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上)

楹联文化(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同国 编
图书标签:
  • 楹联
  • 对联
  • 中国传统文化
  • 文化艺术
  • 文学
  • 诗词
  • 民俗
  • 传统文化
  • 书法
  • 楹联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ISBN:97875488036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81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6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楹联文化(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两册,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介绍了楹联的历史、门类、特点和基本创作方法。教材中的每一课都分为基本知识、入门练习、名联积累和楹联故事四个部分,为青少年学生.了解楹联、学习楹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填补了我省楹联教育领域的一个空白。为此,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特将该校本课程资源推荐给大家。该校本课程资源的出版,必将对全省楹联文化进校园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录

第一单元 认识楹联
第一课 什么是楹联
第二课 桃符的传说
第三课 古诗中的楹联
第四课 楹联的分类
第五课 楹联的特点

第二单元 楹联声律
第六课 古今四声和平仄
第七课 楹联的平仄(一)
第八课 楹联的平仄(二)
第九课 楹联的节奏

第三单元 认识实词
第十课 名词与代词
第十一课 动词和形容词
第十二课 数词和量词

第四单元 楹联修辞
第十三课 比喻和拟人
第十四课 排比和夸张
第十五课 设问和反问
第十六课 双关和借代

第五单元 楹联创作
第十七课 炼字
第十八课 炼意
附录:笠翁对韵
上卷
下卷

精彩书摘

  《楹联文化(上)》: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才思敏捷,以善对而闻名。某日调任广东当学政,有一牧童故意在他经过的路上以三块石头垒成一座桥。李调元的坐轿路经此地,石桥被轿夫踢倒,牧童责问轿夫,双方争吵不休。
  李调元下轿调解,牧童说:“听说李大人善于作对,我出个上联请您对吧。”李调元欣然答应。牧童念道:“踢破磊桥三块石。”李调元想了很久,竟未能对出,只好约明天再来应对。回家后,他冥思苦想,茶饭不思。他妻子知道原委后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一个“出”字,然后用剪刀一剪,剪成两个“山’’字。李调元恍然大悟。
  次日一早,李调元见到牧童,对出了下联:“剪开出字两重山。”牧童哈哈大笑道:“李大人这下联恐怕是您夫人想出的吧?”李调元吃惊地问:“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妇人常与针线、剪尺打交道,大丈夫则应将剪子换作斧头。何不将下联改为‘劈开出字两重山’呢?”李调元面红耳赤,但内心颇为佩服。
  那牧童又说:“我再出个对子你对吧。李大人饱读诗书,会做文章,我就以此为题。”说完,又念出一个上联:“古文人做,做诗做赋做高官。”李调元觉得此联亦难对,只好再次回到家中,和众门客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下联:“八刀心忿,忿世忿命忿穷途。”
  谁知李调元第二天念出下联后,又被牧童取笑道:“这分明是一穷书生对出来的。李大人是达官贵人,对出这样穷酸的对子与身份不符,不如改成‘一大口吞,吞云吞雾吞江河’,这样才有气魄呢!”李调元听了,连连点头,称赞这牧童是个奇才。
  ……

