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布斯鲍姆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
涉及纳粹兴起、反法西斯、二战、冷战、共产主义、斯大林、60年代、苏联崩溃等一列重要历史事件。
2、 地位崇高的史学大师: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现代史大师。媒体评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
3、 历史学家自传,既是传记、又是历史、也是评论。
霍布斯鲍姆这位寿至95岁的历史学家,他的生命长度几乎等同于“恐怖的”20世纪。所以这本《霍布斯鲍姆自传》其实几乎和他的著作《极端的年代》在年代上是重合的,但不同的是自传是以个人的视角来观察20世纪。
身为一位历史学家,而不是小说家,他的笔触充满热情却不煽情,叙事方式叼叼絮絮却不试图勾勒一个戏剧化的人生,或者特意营造某种感染力。可是跟随他信手拈来的吉光片羽,才发现他侧面认识了许多影响20世纪发展的重要人物,不论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会行动方面。 他也许不是某个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却在某种机缘下近身观察,加上身为历史学家对文献的娴熟掌握,帮助他速描事件中人们的处境,以及每个世代、每个地区的变动痕迹,让我们体会“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读过本书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平凡的人生,但不只是“他的”人生,是一个趣味横生的“20世纪”人生。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现代史大师。媒体评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
霍布斯鲍姆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除史学领域外,他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社会学理论文章,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他在劳工运动、农民叛变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超级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霍布斯鲍姆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他一生著作甚丰,真正使他荣登世界“近现代史大师”宝座的,是他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和《极端的年代:1914~1991》。它们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非常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
基于其卓越的文化贡献,霍布斯鲍姆曾于1998年被英国皇室授予英国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称号,也曾获得过欧洲很受关注且奖金额非常高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奖项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因为训练,有着比任何人都超脱的眼光,有谁能比历史学家更适合担当自传的书写者呢?这本书是《极端的年代》的对立面——它是“霍布斯鲍姆的年代”。
——佩里·安德森(《新左派评论》主编)
他似乎既从容不迫又熟练自在地徜徉于许多地点、主题和世纪之中,时而语带幽默并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天分。尽管霍布斯邦的特质与布罗代尔颇为不同,但他拥有同样宽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能力、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强调的)天分。
--《世界报》
第一部分
第1章 楔子
第2章 维也纳的童年时光
第3章 艰难时期
第4章 柏林:魏玛共和灭亡
第5章 柏林:褐色与红色
第6章 在英伦岛
第7章 剑桥
第8章 反对法西斯主义与战争
第9章 身为共产党员
第10章 大战
第11章 冷战
第12章 斯大林与后斯大林时代
第13章 分水岭
第14章 克尼赫特山下
第15章 20世纪60年代
第16章 政治观察者
第二部分
第17章 与历史学家为伍
第18章 在地球村
第三部分
第19章 马赛曲
第20章 从佛朗哥到贝卢斯科尼
第21章 第三世界
第22章 从罗斯福到布什
第23章 尾声
自序
自传作者必须也是自传读者。我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诧异,原来我所认识的人里面,已有许多男男女女出版了关于自己生平的作品。更遑论那些通常来说较为杰出或臭名昭彰的人士,早就有别人捉刀帮他们著书立传了。我甚至还没有把许多当代人物所写的、以小说形 式加以包装、实则为自传的那些著作计算进来。或许我不应该惊讶才对。反正以写作与沟通为业的人,总是习惯和同类打交道。况且各种文章、访谈、印刷品、录音带甚或录像带,以及与本书相似的著作当中,有惊人的数量是由任教于大学的男男女女所完成的。可见我并非特例。
尽管如此,有个问题仍值得思考。为什么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写出自传?更要紧的是,为什么那些与我并无特别关系,甚至在书店看见本书封 面以前根本不晓得我的人,会想花心思来阅读它?伦敦的书店当中,至少有一家连锁书店在“传记”这个类别下面,又特别将某些人纳入一 个称作“人物”(Personalities)的小类别。套用今天的行话,那叫作“名流”(Celebrities),而我无缘名列其间—“名流”也就是那 些不论基于何种理由而闻名遐迩的人士,并且正是他们的名气才使得公众对其生平产生了好奇心。我也不属于那些有过参与公共事务的经历 ,故而得以将自传称作“回忆录”的人。那一类的人物通常不论男女,都在公共舞台上涉足颇深,有许多事迹需要记载下来或加以辩护;要不然就是他们与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关系密切,甚至他们所做的决定影响了重大事件的发展。但我从来就不是其中的一员。
