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测绘笔记

颐和园测绘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雪 著
图书标签:
  • 颐和园
  • 测绘
  • 园林
  • 历史
  • 文化
  • 古迹
  • 地图
  • 手绘
  • 笔记
  • 北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5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099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8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颐和园测绘笔记》是天津大学建筑学教授梁雪带学生近距离观察、测绘颐和园后,以笔记形式呈现的作品。
  书中有师生测绘生活的真实记录,并通过专业目光,将颐和园的时空由眼前景物引申到清漪园时期的繁盛面貌。
  对于那些喜欢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来说,了解颐和园的园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园方法仅仅是理解这座园林的基础,而深入了解真实发生在园林里的故事,则可以看到从晚清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段近代史。

内容简介

  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的建园史可以追溯到乾隆中期的清漪园(1750年),由于受到1860年英法联军的破坏,慈禧太后于1888年重修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在重修中,有的建筑改变名称,有的建筑改变用途,有的建筑位置有所移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颐和园实际上是经过历次维修和增补以后的结果,对比于鼎盛时期的清漪园,其实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颐和园测绘笔记》以专业眼光审视构成园林的四片区域:宫廷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湖区,以及各片区域内的精彩片段;将时空由眼前所见的颐和园景物(包括遗址),引申到清漪园时期的繁盛面貌。其中所记录的测绘生活和工作状况是目前建筑专业开展的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场测量部分的完整记录。
  目前的古建筑测绘成果多以图纸的形式呈现,以供其它学者做进一步相关研究,这里首次将一组建筑群的测绘生活形成文字并展示给世人。对于那些喜欢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来说,了解颐和园的园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园方法仅仅是深入理解这座园林的基础,而深入了解真实发生在园林里的故事则可以看到从晚清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段近代史。书中引用和披露的“样式雷”图档和乾隆御制诗,以及其它相关史料,增强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本书还配有丰富的图片,包括现场照相、文献图片、作者的速写以及水彩写生。书中还有颇多现场感很强的对话和趣事,颇有可读性。与目前可见的相关出版物相比,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字鲜活,可读性强的特点,特别适合于那些想了解颐和园,读懂颐和园的读者。


作者简介

  梁雪,1962年4月生,198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普任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教授,长期从事设计与理论研究,承担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建筑形态研究”的课题,一直关注的问题:城市设计、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结合与关系,著有《三城记》、《美国城市中的风水》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叠石与缘分_1

