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发祥于陇南西汉水上游,周人发祥于陇东庆阳地带。现在流行传于甘肃省西和县、礼县一带的乞巧节俗,正是秦早期文化的遗留;而牛郎织女的传说,正是在周秦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
乞巧期间,未出嫁的姑娘们要参加者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巧、祭巧、唱巧、送巧。通过一年一次的乞巧节,姑娘们不仅学到很多生产、生活知识,也培养组织、协调和团结互助精神。这样的乞巧节在全国是独特的,是真正的女儿节。
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至七月初七晚,这些地方举行七天八夜的乞巧节。20世纪60年代以前,参加乞巧的人以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姑娘为主,也会有稍大或稍小些的。但基本成员都是未出嫁的姑娘,再小些的只是跟着玩、唱,不收钱,不作为正式成员;而已经结婚的女性,即使只有十四五、十五六,也只能协助做些组织策划的工作,不能参加跳和唱。所以说这是真正的女儿节。
赵逵夫,1942年生,甘肃省西和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全国辞赋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委和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编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平台主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顾问。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和民俗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文献》《中华文史论坛》《中国文化》《文化遗产》《民俗研究》《民间文化》《中国俗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90余篇,专著有《屈原与他的时代》,《古典文献论丛》、《屈骚探幽》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成果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所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历代赋评注》俱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其《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由秦简〈日书〉看牛女传说在先秦时代的面貌》获2013年“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
引 言. 1
一、七天八夜乞巧节
——真正的女儿节.5
(一)乞巧风俗谱系与乞巧风俗.7
(二)乞巧准备与组织工作. 10
(三)迎巧 16
(四)祭巧、唱巧. 20
(五)相互拜巧 29
(六)迎水和转饭. 32
(七)巧饭会餐 37
(八)灯下乞巧 39
(九)送巧. 43
(十)乞巧活动对于西和女性的意义 47
二、乞巧歌的前世今生
(一)被旧礼教吹散消失后的搜寻. 66
(二)西和乞巧歌与牛郎织女的传说77
(三)《西和乞巧歌》的内容 100
(四)从乞巧歌看新旧思想斗争中的女性命运 110
(五)乞巧歌对新中国历史的反映 117
(六)乞巧歌的传习、创作 120
(七)乞巧歌演唱与音乐舞蹈技巧的提高 128
三、秦文化的遗留与牛女传说
(一)织女的原型——秦人始祖女修. 131
(二)秦人发祥地. 134
(三)秦文化遗存. 139
(四)天水、汉水与天汉. 142
(五)《诗经·蒹葭》与牵牛织女传说. 145
(六)西和与七夕风俗相关的名胜 149
四、周秦文化的交融与牛女传说和乞巧风俗的形成
(一)周人发祥地与农耕文化遗存——陇东. 158
(二)发明牛耕的叔均. 162
(三)祭祀田祖的诗 164
(四)《诗经》中的牵牛织女传说 167
(五)《周易》中透露的信息 172
(六) 秦代的牵牛织女传说 175
(七) 西汉宫廷的乞巧节 178
(八)牵牛织女传说的分化 181
(九)一年一次的乌鹊架桥 185
(十)"说春"和牛拜年风俗. 187
结 语 193
甘肃省西和县中部、北部大半个县和礼县东部、东北部几个乡镇的乞巧活动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开始至七月七日半夜,持续七天八夜,按传统习俗是只有未出嫁的女孩子可以参加,是真正的女儿节,在全国绝无仅有。
西和县地处陇南。其南部的仇池山,汉代的荣氏《遁甲开山图》言为“太昊之治,伏羲生处”[1],也是形天葬首的“常羊之山”[2],《史记》、《后汉书》等所载白马人即发祥于此。从东汉末年,杨氏白马氐以此为中心建立仇池国,前后仇池国共134年[3]。其中部、北部汉魏时为西县地,东汉诗赋作家赵壹即汉阳西县人。其西部、北部与礼县接壤,礼县东北部的祁山即诸葛亮六出祁山之祁山,其南面为西和县长道镇,诸葛亮用空城计之西城即在此[4],为古蜀道之北口。与祁山隔河相望的长道镇宁家庄发现了约60万平方米大的仰韶文化遗址,说明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生存,是陇南市最早的人类文化遗迹,与临近的大地湾文化、天水市赵村文化遗址相当;所出土陶片与大地湾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片特征完全一样。县城北发现的西峪坪遗址约10万平方米,属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精美的变体鱼纹彩陶盆。
更令国内外学术界震惊的是在礼县东北部的大堡子山圆顶山发现了早期秦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铜器。《史记·秦本纪》中言:秦之先公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孝王邑之秦,使复续祀嬴氏,号曰秦嬴。”其后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孝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庄公居犬丘”。此犬丘后人称之为“西犬丘”,也即西垂,在今天水西南,即今以礼县东北部、西和县北部为中心的一片地方。1919年在礼县东北的茅水河边王家台出土了有名的秦公簋,王国维考释其铭文并作《跋》,指出秦西垂陵庙在“陇西西县”。
又《史记·封禅书》中说:“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祀白帝。”关于西畤之地点,《史记集解》引晋灼曰:“《汉注》在陇西西县人先祠山下。”所谓“人先祠山”,即有秦人祖先庙堂之山。《史记索隐》引《汉旧仪》中说,至汉代之时尚沿袭秦人礼仪,“祭人先于陇西西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所谓“人先”,即人祖、人之始祖。这是秦人的观念而汉人承袭之。看来当时说西县的人先山上有泥土塑的秦人祖先神像,山下则为祭祀的场所。礼县东北角上的祁山,后人只知它在三国时是蜀国北面的门户,诸葛亮伐魏六次所经,其实,它应该就是秦人祭祖的地方。因为“祁”为“示”字旁,“示”字旁的字在上古都同祭祀有关(双耳旁在右表示邑,当时那一带应为一城邑)。
又《史记·封禅书》中记有秦人先后作西畴、吴阳武畤、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其分布也同甘肃、陕西历史上存在乞巧风俗的地域大体一致。这些都说明了陇南乞巧风俗为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隔开了织女星与牵牛星的天河上古时代叫“汉”、“天汉”、“云汉”,是秦人据其所居之地的汉水(今西汉水)所命的名。关于织女崇拜的形成可一直追溯至以织闻名的秦人的始祖女修。这当中有很多问题是以往的民俗学家和研究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的专家所未能关注到的。
七夕节不仅在全国大部分地方流传,而且很早就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它还同我国在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个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所以说,西和乞巧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书中所引乞巧歌绝大部分出自先父子贤先生1936年编《西和乞巧歌》一书[5],这些材料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和乞巧节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存在的状况和它的社会意义。
朋友,你如想要了解这个最古老的节俗传至近代以至今日的情况,请翻阅这本小书吧。
[1] 见《太平御览》卷七八引
[2] “常羊”、“仇池”一音之转。参赵子贤《形天葬首仇池山说》,见《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拙文《形天神话钩沉》,《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5、6期。
[3] 此只计前后仇池国时间,不计其后续的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参李祖桓《仇池国志》,书同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张维《仇池国志》。
[4] 汉代西县今盐官河(今西汉水正溯)与漾水(今西和河)交汇处,不在蜀道口上。故蜀汉与曹魏对立,以此为门户,另筑西城。由此向南直至四川剑门大部分为峡谷地带和山路,至今尚多栈道遗迹。
