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林著的《破产法--程序理念与制度结构解析 》共分导论和九章,从破产程序结构、债权申报与调 查、管理人中心主义、债权人自治、破产程序中的财 产、破产程序中的权利、重整程序、和解程序、破产 清算程序等方面,系统全面研究了破产法的现状和发 展趋势。本书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系列。
导论
**节 破产法的理念与制度
一 破产和破产观念
二 破产观念的发展
三 破产程序的特征
四 破产程序的性质
五 破产法的内容与结构
六 破产法的性质
七 破产法的渊源
八 破产立法主义
第二节 破产法的功能定位演变
第三节 我国破产法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变革中的破产法
一 破产程序的制度重构与理念的实践适应性
二 重整程序中的利益平衡机制
三 关联企业破产的相关问题
四 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具体规范设计
五 以重整程序制度为核心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
**章 破产程序的结构
**节 破产程序的结构模式
第二节 破产程序的适用对象
一 基本原理:民事主体的破产能力
二 破产法对自然人的适用
三 破产法对法人的适用
四 我国破产法对合伙企业的适用
第三节 破产原因
一 破产原因
二 破产原因的立法例
三 不能清偿债务
四 不能清偿债务的构成要素
五 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
六 合伙企业的破产原因
第四节 破产申请主义
一 破产程序与破产申请
二 债务人为破产申请人
三 债权人为破产申请人
四 破产申请的提出
第五节 破产程序的开始
一 破产申请的审查
二 非自愿破产申请的异议
三 破产申请的受理
四 破产程序开始的效力
五 破产程序的地域效力
第六节 破产程序的转换
一 破产清算向重整程序的转换
二 破产清算与和解程序的相互转换
三 和解程序与重整程序的相互转换
四 重整程序向破产清算的转换
第二章 债权申报与调查
**节 债权申报的程序价值
一 债权申报的意义
二 债权申报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债权申报期限
一 债权申报期限的立法例
二 法院酌定债权申报期限
……
第三章 管理人中心主义
第四章 债权人自治
第五章 破产程序中的财产
第六章 破产程序中的权利
第七章 重整程序
第八章 和解程序
第九章 破产清算程序
参考文献
这本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切入点,为我打开了对破产法的新视野。我原本以为,破产法无非是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其资产如何被分割、分配给债权人的法律条文集合。然而,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程序理念”这一深邃的维度。这意味着,他不仅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达成结果的过程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和逻辑。这种关注,让我开始思考,破产程序的设置,是否是为了在经济崩溃的极端情境下,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利,乃至促进经济的健康循环? 比如,当一个企业走向破产,是应该快速清算,让债权人尽快拿回残余资产,还是应该经过一系列重组程序,试图让企业“起死回生”?这背后就涉及程序理念的不同取向。快速清算可能更符合效率原则,但可能牺牲了潜在的价值和就业岗位;而重组则更强调挽救价值和社会责任,但程序可能冗长复杂,增加了不确定性。作者通过对这些程序理念的深入剖析,让我意识到,法律条文并非冰冷的规则,而是承载着特定社会价值的理念集合。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破产法,其程序理念的侧重点也可能截然不同,这反映了它们在价值排序上的差异。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让我觉得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认真研读的学术专著。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严谨与逻辑,以及对每一个细节的深入挖掘,都让我对破产法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他并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而是用一种扎实、准确的法学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和制度运作娓娓道来。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破产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破产法,如何去理解其背后的理念和逻辑。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将破产视为一种消极的法律程序,而是能够从更宏观的社会和经济视角去审视它,理解它在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种提升了的认知能力,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的系列下,本身就预示着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即便如此,作者在破产法研究上所展现出的原创性和批判性思考,仍然让我感到惊喜。他并非照搬照抄国外的破产法理论,而是立足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现实,对破产法进行了深入的本土化研究。 尤其是在“程序理念”和“制度结构”的解析上,作者展现了极强的思辨能力。他质疑了许多现有的法律解释,提出了新的视角。比如,他可能会对某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法律原则提出挑战,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这种挑战性的研究,恰恰是推动法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法律问题时,能够保持逻辑的清晰和论证的严谨,即便是在讨论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时,也能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评分我一直觉得,法律研究应该摆脱纯粹的文本解读,回归到社会现实的土壤中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制度结构”这一概念引入破产法的分析框架,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更立体的破产法图景。在我看来,制度结构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是一种权力分配、利益博弈、社会规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作者在分析制度结构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制度设计背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例如,法院在破产案件中的角色,是仅仅作为仲裁者,还是需要积极介入,引导程序走向?债权人委员会的权力有多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如何保障?这些看似枝节的问题,其实都关乎破产制度整体的运行效率和公平性。通过对这些制度结构的细致梳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齿轮组,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失灵,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这种宏观视角,让我对破产法的理解,从一个具体的案件,上升到一个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洞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法学社会学”这个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往我接触的法律书籍,大多集中在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法律逻辑的推理,而这本书则巧妙地将社会学的方法论融入到对破产法的研究之中,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非简单地将破产法视为一套独立存在的规则体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 他关注的不仅仅是法律本身,更是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以及它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例如,在分析破产程序的执行过程中,作者会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如债权人、债务人、员工、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这些博弈如何影响程序的走向。他还可能触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因素,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破产法的理念和制度设计。这种“在地化”的研究视角,让我觉得破产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