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

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昉 張車偉 著
圖書標籤:
  • 人口
  • 勞動
  • 中國
  • 經濟
  • 社會
  • 報告
  • 綠皮書
  • 人口問題
  • 勞動問題
  • 政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076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600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人口與勞動綠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0
字數:3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人口理論、人口流動、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麵的研究,參與人口與發展、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領域的規劃和政策製定工作,能夠很好地將理論研究和實踐結閤起來。書中各章作者分彆迴顧瞭“十二五”時期人口發展、人口流動、勞動力就業及勞動報酬的變化趨勢,係統分析瞭最低工資製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製度改革發展曆程,並給齣“十三五”時期的人口與就業發展戰略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福利社會”的相關建議。

作者簡介

蔡昉,男,1956年9月生於北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黨組成員。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係,獲經濟學學士學位,研究員。1985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85年以來,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並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評為研究員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長並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人口學係主任,1998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並任《中國人口科學》雜誌主編。2008年3月任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人口學會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委員、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專傢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中國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等。
張車偉,男,1964年生,河南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導師,知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人口與勞動經濟係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傢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選。1980年-1984年,河南師範大學生物係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1984年-1987年,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獲生物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1995年,印度發展研究中心學習,獲研究生畢業證書。1996年5月–1998年5月,溫樂剋農業經濟博士項目培訓,北京農業大學,獲博士課程培訓證書。1996年-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87年-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6年-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2000年-2001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2001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1 第一章 “十三五”時期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張車偉 林 寶 楊 舸】/001
  一 “十二五”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形勢/001
  二 中國人口發展趨勢預測/009
  三 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013
  四 “十三五”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麵臨的挑戰/019
  五 對策建議/027
2 第二章 人口流動趨勢與農民工就業【屈小博 楊 舸 程 傑】/035
  一 流動人口的規模、分布、結構變化趨勢/036
  二 農民工就業的特徵、分布與趨勢/052
  三 基本結論與政策含義討論/076
3 第三章 就業工作的成就、經驗與麵臨的挑戰【高文書 屈小博 程 傑】/085
  一 “十二五”就業的主要成就/085
  二 “十二五”就業工作的基本經驗/092
  三 “十二五”時期就業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098
  四 “十三五”時期就業麵臨的挑戰/102
4 第四章 中國勞動供求預測與缺口分析【張車偉 蔡翼飛】/120
  一 勞動供給預測與分析/120
  二 勞動需求的變化與趨勢分析/131
  三 供求缺口預測及睏難群體分析/146
  四 結論和建議/154
5 第五章 “十三五”時期就業發展戰略研究【都 陽】/157
  一 “十二五”時期就業落實情況/157
  二 “十二五”以來勞動力市場的主要變化/160
  三 建立適應新常態的勞動力市場規劃與調控體係/165
  四 “十三五”時期就業發展的重點領域/171
  五 “十三五”時期就業發展戰略的推進路徑/180
6 第六章 我國勞動報酬水平變化與工資改革【張車偉 趙 文】/188
  一 我國勞動報酬水平及其變化/188
  二 國際視野下中國的工資增長/197
  三 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工資調整/207
  四 結論與建議/218
7 第七章 最低工資製度:標準與執行【都 陽 賈 朋】/221
  一 最低工資製度/223
  二 最低工資標準的覆蓋/231
  三 最低工資製度執行的決定/240
  四 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247
8 第八章 養老保險製度改革進展與展望【程 傑 高文書】/252
  一 養老保險製度改革進展/253
  二 養老保險製度的關鍵問題與挑戰/263
  三 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方嚮與政策建議/287
9 第九章 我國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發展與主要成就【陳鞦霖】/302
  一 我國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發展與主要成就/302
  二 我國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發展所麵臨的主要問題/310
  三 我國商業保險的發展與挑戰/317
  四 醫療保險發展的國際經驗/328
  五 關於完善我國醫療保險製度的政策建議/337
10 第十章 邁嚮中國特色“福利社會”
  ——“十二五”期間社會政策的迴顧與發展【林閩鋼 吳小芳】/344
  一 中國進入社會政策時代/344
  二 中國特色“福利社會”的來臨/345
  三 “福利社會”:“十三五”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355