01 游园,分配测绘任务_003

02 仁寿殿,九卿房_012

03 仁寿殿和北配殿的内部_020

04 北九卿,北配殿,仁寿殿_027

05 仁寿殿,转轮藏,涵虚牌楼_033

06 北配殿,涵虚牌楼,东宫门外影壁_042

07 仁寿门,东宫门,戊戌变法_050

08 北配殿,东宫门门匾,观赏石_060

09 德和楼,涵虚堂,北配殿,多宝塔_066

10 北配殿,仁寿门_076

11 花承阁遗址,赅春园遗址,二龙闸遗址_083

12 西堤,畅观堂,耕织图,北大未名湖_093

13 景福阁,补测数据_099

14 花承阁遗址,宜芸馆,玉澜堂_108

15 玉澜堂,宜芸馆_117

16 养云轩,无尽意轩,北宫门,后溪河,鉴远堂_128

17 后溪河,苏州街_143

18 十七孔桥,玉带桥,景福阁_151

19 介寿堂,听鹂馆,画中游_162

20 福荫轩,样式雷,假山_176

21 安顿住处,熟悉测绘点_186

22 谐趣园,瞩新楼_192

23 谐趣园,霁清轩_204

24 文昌阁,琉璃塔,清可轩,霁清轩_214

25 鱼藻轩,西所买卖街,大船坞_221

26 玉琴峡,霁清轩一角,谐趣园假山_231

27 谐趣园,畅观堂,西堤上的桥_240

28 谐趣园里的知春堂,养云轩与无尽意轩_250

29 霁清轩的垂花门,乐寿堂_257

30 谐趣园宫门前,清华轩,画中游_266

31 画中游,听鹂馆,益寿堂_277

32 劝农轩,益寿堂_286

后记:隔湖相望,六桥锁烟水_293


精彩书摘

  “二龙闸”距离我们居住的三队小院很近。如果在颐和园东侧围墙外面找,可以发现石制围墙的下部与外部京河的交界处有一道圆形拱券,拱券上方有“二龙闸”三字。如果在颐和园东侧围墙的内部看,出了颐和园食堂的过道门折而向南,沿着东堤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在东堤和东侧院墙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道,水道上架着两座小桥:架在东堤上的为两孔平桥,架在两者之间的是两孔的八字桥。现在,当年的水闸铁制构件已经难觅踪影,石桥的侧面也长满了藤本植物,但这个当年的水利设施遗址却保留了下来。

  由于两孔的八字桥部分位于东堤平桥的下方,如果想仔细观赏就得顺着一段台阶绕到东侧低于八字桥的平面上,上上下下地有点麻烦,使得跟着导游游览的游客并不会留意这个地方。倒是有时看到几个老人会依着上面的桥栏对下面的遗址指点一番。

  晚饭后,以门廊下嬉戏的小猫为模特画速写。

  开始时还好,猫儿吃饱后洗脸、舔毛,这时它的身体主干基本保持不变,或者变化的幅度较小,只是头部的姿势变化较大;清理完毛发后就躲在石阶上趴下休息,看来它也怕热,这样趴着可以多借些石头上的凉气。

  一个带过设计课的女生看它跑远了就过去把它抱过来,好让我接着画,但它并不情愿在人多的地方休息,过了一会儿就又离开了。

  带测绘的老师中还有几位喜欢小猫。一位老师在家里养猫,也很喜欢院子里的猫,看着大猫带着几只小猫在院里玩,就想过去接近小猫,把它抱在怀里。不想这里的小猫不是家养的宠物,不仅对人不信任,而且充满野性,见人就跑,他追了几次也未得手,逗得大伙笑个不停。

  现在由于学生使用不透明的绘图纸画仪器草图,就失去了可以“叠合起来比对”的便利,只能凭借老师的经验和尺规来判断各个分段图是否正确。

  北配殿的剖面一看就知道有误,主要是屋面举折关系没画出来;后来详细检查测稿,确定梁架里面的檩下皮到采步金上皮的尺寸没错,两次测量的尺寸误差在一厘米左右,但一部分的梁架被画高了。

  九卿房的正殿是小王老师上去测量,我在下面记录采集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画出的剖面基本正确;而次间剖面的屋面曲线画得过缓,正间和次间的屋面曲度有不一样的地方,决定第二天再到现场核实一下。

  因大牌楼的正脊高度未测,立面和剖面都有未完成的感觉。想到测量时是小女生爬高测量,为了防止再次爬高出现意外,我

  晚上在临时住地与其他带队老师检查同学们画的测稿。

  1860年景明楼被毁,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未修。目前的景明楼是1992年依据原来的式样重建的,联系三栋阁楼的连廊则是上世纪90年代末重建。

  曾经看到一张傍晚时在东堤上拍的照片,中景的景明楼与远处的玉泉山、西山构成一个完美的山水风景。在湖中的船上拍照也可以得到类似的景观。

  ……

前言/序言

  在古典园林中,池塘、树木、叠石和建筑是四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叠石具有模拟自然山水的意象,以达到园主脱离尘世,与自然景物相通的目的。品评一段园林叠石的层次,主要是欣赏它是否搭建出真山真水的脉络气势以及是否符合山水画法中的皴法向背。在园林史中,从清初发展起来的叠山家,如张南垣、计成等,他们运用石包土的土石山手法再现了大自然的真山一角,创造出有如截溪断谷的“平岗小坂”、“陵阜陂陀”等意境,有别于宋元以来叠山家对真山全貌的小尺度模仿和缩移。

  我从少年时开始习练书画,对山水画与画论均有涉猎,为认识和理解古典园林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在我读本科三年级时(1983年),建工出版社曾组织过一场针对全国建筑系学生的论文竞赛,以提高工科同学读书和关注学术研究的热情。记得当时国内高校中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不多,评委会最后共收到来自二十五所大专院校的论文三百三十篇,最后选出三十五篇论文作为优秀作品发表在次年出版的《建筑师》杂志(总18期)。当时我写了一篇题为《试论中国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的文章投给评委会,后来与天大的其他九篇论文一起被评为优秀作品,很让当时关心我们的老师高兴。应该说,这次活动既是我研究古典园林的开始,也是亲近颐和园的开始。

