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两册,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介绍了楹联的历史、门类、特点和基本创作方法。教材中的每一课都分为基本知识、入门练习、名联积累和楹联故事四个部分,为青少年学生.了解楹联、学习楹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填补了我省楹联教育领域的一个空白。为此,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特将该校本课程资源推荐给大家。该校本课程资源的出版,必将对全省楹联文化进校园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楹联文化(上)》: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才思敏捷,以善对而闻名。某日调任广东当学政,有一牧童故意在他经过的路上以三块石头垒成一座桥。李调元的坐轿路经此地,石桥被轿夫踢倒,牧童责问轿夫,双方争吵不休。
李调元下轿调解,牧童说:“听说李大人善于作对,我出个上联请您对吧。”李调元欣然答应。牧童念道:“踢破磊桥三块石。”李调元想了很久,竟未能对出,只好约明天再来应对。回家后,他冥思苦想,茶饭不思。他妻子知道原委后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一个“出”字,然后用剪刀一剪,剪成两个“山’’字。李调元恍然大悟。
次日一早,李调元见到牧童,对出了下联:“剪开出字两重山。”牧童哈哈大笑道:“李大人这下联恐怕是您夫人想出的吧?”李调元吃惊地问:“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妇人常与针线、剪尺打交道,大丈夫则应将剪子换作斧头。何不将下联改为‘劈开出字两重山’呢?”李调元面红耳赤,但内心颇为佩服。
那牧童又说:“我再出个对子你对吧。李大人饱读诗书,会做文章,我就以此为题。”说完,又念出一个上联:“古文人做,做诗做赋做高官。”李调元觉得此联亦难对,只好再次回到家中,和众门客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下联:“八刀心忿,忿世忿命忿穷途。”
谁知李调元第二天念出下联后,又被牧童取笑道:“这分明是一穷书生对出来的。李大人是达官贵人,对出这样穷酸的对子与身份不符,不如改成‘一大口吞,吞云吞雾吞江河’,这样才有气魄呢!”李调元听了,连连点头,称赞这牧童是个奇才。
……
楹联,俗称对联,亦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楹联文化历史久远。她始于秦汉,长于六朝,成于唐代,传于宋元,盛于明清;它源于先秦时期张贴桃符的习俗,随着骈文和诗歌的发展而演变为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并逐渐走向成熟。楹联文化雅俗共赏。纵观几千年的楹联发展史,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达官贵人;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俚人;无论是皓首老翁,还是弱冠少年,都能口出妙语,珠联璧合。楹联文化内涵丰富。楹联不仅是语言的艺术,而且涉及诗词歌赋、民风民俗、历史地理、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等多种文化领域,应该说,楹联文化是一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综合艺术门类。
千百年来,楹联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为国人所喜爱。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随着白话文的普及推广,楹联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事楹联创作的人才越来越少。近年来,楹联文化又重新在祖国大地上崛起,学习楹联文化的风气已越来越浓厚,但是楹联界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楹联缺乏应有的知识和了解。要想让楹联这门国粹艺术得以传承以至发扬光大,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为了便于青少年学生学习楹联文化的基本知识,东营市东营区一中编写了《楹联文化》作为青少年学习楹联知识的教材。本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两册,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介绍了楹联的历史、门类、特点和基本创作方法。教材中的每一课都分为基本知识、入门练习、名联积累和楹联故事四个部分,为青少年学生.了解楹联、学习楹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填补了我省楹联教育领域的一个空白。为此,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特将该校本课程资源推荐给大家。该校本课程资源的出版,必将对全省楹联文化进校园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普及楹联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学校楹联教育入手,使青少年在楹联艺术宝库中丰厚文化底蕴、健康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学楹联、用楹联的良好风尚,让楹联这块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读《楹联文化(上)》,我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其耐心的向导,他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着读者去发现。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楹联起源部分的探讨,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楹联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过程。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传说,将那些模糊不清的远古记忆,变得生动而鲜活。我记住了几个关于楹联起源的有趣说法,比如从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又比如与古代的“占卜”习俗有关。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在他的梳理下,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早期楹联实物的描写所打动,虽然书中没有直接展示图片,但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斑驳的古墙上,依稀可见的文字,它们承载着先民们朴素的愿望和生活的热情。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妙趣横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战乱年代,人们在避难所里相互鼓励的对联,又仿佛看到了文人墨客在宴会上,为了助兴而即兴创作的佳作。这种将历史、文化、人文情怀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让我对楹联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对仗和韵律,而是上升到了对它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智慧的体悟。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待每一个细节都力求严谨的态度,他对于每一个说法的考证都做得相当到位,这让我读起来感到非常安心和信服。
