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之三:山東藏書傢史略(增訂本)》主要內容包括:先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現代、金石錄後序、郡齋讀書誌序、周書昌彆傳、海源閣記、楹書隅錄初編自序、楹書隅錄續編序等。
《山東藏書傢史略》(增訂本)在對史料鈎沉、考訂與梳理的同時,對山東曆代藏書傢進行瞭係統的、全方位的探索,在山東大學齣版社1992年版的基礎上,修改瞭大量訛誤,增加瞭不少新資料,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王紹曾(1910—2007),江蘇江陰人,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1930年畢業於無锡國學專修學校,以優異成績見知於唐文治、錢基博兩位大師。同年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協助張元濟先生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親炙於張氏之門。1963年至1982年,王紹曾先生在山東大學圖書館從事古籍整理工作,所編《古籍目錄版本校勘文選》受到學術界的好評。代錶性成果有《清史稿藝文誌拾遺》《山東文獻書目》《山東藏書傢史略》《山東戲麯集成》《訂補海淵閣書目五種》《漁洋讀書記》《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記》等,未刊稿有《繆荃孫研究三種》《清史稿藝文誌版本知見錄》等。
沙嘉孫,著名版本學傢,山東大學教授。1979年,經王紹曾先生推薦,調至山東大學工作,退休前任山大圖書館古籍部主任。曾與王紹曾先生閤著《山東藏書傢史略》,另著有《玉函書房藏書補疏》《中國古代服飾》等。
目錄
儒傢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資助項目成果齣版說明
序
山東藏書傢概述(代序)
編例
徵引書目
藏書傢目次
山東藏書傢
先秦
兩漢三國
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
金元
明
清
民國
現代
附錄
金石錄後序
郡齋讀書誌序
山東之抄書傢——盧德水先生
李南澗之藏書及其他
儒藏說
周書昌彆傳
海源閣記
楹書隅錄初編自序
楹書隅錄續編序
楹書隅錄跋
楹書隅錄跋
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目跋
楹書隅錄後序
楹書隅錄跋
孫寶琦奏保護海源閣藏書摺
海源閣藏書記略
冀魯豫八路軍解放聊城前為
保護聊城固有文化的三項命令
藏書十詠
文登於氏藏書考
藏書傢人名四角號碼索引
後記
增訂本後記
精彩書摘
《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之三:山東藏書傢史略(增訂本)》:
從山東私傢藏書的聚散情況來考察,十之八九,毀於兵燹。例如趙明誠、李清照歸來堂的藏書,南渡時尚存二萬捲,金石刻兩韆捲,金寇陷洪州,盡行委棄。聊城楊氏海源閣,連遭三次浩劫。盡管海源閣的大部分精品,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圖書館,但劫掠之餘,流散在市肆中的,化為灰燼的,流失在海外的,損失相當嚴重。再以許瀚為例,鹹豐十一年(1861)避兵人東萊山中,傢中藏書及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版片盡毀。同治元年(1862)迴日照舊居,傢徒四壁,不勝唏噓。類似許瀚者大有人在。兵燹之外,不外兩端:一是人謀不臧,毀於水火,或為人盜竊及發生其他意外事故。如明邊貢蓄書數萬捲,一夕之間,盡遭迴祿。齊河馬淳,藏弆二萬餘捲,嘉慶初不戒於火,付之一炬。萊陽趙曾“百漢碑齋”身後金石書帖,俱付灰燼。周永年藏書在四庫館徵書進呈禦覽時,達一韆餘部,發還時為某堂官截留藉閱,因其傢籍沒,書歸大內。有一次寄存在德州朋友傢中的書,被竊一空。囑咐其子震甲耗二韆金從江南買瞭一批書,運迴濟南,為親戚所盜賣。抵押給四川李雨春的三十種抄本,在李氏萬捲樓的大火中化為灰燼。又如元闕裏孑L文異多蓄書捲,平昔愛護尤謹,雖子孫未嘗輕易檢閱。晚年子弟分職,任於他所,唯婢輩幾人在侍。一日其子剋齊自外傢歸省,見一婢執《選詩演》半捲,又國初名公柬牘數幅,皆已為剪裁之餘。急叩其故,但雲,某婢已將幾捲褙鞋幫,某婢已將幾捲覆醬瓿。類似這樣意想不到的事故,在藏書傢中時有發生。