  那时候的杂志都是黑白胶版印刷,除非是专业摄影师所为,很多黑白版照片的拍照、洗印条件都不好,印刷出来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当时系里的胡德君老师、彭一刚老师看到我写的初稿后曾建议:如果论文插图一律改为手绘,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让人看起来也更舒服。得此高见,我就把设想的插图一律改成手绘,大部分是钢笔画,一些引用的大幅古画也被我改画在小幅宣纸上,最后印刷出来的效果还真不错。

  在给论文绘制的二十八幅插图中,有两幅插图涉及颐和园,一幅题为“颐和园借景玉泉山”,是根据在鱼藻轩西望的实景

  改绘的,用以验证《园冶》中提及的“巧于因借”的提法;另一幅插图题为“颐和园谐趣园里的寻诗径”,画面中景是山石和寻诗径小路,远处可见“兰亭”、游廊和知春堂建筑,用以说明画论中的一些提法如何转化成造园理论并影响到造园实践。这两张照片不是我拍的,是借用了一些可以看到的相关出版物中的插图。

  后来为了探访这两幅插图的实地情况,我曾与几位同学利用暑假结伴借住在北大的学生宿舍,同时找机会参观北京的一些新建筑。记得有一次进颐和园北门时已近黄昏,园内游人极少,那时的苏州街还未恢复,很有荒凉、萧瑟之感,当几人翻过万寿山来到长廊时,附近的少量建筑中已有灯光泛出,在群青色的背景中透出点状的橘黄色。此时,尽管大家依然说笑,但这时的颐和园景物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成为一段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时候去了几次颐和园,但没有机会或时间去谐趣园北侧去找寻诗径附近的叠石。

  在古典园林的研究中,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实例;在目前可见的研究成果中,除了清华大学几位老师在常年测绘基础上写出的《颐和园》专著,其他对颐和园的专题研究不多,更多地是作为某些论点的佐证,如园

  林中的借景、园中园等。在对颐和园的描述中更多地是根据现有的园林景物展开,很少涉及清漪园时期的原始设计。实际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颐和园主要是1885年经过多次维修以后的面貌,而被英法联军破坏前的清漪园,从乾隆十四年(1749)开始兴建,经过十五年的建设,曾经具有比后期颐和园更壮观的面貌和一些原始性的设计理念。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古典园林,从最初的清漪园到现在的颐和园,不仅时间上经历了二百六十四年的风雨变化,影响到实体环境也必然出现几经兴废的变化。将这些遗址和原始设计与今天的景物进行对比,相信每个游览颐和园的人都会加深对这个园林的理解和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理解。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颐和园内对一些清漪园时期建筑群进行复建,如苏州街、耕织图、景明楼和澹宁堂,并对昆明湖进行的大规模清淤(1990—1991年),据介绍有18万北京市民参加了义务劳动,清淤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基本占了湖区总面积(226。7万平方米)的一半,平均挖深57厘米,如此大的工程量据说是清漪园建园以后二百四十年间的第一次清淤,我想就是乾隆皇帝或慈禧太后也会惊叹后人对保护这座历史名园所做的工作。每当我们国家比较强盛的时候都会大兴土木,重视园林建设和文化发展,而每当国家衰败之时,往往会伴随外族入侵或内乱频发,人们为了保命而逃难,这时的园林与建筑经常处于无主的状态而任其荒废,所以才有了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


