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译注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uhuang Bencao or Treatise on Wild Food Plants Used for Saving Famine]

救荒本草译注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uhuang Bencao or Treatise on Wild Food Plants Used for Saving Fam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朱橚 著,王锦秀,汤彦承 译
图书标签:
  • 救荒本草
  • 本草
  • 植物学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食谱
  • 生存指南
  • 历史
  • 翻译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56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373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
外文名称: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uhuang Bencao or Treatise on Wild Food Plants Used for Saving Famine##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救荒本草》是我国明代早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的一部植物图谱,它描述植物形态,展示了我国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书。《救荒本草译注》对其作了精审的校定、整理和译注。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特别说明
《救荒本草》序
重刻《救荒本草》序
《救荒本草》总目
《救荒本草》卷上 上之前
草部二百四十五种
叶可食
《本草》原有
1.刺蓟菜
2.大蓟
3.山苋菜即牛膝
4.款冬花
5.蔚蓄
6.大蓝
7.石竹子
8.红花菜
9.萱草花
10.车轮菜即车前子
11.白水荭苗
12.黄耆
13.威灵仙
14.马兜零
15.旋覆花
16.防风
17.郁臭苗即茺蔚子
18.泽漆
19.酸浆草即酢浆
20.蛇床子
21.桔梗
22.茴香
23.夏枯草
24.藁本
25.柴胡
26.漏芦
27.龙胆草
28.鼠菊即鼠尾草
29.前胡
30.猪牙菜即角蒿
31.地榆
32.川芎
33.葛勒子秧即葎草
34.连翘
35.仙灵脾
36.青杞即蜀羊泉
37.野生姜即刘寄奴
38.马兰头
……
《救荒本草》卷上 上之后
《救荒本草》卷下 下之前
《救荒本草》卷下 下之后
植物中文名索引
植物学名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山川异志录》 一卷 作者: 不详(据考证或为北宋隐士) 成书年代: 约北宋中后期 内容提要: 《山川异志录》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博物学笔记,主要记载了北宋时期中国南方及西南地区(尤其聚焦于巴蜀、黔中及江汉平原交界地带)的奇特物产、风土人情及地方方术。全书共分十三卷,以散文笔法记录,文风质朴,叙事生动,兼具地方志的详实与笔记小说的趣味性。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侧写宋代地方知识、物产流通乃至民间信仰的独特窗口,其详尽的物候观察与对非主流动植物的记录,使得它在自然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卷目纲要与重点内容: 卷一:巴蜀奇木 本卷集中记录了巴蜀之地特有的树木种类,侧重于那些在主流本草学中鲜有记载,但对当地居民生活具有实际功用的植物。其中,对“鬼抱树”的描述最为详尽,记述其木质轻浮却极耐腐蚀,常被用于制作水上浮筏。另有对一种名为“绛藤”的植物的记载,其藤蔓汁液可作天然染料,颜色经久不褪,书中详细记录了采摘、晾晒及煮沸提取色素的完整流程,并附带提及了该染料在当地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此外,还收录了关于樟树、楠木等大材树种的古老禁忌和采伐仪式,反映了当地人对森林资源的敬畏之心。 卷二:江汉水禽志 本卷专注于长江中游流域,特别是荆州以西地区的水生鸟类生态。作者不仅描摹了白鹭、鸬鹚等常见水禽的捕食习性,更花费大量篇幅记录了一种已在后世失传的“青羽鹤”的迁徙规律。书中记载,此鹤每年秋末会聚集于汉江口的一片芦苇荡中,其鸣声低沉,被当地渔民视为风暴将至的预兆。记录中还穿插了数种渔猎工具的制作方法,如用鱼鳔制成的“响筒”以及特殊的捕鱼网具的编织技巧。 卷三:黔中虫豸考 此卷是全书中最偏向于昆虫学观察的部分。作者以惊人的耐心记录了黔地特有的毒虫和益虫。引人注目的是对“火蠓”的描述,这种昆虫在特定季节会大量出现,其口器分泌的液体具有强烈的麻痹作用,当地人会采集其尸体并研磨成粉,作为一种特殊的“引兽香”使用。书中对不同虫卵的形态、孵化周期及幼虫食性进行了细致的图解式描述(此处的“图解”为文字摹写,如“状若黍米,色如琥珀”)。 卷四:土司风物志 本卷记录了西南山地中少数民族部落(作者以“山鬼夷”代称)的物质文化。不同于官方记载的民族志,《山川异志录》更侧重于记录其日常的食用习惯和祭祀用具。特别提及了当地用盐巴与草药混合喂养牲畜以增强其耐力的独特农牧技术。书中还记录了一种用兽皮鞣制成的、能有效抵御山间湿气的“苔衣”,其制作过程复杂,需浸泡在特定溪流中数月之久。 卷五:西南矿藏与地热 此卷描述了作者在西南山区考察时所见的奇异地质现象。记录了数处温泉的分布及水温变化规律,并推测其与地下岩脉活动有关,这在当时已属较为前沿的观察。此外,书中还记载了一种产自深山岩缝中的“冷石”,此石触手冰凉,即便是盛夏亦不散寒气,被用于制作储存谷物的石室的内衬,以求防虫防霉。 艺术风格与文献价值: 《山川异志录》的魅力在于其非官方性与强烈的地方色彩。作者的笔调并非旨在编写一套系统的、可供科举或医用的知识体系,而更多是出于对未知世界的旺盛好奇心和记录冲动。文字之间流露出一种对自然原始状态的尊重,夹杂着朴素的迷信色彩(如对山灵的敬畏、对异兽的拟人化描述),这使其区别于同时代的官方编纂文献。 在文献学上,本书提供了大量关于宋代巴蜀及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珍贵“侧证”。许多书中提及的动植物,在后世的《本草纲目》等巨著中已被纳入主流,但本书的记载往往更早、更具体地描绘了它们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原始生态位。例如,对某些地方性真菌的描述,其形态特征与现代真菌分类学中的某些隐存种高度吻合,为研究古代生物地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在流传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因抄录失误或作者后期增删而存在语意上的模糊,但整体而言,它依然是一部展现宋代士人视野边缘地带知识图景的优秀博物学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深信,最深刻的知识往往隐藏在最基础、最贴近自然的事物之中。《救荒本草译注》恰恰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最根本需求——食物。在古代,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懂得辨识和利用野外食物的知识,就是生命的延续。这本书的“译注”部分,对我来说,如同解开了一个古老的谜团。它将那些可能早已被遗忘的植物名称、形态和食用方法,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我对于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古人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生机,如何与自然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存智慧、关于古人对大自然深刻理解的百科全书。它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自然资源,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传统智慧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救荒本草译注》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物,很少再去思考食物的来源,更不用说在困境中如何寻找食物了。然而,历史上,饥荒是无数人难以磨灭的记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人在面对生存危机时的智慧与勇气。我尤其好奇“译注”的部分,因为古代的植物名称和描述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单凭原著很难完全理解。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辨识出古籍中所指的植物,并介绍其现代名称、形态特征、食用价值甚至药用价值,那将是对我们理解古代农耕文明和民间智慧的一大贡献。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种对历史、对自然、对先人辛勤劳作的致敬。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籍和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本草”类书籍抱有特殊的感情。《救荒本草译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分量和现实的意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似乎离那种最原始的生存技能越来越远,然而,了解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以及古人是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宝藏来度过难关,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邃的智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译注”部分,能够将那些古老、可能已经不再为人熟知的植物知识,用现代人的语言和视角进行阐释。想象一下,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曾经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的野草野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可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对于生命最本真的敬畏和理解,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

