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只可外观,不得其入”,是历史建筑爱好者最头疼的问题,在外滩,更是如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帮助下,她敲开了书中几乎所有建筑的大门,从而深入地探访和体味外滩建筑内、外部特色。
读者携带这本材质轻巧、颜色绚烂的中英双语口袋书,可以轻松愉悦地边走边看。全书图文并茂地详述了30幢外滩建筑的来龙去脉和人文轶事,每一栋建筑还附有最实用的游览贴士。此外,色彩鲜明的外滩建筑地图、线条简约的外滩建筑年表折页图,以及流畅地道的英文写作也是该书的几大看点。
内容简介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属于“城市行走书系”,是一本讲述上海外滩建筑的图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作者以“故事化”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上海中山东一路的26栋建筑以及信号塔、外白渡桥、百老汇大厦等城市标识。
作者简介
乔争月,女,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委员,《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传记、《绿房子》。
张雪飞,男,法国PBA国际设计有限公司-香港瑟碧艾环境景观建筑有限公司南京代表处设计总监。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外滩拼图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
外滩信号塔:第一个音符
外滩1号:百万美金天际线的起点
外滩2号:英伦风情的大班俱乐部
外滩3号:公和洋行闪亮登场
外滩5号:开启黄金时代
外滩6号:通商银行的哥特式摇篮
外滩7号:巴洛克穹顶下的电报大楼
外滩9号:红与灰
外滩12号:外滩的橄榄叶
外滩13号:外滩钟楼之巅
外滩14号:最年轻的老大楼
外滩15号:先锋的古典之作
外滩16号:外滩的“希腊神庙”
外滩17号:大力神托举的报业大楼
外滩18号:菲利普的方案
外滩19号:外滩的“王宫”
外滩20号:摩登的“老贵族”
外滩23号:外滩的斗拱
外滩24号:邬达克的外滩工作室
外滩26号:保险大楼与外滩风景
外滩27号:“洋行之王”的上海总部
外滩28号:平凡的惊艳
外滩29号:追逐“华尔街”的法国银行
外滩33号1号楼:英领馆的广玉兰
外滩33号2号楼:滨水小楼的迷离身世
外白渡桥:这是一座长青桥
上海大厦:看见整个外滩的露台
浦江饭店:木香萦绕的老饭店
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
反复开关的领事馆
黄浦公园:美丽外滩的过去和未来
拼图外滩
推荐阅读
图片来源
前言/序言
随着城市的进步,公众越来越关注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日期间公众踊跃参观历史建筑的热情令人十分感动。当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行走书系”的又一本新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的书稿放在我的书桌上时,我有良多的感慨:首先是社会各界都在普遍关心建筑,其次是建筑学术界也为普及建筑知识在努力。“城市行走书系”中的《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上海教堂建筑地图》等都深受读者欢迎。上海的外滩建筑更是世界所关注的中心之一,因此这本《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一定会得到社会公众的喜爱。
外滩是上海的,关于外滩的建筑已经有许多中外文献出版。英文文献以彼得希巴德的《上海外滩:中国面向西方》(2007),以及丹尼斯·乔治格罗的<老上海外滩:19世纪的罕见照片》(2012)等最为著称。中文则有常青主编的《都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聚焦外滩》(2009)、钱宗灏等著的《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2005)、薛理勇的《上海外滩》(2012),以及一些其他图片集。这本由乔争月女士等人撰写的《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则用图文并茂、中英文合璧的方式将外滩建筑呈现给读者。《上海外滩建筑地图》是一本媒体人的外滩历史建筑寻访和探究的记录,作者有优秀的英文水平,在文献研究方面显然驾轻就熟,作者同时又和建筑界的学者有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曾经为《上海日报》和《新民晚报》撰写了许多关于上海历史建筑的报道。她的一些文章收录在《上海西区地标建筑步行导览》中。她也是《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的英文作者,并和华霞虹博士一起将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博士和匈牙利学者尤利娅切依迪博士的<邬达克》-书译成中文出版。乔争月女士为撰写这本《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在徐家汇藏书楼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从旧上海的英文报纸《远东评论》《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大陆报》中获得了关于外滩历史建筑的许多宝贵资料。同时也做了大量的采访,亲身考察了每一幢建筑,探究其人文内涵。书中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和今天的建筑美图,使《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具有宝贵的建筑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外滩是东方大都市老上海的标志,也被誉为老上海的心脏和灵魂,还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街区。外滩之所以闻名世界,一方面是因为这条大道的西侧汇集了上海zui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滩属于世界zui优秀的滨水空间之一。经历了170多年的演变,外滩已经成为上海的标志,代表了上海作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形象。外滩,通常是指从延安东路向北到外白渡桥的一条滨江大道,一般也把沿外滩的建筑包括在外滩的范围内。自延安东路往南的滨江大道称为法租界外滩,但是通常公认的外滩其实并不包括法租界外滩。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则包括了苏州河北岸的历史建筑在内,因此,本书的内容除了外滩1号以北的23幢近代建筑外,还包括了百老汇大厦、理查饭店和俄罗斯领事馆等。