《山河印记:一座皇家园林的变迁与风华》 序言 古往今来,无数的史书、游记、画卷,都曾试图捕捉那座巍峨宏伟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绝代风华。它不仅仅是建筑与园林的集合,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一段流动的时光,承载着王朝的兴衰、时代的变迁,以及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足迹与情思。然而,即便我们翻阅无数典籍,走遍园中每一处角落,是否就能全然理解这座园林深藏的故事?是否就能洞察其在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细微的呼吸与脉动? 《山河印记:一座皇家园林的变迁与风华》并非一本详尽的测绘笔记,它不旨在以冰冷的度量与精确的坐标来丈量每一寸土地,也不致力于剖析每一块砖石的精确比例。相反,它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维度,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颐和园之所以成为颐和园的内在逻辑,去探寻它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淬炼,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绽放。 本书的初衷,源于对一座园林生命力的好奇,对时间在物质世界留下的痕迹的着迷。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古老智慧与匠心独运的追寻。我们相信,一座伟大的园林,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物理形态的完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在于它与周遭环境、与人类社会、与时代精神的深度互动。 因此,本书将带领读者,暂且放下那些关于尺寸、坡度、角度的细致考量,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更具生命力的层面。我们将一同回溯,那片土地在成为皇家园林之前,曾经承载过怎样的记忆?在浩浩汤汤的建造过程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被掩埋?在历经战火与岁月的洗礼后,又是何种力量让它得以涅槃重生,重现光彩? 我们将在文字中描绘那些曾经在此驻足的身影:从奠基的帝王,到挥洒汗水的工匠,再到在此吟咏赋诗的文人,以及那些在亭台楼阁间穿梭的宫廷人物。他们的命运与园林紧密相连,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曾在此回荡。 我们将在字里行间,勾勒出园林内部复杂而精妙的空间布局,但并非以测绘图的形式,而是通过对其功能、美学、哲学理念的解读,来展现其“因地制宜,移步换景”的东方园林艺术精髓。我们会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亭台楼阁?每一个元素,都不仅仅是自然的赋予,更是人工的巧思,是哲学思想的具象化体现。 本书还将聚焦于颐和园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变”与“不变”。从最初的清漪园,到被焚毁的惨痛,再到光绪年间的光绪新政中的重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心修缮与保护,每一次的变迁,都深刻地烙印在这座园林之上。我们并非仅仅记录这些事件,更试图理解这些变迁背后所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那些被损毁的部分,是否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那些重建的部分,又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尝试触及颐和园作为一座“活”的园林的生命力。它如何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它如何承载着不同时代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它在当今社会,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到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再到一个激发人们创作灵感的源泉,颐和园的生命力,从未停止过流动。 《山河印记:一座皇家园林的变迁与风华》是一次探索,是一次致敬,更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走进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限风情的皇家园林,感受它在时光中的沉淀,体会它在文化中的传承,品味它在山水间的诗意。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测量”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的书,一本关于“如何感受”的书。希望通过这本书,您能对颐和园,乃至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更深邃、更生动、更具共鸣的认知。 第一章:龙脉之上,风水之局——未曾铺展的起点 在谈论一座皇家园林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镌刻印记之前,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其最初的选址与规划。颐和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其选址绝非偶然。它坐落于北京西郊,背倚西山,面临昆明湖,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早已被古人视为风水宝地。 在古代中国,建筑的选址与规划,尤其对于帝王宫殿与皇家园林而言,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宇宙观。山峦的起伏,水的流向,都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更是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的“龙脉”与“气场”。西山如巨龙盘踞,守护着这片土地,而昆明湖则如明镜,映照着苍穹,汇聚着天地间的灵气。这样的布局,不仅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壮丽,更是为了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在本书的这一章节,我们并非要探讨具体的风水罗盘如何转动,或丈量每一座山体的具体高度。而是要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古人为何选择在此地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皇家园林。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位帝王站在高处,俯瞰这片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的土地时,他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雄心与抱负?是希望借此地势,巩固王朝的统治,还是希望在这里,寻找到一方宁静,寄托对治世理想的追求? 这种选址的智慧,体现在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改造上。古人并非试图征服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并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升华。昆明湖的形成,并非完全是人工的开凿,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湖泊与河流,并通过人工的疏导与扩建,使其成为园林的点睛之笔。