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 [Discovering Birds:The Emergence of Ornithology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1760-1850]

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 [Discovering Birds:The Emergence of Ornithology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1760-185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保羅·勞倫斯·法伯 著,劉星 譯
圖書標籤:
  • 鳥類學
  • 鳥類研究
  • 科學史
  • 博物學
  • 18世紀
  • 19世紀
  • 曆史
  • 自然科學
  • 學術史
  • 科學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31294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5617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Discovering Birds:The Emergence of Ornithology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1760-1850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是俄勒岡州立大學科學史教授法伯的博物學史經典著作。通過分析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鳥類學這一科學學科的誕生過程,作者闡述瞭博物學如何在那段時期分裂為多個獨立的、專業的分支學科。
  相較於其他鳥類學史著作,《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跨越瞭科學內史和外史的鴻溝,揭示瞭許多令人驚嘆的曆史細節。

作者簡介

  保羅·勞倫斯·法伯(Paul Lawrence Farber,1944-),美國科學史傢,博物學史研究的先行者。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博士。自1974年起任職於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科學史係,專注於生物科學史和進化論的研究。2010年當選為美國科學史學會主席。除本書外,還齣版有《發現自然的秩序:從林奈到威爾遜的博物學傳統》(已由楊莎譯齣,即將由商務印書館齣版)和《進化倫理學的誘惑》等著作。
  
  劉星,四川仁壽人,北京大學哲學係在讀博士研究生。2004年到2008年就讀於四川大學環境科學專業。2008年到2011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專業。2013年至今師從劉華傑教授攻讀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方嚮為博物學史。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1章 18世紀的鳥類知識
第2章 布裏鬆和布豐:鳥類學(1760-1780)
第3章 新數據(1780-1830)
第4章 新數據的集中地:收藏(1786-1830)
第5章 鳥類學齣版物(1780-1800)
第6章 關注分類:鳥類學(1800-1820)
第7章 一門學科的誕生:鳥類學(1820-1850)
第8章 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鳥類學的誕生意義
注釋
索引
譯後記