评分《楹联文化(上)》这本书,让我对“楹联与民俗文化”的联系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之前一直认为,楹联就是一种文学形式,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楹联是如何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民俗文化之中,成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乔迁搬家等各种重要场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中,人们是如何运用楹联来表达祝福、祈求平安、纪念祖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春节”的楹联介绍印象深刻,那些家家户户贴在门上的春联,不仅仅是简单的吉祥话,更是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我也对书中关于“婚嫁”的楹联描述很感兴趣,那些喜庆的对联,充满了对新人的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作者在分析这些民俗楹联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他还会深入挖掘这些楹联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它们在民俗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将楹联置于民俗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对楹联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楹联文化(上)》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楹联的百科全书。我对书中关于“楹联的格律与创作技巧”的讲解,深感佩服。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剖析了楹联创作的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对仗”要求,到“平仄”、“押韵”,再到“炼字”、“意境”的营造,都讲解得丝丝入扣。我之前对这些概念,只是略知一二,但通过本书的讲解,我才真正理解了楹联创作的精妙之处。作者不仅列举了大量的范例,来阐释每一个技巧的应用,还会分析那些“看似打破常规,实则妙笔生花”的例子。他会指出,为什么这副楹联在某个地方没有严格遵循格律,但依然是一副佳作,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创作,并非一味地拘泥于规则,而是在规则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炼字”的讲解,他会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字的精妙选择,来提升整副楹联的意境和感染力,这让我对文字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楹联创作的“秘籍”,让我窥见了那些优秀楹联背后的创作智慧和艺术匠心。
评分《楹联文化(上)》这本书,让我对“楹联与历史事件”的联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楹联只是文人雅士的娱乐,或是节日庆典的装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楹联是如何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成为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通过楹联来抒发爱国情怀、诅咒侵略者、歌颂民族英雄,甚至是在战乱中传递消息、鼓舞士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抗战时期”的楹联分析印象深刻,那些饱含血泪的对联,字字句句都敲击着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民的坚韧和不屈。我看到了,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楹联是如何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凝聚着民族的希望。我也看到了,在太平盛世,楹联又是如何记录国家的繁荣昌盛,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在分析这些历史性楹联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他还会深入挖掘这些楹联的创作背景,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这些楹联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种将楹联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对楹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楹联文化(上)》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的是一段历史,一份沉淀。我尤其喜欢它封面设计的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感觉,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翻开第一页,我并没有急着去读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被扉页上的一幅幅精美的楹联书法所吸引,每一笔都遒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尝试着去辨认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不认识,但那种艺术的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接着,目录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章节,更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即将踏上一段探索楹联奥秘的旅程。我看到了“楹联的起源”、“经典楹联赏析”、“不同地域的楹联特色”等等,这些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和智慧,孕育出了这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字艺术。我特别留意到其中有一个章节叫做“文人雅士与楹联创作”,这让我充满了遐想,想象着古代的文人们是如何在书房中挥毫泼墨,如何将自己的情感、抱负、甚至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巧妙地融入到那一副副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楹联之中。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这对于一个喜欢细细品味书籍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甚至可以在文字的间隙里,想象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楹联,出现在庙宇门前、园林小径、寻常百姓家,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书中,去领略那一番“二句不同,谓之背联;二句相同,谓之集句”的妙趣,去感受“横批”的画龙点睛之笔。
