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人口理论、人口流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参与人口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书中各章作者分别回顾了“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人口流动、劳动力就业及劳动报酬的变化趋势,系统分析了最低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历程,并给出“十三五”时期的人口与就业发展战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相关建议。
作者简介
蔡昉,男,1956年9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党组成员。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年以来,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评为研究员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学系主任,199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2008年3月任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中国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
张车伟,男,1964年生,河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80年-1984年,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生物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1995年,印度发展研究中心学习,获研究生毕业证书。1996年5月–1998年5月,温乐克农业经济博士项目培训,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课程培训证书。1996年-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6年-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200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1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1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张车伟 林 宝 杨 舸】/001
一 “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001
二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009
三 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013
四 “十三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挑战/019
五 对策建议/027
2 第二章 人口流动趋势与农民工就业【屈小博 杨 舸 程 杰】/035
一 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结构变化趋势/036
二 农民工就业的特征、分布与趋势/052
三 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讨论/076
3 第三章 就业工作的成就、经验与面临的挑战【高文书 屈小博 程 杰】/085
一 “十二五”就业的主要成就/085
二 “十二五”就业工作的基本经验/092
三 “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098
四 “十三五”时期就业面临的挑战/102
4 第四章 中国劳动供求预测与缺口分析【张车伟 蔡翼飞】/120
一 劳动供给预测与分析/120
二 劳动需求的变化与趋势分析/131
三 供求缺口预测及困难群体分析/146
四 结论和建议/154
5 第五章 “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战略研究【都 阳】/157
一 “十二五”时期就业落实情况/157
二 “十二五”以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变化/160
三 建立适应新常态的劳动力市场规划与调控体系/165
四 “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的重点领域/171
五 “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战略的推进路径/180
6 第六章 我国劳动报酬水平变化与工资改革【张车伟 赵 文】/188
一 我国劳动报酬水平及其变化/188
二 国际视野下中国的工资增长/197
三 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工资调整/207
四 结论与建议/218
7 第七章 最低工资制度:标准与执行【都 阳 贾 朋】/221
一 最低工资制度/223
二 最低工资标准的覆盖/231
三 最低工资制度执行的决定/240
四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247
8 第八章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与展望【程 杰 高文书】/252
一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253
二 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问题与挑战/263
三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与政策建议/287
9 第九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与主要成就【陈秋霖】/302
一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与主要成就/302
二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310
三 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与挑战/317
四 医疗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328
五 关于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337
10 第十章 迈向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十二五”期间社会政策的回顾与发展【林闽钢 吴小芳】/344
一 中国进入社会政策时代/344
二 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来临/345
三 “福利社会”:“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355 前言/序言
前 言
自“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十三五”时期中国将进入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根据国际经验,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并非一蹴而就,中国经济发展在未来一段时期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该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福祉。虽然,“十二五”以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保障制度、养老保险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民生保障制度,但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依然面临制度公平性、财务可持续性、制度运行效率等诸多问题。
“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条件与快速增长时期迥然不同,尤其是人口、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如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为相对有限剩余、普通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劳动力市场矛盾多发等问题。准确判断和理解未来中国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妥善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转折所引发的挑战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全面实现“十三五”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本书将以“‘十二五’回顾和‘十三五’展望”为主题,分析“十二五”时期的人口、就业变化趋势以及各类民生保障制度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在总结相关领域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十三五”时期如何通过完善各项社会制度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延续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人口理论、人口流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参与人口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各章作者分别回顾了“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人口流动、劳动力就业及劳动报酬的变化趋势,系统分析了最低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历程,并给出“十三五”时期的人口与就业发展战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相关建议。
Introduction
Since 12th Five-Year Plan executed, China’s demographic dividend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Chinese economy growth slowdown from a high rate to mid-high rate growth. China will enter into an important stage, where the country will move from middle-income country to high-income country.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is is not easy. At the same time, the 13th Five-Year Plan require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goal is to further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to increase people’s well-being. China has gradually built a comprehensiv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a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and security system in the labor market during 12th Five-Year period. However, the exist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such as unfairness, financial unsustainability and system inefficiency.
At “new normal” state,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enter a new phas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high-speed growth pattern exhibited in the past, especially in population and labor markets, such as, rising elder population, relatively limited surpluses of migrant workers, rising labor wages etc. S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till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during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Changing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slowing down economic growth will also challeng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t a higher level. In order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ew features of Chinese population and labor market. The theme of this report is “12th Five-Year Review and 13th Five-Year Outlook”, which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 analyzes the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social policies, summarizes the relate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is report also discusses how to perfect the soci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more sufficient employment, more equ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supply in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thus forming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o continue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The authors of this report have not only long been engaged in the theory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flows, employment,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but also participated in many related fields of policy planning and formulation, so they can combin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effectively. This report conduc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 the trend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flows, employment, labor compens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mprehensively for the purpose of offering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是一份深度剖析中国人口结构演变及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的权威报告。这份报告汇聚了众多资深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实证数据,系统梳理了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最新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人口变动对劳动力供给、需求、结构以及就业质量等多个维度的多重影响。 报告在开篇部分,首先对中国近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这包括但不限于出生率、死亡率、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趋势,人口年龄结构的构成,如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减少,以及城乡人口迁移和分布的动态。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细致分析,报告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晰地描绘出中国人口发展的宏观图景。 接着,报告将视角聚焦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直接冲击。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和比例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这必然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报告详细分析了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变化,例如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低技能劳动力的过剩并存,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供给的差异性。同时,报告也探讨了劳动力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在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同时,报告也对劳动力需求端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详细阐述了产业结构调整如何重塑劳动力需求,新兴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旺盛需求,以及传统产业劳动者面临的转型挑战。此外,报告还分析了技术进步,特别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报告着重探讨的关键议题之一。报告指出,尽管整体劳动力供给仍然庞大,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这种失衡体现在技能错配、行业错配和地区错配等多个层面。例如,许多新兴行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工人却面临着失业的风险。报告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揭示了这种结构性失衡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此外,报告还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质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就业质量不仅仅是收入水平,还包括工作稳定性、社会保障、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安全等方面。报告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就业质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在提升就业质量方面存在的挑战,如非正规就业比例较高、部分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报告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为改善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在政策建议方面,报告提出了多项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人口发展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培训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多个领域。例如,在人口政策方面,报告可能建议适时调整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在教育培训方面,报告强调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能力,特别是针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在社会保障方面,报告呼吁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报告也可能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缓解劳动力供需不均的问题。 报告还特别关注了新时期中国人口与劳动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结构的变化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例如,老龄化人口可能催生新的产业和服务需求,如养老产业、健康产业等。同时,人力资本的质量提升,而非仅仅是数量,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报告为如何抓住这些机遇,化解潜在挑战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总而言之,《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是一份内容详实、分析深入、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它为理解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为政府决策者、研究人员、企业管理者以及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这份报告不仅是对当前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的现状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次深刻预判,以及对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深度思考。它以其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对国家发展的高度关切,为推动中国人口与劳动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