前言/序言

前  言

自“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入中高速的新常態,“十三五”時期中國將進入由中等收入國傢嚮高收入國傢邁進的重要階段。根據國際經驗,成功邁嚮高收入國傢並非一蹴而就,中國經濟發展在未來一段時期仍麵臨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十三五”時期要確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順利實現,該目標的齣發點和落腳點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福祉。雖然,“十二五”以來,我國已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勞動力市場保障製度、養老保險體係和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等民生保障製度,但現有社會保障製度依然麵臨製度公平性、財務可持續性、製度運行效率等諸多問題。
“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發展條件與快速增長時期迥然不同,尤其是人口、勞動力市場齣現的新變化和新特點,如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速、勞動力從無限供給轉為相對有限剩餘、普通勞動力工資快速上漲、勞動力市場矛盾多發等問題。準確判斷和理解未來中國人口發展和勞動力市場變化趨勢,妥善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市場轉摺所引發的挑戰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全麵實現“十三五”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書將以“‘十二五’迴顧和‘十三五’展望”為主題,分析“十二五”時期的人口、就業變化趨勢以及各類民生保障製度麵臨的關鍵問題和挑戰,在總結相關領域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十三五”時期如何通過完善各項社會製度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延續中國經濟增長奇跡。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人口理論、人口流動、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麵的研究,參與人口與發展、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領域的規劃和政策製定工作,能夠很好地將理論研究和實踐結閤起來。各章作者分彆迴顧瞭“十二五”時期人口發展、人口流動、勞動力就業及勞動報酬的變化趨勢,係統分析瞭最低工資製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製度改革發展曆程,並給齣“十三五”時期的人口與就業發展戰略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福利社會”的相關建議。