前言/序言


探尋自然科學的脈絡:科學史視野下的博物學變遷 書名: 《自然之鏡:從林奈到拉馬剋——歐洲博物學思想的範式轉型(1700-1830)》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八世紀早期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歐洲博物學領域所經曆的深刻且復雜的知識結構重塑過程。這一時期,被視為現代科學範式確立的前夜,博物學研究在方法論、分類理論以及哲學基礎層麵,正經曆著一場由啓濛理性主義驅動的劇烈動蕩與最終的整閤。 第一部分:林奈體係的巔峰與局限 本書首先聚焦於卡爾·林奈及其所創立的、統治瞭數十年博物學界的“二名法”分類體係。我們詳細考察瞭《自然係統》(Systema Naturae)在不同版本中的演變,闡釋瞭林奈如何將混亂的物種命名法規範化,並建立起一個具有強大組織能力的階梯式(Scala Naturae)等級結構。通過分析當時主要學者對林奈分類法的接受程度與地方性變異(如在殖民地物種發現激增後的調整),本書揭示瞭其體係在描述性、實用性上的巨大成功,同時也深入探討瞭其在解釋物種起源、變異機製以及“自然神學”基礎上的內在哲學局限性。特彆地,我們檢視瞭林奈學派內部,圍繞“物種不變論”與“雜交理論”所展開的初期爭論。 第二部分:旅行與觀察的黃金時代 十八世紀中後期,歐洲的探險活動空前高漲,大量來自新大陸、熱帶地區的動植物標本湧入歐洲各大自然曆史博物館與私人收藏。本書詳盡地描繪瞭這一“大發現”時代對博物學研究的實質性衝擊。我們不僅關注瞭宏大的探險敘事,更著重分析瞭隨隊自然曆史學傢(如布申貝格、福爾斯剋)所采用的田野記錄方法、標本處理技術以及跨學科閤作模式(如植物學、地理學與人類學的初步交織)。通過對這些檔案記錄、私人信件和旅行日誌的細緻梳理,本書展示瞭傳統歐洲中心主義的觀察視角是如何逐漸被全球化的生物多樣性事實所挑戰和修正的。 第三部分:解剖學、生理學與比較研究的興起 在分子生物學尚未齣現之時,動物形態學和比較解剖學是理解生命奧秘的核心工具。本書深入探討瞭布法龍(Buffon)的自然史思想如何為後來的功能性思考鋪平道路。我們詳細分析瞭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的成就,尤其是在比較解剖學領域,他如何通過對骨骼結構的精確定位與功能推斷,構建起一個嚴格的“結構決定功能”的分析框架。本書認為,居維葉的工作標誌著博物學開始擺脫單純的“清單式”描述,轉嚮對生命“組織原則”的係統性探究。我們探討瞭“同源器官”概念的初步萌芽,以及在這一階段,生命體內部結構邏輯如何開始挑戰僵硬的固定物種觀。 第四部分:自然哲學嚮新哲學形態的過渡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眼於思想史的轉摺點。林奈的秩序觀(Order)建立在神創的和諧之上,而十八世紀晚期,新的“演化論”思想的種子開始悄然播種。我們詳細考察瞭拉馬剋(Jean-Baptiste Lamarck)早期的細菌學研究、植物分類實踐,並最終聚焦於他最具爭議的《動物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本書並非簡單地重述拉馬剋的“用進廢退”理論,而是將其置於當時法國革命後對社會結構、進步理念的廣泛討論之中。拉馬剋的體係如何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動態的、而非靜態的生命進步鏈條,以及這套理論在當時的科學共同體中引發的激烈抵製與後續的地下傳播。我們對比瞭拉馬剋與居維葉在“變化性”問題上的根本分歧,揭示瞭現代進化論思想從何種哲學土壤中艱難破土而齣。 結論:從描述到解釋的飛躍 《自然之鏡》總結道,1700年至1830年間,歐洲博物學完成瞭一次關鍵的身份重塑:它從一個以歸類、命名和神學論證為核心的學科(自然神學和百科全書式記錄),逐步轉型為一個以內在因果關係(功能、結構、適應性)為驅動的解釋性科學(現代生物學的前身)。這次轉型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研究範式的根本性轉移,為達爾文時代的大爆發奠定瞭不可或缺的理論和實證基礎。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精細入微的鏡頭,觀察科學理性如何在自然界這個最復雜的對象上自我完善和革新。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被《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這本書所吸引,是因為我對那個充滿變革的啓濛時代特彆著迷。1760年到1850年,這不僅是科學探索的黃金時期,也是人類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將鳥類學作為一個切入點,來審視那個時代的科學發展,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視角。我很好奇,在這個過程中,哲學、藝術、文學等領域是否對鳥類學的研究産生瞭影響,反之亦然。例如,浪漫主義的興起是否讓人們對自然産生更深厚的情感,從而促進瞭對鳥類的關注?或者,早期的自然哲學思想是如何引導學者們進行科學分類和理論構建的?書中提到的“科學學科的誕生”,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引人入勝的過程,它意味著不再是零散的觀察和民間傳說,而是有瞭係統的方法、學術的交流、以及專業的研究者群體。我非常想瞭解,當時有哪些著名的學術機構或社團在推動鳥類學的發展?當時的科學齣版物,例如期刊和書籍,是如何傳播知識的?以及,那些偉大的博物學傢們,他們是如何將自己的熱情轉化為科學貢獻的?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鳥類學的曆史,更是在描繪一幅宏大的科學思想發展圖景。

評分

看到《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這本書名,我立刻被那個時代科學探索的浪漫氣息所吸引。1760到1850年,這一個世紀的時間,在我看來,是人類認識自然界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我一直對那個時期,知識是如何被發現、被整理、被傳播充滿瞭興趣。這本書,從鳥類學這個獨特的視角切入,讓我看到瞭一個學科如何從零散的觀察和民間傳說中,逐漸生長齣科學的根基。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述,那個時代的學者們是如何進行野外考察的?他們是如何剋服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睏難,去記錄和研究那些生活在遙遠地方的鳥類?我特彆想瞭解,在那段時期,有哪些突破性的發現,是如何改變人們對鳥類的認知?比如,對遷徙現象的科學解釋,對鳥類分類體係的建立,或者是對鳥類解剖學的深入研究。書名中的“誕生”,暗示著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我希望書中能細緻地描繪齣這個過程中的關鍵人物、重要事件以及理論演變。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鳥類的讀物,更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科學精神在那個時代的萌芽與成長。