西山的山脉,也并非被完全平整,而是保留了其原有的起伏与肌理,在此基础上,点缀以亭台楼阁,使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这一章节,将带领读者,去感受那片土地在成为皇家园林之前,所蕴含的自然野趣与潜在的皇家气度。它是一个未曾完全铺展的起点,是一个孕育着无限可能的画布。我们在这里,不是要为后来的建造留下精确的测量数据,而是要捕捉古人对这片土地的最初感知,对风水格局的理解,以及他们在此基础上,所描绘出的宏伟蓝图的轮廓。 第二章:营建的喧嚣与匠心的秘密——无声的汗水与智慧 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其诞生必然伴随着无数的汗水、智慧与辛劳。从设计图纸的绘制,到每一块石料的选择,每一棵树木的栽植,每一座宫殿的搭建,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然而,《山河印记》并非一本记载施工流程的流水账,它更关注的是隐藏在这些劳作之下的,匠人们的智慧与艺术。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试图还原那些在营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里,会有多少工匠,带着他们的技艺与梦想,汇聚于此。他们或许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与技法。他们如何理解设计师的意图?他们如何在实践中解决难题?他们的每一次切割、每一次打磨、每一次雕琢,都蕴含着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审美的极致追求。 我们并非要去探究某一个建筑的精确尺寸,或某一个构件的材料配比。而是要从更人文的视角,去感受匠人们的精神。例如,在建造一座假山时,他们是如何选择石块的形状与色彩,以便模拟出山峦的真实感?在雕刻精美的栏杆时,他们是如何运用细腻的刀法,赋予石头以生命?在绘制精美的彩绘时,他们是如何调配颜料,使其历经岁月而不褪色?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共同构成了颐和园宏伟壮丽的表象。它们是工匠们对艺术的敬畏,对传统的传承,以及对皇家气度的忠实呈现。本书将尝试用文字,去描绘这些无声的付出,去解读这些匠心的秘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件艺术品的诞生,绝不仅仅是设计者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双手共同协作,将构思转化为现实的结晶。 这一章节,也将提及营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例如,如何将沉重的石料运送到指定的位置?如何确保建筑的稳固与耐久?如何应对复杂的自然条件?这些挑战,无形中激发了古代工匠们无限的创造力,促使他们发明并完善了各种独特的工艺与技术。我们并不需要去了解这些技术的具体操作,而是要从中体会到,古代中国在工程技术与艺术审美上的高度结合。 《山河印记》在此,并非要为您呈现一幅精确的施工图,而是为您打开一扇窗,让您得以窥见那些在历史深处,为这座皇家园林默默奉献的身影,去感受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股朴实而伟大的匠人精神。 第三章:兴衰荣辱,岁月留痕——一座园林的生命历程 每一座伟大的建筑,都如同一个生命的载体,它经历着诞生、成长、繁盛,也可能遭遇衰败与重生的轮回。颐和园,这座承载了厚重历史的皇家园林,更是如此。它从最初的清漪园,到经历浩劫后的重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心呵护,其生命历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故事。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超越单纯的历史事件记录,去感受这座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我们可以想象,当清漪园初建之时,是何等的辉煌与气派。它不仅仅是帝王休憩的场所,更是政治决策的舞台,是文人雅士交流思想的平台。在这片山水之间,流传过多少帝王的诏令,吟诵过多少优美的诗篇? 然而,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止,战争与动荡也曾席卷这片土地。当年的焚毁,无疑是颐和园历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我们并非要在此渲染悲情,而是要尝试去理解,在那样的灾难面前,一座伟大的园林是如何承受着伤痛。那些被损毁的宫殿,那些被毁坏的景致,是否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悲剧? 但值得庆幸的是,颐和园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在光绪年间,它经历了艰难的重建。这一次的重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又注入了怎样的新的理念?虽然经历浩劫,但它依然顽强地站立起来,继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进入新中国,颐和园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保护。新中国政府将其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修缮与维护。从大的格局修复,到细微的装饰细节,都倾注了心血。这不仅仅是对一座建筑的保护,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在这一章节,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的年代、具体的修缮工程,而是园林本身所经历的“生”与“死”、“兴”与“衰”的哲学意味。它如何从自然的土地上生长出来?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遭受创伤?又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地自我修复与重生? 《山河印记》希望通过对颐和园生命历程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这座园林,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它身上留下的每一道痕迹,都讲述着一段动人的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在静默中,见证了王朝的更迭,时代的变迁,以及无数人生悲欢离合。 第四章:山水之间,诗意栖居——东方园林之魂 颐和园之所以令人赞叹,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规模,更在于其精妙的设计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建筑,而是将山水、建筑、植物、以及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学意境的空间。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不再关注具体的测量数据,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园林内在的艺术逻辑与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位设计者构思颐和园时,他是如何将自然的山水进行艺术化的提炼与再创造?他又是如何将人工的建筑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其既不突兀,又能成为点睛之笔? 昆明湖的浩渺,长廊的蜿蜒,佛香阁的巍峨,十七孔桥的灵动……这些耳熟能详的景致,在本书中,将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被置于整体的空间格局中去解读。我们会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布局?它的意义何在?例如,长廊的设置,不仅是为了连接景点,更是为了在阴雨天也能让游人欣赏园林景色,同时,其曲折的设计,也制造了“移步换景”的效果,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我们会深入探究“移步换景”的东方园林艺术精髓。