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版)

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士霖 编
图书标签:
  • 钢筋混凝土
  • 结构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混凝土结构
  • 结构设计
  • 建筑材料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18081
版次:3
商品编码:109484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页数:46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版)》系统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各类结构构件的受力(包括弯、剪、扭、压、拉等)性能、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方法及配筋构造;变形及裂缝宽度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及构件计算。全书共分十章,书中有较多的典型实例,每章开始有导读,每章末均有复习思考题及代表性习题。《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版)》根据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等有关设计规范编写。通过本书的学习,要求能够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在理论指导下运用有关设计规范正确地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本书主要对象为高等院校土木建筑工程类专业本科学生;对大专、夜大和函授等学生,在按不同要求对本书内容取舍后也同样适用,本书亦可供土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及科学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发展
1.3 课程的内容、任务和特点

第2章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2.1 钢筋
2.2 混凝土的强度
2.3 混凝土的变形
2.4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2.5 钢筋的锚固和搭接

第3章 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1 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基本概念
3.2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3.3 极限状态设计实用表达式

第4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4.1 试验研究
4.2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原理
4.3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与构造要求
4.4 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4.5 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第5章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5.1 无腹筋梁斜截面的受剪性能
5.2 有腹筋梁斜截面的受剪性能
5.3 斜截面破坏的主要形态
5.4 影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5.5 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5.6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位置和计算步骤
5.7 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措施
5.8 连续梁的受剪性能及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5.9 钢筋的构造要求
5.10 偏心受力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第6章 受扭构件扭曲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6.1 纯扭构件的受力性能
6.2 纯扭构件开裂扭矩的计算
6.3 纯扭构件承栽力的计算
6.4 剪扭构件承载力的计算
6.5 弯扭构件承载力的计算
6.6 弯剪扭构件承载力的计算
6.7 压、弯、剪、扭构件承载力的计算
6.8 受扭钢筋的构造要求

第7章 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7.1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7.2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7.3 工字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7.4 沿截面腹部均匀配置纵向钢筋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7.5 双向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7.6 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第8章 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8.1 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8.2 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
9.1 变形控制的目的和要求
9.2 受弯构件变形的验算
9.3 裂缝控制的目的和等级
9.4 裂缝宽度的验算
9.5 非荷载引起的裂缝
9.6 结构舒适度的控制要求