評分

《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這個書名,立即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科學探索和知識普及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奠基之作”的書籍情有獨鍾,它們往往承載著改變時代的力量。1760年至1850年,這個時間跨度涵蓋瞭歐洲啓濛運動的後期以及工業革命的初期,可以說是一個科學思想和技術革新蓬勃發展的時期。我非常想知道,在這個過程中,鳥類學是如何從一個邊緣的興趣愛好,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擁有嚴謹研究方法和理論體係的科學學科的。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當時有哪些關鍵的人物,比如那些偉大的博物學傢、探險傢、或者分類學傢,他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瞭鳥類學的發展?我很好奇,那個時代的科學研究環境是怎樣的?是否存在著學術機構的雛形?學者們之間的交流方式又是什麼樣的?是通過書信、沙龍,還是早期的學術會議?而且,關於“誕生”這個詞,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那個時期,有哪些重要的理論突破、研究方法創新、以及標誌性的科學發現,使得鳥類學能夠被確立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鳥類,更是一次對科學發展史的迴溯。

評分

這本《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對那個時代人類如何開始係統性地研究鳥類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鳥類是自然界中最迷人的生物之一,它們輕盈的姿態,多樣的鳴叫,以及那仿佛與生俱來的遷徙本能,總能引發我無限的遐想。翻開這本書,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關於鳥類本身的信息,更希望能深入瞭解那個時期,科學思維是如何萌芽,如何從零散的觀察和傳說中,逐漸發展齣一套嚴謹的學科體係。我尤其好奇,當時的學者們是如何剋服技術上的限製,例如沒有先進的攝影設備,沒有全球性的通訊網絡,是如何進行野外考察、收集樣本、進行解剖和分類的。我想象著那些在偏遠地區跋涉的探險傢,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羽毛紋理的博物學傢,以及他們之間是如何通過書信往來,分享彼此的發現和見解的。這段跨越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在我看來,是知識積纍和科學方法論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很想知道,在這其中,有哪些重要的轉摺點,有哪些裏程碑式的發現,以及哪些傑齣的科學傢,用他們的智慧和毅力,為我們今天所知的鳥類學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期待能夠在這個故事中,感受到那種探索未知、挑戰權威的科學精神,並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

讀到《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許多關於早期博物學的經典故事。我一直覺得,那個時代的科學研究充滿瞭浪漫主義色彩,盡管條件艱苦,但科學傢們往往懷揣著純粹的好奇心和對自然的無限熱愛。這本書所聚焦的1760-1850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曆史時期。那是一個地理大發現的餘韻仍在,同時科學革命的火種也正在熊熊燃燒的年代。我迫切地想知道,當時的學者們是如何進行野外考察的?他們的足跡是否遍及瞭當時已知的世界?為瞭研究鳥類,他們會采取哪些方法?采集標本、繪製插圖、記錄鳴叫,這些在今天看來是基本的操作,在那個時代又會麵臨怎樣的睏難?書名中的“鳥類學的誕生”,讓我對學科的形成過程充滿瞭興趣。我想象著,是否有一些偉大的著作,如林奈的《自然係統》,對這個領域的早期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關鍵的分類體係的建立,或者對鳥類行為、生理、遷徙等方麵的早期研究?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那個充滿探索精神的時代,感受科學從懵懂走嚮成熟的魅力,並從中體會到人類對自然世界求知欲的強大力量。

評分

居然是精裝本

評分

納博科夫的蝴蝶。。。

評分

講述花的結構、花的故事,趣味盎然的科普書

評分

是很好,非常好

評分

京東活動購買的書籍,非常喜歡,比書店優惠不少.

評分

一本博物學的入門書!

評分

居然是精裝本

評分

對文學大師科學著作的評介,很有趣。

評分

性價比高,京東配送一流,衝著方便選京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