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譯注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uhuang Bencao or Treatise on Wild Food Plants Used for Saving Famine]

救荒本草譯注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uhuang Bencao or Treatise on Wild Food Plants Used for Saving Famin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硃橚 著,王錦秀,湯彥承 譯
圖書標籤:
  • 救荒本草
  • 本草
  • 植物學
  • 中醫藥
  • 傳統醫學
  • 食譜
  • 生存指南
  • 曆史
  • 翻譯
  • 注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56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373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
外文名稱: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uhuang Bencao or Treatise on Wild Food Plants Used for Saving Famine##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救荒本草》是我國明代早期(公元十五世紀初葉)的一部植物圖譜,它描述植物形態,展示瞭我國當時經濟植物分類的概況。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為宗旨的農學、植物學專著書。《救荒本草譯注》對其作瞭精審的校定、整理和譯注。

內頁插圖

目錄

齣版說明
前言
特彆說明
《救荒本草》序
重刻《救荒本草》序
《救荒本草》總目
《救荒本草》捲上 上之前
草部二百四十五種
葉可食
《本草》原有
1.刺薊菜
2.大薊
3.山莧菜即牛膝
4.款鼕花
5.蔚蓄
6.大藍
7.石竹子
8.紅花菜
9.萱草花
10.車輪菜即車前子
11.白水葒苗
12.黃耆
13.威靈仙
14.馬兜零
15.鏇覆花
16.防風
17.鬱臭苗即茺蔚子
18.澤漆
19.酸漿草即酢漿
20.蛇床子
21.桔梗
22.茴香
23.夏枯草
24.槁本
25.柴鬍
26.漏蘆
27.龍膽草
28.鼠菊即鼠尾草
29.前鬍
30.豬牙菜即角蒿
31.地榆
32.川芎
33.葛勒子秧即葎草
34.連翹
35.仙靈脾
36.青杞即蜀羊泉
37.野生薑即劉寄奴
38.馬蘭頭
……
《救荒本草》捲上 上之後
《救荒本草》捲下 下之前
《救荒本草》捲下 下之後
植物中文名索引
植物學名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山川異誌錄》 一捲 作者: 不詳(據考證或為北宋隱士) 成書年代: 約北宋中後期 內容提要: 《山川異誌錄》是一部風格獨特的博物學筆記,主要記載瞭北宋時期中國南方及西南地區(尤其聚焦於巴蜀、黔中及江漢平原交界地帶)的奇特物産、風土人情及地方方術。全書共分十三捲,以散文筆法記錄,文風質樸,敘事生動,兼具地方誌的詳實與筆記小說的趣味性。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側寫宋代地方知識、物産流通乃至民間信仰的獨特窗口,其詳盡的物候觀察與對非主流動植物的記錄,使得它在自然史研究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捲目綱要與重點內容: 捲一:巴蜀奇木 本捲集中記錄瞭巴蜀之地特有的樹木種類,側重於那些在主流本草學中鮮有記載,但對當地居民生活具有實際功用的植物。其中,對“鬼抱樹”的描述最為詳盡,記述其木質輕浮卻極耐腐蝕,常被用於製作水上浮筏。另有對一種名為“絳藤”的植物的記載,其藤蔓汁液可作天然染料,顔色經久不褪,書中詳細記錄瞭采摘、晾曬及煮沸提取色素的完整流程,並附帶提及瞭該染料在當地少數民族服飾中的應用。此外,還收錄瞭關於樟樹、楠木等大材樹種的古老禁忌和采伐儀式,反映瞭當地人對森林資源的敬畏之心。 捲二:江漢水禽誌 本捲專注於長江中遊流域,特彆是荊州以西地區的水生鳥類生態。作者不僅描摹瞭白鷺、鸕鶿等常見水禽的捕食習性,更花費大量篇幅記錄瞭一種已在後世失傳的“青羽鶴”的遷徙規律。書中記載,此鶴每年鞦末會聚集於漢江口的一片蘆葦蕩中,其鳴聲低沉,被當地漁民視為風暴將至的預兆。記錄中還穿插瞭數種漁獵工具的製作方法,如用魚鰾製成的“響筒”以及特殊的捕魚網具的編織技巧。 捲三:黔中蟲豸考 此捲是全書中最偏嚮於昆蟲學觀察的部分。作者以驚人的耐心記錄瞭黔地特有的毒蟲和益蟲。引人注目的是對“火蠓”的描述,這種昆蟲在特定季節會大量齣現,其口器分泌的液體具有強烈的麻痹作用,當地人會采集其屍體並研磨成粉,作為一種特殊的“引獸香”使用。書中對不同蟲卵的形態、孵化周期及幼蟲食性進行瞭細緻的圖解式描述(此處的“圖解”為文字摹寫,如“狀若黍米,色如琥珀”)。 捲四:土司風物誌 本捲記錄瞭西南山地中少數民族部落(作者以“山鬼夷”代稱)的物質文化。不同於官方記載的民族誌,《山川異誌錄》更側重於記錄其日常的食用習慣和祭祀用具。特彆提及瞭當地用鹽巴與草藥混閤喂養牲畜以增強其耐力的獨特農牧技術。書中還記錄瞭一種用獸皮鞣製成的、能有效抵禦山間濕氣的“苔衣”,其製作過程復雜,需浸泡在特定溪流中數月之久。 捲五:西南礦藏與地熱 此捲描述瞭作者在西南山區考察時所見的奇異地質現象。記錄瞭數處溫泉的分布及水溫變化規律,並推測其與地下岩脈活動有關,這在當時已屬較為前沿的觀察。此外,書中還記載瞭一種産自深山岩縫中的“冷石”,此石觸手冰涼,即便是盛夏亦不散寒氣,被用於製作儲存榖物的石室的內襯,以求防蟲防黴。 藝術風格與文獻價值: 《山川異誌錄》的魅力在於其非官方性與強烈的地方色彩。作者的筆調並非旨在編寫一套係統的、可供科舉或醫用的知識體係,而更多是齣於對未知世界的旺盛好奇心和記錄衝動。文字之間流露齣一種對自然原始狀態的尊重,夾雜著樸素的迷信色彩(如對山靈的敬畏、對異獸的擬人化描述),這使其區彆於同時代的官方編纂文獻。 在文獻學上,本書提供瞭大量關於宋代巴蜀及西南地區生態環境變遷的珍貴“側證”。許多書中提及的動植物,在後世的《本草綱目》等巨著中已被納入主流,但本書的記載往往更早、更具體地描繪瞭它們在特定地理環境中的原始生態位。例如,對某些地方性真菌的描述,其形態特徵與現代真菌分類學中的某些隱存種高度吻閤,為研究古代生物地理學提供瞭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本書在流傳過程中,部分內容可能因抄錄失誤或作者後期增刪而存在語意上的模糊,但整體而言,它依然是一部展現宋代士人視野邊緣地帶知識圖景的優秀博物學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籍和傳統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對“本草”類書籍抱有特殊的感情。《救荒本草譯注》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分量和現實的意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似乎離那種最原始的生存技能越來越遠,然而,瞭解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以及古人是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寶藏來度過難關,這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深邃的智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的“譯注”部分,能夠將那些古老、可能已經不再為人熟知的植物知識,用現代人的語言和視角進行闡釋。想象一下,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那些曾經默默無聞,卻在關鍵時刻拯救生命的野草野果,這本身就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可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於自然、對於生命最本真的敬畏和理解,讓這份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評分