[5] 《西和乞巧歌》在陇南市与西和县有关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由香港银河出版社于2010年4月出版了线装本,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了简体横排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了汉英对照本(由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彭建明、蒋贤萍、李彦、张清涵、宋燕等合作完成)。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真实反映民间生活、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读物情有独钟。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西和地区一个非常具体、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乞巧节。通过对这个节日从起源、发展到具体习俗的全面呈现,我不仅了解了这个节日本身的魅力,更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书中关于“乞巧”的描述,不仅仅是关于穿针引线这样一个简单的技艺,更是关于女性的智慧、勤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乞巧仪式的描写,那种虔诚的祈愿,那种节日的氛围,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民俗风情。比如,书中对乞巧节当天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穿针,一边低声吟唱的场景描写,就充满了画面感和诗意。我仿佛能听到她们的歌声在月光下回荡,感受到她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此外,书中对乞巧节相关的各种手工艺品、食物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物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存在,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寓意。这本书让我觉得,民俗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值得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民俗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记录,更应该有温度,有画面感,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这一点。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也没有生硬的理论分析,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细腻的笔触,将西和乞巧节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读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着节日盛装的女子,她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期待,手中忙碌着制作各种巧食,针线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书中的描述,既有宏观的节日起源、历史演变,也有微观的仪式细节、民俗活动,比如那些精美的花灯,那些充满寓意的歌谣,那些寄托着少女们美好愿望的手工艺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穿针乞巧”的段落,它不仅仅是技巧的比拼,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女性之间情感的传递。看着她们在夜色中,借着微弱的烛光,将一根根丝线穿过细小的针孔,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专注、那种耐心,以及那种对技艺的追求。而那些“巧食”,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是味蕾与文化的双重享受。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民俗不仅仅是过时的传统,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它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代代相传,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播,在于将深厚的历史积淀以一种亲切、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使用过于艰深的语言,也没有进行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通过对西和乞巧节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智慧和生活美学。书中关于节日起源、习俗演变以及具体庆祝活动的介绍,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乞巧”这项活动的描写,它不仅仅是对女性手巧的考验,更是对她们耐心、专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体现。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特定的夜晚,月光下,姑娘们是如何灵巧地穿针引线,祈求巧艺精进,也祈求姻缘美满。书中对各种巧食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这些形态各异、寓意丰富的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女性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仪式性的活动,更是蕴含着人们的情感、愿望和生活智慧的载体。它让我对“女儿节”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对女性价值的一种肯定,以及对生活美好的一种追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新视角。我一直觉得,在很多历史叙述中,女性的声音往往是被忽略的,她们的贡献,她们的生活,她们的智慧,往往被淹没在宏大的历史洪流中。而《西和乞巧文化》这本书,恰恰是通过一个具体的节日——乞巧节,将女性置于中心位置,展现了她们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她们独特的文化价值。书中对乞巧节的起源、演变以及各种庆祝活动的描写,都围绕着女性展开。我看到了女性在这一天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如何相互交流,如何祈求幸福。尤其是关于“穿针乞巧”的描写,它不仅仅是对手巧的考验,更是一种对女性韧性、耐心和专注的赞美。书中的一些细节描述,比如乞巧节时制作的各种精美的巧食,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从细微之处入手,展现女性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方式,让我深受感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需要更加全面和包容,尤其是要关注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比如历史上的女性。这本书无疑是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女性形象。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真的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它却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华夏文库民俗书系:中国女儿节 西和乞巧文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西和乞巧节。书中对乞巧节的各项活动,从起源传说到具体的仪式流程,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女性在乞巧节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展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节日,更是关于女性的智慧、勤劳、独立以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女性们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一起,一边穿针,一边低声交流的场景,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人文气息。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夜晚,月光下,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书中对各种巧食的介绍,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文化的寓意,让我看到了女性在辛劳之余,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为生活增添色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民俗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以各种形式,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轨迹和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日的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民俗之旅。