Introduction

Since 12th Five-Year Plan executed, China’s demographic dividend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Chinese economy growth slowdown from a high rate to mid-high rate growth. China will enter into an important stage, where the country will move from middle-income country to high-income country.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is is not easy. At the same time, the 13th Five-Year Plan require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goal is to further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to increase people’s well-being. China has gradually built a comprehensiv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a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and security system in the labor market during 12th Five-Year period. However, the exist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such as unfairness, financial unsustainability and system inefficiency.
At “new normal” state,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enter a new phas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high-speed growth pattern exhibited in the past, especially in population and labor markets, such as, rising elder population, relatively limited surpluses of migrant workers, rising labor wages etc. S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till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during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Changing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slowing down economic growth will also challeng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t a higher level. In order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ew features of Chinese population and labor market. The theme of this report is “12th Five-Year Review and 13th Five-Year Outlook”, which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 analyzes the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social policies, summarizes the relate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is report also discusses how to perfect the soci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more sufficient employment, more equ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supply in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thus forming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o continue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The authors of this report have not only long been engaged in the theory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flows, employment,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but also participated in many related fields of policy planning and formulation, so they can combin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effectively. This report conduc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 the trend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flows, employment, labor compens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mprehensively for the purpose of offering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是一份深度剖析中國人口結構演變及其對勞動力市場産生影響的權威報告。這份報告匯聚瞭眾多資深專傢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紮實的實證數據,係統梳理瞭當前中國人口發展的最新態勢,並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瞭人口變動對勞動力供給、需求、結構以及就業質量等多個維度的多重影響。 報告在開篇部分,首先對中國近年來的人口統計數據進行瞭詳盡的解讀。這包括但不限於齣生率、死亡率、總和生育率的變化趨勢,人口年齡結構的構成,如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減少,以及城鄉人口遷移和分布的動態。通過對這些基礎數據的細緻分析,報告為後續的深入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清晰地描繪齣中國人口發展的宏觀圖景。 接著,報告將視角聚焦於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勞動力市場帶來的直接衝擊。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和比例正在發生顯著變化,這必然會對勞動力供給産生深遠影響。報告詳細分析瞭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變化,例如高技能人纔的短缺與低技能勞動力的過剩並存,以及不同地區之間勞動力供給的差異性。同時,報告也探討瞭勞動力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效率。 在分析勞動力供給的同時,報告也對勞動力需求端的變化進行瞭深入剖析。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嚮創新驅動,對勞動力提齣瞭新的要求。報告詳細闡述瞭産業結構調整如何重塑勞動力需求,新興産業對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的旺盛需求,以及傳統産業勞動者麵臨的轉型挑戰。此外,報告還分析瞭技術進步,特彆是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就業結構性失業問題。 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是報告著重探討的關鍵議題之一。報告指齣,盡管整體勞動力供給仍然龐大,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衡日益凸顯。這種失衡體現在技能錯配、行業錯配和地區錯配等多個層麵。例如,許多新興行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纔供不應求,而一些傳統製造業的工人卻麵臨著失業的風險。報告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和數據分析,揭示瞭這種結構性失衡的根源,並提齣瞭相應的應對策略。 此外,報告還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質量問題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就業質量不僅僅是收入水平,還包括工作穩定性、社會保障、職業發展空間、工作環境安全等方麵。報告通過對不同行業、不同群體就業質量的比較分析,揭示瞭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在提升就業質量方麵存在的挑戰,如非正規就業比例較高、部分勞動者權益保障不足等問題。報告深入分析瞭導緻這些問題的原因,並為改善勞動者就業質量提齣瞭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在政策建議方麵,報告提齣瞭多項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這些建議涵蓋瞭人口發展政策、勞動就業政策、教育培訓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多個領域。例如,在人口政策方麵,報告可能建議適時調整生育政策,優化人口結構;在教育培訓方麵,報告強調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適應未來市場需求的能力,特彆是針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需求;在社會保障方麵,報告呼籲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係,為勞動者提供更全麵的保障。報告也可能強調瞭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以緩解勞動力供需不均的問題。 報告還特彆關注瞭新時期中國人口與勞動發展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人口結構的變化既是挑戰,也是轉型升級的契機。例如,老齡化人口可能催生新的産業和服務需求,如養老産業、健康産業等。同時,人力資本的質量提升,而非僅僅是數量,將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報告為如何抓住這些機遇,化解潛在挑戰提供瞭深刻的洞察。 總而言之,《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是一份內容詳實、分析深入、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研究報告。它為理解中國人口發展趨勢及其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提供瞭全麵的視角,為政府決策者、研究人員、企業管理者以及關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瞭寶貴的智力支持和決策依據。這份報告不僅是對當前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的現狀進行的一次全麵梳理,更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一次深刻預判,以及對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的深度思考。它以其嚴謹的學術精神和對國傢發展的高度關切,為推動中國人口與勞動事業的健康發展貢獻瞭重要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裝幀和結構上看,這本書透露著一種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嚴肅性,而不是那種追逐時效性的快餐讀物。每一章的邏輯銜接都像是精密儀器中的齒輪,緊密咬閤,層層遞進。我個人最關注的是其中關於代際支持網絡變化的討論。書中通過對傢庭規模縮小和預期壽命延長的交叉分析,描繪齣未來“四二一”乃至“四二零”傢庭結構下麵臨的巨大養老壓力,這種分析的細緻入微,遠超一般的社論文章能夠達到的深度。它不僅僅是在描述問題,更是在用數據描繪齣未來數億傢庭可能要麵對的現實睏境。讀罷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正處在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上,而這本書就是記錄這次轉摺點上關鍵指標的“航海日誌”。它冷靜、客觀,卻又充滿瞭對未來深遠的關切。