今天外滩的建筑大多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晚期及20世纪30年代早期,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代表了当时世界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属于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外滩的建筑多数都经历过多次重建,可以说一直处于改建和重建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今天的外滩城市空间和天际线。外滩的建筑当属近代中国建筑的明珠,日本的《新建筑》杂志在1999年最后一期出版的专辑列举了全世界20世纪的优秀建筑,关于中国建筑只列了两座,就是外滩的原汇丰银行大楼和海关大楼,这也说明外滩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由于全书篇幅的限制,作者从多方收集的文献资料只用上了极少一部分,不免感到有一丝遗憾。尽管如此,这本书对认识上海近代建筑,对研究上海近代建筑史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一次穿越时空的视觉漫游 上海,这座东方巴黎,总有太多故事等待被讲述,太多风景等待被解读。而外滩,无疑是这座城市最璀璨的心脏,是历史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对话的绝佳舞台。它不仅仅是一排排雄伟的建筑,更是一部凝固的史诗,记录着上海百年来跌宕起伏的命运,承载着无数风云人物的传奇。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并非一本简单的建筑图录,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您进行一次深入肌理的视觉漫游,一次触碰历史脉搏的深度对话。本书旨在为您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故事的外滩,让您在翻阅之间,仿佛亲身漫步于黄浦江畔,感受每一栋建筑的风骨,品味每一个时代的气息。 一座座,是历史的丰碑,一段段,是时代的缩影 本书将带您一一探寻外滩标志性的建筑群。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诉说着那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风格…… 当您站在江边,仰望那些高耸的塔楼,雕花的廊柱,流线型的线条时,是否曾好奇它们背后的建筑师是谁?他们为何选择了这样的风格?又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建筑得以拔地而起?本书将为您一一揭晓。我们将深入挖掘每一栋建筑的设计理念,解读其风格的演变,追溯其历史的渊源。您将了解到,这些看似风格迥异的建筑,实则共同谱写了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篇章。 从“远东华尔街”到“万国建筑博览群”: 外滩的崛起,是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缩影。在20世纪初,这里汇聚了当时世界一流的银行、洋行、俱乐部,是国际资本和商业活动的中心。每一栋建筑,都曾是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头们挥洒雄才的舞台,是无数商业传奇诞生的摇篮。我们将为您梳理这些建筑曾经的功能,介绍那些在此留下足迹的知名企业和它们的辉煌历史。您将看到,那些曾经的账簿、合同、交易,如何在这些坚实的墙壁内发生,又如何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格局。 建筑背后的传奇人物: 任何伟大的建筑,都离不开其创造者和使用者。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更将为您讲述那些与外滩建筑相关的传奇人物。那些呕心沥血的设计师,那些运筹帷幄的商界大亨,那些在此留下过欢笑与泪水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是外滩建筑之所以如此迷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您将了解到,是怎样的眼界与魄力,使得他们在那个年代,能够建造出如此恢弘的建筑;又是怎样的生活与工作,让他们与这些建筑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不止于建筑,更是时代的流转与人心的变迁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详实的建筑信息,它更在于捕捉和呈现外滩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的人文故事。 从旧时的繁华到新生的活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滩也经历了从十里洋场的繁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角色转变,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重塑与新生。本书将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与现代影像的对比,展现外滩在不同时代的面貌。您将看到,那些曾经的霓虹闪烁,那些曾经的马车来往,是如何被今日的摩天大楼和穿梭的车流所取代,又如何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栋栋,一个世纪的记忆: 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例如,海关大楼的钟声,曾是上海繁忙的标志;汇丰银行大楼的穹顶,曾象征着财富与权力的巅峰;和平饭店,则见证了无数历史性的会晤和秘密的交谈。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建筑在不同历史事件中的角色,还原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细节,让您感受到外滩作为城市记忆载体的深厚底蕴。 城市的脉搏,生活的痕迹: 在这些宏伟的建筑之外,本书还将关注外滩的人文生活。曾几何时,这里是富商巨贾的聚集地,也是中外人士交流的场所。夜晚的江边,曾是人们休闲散步、欣赏夜景的去处。我们希望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外滩作为城市生活一部分的鲜活景象,让您感受到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喜怒哀乐。 地图的延伸:一份珍贵的探索指南 作为一份“地图”,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清晰、直观,方便读者进行实地考察或居家探索。 精美的图文结合: 本书将收录大量高清的建筑照片,既有宏观的全景展示,也有细节的特写,让您从不同角度欣赏外滩建筑的魅力。每一张图片都将配以详实的文字说明,包含建筑名称、建造年代、风格流派、设计单位、重要特色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 清晰的地理标注: 书中将包含详细的外滩区域地图,清晰标注每一栋建筑的位置,方便您根据地图进行实地探访。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规划一次个性化的外滩建筑之旅。 丰富的史料挖掘: 我们不仅依赖公开的资料,更积极挖掘尘封的档案、回忆录、旧报纸等一手史料,力求为读者呈现最真实、最详尽的历史信息。这些史料的呈现,将为本书增添一份独特的历史厚重感。 深度解读的视角: 本书的叙述视角,将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本身,更将融入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分析,力求从更宏观、更深邃的层面解读外滩的意义。您将不仅仅是欣赏建筑的美,更能理解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是一次关于时间、空间、历史与人文的邀约。它期待与您一同,在黄浦江畔,聆听古老建筑的诉说,感受这座城市的呼吸,重拾那些被时光镌刻下的珍贵记忆。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建筑迷,还是仅仅对外滩怀揣好奇的旅行者,这本书都将是您探索上海滩风华绝代的最佳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