西和乞巧节,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书中的内容却让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赞叹。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节日的仪式,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乞巧节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人们对织女的崇拜,更是对女性勤劳、智慧、美德的赞颂,以及对家庭幸福、美满姻缘的美好期盼。书中的描述,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她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手中忙碌着制作各种精美的巧食,针线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情感的描绘,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性和感染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乞巧”的各种具体活动所吸引,比如“拜织女”、“赛巧”、“饮巧水”等等,这些仪式性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民俗文化并非陈旧的过去,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它以各种方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
评分最近偶然间翻到一本叫做《华夏文库民俗书系:中国女儿节 西和乞巧文化》的书,说实话,当初被这个书名吸引,一方面是“华夏文库”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权威性,仿佛是官方认证的、精挑细选的文化瑰宝;另一方面,“女儿节”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温情和女儿家的细腻心思,而“西和乞巧文化”则勾起了我对地域性民俗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节日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民间习俗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些才是最能触及人心、最富有人情味的东西。尤其是“乞巧”,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美好的寓意,是对女性智慧、手巧以及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种象征。翻开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七夕时分,女孩子们聚在一起,穿针引线,对着星空许愿的画面。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庆典,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对女性价值的肯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古老的村落,去感受那些已经被时光打磨得更加温润的习俗,去倾听那些关于女性的故事,去理解她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们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生活,也为整个社会贡献着她们独特的力量。这本书的装帧也十分雅致,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让人在阅读之前就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和尊重感,仿佛要打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大门,里面珍藏着许多不为人知却又弥足珍贵的宝藏。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当我翻开《华夏文库民俗书系:中国女儿节 西和乞巧文化》时,我以为会看到一本比较传统的民俗介绍,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让我大为改观。它并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沉重感,也没有过于学术化的枯燥,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细腻、生动的笔触,将西和乞巧节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节日背后人文情感的挖掘。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节日的习俗,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女性、关于家庭、关于生活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节日里忙碌的女性,她们脸上洋溢着喜悦,手中灵巧地穿针引线,或者精心制作着各种寓意美好的巧食。书中对于这些细节的描写,充满了画面感和生活气息,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节日的热闹和温情。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乞巧”的各种传统技艺的介绍所吸引,比如那些精美的绣品、那些充满创意的巧食,都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民俗文化不仅仅是流传下来的仪式,更是承载着人们情感、希望和智慧的活态传承。它让我对“女儿节”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对女性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在于它对“女儿节”这个概念的深入挖掘和呈现。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女儿节”可能只是一种浪漫的想象,或者仅仅是某个特定节日(如七夕)的衍生。但《西和乞巧文化》这本书,通过对西和地区乞巧节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女儿节”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它不是简单的一个日子,而是女性在特定时节,通过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展现自我、互助交流、祈求幸福的一个集中体现。书里对乞巧节的各项活动,无论是祭拜织女、穿针乞巧,还是制作巧食、歌舞表演,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巧食”的介绍,那些形态各异、寓意美好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对勤劳、智慧、美满生活的期盼。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用面粉捏成的小动物、小花朵,甚至还有象征着爱情的鸳鸯,这些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的细腻心思和生活智慧,她们在辛劳之余,也会用这样充满创意和美意的方式来点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咐。这种从细节处展现文化,从生活处挖掘意义的方式,让我对“女儿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真实、可感、且富有生命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次充满诗意的旅程,带我深入了解了西和乞巧节的独特魅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对一个节日的简单介绍,更是对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深度挖掘。书中对乞巧节的起源、演变以及各项活动的描写,都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人文关怀。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特定的日子里,女性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她们的智慧和才华,如何相互交流,如何祈求幸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穿针乞巧”的描写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对技巧的比拼,更是对女性耐心、专注和美好心愿的一种象征。书中对各种巧食的介绍,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文化的寓意,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从细节入手,展现文化内涵的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吸引力。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民俗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代代相传,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新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