第10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计算
10.1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10.2 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10.3 预应力混凝土材料
10.4 张拉控制应力和预应力损失
10.5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应力分析
10.6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计算
10.7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应力分析
10.8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计算
10.9 预应力引起的等效荷载与荷载平衡法
10.10 部分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10.11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附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版):一本严谨的工程技术指南 《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版)》是一部系统阐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的重要著作。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其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各个方面,力求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并紧密结合我国现行的设计规范和工程实践。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 在理论基础方面,本书深入剖析了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徐变、收缩等特性,以及钢筋的强度、塑性、弹性模量等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受力状态下的工作机理,如受弯、受剪、受扭、受压等。书中对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理解构件的破坏机理和承载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专门辟出章节介绍结构动力学基础,为抗震设计和动力响应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在计算方法方面,本书重点介绍了基于极限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理念。对于各种构件(如梁、柱、板、墙、基础等),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讲解。书中不仅涵盖了经典的截面承载力计算,还深入探讨了裂缝控制、变形计算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方法,强调了设计中安全性和适用性的统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现有设计规范(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基础上,对某些规范条文的推导过程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规范。同时,书中也引入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计算方法,例如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加固技术等,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在构造要求方面,本书极为重视细节的规范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对于钢筋的配置、连接、锚固,混凝土的浇筑、养护,模板的安装、拆除等关键环节,均给出了明确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各种构件的配筋构造、节点处理方式,以及在不同工程条件下的施工要点。例如,在梁、板的配筋设计中,详细说明了主筋、架立筋、分布筋的布置原则;在柱的设计中,则强调了箍筋的间距、加密区设置等;在基础设计中,对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等不同类型的基础,分别给出了详细的配筋和构造要求。这些构造措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本书在此方面力求做到详尽无遗,旨在帮助读者避免常见的设计和施工错误。 本书的特色与亮点: 紧扣国家标准,内容权威可靠: 本书严格遵循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及相关标准,确保了其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规范中的关键条文,本书会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应用。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书中不仅讲解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更注重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通过大量的典型工程算例,直观地展示了设计思路和计算过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设计技巧,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本书的章节划分合理,内容组织有序,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构件的设计,再到特殊结构和抗震设计,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每章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书中配有大量的示意图、结构图、配筋图和表格,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种构件的构造和受力特点,大大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和可读性。这对于理解抽象的力学概念和复杂的结构构造尤为重要。 关注细节,注重工程质量: 除了核心的设计计算,本书还对钢筋连接、混凝土施工、模板工程等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构造措施对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内容更新,与时俱进: 作为第三版,本书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纳入了近年来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领域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例如对高性能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以及新型加固技术的介绍等,确保了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本书内容概览: 第一篇 绪论与材料性能: 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徐变收缩等特性。 第二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阐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模型、构件设计方法(极限承载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以及基本承载能力计算理论。 第三篇 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详细介绍各类常用构件的设计,包括受弯构件(梁、板)、受压构件(柱)、受弯加受压构件、受拉构件、以及受剪、受扭构件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 第四篇 结构整体分析与设计: 探讨结构整体的力学分析方法,以及整体结构(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原则。 第五篇 特殊结构与工程实践: 涵盖了基础结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特殊结构的设计要点,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耐久性设计等内容。 第六篇 抗震设计: 深入讲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设计原理,包括抗震概念、抗震构件设计、以及抗震构造措施等。 附录: 提供相关的设计规范条文、常用设计图表、计算参数等辅助信息。 目标读者: 本书主要面向以下读者群体: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包括设计院的工程师、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等,本书将是他们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和审图的重要参考。 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结构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 本书是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的重要教材或参考书,有助于他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未来的工程实践做好准备。 科研人员和研究生: 为进一步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设计方法和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版)》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引领读者深入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奥秘的知识宝库。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工程设计挑战,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经济的建筑工程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对工程力学基本原理的阐述深入浅出,即便是初次接触结构设计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概念。书中对材料性能的细致分析,尤其是混凝土与钢筋的相互作用机理,讲解得极其透彻,让人能清晰地理解为什么在实际工程中要那样配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各种受力构件时,不仅仅停留在公式推导上,还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失效案例,这使得理论知识变得非常“接地气”。例如,对于剪力墙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书中不仅展示了复杂的滞回曲线,还配有清晰的截面破坏模式图,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此外,书中对规范条文的引用和解读也相当到位,它似乎在扮演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角色,手把手地教导我们如何将规范要求融入到实际的设计计算中去,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条文数字。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严谨,逻辑链条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结构应用,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读完后感觉对整个混凝土结构设计体系有了一个宏观且扎实的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高阶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对于一个结构设计的新手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详尽的“武功秘籍”,只是里面的招式都需要勤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破坏理论时的那种严谨性,从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出发,层层递进地建立了受压区高度的计算模型,每一步都有理有据。书中对于大偏心、小偏心以及临界偏心的区分和相应的处理方法,讲解得非常清晰,避免了新手在实际计算中容易产生的混淆。更棒的是,作者非常注重对设计方法的演变历史的介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现在采用这种设计方法,而不是另一种,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设计背后的哲学思想。例如,与旧规范的对比分析,能让人清晰地看到结构设计理念是如何随着对材料认识的加深而迭代进步的。这本书的插图质量非常高,无论是构件的受力图、配筋图还是施工节点图,都绘制得极为规范和准确,这对于理解三维空间中的受力状态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计算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结构思维养成的指南。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本厚重的专业书籍时,内心是充满敬畏的。它对高层建筑中复杂结构体系的分析,特别是针对剪力墙-框架结构在扭转和侧向刚度不均情况下的处理,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平。书中引入了一些先进的分析方法,例如Pushover分析在评估既有结构抗震性能时的应用,这明显超出了普通本科教材的范畴,更偏向于研究生级别的深度。然而,正是这种深度,使得这本书在面对实际工程中那些“不规范”的挑战时,显得游刃有余。例如,在处理复杂的节点域抗剪强度验算时,书中提供的经验公式和修正系数的来源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这让使用者心里有底,知道自己的设计选择是基于何种可靠的理论基础。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使用主流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和分析的读者而言,书中手动计算的冗余度稍显偏高,很多计算步骤在软件中可以一键完成。不过,若没有这种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如何能准确判断软件输出结果的合理性呢?所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知其所以然”。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像是在和一位资深老工程师进行一次长期的、深入的学术对话。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结构可靠度理论在混凝土设计中的渗透。书中对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的选择逻辑,不是简单地给出数值,而是详细阐述了概率论和统计学在确定这些安全裕度背后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安全”这个概念的理解层次。它让我明白,结构设计从来都不是一个确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不确定性中追求可接受风险的过程。此外,书中关于耐久性设计的篇幅也令人满意,对钢筋锈蚀、碱骨料反应等长期性能问题的预防措施,讲解得细致入微,这在很多侧重于强度和刚度的教材中常常被一带而过。对于从事基础设施和海洋工程等高要求环境结构设计的专业人士来说,这部分内容极其宝贵。这本书的排版虽然传统,但字体清晰,图表规范,阅读体验稳定可靠,是一本值得常置手边的参考书,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复杂构件的极限状态验算时,它的理论深度能提供最坚实的后盾。

评分

我花了好几周时间啃完了这本号称“经典”的教材,说实话,内容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那几个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对于应力松弛、锚固损失等预应力设计中的关键难题,处理得一丝不苟,细节之处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书中对各种后张预应力体系的施工控制要点和质量检验标准也有详尽的描述,这对于从事现场技术管理的人员来说,价值连城。但同时,我也必须指出,对于习惯于快速获取结论的工程师来说,前期的理论铺垫可能会显得有些冗长和繁琐。比如,为了推导出某个简单的应力公式,可能需要跨越好几页的数学推演,这在追求效率的现代工作中,多少有点让人望而却步。不过,瑕不掩瑜,一旦你沉下心来跟上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这些推导过程恰恰是理解构件深层力学行为的关键钥匙。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耐心“磨”的工具书,它不是那种翻一翻就能找到答案的速查手册,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去理解其内在逻辑的深度著作。

评分

教材之一还可以

评分

还没有看,感觉不错。。。

评分

教材,按最新规范编写的。就是里面小细节有不少错误

评分

9.5新

评分

[ZZ]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sm]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SM],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 书的内容直得一读[BJTJ],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NRJJ],内容也很丰富。[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 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 [SM],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BJTJ],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NRJJ]希望下次还呢继续购买这里的书籍,这里的书籍很好,非常的不错,。给我带来了不错的现实享受。希望下次还呢继续购买这里的书籍,这里的书籍很好,非常的不错,。给我带来了不错的现实享受。

评分

根据新规范编写 很好 可以当做规范使用手册来看

评分

评分

教材之一还可以

评分

书很新,没什么褶皱,是正版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