二是子孫不能世守其業。往往先人墳土未乾,即為其子孫所齣售,有的甚至遠流域外。例如章丘李開先的藏書,先為明周藩硃睦(木挈)購得萬捲,人清後盡歸昆山徐氏傳是樓。濮州李廷相的藏書,至子孝元手裏,被盜之餘,盡為嚴竪子所得。諸城劉喜海的藏書,身後四散,其所藏百衲《史記》,先為歸安姚覲元所得,後展轉歸端方、袁剋定,其中北宋本六十八捲,現存日本內藤虎氏。其中所藏金石拓本,繆藝風嘗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蘇州購得三韆六百種,今不知為誰所有。又如榮成孫葆田的藏書,葆田卒後,盡售於北京書賈。濰縣高鴻裁收藏的山東地方誌,現均歸美國國會圖書館。濟南王貢忱收藏的明萬曆摹刻本《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及濰縣高氏上陶室磚瓦拓片若乾種,亦人藏美國國會圖書館。蓬萊慕學勛藏書四萬餘冊,其中不乏罕見之本。學勛卒後,其子於1933年以一萬零五百元售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如此種種,言之令人心酸。然而天下的事物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莊子所謂“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要求每一個藏書傢的子孫都要世守其業,也是不現實的。唯一可行的是周永年倡導的歸之於公。周永年認為,“蓋天下之物,未有私之而可以常據、公之而不能久存者”。從理論上說,這是對的。
……
前言/序言
少時常赴圖書館閱書,時日照王獻唐先生長山東圖書館,於普通閱覽室圓廳北,設善本書閱覽室。其地仿天一閣,四周環水,通一小橋,樓下設長案聯椅,壁上懸牌,標善本書目,樓上藏書。讀者指其書名,管理人即取諸樓上,恣人閱讀,不收費也。課餘輒往,因得稍窺版本之門徑。後隨之廣閱書肆,若南門內路東(戰爭時肆為火所焚,後移路西)之友竹山房曆城人呂小舟,人稱呂狠子。芙蓉街路西之衡水人貢世卿(後移布政司小街路南,今之省府東街)。其族侄貢文玉在布政司小街路北集古堂。逢源閣書店夥友曆城北鄉河套圈趙級三連陛(工於修補舊書)。路南蓬萊書店王茂卿。麯水亭街路東居傢書鋪曆城人鄭守珠。府學門前路東聚文齋河北省人彭輯五等書店,皆常流連其間。諸肆多獨傢經營,非若李南澗之《琉璃廠書肆記》所載之專收書籍,於碑帖書畫,亦間及之,故耳濡目染,亦漸兼好。而古玩店及碑帖店亦兼售書籍,若布政司小街北漢寶齋濟陽人劉壽亭(收畢自嚴傢藏書最早)。懷古齋曆城人鄭靜軒。尚書府街路東原鴻寶齋曆城人霍介鞦。布政司小街路南建古齋碑帖店濟南人孫積平。寶豐泰楠木作濟南人劉漢卿,人稱劉大腳。緣古閣濟南人李進齋及其子大經。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路東敬古齋碑帖店王仁竟,人稱王大個子,子王笙甫(所獲聊城海源閣楊氏書甚多,新城王漁洋池北書庫書亦不少)。路西英寶齋濟南人王揆三。麯水亭街路西彝古齋曆城北鄉唐王道口人王思訓,人稱王長脖。路東鑒古齋曆城人李自謙。府學門前茹古齋博山人錢汝英,人稱錢眼子,夥友濰縣人颱繼武(工於摹拓金石,得陳氏之傳)。張店人楊德齋,人稱楊瘋子。鞭指巷路東春浦閣濟陽人劉桂锡、劉桂全兄弟等處亦常涉足。諸賈有赴外地收書者,每詢其書主先世藏書之原委,筆之於冊,備作吾東藏書傢之掌故。今諸友零落殆盡,所存者唯趙級三及鄭守珠二君耳。
四十年來,濟南藏書者多大稱論斤鬻於丁傢崖街故紙販。書賈亦有前往選購者,往往得善本,唯多零帙殘編,以其多不肯解捆也。故傢藏書散齣者如邑人張振卿英麟,傢布政司大街路東,同治乙醜進士,官都禦史。其藏書後人以每斤五分齣售於紙販,不下萬斤,貢賈世卿增其值以二角收購,所救齣者不少。其書多清人文集,至可惜也。昆明人蕭紹庭應椿,號大庸,清舉人。父蕭質齋培元,鹹豐壬子進士,授編修,官山東按察使,因傢濟南,居蕃安巷(原幡竿巷)。紹庭官道尹,兼以鹽務起傢。其紫藤花館所藏書畫多宋元名跡.碑帖亦有精品。書籍明刊本頗多,即清刻本亦皆初印精好者。聞其宋元本藏於壁中,秘不示人,屋漏壁濕,盡黴爛焉。其書散齣,亦多歸貢賈。吳縣人吳友石鶚,遊宦山左,因傢濟南,藏石刻拓片甚夥,藏書多罕秘,散齣後多歸呂賈。獻唐先生嘗謂吳氏藏書為濟南市之冠。固安劉伯峰峙,官沾化縣知縣,因傢濟南。其所藏有數種藉刊於《四部叢刊》,藏書生前已散盡矣。麯靖夏金年,流寓濟南,精金石碑版之學,民國《續修曆城縣誌·金石誌》為其執筆。藏書亦富,身後亦均散齣。範雋丞之傑,原籍紹興,占籍曆城,傢濟南東燕窩街。光緒癸卯進士,授編修,官安徽道監察禦史。民國初年任湖北高等審判廳廳長。得楊星吾守敬舊藏日本古寫捲子本甚夥,所藏書畫亦多精品。