評分

這本厚重的讀物一翻開,撲麵而來的就是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紙張的質感和排版設計都透露齣研究機構的專業性。雖然我並非專攻人口統計或勞動力經濟學的學者,但被其標題中“綠皮書”所隱含的權威性深深吸引。閱讀過程中,我明顯感受到作者團隊在數據收集和分析上的不懈努力,各種圖錶和復雜的統計模型穿插其中,讓人對當前中國人口結構變遷與勞動力市場供需的復雜性有瞭更為具象的認識。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老齡化進程對社會保障體係衝擊的章節,那種步步緊逼的緊迫感,即使隔著文字,也能讓人感同身受。它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更像是一份必須認真對待的“體檢報告”,直指當下中國社會最深層次的結構性挑戰。那些關於新生兒數量下滑趨勢的預測和分析,讀來讓人心頭一沉,它強迫你跳齣日常生活的瑣碎,去思考未來幾十年社會形態的可能走嚮。對於任何關心國傢長期發展戰略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數據基石。

評分

說實話,初次捧讀這本書,我其實是帶著一絲“工具書”的心態,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立即可用的政策建議或鮮活的案例來佐證我平時的一些觀察。然而,這本書展現齣的卻是教科書般的宏大敘事和數據驅動的論證邏輯,它似乎更專注於描繪“是什麼”和“為什麼會這樣”,而非急切地給齣“該怎麼做”的答案。這種剋製反而更顯其價值所在——它沒有迎閤任何短期熱點,而是耐心地鋪陳事實的肌理。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對區域間勞動力流動模式的細緻梳理,那種跨越瞭省界和行政區劃的復雜網絡,遠比新聞報道中簡單的“農民工進城”要復雜得多,它揭示瞭城鄉二元結構在新的經濟周期下如何演變齣新的不平衡。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中國製造”背後的勞動力成本變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些關於技能錯配的討論,更是引發瞭我對職業教育改革方嚮的重新思考。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簡單的口號,而在於提供深刻的、需要消化和反思的洞察。

評分

這是一部需要放在手邊,時不時翻閱的案頭之作。它的內容深度和廣度,使得一次性的通讀難以真正吸收其精髓。我發現自己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社會現象時,不自覺地想去書中尋找對應的解釋框架。比如,看到某個行業招聘信息上對“高學曆”的要求越來越高,我馬上會聯想到書中關於“人力資本積纍速度”與“産業升級階段”的對應關係。這本書最大的功用,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認識中國社會變遷的“底層代碼”。它將宏大的社會趨勢拆解成瞭可量化的因子,讓原本感覺虛無縹緲的“結構性調整”變得觸手可及。對於那些希望超越錶麵新聞報道,真正理解中國經濟社會運行深層驅動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極其珍貴的。它培養的不是記憶力,而是分析問題的能力。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用“沉浸式”來形容或許有些貼切,但同時也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學術化,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計量經濟學的錶述方式,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的普通讀者來說,理解起來確實需要反復咀嚼。我必須承認,有幾處關於人口紅利衰減的量化模型推演,我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書後附帶的圖錶反復揣摩其內在邏輯。但正是這種不妥協的學術嚴謹性,賦予瞭它無可替代的說服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們在處理爭議性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平衡態度,他們不會輕易地下絕對判斷,而是用多組對比數據來展示不同情景的可能性。例如,在討論適度生育水平的討論時,它沒有傾嚮於某一方的觀點,而是提供瞭基於不同社會成本的測算,這種中立的分析態度,是任何帶有偏見的評論都無法比擬的。它更像是一部嚴密的法律文件,而不是一篇鼓動人心的演講稿。

評分

東西湊活著用吧,性價比一般,價格變來變去瞭。

評分

一般般吧,中規中矩的手冊。

評分

湊閤~~~~~~~~~~~~

評分

皮書係列沒什麼好說的,專傢們辛苦瞭,掙錢不容易

評分

東西湊活著用吧,性價比一般,價格變來變去瞭。

評分

有點小貴,現在京東的圖書比書店還貴,無解,無望

評分

東西湊活著用吧,性價比一般,價格變來變去瞭。

評分

一般般吧,中規中矩的手冊。

評分

小小的一本 性價比不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