前言/序言

  楹联,俗称对联,亦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楹联文化历史久远。她始于秦汉,长于六朝,成于唐代,传于宋元,盛于明清;它源于先秦时期张贴桃符的习俗,随着骈文和诗歌的发展而演变为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并逐渐走向成熟。楹联文化雅俗共赏。纵观几千年的楹联发展史,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达官贵人;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俚人;无论是皓首老翁,还是弱冠少年,都能口出妙语,珠联璧合。楹联文化内涵丰富。楹联不仅是语言的艺术,而且涉及诗词歌赋、民风民俗、历史地理、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等多种文化领域,应该说,楹联文化是一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综合艺术门类。
  千百年来,楹联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为国人所喜爱。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随着白话文的普及推广,楹联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事楹联创作的人才越来越少。近年来,楹联文化又重新在祖国大地上崛起,学习楹联文化的风气已越来越浓厚,但是楹联界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楹联缺乏应有的知识和了解。要想让楹联这门国粹艺术得以传承以至发扬光大,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为了便于青少年学生学习楹联文化的基本知识,东营市东营区一中编写了《楹联文化》作为青少年学习楹联知识的教材。本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两册,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介绍了楹联的历史、门类、特点和基本创作方法。教材中的每一课都分为基本知识、入门练习、名联积累和楹联故事四个部分,为青少年学生.了解楹联、学习楹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填补了我省楹联教育领域的一个空白。为此,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特将该校本课程资源推荐给大家。该校本课程资源的出版,必将对全省楹联文化进校园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普及楹联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学校楹联教育入手,使青少年在楹联艺术宝库中丰厚文化底蕴、健康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学楹联、用楹联的良好风尚,让楹联这块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楹联文化(上)》 《楹联文化(上)》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楹联文化源流、发展与精髓的著作。本书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以清晰的脉络为线索,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楹联文化全景图。 卷首语:古韵新声,联语长青 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对仗结构、精巧的文字组合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穿越时空,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思想与智慧。它既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载体,也是寻常百姓表达愿望、寄托思念的桥梁。本书的问世,正是希望能够勾勒出这条绵延千年的文化脉络,让古老的楹联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第一章:楹联的滥觞与初探——从早期文字符号到对偶句的萌芽 本章将追溯楹联艺术的最早渊源。我们将目光投向殷商甲骨文中的对偶现象,探讨古代典籍中零散出现的对偶句式,以及早期民间歌谣、祭祀唱词中蕴含的对仗雏形。通过对这些早期文化遗存的梳理,揭示楹联艺术在文字发展初期便已埋下的基因,以及古人对形式美和意义对称的初步追求。我们将分析这些萌芽阶段的对偶,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积淀,为日后楹联的成熟奠定基础。 第二章:楚辞汉赋,对仗初显——文学瑰宝中的楹联雏形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楚辞与汉赋。我们将深入分析屈原《离骚》等作品中大量精美的对仗句,探讨这些对仗是如何服务于诗歌的抒情功能,以及其在音乐性、节奏感方面的独特魅力。接着,我们将考察汉代辞赋在句式结构、词语选择上的对仗特点,分析其铺陈叙事、渲染情感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文学瑰宝的细致解读,我们将看到,虽然尚未出现“楹联”这一明确的称谓,但其核心的对仗艺术已在这些辉煌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初步的体现,展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章:魏晋风骨,格律渐成——诗赋演进中的楹联意识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章将着重探讨在这一时期,诗歌的格律化进程如何为楹联艺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我们将分析曹操、曹植父子的诗歌作品,以及建安文学中逐渐显现的对仗规范。同时,我们也将考察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赋,其对仗的严谨性和多样性。通过对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到,文人对句式结构的自觉追求,对平仄、声韵的初步探索,都为楹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一种初步的“楹联意识”开始萌发。 第四章:南北朝的流变与融合——诗歌体式与早期楹联的探索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文化交流频繁,文学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章将分析这一时期北方民歌的质朴粗犷与南方文学的清丽婉约如何相互影响。我们将关注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歌行体等,其中所表现出的对仗现象,以及对联珠、连珠等形式的探索。此外,我们还将考察一些被认为是早期楹联的雏形,例如出现在碑铭、题记中的对偶语句,分析它们在形式、内容上的特点,以及其与后世楹联的联系与区别。这一时期的文学探索,为楹联艺术的最终定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五章:唐诗宋词,对仗集大成——楹联艺术的辉煌前奏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本章将以大量的诗词作品为例,深入剖析唐代律诗、绝句中严格的对仗要求,以及宋代词牌中对仗的变化与运用。我们将探讨诗词中对仗的艺术手法,如平仄相对、词性相协、意义相关等,以及其如何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本章的重点在于,将诗词中高度成熟的对仗艺术,视为楹联艺术产生之前最直接、最辉煌的“前奏”。我们将论证,正是唐诗宋词对对仗艺术的极致追求,为楹联艺术的独立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楹联的自觉与定型——从对偶句到独立的文学样式 本章将标志着楹联艺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我们将探讨“楹联”这一称谓的起源,以及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形成过程。我们将分析唐宋时期,一些被认为是早期楹联的明确作品,如一些寺庙、山门的题联,文人创作的用于赠答、酬唱的对偶句,以及民间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使用的对偶语。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作品在形式(字数、对仗、平仄、意境)上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逐渐摆脱了依附于诗词、碑铭等形式的束缚,独立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功能的艺术样式。 第七章:早期楹联的风格与特点——多元并存的艺术风貌 在楹联艺术的形成初期,呈现出多元并存的艺术风貌。本章将对早期楹联的风格进行分类探讨。我们将分析一些庄重典雅、寓意深刻的庙宇楹联,它们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传达宗教思想或劝诫意义;我们将考察一些气势雄浑、描摹景物的山水楹联,展现其如何捕捉自然之美,抒发壮志豪情;我们还将关注一些内容朴实、贴近生活的民间楹联,体味其淳朴的情感和生活智慧。通过对这些不同风格的楹联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早期楹联艺术丰富多样的面貌,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质。 结语:联韵悠扬,绵延不绝 《楹联文化(上)》的完成,只是对楹联文化漫长历史的一瞥。本书所探讨的早期发展阶段,为理解后续楹联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期待在未来的卷帙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楹联艺术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楹联,这颗镶嵌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独特的魅力将永远闪耀,其悠扬的韵味将代代相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楹联的种类与功能”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楹联的分类,知之甚少,以为楹联就是写在门上的对联。但本书的作者,为我揭示了楹联的丰富多样性。他详细地介绍了,楹联不仅仅有用于节日庆典的“春联”,还有用于祭祀的“祭联”,用于挽唁的“挽联”,用于广告宣传的“商联”,甚至还有用于讽刺挖苦的“讽刺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商联”的介绍很感兴趣,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老字号商铺,是如何用一副副精炼的楹联,来概括自己的经营理念,吸引顾客。我也对书中关于“讽刺联”的描述感到有趣,那些辛辣讽刺的对联,展现了古人幽默风趣的一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百态。作者在介绍这些不同种类的楹联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他还会分析这些楹联的特点、创作技巧,以及它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对楹联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和解读,让我对楹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楹联在不同场合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

