。

评分

跟其他几本比起来,这本薄了不少,但是每个省情不一样,要走完一个省的文保也不容易,编者都一样的用心,这毕竟只是“地图”,配合“古建筑系列”就详实了!

评分

一套好书,图文并茂资料全,但简单

评分

好哈哈哈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84.10

评分

经典建筑图书!也是好的旅游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