《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之三:山東藏書傢史略(增訂本)》圖書簡介 一、 叢書背景:守護文脈,薪火相傳——“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的時代意義 “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旨在係統梳理、深入研究並積極推廣源遠流長的齊魯文化。山東,作為儒傢思想的重要發祥地,自古以來便是學術重鎮,孕育瞭無數思想巨匠和璀璨的文化成果。這套叢書的編纂,正是為瞭挖掘、整理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叢書共分多輯,每一輯都聚焦於山東學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側麵,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鮮活的研究視角,勾勒齣齊魯學術的宏大圖景。“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不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對未來的啓迪,緻力於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 二、 本捲聚焦:墨香滿齊魯,書海築春鞦——“山東藏書傢史略(增訂本)”的學術價值 在“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的第三捲,我們特彆將目光投嚮瞭“山東藏書傢史略”。藏書,作為一種承載知識、傳承文明的重要方式,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學術文化底蘊深厚的山東地區,曆代文人雅士、學者名流,以其對書籍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匯聚瞭無數珍貴的文獻,形成瞭蔚為壯觀的藏書文化。 本捲“山東藏書傢史略(增訂本)”,旨在全麵而深入地考察山東地區自古至今的藏書傢群體及其藏書活動。我們將從宏觀的視角審視山東藏書史的發展脈絡,追溯其源頭,探尋其演變,梳理不同曆史時期,特彆是近現代以來,山東地區湧現齣的代錶性藏書傢。這些藏書傢,或以廣博的學識搜羅古籍,或以精到的眼光鑒賞善本,或以嚴謹的態度整理文獻,他們的藏書不僅是個人精神世界的映照,更是中華優秀典籍得以保存和流傳的物質載體。 “增訂本”的推齣,標誌著我們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瞭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對新發現文獻的梳理、對曆史檔案的細緻考證,以及對曆代藏書傢事跡的進一步挖掘,我們力求呈現一個更為全麵、更為詳實的山東藏書傢群像。這不僅包括那些在史冊上留有姓名的大藏書傢,也關注那些默默奉獻、為保存文獻做齣貢獻的普通藏書者。他們的故事,共同編織瞭齊魯大地豐富多彩的藏書畫捲。 三、 研究內容綱要:追溯墨緣,洞見文脈——本書的核心考察領域 本書的研究,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領域展開: 1. 山東藏書史的分期與演變: 我們將審視山東藏書史的悠久傳統,從古代的官府藏書、寺廟藏書,到士大夫的私傢藏書,探究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特點、規模和影響。 重點關注近現代以來,隨著社會變遷和學術思潮的湧動,山東藏書傢群體的新特點,如專業化、係統化以及藏書觀念的變化。 考察不同朝代在山東地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藏書中心和藏書流派。 2. 代錶性藏書傢的生平與藏書貢獻: 本書將重點介紹一批在山東藏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藏書傢。這不僅包括大傢耳熟能詳的文化名士,也將發掘那些在特定領域或特定時期做齣突齣貢獻的人物。 對每一位藏書傢的生平事跡進行梳理,關注其學術背景、社會地位及其與藏書結緣的契機。 深入分析其藏書的規模、類型、來源以及特點,例如其對某一學科領域的側重,對善本古籍的偏好,或對地方文獻的搜集。 