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观赏体验,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曲折的回廊、巧妙的遮挡,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视觉焦点,让游人在行进中,不断地发现新的美景,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这种艺术手法,也折射出东方哲学中,对于变化、流动、以及生生不息的追求。 同时,本书也将尝试解读园林中的哲学意境。例如,苏州街的设计,仿佛将江南水乡的意境移植到皇家园林之中,体现了皇家对世俗生活的想象与体验。而佛香阁的耸立,则象征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精神寄托。 我们还将探讨园林中的植物景观。那些古老的树木,那些精心栽种的花卉,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象征着四季的更迭,生命的轮回。它们与建筑、山水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 《山河印记》在这里,不是要为您提供一个园林地图,而是为您提供一把钥匙,去解锁颐和园所蕴含的东方园林之魂。它将引导您去感受,那份“曲径通幽,意境悠远”的美学追求,去体会,那份“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这些内在逻辑的解读,您将更深刻地理解,颐和园为何能成为一座流传千古的艺术杰作。 第五章:文化交融与时代回响——园林中的故事 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物理存在的建筑群,它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并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同回响的文化符号。在本书的这一章节,我们将把目光从园林本身,延伸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如何与更广阔的文化进行互动。 我们可以想象,在清朝统治时期,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自然是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帝王的旨意,甚至折射出当时的政治文化。例如,园林中的一些建筑命名,或是一些装饰的图案,都可能带有特殊的政治含义。 然而,颐和园的文化内涵并非仅仅局限于皇家。它也曾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是无数诗词歌赋的灵感来源。历代文人,无论是身处宫廷,还是贬谪在外,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他们的足迹与墨迹。那些留传下来的诗词、文章、题记,共同构成了颐和园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描述了园林的景致,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为我们勾勒出不同时代人们对颐和园的理解与感受。 随着时代的变迁,颐和园的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在近现代,它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见证了民族的苦难与复兴。这些历史事件,也为颐和园增添了新的维度。它不再仅仅是封建王朝的象征,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见证。 进入当代,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意义更加多元。它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历史文化。同时,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吸引着无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解读。 《山河印记》希望通过对颐和园文化内涵的探讨,展现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它如何吸收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又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座静止的古迹,更是一个动态的文化符号,在与时代进行着持续的对话。 本书将尝试通过文字,去描绘这种文化交融与时代回响。它不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年表,而是试图捕捉颐和园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所激发的不同情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通过这样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颐和园之所以成为一座伟大的皇家园林,并不仅仅在于其建筑本身的精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那份与时代同行的生命力。 结语 《山河印记:一座皇家园林的变迁与风华》,正如其名,它所描绘的,是山河之间,一个关于园林的生命印记。它并非一本冰冷的测绘手册,而是一本充满温度与人文关怀的书籍。它希望通过对颐和园的宏观解读,带领读者,超越那些具体的尺寸与坐标,去感受这座园林深藏的灵魂,去体会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呼吸与脉动。 我们曾追溯它的起点,感受它在风水格局中的孕育;我们曾聆听营建的喧嚣,体会匠心独运的智慧;我们曾见证它的兴衰荣辱,感受它在岁月留痕中的坚韧;我们曾沉醉于山水之间,领略东方园林诗意的栖居;我们也曾探究它的文化交融,聆听它在时代回响中的故事。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一座伟大的园林,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形体,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寄托着人们的情感,更在与时代的对话中,不断地焕发出生机。 希望《山河印记》能为您打开一扇理解颐和园的窗户,让您在阅读之后,能对这座皇家园林,乃至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更深邃、更生动、更富有人文情怀的认知。它是一次探索,也是一次致敬,更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与我们一同,在山河印记中,感悟一座园林的永恒风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地方的布局充满了哲学意味,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宫殿,而是一个不断延伸、充满变化的“场域”。你永远无法用一个镜头捕捉它的全貌,因为它一直在用不同的视角“戏弄”着你的眼睛。当你以为看到了最高点时,转个弯,又出现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在等着你。这种“藏与露”、“虚与实”的对比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我喜欢它在处理“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转换,比如从严肃的政治区域到私密的皇家休憩地,过渡得既有界限感又不会显得突兀。这让我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这样有层次感的空间体验,而不是一览无余的扁平化设计。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对传统空间美学和历史厚重感的深度洗礼,一次眼睛和心灵都得到极大满足的旅程。