评分

《楹联文化(上)》这本书,让我对“楹联与历史事件”的联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楹联只是文人雅士的娱乐,或是节日庆典的装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楹联是如何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成为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通过楹联来抒发爱国情怀、诅咒侵略者、歌颂民族英雄,甚至是在战乱中传递消息、鼓舞士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抗战时期”的楹联分析印象深刻,那些饱含血泪的对联,字字句句都敲击着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民的坚韧和不屈。我看到了,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楹联是如何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凝聚着民族的希望。我也看到了,在太平盛世,楹联又是如何记录国家的繁荣昌盛,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在分析这些历史性楹联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他还会深入挖掘这些楹联的创作背景,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这些楹联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种将楹联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对楹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经典楹联赏析”部分,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作者挑选的楹联,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精品,每一副都堪称绝妙。更难得的是,他并非仅仅罗列这些楹联,而是对每一副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他会从楹联的字面意思入手,解释它的含义,然后深入挖掘它背后蕴含的典故、文化背景,甚至是作者的心境。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的楹联的解读,他能够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在解读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楹联时,他会详细地描绘出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在解读一幅寄托思乡之情的楹联时,他会深入分析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愁绪和孤寂,让我们感同身受。作者在分析时,非常注重楹联的对仗、声韵和意境的和谐统一,他会用专业的术语,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他会讲解某个字的选择是如何的精妙,某个词语的运用是如何的恰当,从而使得整副楹联的艺术感染力倍增。我在这部分收获良多,不仅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一副好的楹联,如何去体会它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评分

《楹联文化(上)》这本书,让我对“楹联与诗词”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觉得,楹联和诗词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都有文字作为载体,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楹联和诗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许多优秀的楹联,都蕴含着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它们同样能够以寥寥数语,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我也看到了,许多诗词的意象和典故,也经常被巧妙地运用到楹联的创作中,从而使得楹联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作者在分析这些楹联与诗词的联系时,会引用大量的例子,来展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他会分析一幅楹联,是如何化用了某首诗词的意境,从而使得整副楹联更加耐人寻味。他也可能指出,某句诗词的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一副流传的楹联。这种将楹联与诗词并置比较的方式,让我对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共通的艺术魅力。

评分

《楹联文化(上)》这本书,给予了我太多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严肃、学术化的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书中关于“生活中的楹联”这一部分,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总觉得楹联是高高在上的,是属于文人墨客的专属。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展示了楹联是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春节贴在家门口的吉祥话,到店铺招牌上的经营理念,再到祠堂祖庙里的家风传承,楹联无处不在,它们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普通人创作的楹联的介绍,这些楹联虽然可能不及那些名家之作那样精妙绝伦,但它们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我看到了农民用楹联表达对丰收的期盼,看到了商人用楹联概括自己的经营之道,看到了恋人用楹联传递爱意。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那些文字,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对联,现在在我眼中,都闪烁着别样的光芒。我甚至开始尝试着自己去创作一些简单的楹联,虽然还不够成熟,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评分

