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测绘笔记》是天津大学建筑学教授梁雪带学生近距离观察、测绘颐和园后,以笔记形式呈现的作品。
书中有师生测绘生活的真实记录,并通过专业目光,将颐和园的时空由眼前景物引申到清漪园时期的繁盛面貌。
对于那些喜欢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来说,了解颐和园的园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园方法仅仅是理解这座园林的基础,而深入了解真实发生在园林里的故事,则可以看到从晚清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段近代史。
引言:叠石与缘分_1
01 游园,分配测绘任务_003
02 仁寿殿,九卿房_012
03 仁寿殿和北配殿的内部_020
04 北九卿,北配殿,仁寿殿_027
05 仁寿殿,转轮藏,涵虚牌楼_033
06 北配殿,涵虚牌楼,东宫门外影壁_042
07 仁寿门,东宫门,戊戌变法_050
08 北配殿,东宫门门匾,观赏石_060
09 德和楼,涵虚堂,北配殿,多宝塔_066
10 北配殿,仁寿门_076
11 花承阁遗址,赅春园遗址,二龙闸遗址_083
12 西堤,畅观堂,耕织图,北大未名湖_093
13 景福阁,补测数据_099
14 花承阁遗址,宜芸馆,玉澜堂_108
15 玉澜堂,宜芸馆_117
16 养云轩,无尽意轩,北宫门,后溪河,鉴远堂_128
17 后溪河,苏州街_143
18 十七孔桥,玉带桥,景福阁_151
19 介寿堂,听鹂馆,画中游_162
20 福荫轩,样式雷,假山_176
21 安顿住处,熟悉测绘点_186
22 谐趣园,瞩新楼_192
23 谐趣园,霁清轩_204
24 文昌阁,琉璃塔,清可轩,霁清轩_214
25 鱼藻轩,西所买卖街,大船坞_221
26 玉琴峡,霁清轩一角,谐趣园假山_231
27 谐趣园,畅观堂,西堤上的桥_240
28 谐趣园里的知春堂,养云轩与无尽意轩_250
29 霁清轩的垂花门,乐寿堂_257
30 谐趣园宫门前,清华轩,画中游_266
31 画中游,听鹂馆,益寿堂_277
32 劝农轩,益寿堂_286
后记:隔湖相望,六桥锁烟水_293
“二龙闸”距离我们居住的三队小院很近。如果在颐和园东侧围墙外面找,可以发现石制围墙的下部与外部京河的交界处有一道圆形拱券,拱券上方有“二龙闸”三字。如果在颐和园东侧围墙的内部看,出了颐和园食堂的过道门折而向南,沿着东堤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在东堤和东侧院墙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道,水道上架着两座小桥:架在东堤上的为两孔平桥,架在两者之间的是两孔的八字桥。现在,当年的水闸铁制构件已经难觅踪影,石桥的侧面也长满了藤本植物,但这个当年的水利设施遗址却保留了下来。
由于两孔的八字桥部分位于东堤平桥的下方,如果想仔细观赏就得顺着一段台阶绕到东侧低于八字桥的平面上,上上下下地有点麻烦,使得跟着导游游览的游客并不会留意这个地方。倒是有时看到几个老人会依着上面的桥栏对下面的遗址指点一番。
晚饭后,以门廊下嬉戏的小猫为模特画速写。
开始时还好,猫儿吃饱后洗脸、舔毛,这时它的身体主干基本保持不变,或者变化的幅度较小,只是头部的姿势变化较大;清理完毛发后就躲在石阶上趴下休息,看来它也怕热,这样趴着可以多借些石头上的凉气。
一个带过设计课的女生看它跑远了就过去把它抱过来,好让我接着画,但它并不情愿在人多的地方休息,过了一会儿就又离开了。
带测绘的老师中还有几位喜欢小猫。一位老师在家里养猫,也很喜欢院子里的猫,看着大猫带着几只小猫在院里玩,就想过去接近小猫,把它抱在怀里。不想这里的小猫不是家养的宠物,不仅对人不信任,而且充满野性,见人就跑,他追了几次也未得手,逗得大伙笑个不停。
现在由于学生使用不透明的绘图纸画仪器草图,就失去了可以“叠合起来比对”的便利,只能凭借老师的经验和尺规来判断各个分段图是否正确。
北配殿的剖面一看就知道有误,主要是屋面举折关系没画出来;后来详细检查测稿,确定梁架里面的檩下皮到采步金上皮的尺寸没错,两次测量的尺寸误差在一厘米左右,但一部分的梁架被画高了。
九卿房的正殿是小王老师上去测量,我在下面记录采集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画出的剖面基本正确;而次间剖面的屋面曲线画得过缓,正间和次间的屋面曲度有不一样的地方,决定第二天再到现场核实一下。
因大牌楼的正脊高度未测,立面和剖面都有未完成的感觉。想到测量时是小女生爬高测量,为了防止再次爬高出现意外,我
晚上在临时住地与其他带队老师检查同学们画的测稿。
1860年景明楼被毁,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未修。目前的景明楼是1992年依据原来的式样重建的,联系三栋阁楼的连廊则是上世纪90年代末重建。
曾经看到一张傍晚时在东堤上拍的照片,中景的景明楼与远处的玉泉山、西山构成一个完美的山水风景。在湖中的船上拍照也可以得到类似的景观。
……
在古典园林中,池塘、树木、叠石和建筑是四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叠石具有模拟自然山水的意象,以达到园主脱离尘世,与自然景物相通的目的。品评一段园林叠石的层次,主要是欣赏它是否搭建出真山真水的脉络气势以及是否符合山水画法中的皴法向背。在园林史中,从清初发展起来的叠山家,如张南垣、计成等,他们运用石包土的土石山手法再现了大自然的真山一角,创造出有如截溪断谷的“平岗小坂”、“陵阜陂陀”等意境,有别于宋元以来叠山家对真山全貌的小尺度模仿和缩移。