不得不说,收到《救荒本草译注》的那一刻,就对它厚实的装帧和略带古朴的书页质感印象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图谱,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生活场景的窗口。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品,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历史和人们的记忆。而“救荒本草”这类文献,更是将食物的功能性推向了极致,它记录了在最严峻的生存考验面前,人们如何智慧地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这本书的“译注”部分,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不仅能解读那些晦涩的古籍文字,更能为我一一阐释那些被现代人忽略的植物的真实面貌和潜在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去认识那些曾经在无数次饥荒中扮演过救命角色的植物,去了解它们的形态、生长环境,以及最重要的——它们是如何被加工和食用的。这是一种对于知识的渴望,也是对生命韧性的探索。

评分

《救荒本草译注》这本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与实用性。我一直对古代的植物知识和生存智慧非常着迷,而“救荒本草”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命线。想象一下,在饥荒年代,当米粮断绝,人们是如何凭借对自然的了解,去辨识那些能够果腹、甚至疗愈身体的野草野果的?这背后蕴含的不仅是生存技巧,更是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天时地利的哲学。这本书的译注,显然是在试图解开这些古老智慧的密码,让这些知识得以传承和理解。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植物学以及古代社会生活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能够通过这本书去触碰那个遥远的年代,去了解那些在饥馑中求生的先辈们的生活细节,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吸引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在绝境中孕育出的坚韧与智慧,并从中获得对生命、对自然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套中国科技著作译注丛书很值得读。

评分

5.蔚蓄

评分

好书好价钱,京东活动时买的。价格好给力。感谢京东。

评分

救荒本草译注救荒本草译注

评分

内容很好,活动期间买很划算啊

评分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文入学者、一代学术宗师纪昀晚年撰写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全书共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该书的写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直到嘉庆三年(1798)年全部完成,前后延续的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根据纪昀的系年推算,当在他六十六岁到七十五岁之间。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明朝的这位王爷真是用心良苦,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可谓仁德矣

评分

书好好看看书籍的确是的我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