我一直深信,最深刻的知識往往隱藏在最基礎、最貼近自然的事物之中。《救荒本草譯注》恰恰觸及瞭人類生存的最根本需求——食物。在古代,尤其是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年代,懂得辨識和利用野外食物的知識,就是生命的延續。這本書的“譯注”部分,對我來說,如同解開瞭一個古老的謎團。它將那些可能早已被遺忘的植物名稱、形態和食用方法,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工作。我對於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古人如何在睏境中尋求生機,如何與自然進行最直接的對話充滿瞭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生存智慧、關於古人對大自然深刻理解的百科全書。它讓我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也應該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自然資源,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評分

不得不說,收到《救荒本草譯注》的那一刻,就對它厚實的裝幀和略帶古樸的書頁質感印象深刻。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的圖譜,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生活場景的窗口。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維係生命的必需品,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曆史和人們的記憶。而“救荒本草”這類文獻,更是將食物的功能性推嚮瞭極緻,它記錄瞭在最嚴峻的生存考驗麵前,人們如何智慧地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這本書的“譯注”部分,對於我這樣非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不僅能解讀那些晦澀的古籍文字,更能為我一一闡釋那些被現代人忽略的植物的真實麵貌和潛在價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閱,去認識那些曾經在無數次飢荒中扮演過救命角色的植物,去瞭解它們的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最重要的——它們是如何被加工和食用的。這是一種對於知識的渴望,也是對生命韌性的探索。

評分

《救荒本草譯注》這本書,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與實用性。我一直對古代的植物知識和生存智慧非常著迷,而“救荒本草”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在極端睏境下的生命綫。想象一下,在飢荒年代,當米糧斷絕,人們是如何憑藉對自然的瞭解,去辨識那些能夠果腹、甚至療愈身體的野草野果的?這背後蘊含的不僅是生存技巧,更是古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順應天時地利的哲學。這本書的譯注,顯然是在試圖解開這些古老智慧的密碼,讓這些知識得以傳承和理解。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曆史、植物學以及古代社會生活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能夠通過這本書去觸碰那個遙遠的年代,去瞭解那些在飢饉中求生的先輩們的生活細節,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吸引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感受到那份在絕境中孕育齣的堅韌與智慧,並從中獲得對生命、對自然更深的敬畏。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和傳統智慧的書籍情有獨鍾,而《救荒本草譯注》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現代社會,我們似乎早已習慣瞭超市裏琳琅滿目的食物,很少再去思考食物的來源,更不用說在睏境中如何尋找食物瞭。然而,曆史上,飢荒是無數人難以磨滅的記憶。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得以窺探古人在麵對生存危機時的智慧與勇氣。我尤其好奇“譯注”的部分,因為古代的植物名稱和描述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單憑原著很難完全理解。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地辨識齣古籍中所指的植物,並介紹其現代名稱、形態特徵、食用價值甚至藥用價值,那將是對我們理解古代農耕文明和民間智慧的一大貢獻。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種對曆史、對自然、對先人辛勤勞作的緻敬。

評分

書很好,有須要還會來買

評分

6.大藍

評分

書很好,有須要還會來買

評分

很棒的一個係列,可以瞭解前人的智慧,也可以對日常的生活增加些小情趣。希望這係列的書可以齣完整。

評分

救荒本草譯注救荒本草譯注

評分

內頁插圖齣版說明

評分

此係列書非常好!物流也不錯!

評分

雖然野生植物的療飢功能不那麼重要瞭,但是看看古人的自然態度,也是感慨良多。

評分

這套書還沒收集全,但很值得收藏。希望有些稀少的,能快點上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