读《楹联文化(上)》,我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其耐心的向导,他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着读者去发现。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楹联起源部分的探讨,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楹联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过程。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传说,将那些模糊不清的远古记忆,变得生动而鲜活。我记住了几个关于楹联起源的有趣说法,比如从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又比如与古代的“占卜”习俗有关。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在他的梳理下,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早期楹联实物的描写所打动,虽然书中没有直接展示图片,但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斑驳的古墙上,依稀可见的文字,它们承载着先民们朴素的愿望和生活的热情。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妙趣横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战乱年代,人们在避难所里相互鼓励的对联,又仿佛看到了文人墨客在宴会上,为了助兴而即兴创作的佳作。这种将历史、文化、人文情怀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让我对楹联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对仗和韵律,而是上升到了对它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智慧的体悟。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待每一个细节都力求严谨的态度,他对于每一个说法的考证都做得相当到位,这让我读起来感到非常安心和信服。

评分

我一直认为,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楹联文化(上)》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楹联的百科全书。我对书中关于“楹联的格律与创作技巧”的讲解,深感佩服。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剖析了楹联创作的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对仗”要求,到“平仄”、“押韵”,再到“炼字”、“意境”的营造,都讲解得丝丝入扣。我之前对这些概念,只是略知一二,但通过本书的讲解,我才真正理解了楹联创作的精妙之处。作者不仅列举了大量的范例,来阐释每一个技巧的应用,还会分析那些“看似打破常规,实则妙笔生花”的例子。他会指出,为什么这副楹联在某个地方没有严格遵循格律,但依然是一副佳作,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创作,并非一味地拘泥于规则,而是在规则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炼字”的讲解,他会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字的精妙选择,来提升整副楹联的意境和感染力,这让我对文字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楹联创作的“秘籍”,让我窥见了那些优秀楹联背后的创作智慧和艺术匠心。

评分

《楹联文化(上)》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的是一段历史,一份沉淀。我尤其喜欢它封面设计的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感觉,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翻开第一页,我并没有急着去读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被扉页上的一幅幅精美的楹联书法所吸引,每一笔都遒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尝试着去辨认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不认识,但那种艺术的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接着,目录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章节,更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即将踏上一段探索楹联奥秘的旅程。我看到了“楹联的起源”、“经典楹联赏析”、“不同地域的楹联特色”等等,这些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和智慧,孕育出了这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字艺术。我特别留意到其中有一个章节叫做“文人雅士与楹联创作”,这让我充满了遐想,想象着古代的文人们是如何在书房中挥毫泼墨,如何将自己的情感、抱负、甚至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巧妙地融入到那一副副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楹联之中。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这对于一个喜欢细细品味书籍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甚至可以在文字的间隙里,想象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楹联,出现在庙宇门前、园林小径、寻常百姓家,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书中,去领略那一番“二句不同,谓之背联;二句相同,谓之集句”的妙趣,去感受“横批”的画龙点睛之笔。

评分

《楹联文化(上)》这本书,让我对“楹联与民俗文化”的联系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之前一直认为,楹联就是一种文学形式,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楹联是如何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民俗文化之中,成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乔迁搬家等各种重要场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中,人们是如何运用楹联来表达祝福、祈求平安、纪念祖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春节”的楹联介绍印象深刻,那些家家户户贴在门上的春联,不仅仅是简单的吉祥话,更是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我也对书中关于“婚嫁”的楹联描述很感兴趣,那些喜庆的对联,充满了对新人的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作者在分析这些民俗楹联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他还会深入挖掘这些楹联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它们在民俗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将楹联置于民俗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对楹联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楹联文化(上)》这本书,在探讨地域性楹联特色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之前对楹联的认识,比较片面,总觉得它们是大同小异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楹联的创作,也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作者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地区在楹联创作上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比如,他对江南水乡的楹联,描写的细致入微,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同小桥流水人家一般,婉约而动人。他对北方边塞的楹联,则显得更加豪迈奔放,充满了阳刚之气,仿佛能听到战马嘶鸣,感受到大漠孤烟的壮阔。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楹联,更是充满了民族特色,将当地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融入其中,别具一格。作者在分析这些地域性特色时,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还会结合当地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因素进行解读,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某个地区的楹联会呈现出这样的风格。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地域在楹联用词、意境营造上的差异的比较,这让我对楹联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发现,原来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文化土壤的产物。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游历”中国各地,通过楹联,去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书籍难以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