我从少年时开始习练书画,对山水画与画论均有涉猎,为认识和理解古典园林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在我读本科三年级时(1983年),建工出版社曾组织过一场针对全国建筑系学生的论文竞赛,以提高工科同学读书和关注学术研究的热情。记得当时国内高校中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不多,评委会最后共收到来自二十五所大专院校的论文三百三十篇,最后选出三十五篇论文作为优秀作品发表在次年出版的《建筑师》杂志(总18期)。当时我写了一篇题为《试论中国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的文章投给评委会,后来与天大的其他九篇论文一起被评为优秀作品,很让当时关心我们的老师高兴。应该说,这次活动既是我研究古典园林的开始,也是亲近颐和园的开始。
那时候的杂志都是黑白胶版印刷,除非是专业摄影师所为,很多黑白版照片的拍照、洗印条件都不好,印刷出来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当时系里的胡德君老师、彭一刚老师看到我写的初稿后曾建议:如果论文插图一律改为手绘,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让人看起来也更舒服。得此高见,我就把设想的插图一律改成手绘,大部分是钢笔画,一些引用的大幅古画也被我改画在小幅宣纸上,最后印刷出来的效果还真不错。
在给论文绘制的二十八幅插图中,有两幅插图涉及颐和园,一幅题为“颐和园借景玉泉山”,是根据在鱼藻轩西望的实景
改绘的,用以验证《园冶》中提及的“巧于因借”的提法;另一幅插图题为“颐和园谐趣园里的寻诗径”,画面中景是山石和寻诗径小路,远处可见“兰亭”、游廊和知春堂建筑,用以说明画论中的一些提法如何转化成造园理论并影响到造园实践。这两张照片不是我拍的,是借用了一些可以看到的相关出版物中的插图。
后来为了探访这两幅插图的实地情况,我曾与几位同学利用暑假结伴借住在北大的学生宿舍,同时找机会参观北京的一些新建筑。记得有一次进颐和园北门时已近黄昏,园内游人极少,那时的苏州街还未恢复,很有荒凉、萧瑟之感,当几人翻过万寿山来到长廊时,附近的少量建筑中已有灯光泛出,在群青色的背景中透出点状的橘黄色。此时,尽管大家依然说笑,但这时的颐和园景物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成为一段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时候去了几次颐和园,但没有机会或时间去谐趣园北侧去找寻诗径附近的叠石。
在古典园林的研究中,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实例;在目前可见的研究成果中,除了清华大学几位老师在常年测绘基础上写出的《颐和园》专著,其他对颐和园的专题研究不多,更多地是作为某些论点的佐证,如园
林中的借景、园中园等。在对颐和园的描述中更多地是根据现有的园林景物展开,很少涉及清漪园时期的原始设计。实际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颐和园主要是1885年经过多次维修以后的面貌,而被英法联军破坏前的清漪园,从乾隆十四年(1749)开始兴建,经过十五年的建设,曾经具有比后期颐和园更壮观的面貌和一些原始性的设计理念。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古典园林,从最初的清漪园到现在的颐和园,不仅时间上经历了二百六十四年的风雨变化,影响到实体环境也必然出现几经兴废的变化。将这些遗址和原始设计与今天的景物进行对比,相信每个游览颐和园的人都会加深对这个园林的理解和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理解。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颐和园内对一些清漪园时期建筑群进行复建,如苏州街、耕织图、景明楼和澹宁堂,并对昆明湖进行的大规模清淤(1990—1991年),据介绍有18万北京市民参加了义务劳动,清淤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基本占了湖区总面积(226。7万平方米)的一半,平均挖深57厘米,如此大的工程量据说是清漪园建园以后二百四十年间的第一次清淤,我想就是乾隆皇帝或慈禧太后也会惊叹后人对保护这座历史名园所做的工作。每当我们国家比较强盛的时候都会大兴土木,重视园林建设和文化发展,而每当国家衰败之时,往往会伴随外族入侵或内乱频发,人们为了保命而逃难,这时的园林与建筑经常处于无主的状态而任其荒废,所以才有了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