评分

这次游览,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地方的建造,显然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融入自然,甚至是以一种非常谦卑的姿态去依附于山水的骨架之上。你看那十七孔桥,它连接的不仅是湖岸,更像是将人为的精致与自然的辽阔温柔地缝合在了一起。走在湖边的小路上,微风拂面,湖水轻漾,让人暂时忘记了都市的喧嚣和工作的压力。我甚至偷偷观察了一下那些石舫,那种木质与石材的结合,在水面上显得如此稳重而优雅,简直是矛盾美学的极致体现。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游廊里发呆,看着光影随着时间推移在木结构上移动、拉长、扭曲,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画面诞生,非常治愈。如果说现代建筑是直线的逻辑,那么这里就是流动的诗歌。

评分

这座园林的宏伟壮阔,简直让人心潮澎湃!一踏入那朱红的宫墙,仿佛瞬间被拉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我仿佛能听见当年朝堂上的喧嚣,感受到帝王将相的气度与威严。尤其是那长廊,蜿蜒曲折,每一处雕梁画栋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光是走完一遍,都需要耗费一番脚力,更别提细细品味那些壁画上的故事了。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我特别喜欢昆明湖畔的景色,烟波浩渺,配上远处的万寿山,真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那些精巧的水利工程布局,更是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站在佛香阁下,俯瞰全园,那种震撼是任何照片或文字都无法完全传达的,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懂得。下次我一定要找个清晨再去,据说那时的晨雾缭绕,又是别有一番仙气,绝对值得再刷!

评分

我总觉得,现代人越来越失去了对“空间尺度”的敬畏之心。这地方给我的感觉,就是对“大”这个概念最直观的诠释。那种层层递进、由近及远的景观设计,不是简单地堆砌建筑,而是巧妙地引导着你的视线和脚步,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叹“原来还能这样布局”。比如从仁寿殿到德和园,那种从政务到娱乐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园林中的叠山理水,看似随意,实则处处暗合风水与美学原理。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搞明白那些假山是如何利用太湖石堆砌出自然山脉的质感的,里面的学问深得很。而且,不同季节来,景色绝对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春天的桃红柳绿固然美,但冬日里雪压琉璃瓦的景象,那种肃穆与静谧,更是让人心神安定,体会到一种深沉的美学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对园林里那些细节的考究程度感到非常惊叹。很多地方需要凑近了,甚至需要借助手机的变焦功能,才能看清那隐藏的精妙之处。比如那些精美的铜器装饰,或者匾额上题字的笔锋转折,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彩绘,颜色虽然历经风霜,但依旧能想象出当年的绚丽夺目。这些东西可不是随便画画就能糊弄过去的,每一条龙、每一朵云,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规制。逛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图书馆查阅更多关于清代皇家园林色彩学和木作工艺的专业书籍,因为肉眼可见的美好背后,是无数工匠的心血和代代相传的技艺。这种知识的渴求,才是最好的旅行纪念品。

评分

很不错哦,我很喜欢的!

评分

还好吧,是正版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

长度在10-500字之间

评分

关注很久了,活动购买,不错。

评分

书很好,比较通俗,装帧精美,读者还可以

评分

包装不错,内容暂不评价

评分

一直想买这本书,有活动就下手了

评分

还不错,既休闲看,又可作为专业补充。

评分

看看 最近买了太多书 该静下心看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