考察其藏書的整理、著錄、流傳及其對後世學術研究産生的具體影響。例如,他們的藏書是否被後人輯佚、校勘?是否成為重要學術著作的母本? 3. 藏書樓的建置與文化意蘊: 書中將著重探討山東地區曆代藏書樓的建築特色、園林布局及其背後蘊含的文化審美。 分析藏書樓的名稱、匾額、楹聯及其寓意,這些細節往往摺射齣主人的文化品味和價值追求。 考察藏書樓在傢族傳承、文化傳播和社會交往中的功能,它們不僅是書籍的居所,更是思想交流、學術研討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 4. 藏書鑒賞、題跋與學術交流: 研究山東藏書傢在書籍鑒賞方麵的獨到眼光和治學方法,關注他們對版本、校勘、辨僞等方麵的貢獻。 梳理和分析藏書傢的題跋、批校、印章等,這些作為書籍的“二次文獻”,往往蘊含著寶貴的學術信息和曆史印記。 考察藏書傢之間的交往、書信往來,以及他們參與的學術活動,揭示藏書活動如何促進瞭學術思想的傳播與發展。 5. 近現代山東藏書傢的學術轉型與文獻搶救: 本書將重點關注近現代以來,麵對民族危機和社會變革,山東藏書傢在文獻保護和搶救方麵所做的努力。 分析他們在動蕩時期如何妥善保管珍貴文獻,如何抵禦戰亂和動蕩對藏書的威脅。 考察他們與國傢圖書館、高等院校、學術機構的聯係,以及他們如何為國傢保存和豐富館藏做齣貢獻。 探討近現代藏書傢在引入新式藏書管理理念、參與圖書館事業發展等方麵的作用。 6. 藏書流散與文獻的再利用: 研究曆代山東藏書傢的藏書是如何流散的,包括傢族繼承、捐贈、齣售、戰亂遺失等多種途徑。 追溯這些流散的文獻至今的去嚮,例如被國內外各大圖書館、檔案館、私人收藏傢收藏的情況。 考察這些流散文獻的再發現、再整理、再利用,及其在當代學術研究中的價值。 四、 研究方法與特色:嚴謹求實,文史並重 本書的研究,秉持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將文獻考證與曆史敘事相結閤。我們深入各類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搜集整理相關史料,包括但不限於: 曆代地方誌、文集、筆記、傢譜: 這些是瞭解藏書傢生平、活動和藏書情況的重要原始材料。 藏書傢的著作、目錄、題跋、印章: 直接反映藏書傢的學術思想、鑒賞能力和藏書狀況。 各類書目、版本考證、書話: 為理解藏書的價值和特點提供依據。 民國時期報刊、檔案: 尤其對於近現代藏書傢,這些資料是還原其活動的重要途徑。 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和拓展。 本書的特色在於: 地域性與代錶性相結閤: 聚焦山東地區,但選取的藏書傢具有普遍意義,能夠代錶特定曆史時期和學術流派。 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 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注重敘事的生動性,讓廣大讀者能夠領略藏書傢豐富多彩的人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增訂”的價值: 本次增訂,不僅是對現有研究成果的充實,更是對山東藏書史認識的一次重要提升。新發現的史料、更深入的考證,將使本書的學術價值更上一層樓。 五、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文化史、圖書館學、文獻學、版本學以及齊魯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尤其是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的學者、高校師生,以及熱愛書籍、對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情懷的普通讀者,都將在本書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迪。 結語: “山東藏書傢史略(增訂本)”的齣版,不僅是對山東地區藏書文化的一次全麵梳理,更是對中華民族尊重知識、珍愛書籍、傳承文明這一優秀傳統的一次生動詮釋。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更多人瞭解那些為守護和傳播中華文明默默奉獻的藏書傢,感受他們那份對知識的虔誠,對文化的擔當,並從中汲取力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