这地方的布局充满了哲学意味,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宫殿,而是一个不断延伸、充满变化的“场域”。你永远无法用一个镜头捕捉它的全貌,因为它一直在用不同的视角“戏弄”着你的眼睛。当你以为看到了最高点时,转个弯,又出现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在等着你。这种“藏与露”、“虚与实”的对比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我喜欢它在处理“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转换,比如从严肃的政治区域到私密的皇家休憩地,过渡得既有界限感又不会显得突兀。这让我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这样有层次感的空间体验,而不是一览无余的扁平化设计。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对传统空间美学和历史厚重感的深度洗礼,一次眼睛和心灵都得到极大满足的旅程。
评分这次游览,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地方的建造,显然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融入自然,甚至是以一种非常谦卑的姿态去依附于山水的骨架之上。你看那十七孔桥,它连接的不仅是湖岸,更像是将人为的精致与自然的辽阔温柔地缝合在了一起。走在湖边的小路上,微风拂面,湖水轻漾,让人暂时忘记了都市的喧嚣和工作的压力。我甚至偷偷观察了一下那些石舫,那种木质与石材的结合,在水面上显得如此稳重而优雅,简直是矛盾美学的极致体现。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游廊里发呆,看着光影随着时间推移在木结构上移动、拉长、扭曲,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画面诞生,非常治愈。如果说现代建筑是直线的逻辑,那么这里就是流动的诗歌。
评分这座园林的宏伟壮阔,简直让人心潮澎湃!一踏入那朱红的宫墙,仿佛瞬间被拉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我仿佛能听见当年朝堂上的喧嚣,感受到帝王将相的气度与威严。尤其是那长廊,蜿蜒曲折,每一处雕梁画栋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光是走完一遍,都需要耗费一番脚力,更别提细细品味那些壁画上的故事了。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我特别喜欢昆明湖畔的景色,烟波浩渺,配上远处的万寿山,真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那些精巧的水利工程布局,更是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站在佛香阁下,俯瞰全园,那种震撼是任何照片或文字都无法完全传达的,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懂得。下次我一定要找个清晨再去,据说那时的晨雾缭绕,又是别有一番仙气,绝对值得再刷!
评分我总觉得,现代人越来越失去了对“空间尺度”的敬畏之心。这地方给我的感觉,就是对“大”这个概念最直观的诠释。那种层层递进、由近及远的景观设计,不是简单地堆砌建筑,而是巧妙地引导着你的视线和脚步,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叹“原来还能这样布局”。比如从仁寿殿到德和园,那种从政务到娱乐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园林中的叠山理水,看似随意,实则处处暗合风水与美学原理。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搞明白那些假山是如何利用太湖石堆砌出自然山脉的质感的,里面的学问深得很。而且,不同季节来,景色绝对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春天的桃红柳绿固然美,但冬日里雪压琉璃瓦的景象,那种肃穆与静谧,更是让人心神安定,体会到一种深沉的美学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对园林里那些细节的考究程度感到非常惊叹。很多地方需要凑近了,甚至需要借助手机的变焦功能,才能看清那隐藏的精妙之处。比如那些精美的铜器装饰,或者匾额上题字的笔锋转折,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彩绘,颜色虽然历经风霜,但依旧能想象出当年的绚丽夺目。这些东西可不是随便画画就能糊弄过去的,每一条龙、每一朵云,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规制。逛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图书馆查阅更多关于清代皇家园林色彩学和木作工艺的专业书籍,因为肉眼可见的美好背后,是无数工匠的心血和代代相传的技艺。这种知识的渴求,才是最好的旅行纪念品。
评分很不错哦,我很喜欢的!
评分还好吧,是正版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长度在10-500字之间
评分关注很久了,活动购买,不错。
评分书很好,比较通俗,装帧精美,读者还可以
评分包装不错,内容暂不评价
评分一直想买这本书,有活动就下手了
评分还不错,既休闲看,又可作为专业补充。
评分看看 最近买了太多书 该静下心看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