评分这本书的“经典楹联赏析”部分,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作者挑选的楹联,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精品,每一副都堪称绝妙。更难得的是,他并非仅仅罗列这些楹联,而是对每一副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他会从楹联的字面意思入手,解释它的含义,然后深入挖掘它背后蕴含的典故、文化背景,甚至是作者的心境。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的楹联的解读,他能够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在解读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楹联时,他会详细地描绘出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在解读一幅寄托思乡之情的楹联时,他会深入分析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愁绪和孤寂,让我们感同身受。作者在分析时,非常注重楹联的对仗、声韵和意境的和谐统一,他会用专业的术语,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他会讲解某个字的选择是如何的精妙,某个词语的运用是如何的恰当,从而使得整副楹联的艺术感染力倍增。我在这部分收获良多,不仅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一副好的楹联,如何去体会它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楹联的种类与功能”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楹联的分类,知之甚少,以为楹联就是写在门上的对联。但本书的作者,为我揭示了楹联的丰富多样性。他详细地介绍了,楹联不仅仅有用于节日庆典的“春联”,还有用于祭祀的“祭联”,用于挽唁的“挽联”,用于广告宣传的“商联”,甚至还有用于讽刺挖苦的“讽刺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商联”的介绍很感兴趣,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老字号商铺,是如何用一副副精炼的楹联,来概括自己的经营理念,吸引顾客。我也对书中关于“讽刺联”的描述感到有趣,那些辛辣讽刺的对联,展现了古人幽默风趣的一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百态。作者在介绍这些不同种类的楹联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他还会分析这些楹联的特点、创作技巧,以及它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对楹联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和解读,让我对楹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楹联在不同场合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
评分《楹联文化(上)》这本书,给予了我太多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严肃、学术化的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书中关于“生活中的楹联”这一部分,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总觉得楹联是高高在上的,是属于文人墨客的专属。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展示了楹联是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春节贴在家门口的吉祥话,到店铺招牌上的经营理念,再到祠堂祖庙里的家风传承,楹联无处不在,它们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普通人创作的楹联的介绍,这些楹联虽然可能不及那些名家之作那样精妙绝伦,但它们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我看到了农民用楹联表达对丰收的期盼,看到了商人用楹联概括自己的经营之道,看到了恋人用楹联传递爱意。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那些文字,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对联,现在在我眼中,都闪烁着别样的光芒。我甚至开始尝试着自己去创作一些简单的楹联,虽然还不够成熟,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评分《楹联文化(上)》这本书,让我对“楹联与诗词”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觉得,楹联和诗词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都有文字作为载体,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楹联和诗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许多优秀的楹联,都蕴含着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它们同样能够以寥寥数语,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我也看到了,许多诗词的意象和典故,也经常被巧妙地运用到楹联的创作中,从而使得楹联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作者在分析这些楹联与诗词的联系时,会引用大量的例子,来展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他会分析一幅楹联,是如何化用了某首诗词的意境,从而使得整副楹联更加耐人寻味。他也可能指出,某句诗词的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一副流传的楹联。这种将楹联与诗词并置比较的方式,让我对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共通的艺术魅力。
评分《楹联文化(上)》这本书,在探讨地域性楹联特色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之前对楹联的认识,比较片面,总觉得它们是大同小异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楹联的创作,也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作者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地区在楹联创作上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比如,他对江南水乡的楹联,描写的细致入微,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同小桥流水人家一般,婉约而动人。他对北方边塞的楹联,则显得更加豪迈奔放,充满了阳刚之气,仿佛能听到战马嘶鸣,感受到大漠孤烟的壮阔。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楹联,更是充满了民族特色,将当地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融入其中,别具一格。作者在分析这些地域性特色时,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还会结合当地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因素进行解读,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某个地区的楹联会呈现出这样的风格。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地域在楹联用词、意境营造上的差异的比较,这让我对楹联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发现,原来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文化土壤的产物。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游历”中国各地,通过楹联,去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书籍难以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