或许我的名字会被列入一两个专业领域的历史著作,像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相关史料集,或者出现于某些讨论20世纪英国知识文化界的书 籍里面。除此之外,纵使我的名字因为某种理由而完全消失不见,一如我父母在维也纳中央公墓的墓碑一般(五年前我曾费心寻觅却无结果),以20世纪为主题的论述也不致出现明显缺漏——无论在英国或其他地方皆如此。
另外,这本书并不是以当前销路甚广的“忏悔录”风格来撰写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天才才有资格自说自话,而我既非圣奥古斯丁,也不是卢 梭。另一个理由则为,每当自传作者开诚布公地谈论其他在世者的隐私时,难免会以不恰当的方式伤害到某些人的感情。我没有理由要这么做,因为那属于死后才出版的传记,而非自传所该做的事情。无论如何,不管我们对那些事情再怎么好奇,历史学家不是传播流言蜚语的专栏作家。将军们的战功并非依据他们在床上做了什么事(或做不了什么事)来判断的。所有想从凯恩斯和熊彼特二人多姿多彩的性生活来推断其经济学理论的尝试,终将归于失败。而且我猜想那些喜爱阅读风流韵事传记的读者,将会发现我的生活是多么令他们失望。
本书也不是打算为作者的生平提出辩解而写的。如果你不想真正了解20世纪,可以去阅读那些替自己做出解释、帮自己“出庭辩护”的人所写的自传;或者亦可反其道而行,阅读那些幡然悔改者所写的自传。这些类型的著作都好比是法庭进行验尸的时候,由死者来冒充验尸官一般。一位知识分子的自传必须涉及他自己的理念、态度与作为,而非只是一份自我宣传的东西。我相信这本书多少回答了新闻记者和其他人士经常向我提出的问题。令他们感兴趣的是一个不大寻常的案例—一位终生不渝却非典型的共产主义者,亦即“霍布斯鲍姆这位马克思派的历史学家”。然而我的目的并不在于向他们做出答复。历史可以评判我的政治信念(它其实已经大致做出了断语),读者们可以评判我的书籍。我所追寻的则是对历史的认知,而非打算得到同意、认可或同情。
尽管如此,除了出于人类对别人的好奇心之外,这本书或许还有其他值得被阅读的理由。我的人生经历几乎完全涵盖了人类历史上最奇特也最可怕的世纪。我在好几个国家生活过,并且目睹了三大洲许多其他国家的事物。或许我在漫长的一生当中并未留下任何显赫成就(我倒是在纸上留下了不少书面记录),但由于我在16岁时便立志当历史学家,我亲眼目睹并亲耳听闻了其间大多数的事件,并设法了解我这个时代的历史。
当我撰写完毕从18世纪末叶至1914年之间的世界历史以后,终于着手探讨我所称的《极端的年代:短暂的20世纪》。1我认为这项工作的优势在于,我不仅以学者的身份进行写作,同时也是人类学家所谓的“亲身参与的观察者”。而这表现于两方面:我个人对那些发生于遥远时空的事件之各种回忆,有助于让年轻读者更加贴近20世纪的历史,同时我的叙述也再次唤醒年长读者本身的回忆。尽管我必须严格遵守史学研究的要求,但比起我的其他著作,那本书甚至是以更大的热情—正是属于极端年代的那种热情—来撰写的,不论是年轻的读者还是年长的读者都曾经如此告诉过我。除此之外,那本书试图以较为深刻的方式,展现个人生活与所处时代之间的相互交织;我希望对个人生活与所处时代的同时观察能有助于形塑一种超脱于两者的历史分析。
这也是一本自传所能做到的事情。就某种意义而言,本书是《极端的年代》的对照面;但所依据的并非是从单一个人经验来阐释世界的历史,而是世界的历史正在形塑个人的经验—更恰当的说法或许是,历史不断提供一组变化多端但又总是有所限制的选择机会。从这些选择机会里,套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或许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按照围绕在他们周遭的世界来创造人生。
就另外一种意义来说,历史学家的自传是他或她自己研究工作里重要的一环。除了对理性的信仰以及辨别事实与虚构的能力以外,自知之明——从自身的内在和外在来进行观察—也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从业者所需要的一项技能,特别是像我这种凭着直觉随机挑选各种研究主题,最后才将它们整合成为具有前后一贯整体性的历史学者。其他历史学家们或许只在意我书中那些较专业的层面。不过我希望其他人阅读本书的时候,能够把它当作一本入门书,通过一段不可能发生于其他世纪的个人人生旅程,来认识世界史上最特殊的一个世纪。
正如我的同事,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2所言:“历史著作是由外部来观察已发生的事件,而自传则是从内在来进行观察。”这本书没有一般学术著作惯用的那种致谢词,而只是纯粹表达感谢和歉意。最需要感谢的人,莫过于我的太太马琳(Marlene)。她陪伴我度过人生大半岁月,阅读了全书的每一个章节,并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她的丈夫因为努力将过去的事件撰写成书,往往心不在焉、脾气暴躁,有时还灰心丧气,并且生活在古代的时候远比现代来得多;而这一切她都长年累月容忍承受了下来。我也要感谢斯图尔特·普洛菲特3这位编辑界的泰斗。这些年来,我曾经向许多人请教过与这本自传有关的问题;其中有几位在我开始动笔之后已相继去世,由于他们的人数过于庞大,以致无法一一列出致谢,但他们都应该知道我表示感谢的理由。
我还必须向马琳和我的家人说一声抱歉。本书很可能并不是他们原本所想要的那种自传。尽管自从他们进入我的人生,以及我进入他们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都一直在我心中。但这本书所谈论的大多还是公众的生活,而非个人的私生活。我当然也应该向那些不曾出现于书中的朋友、同事、学生等人致歉—他们原本或许期待会在这里看见自己的事迹,或是以较长的篇幅被谈论。
最后,我将本书安排成三个部分。在一篇简短的绪论之后,第1章到第16章大致是以编年纪事的顺序,来讨论关于我个人及政治的事件。所涵盖的时间范围从我有记忆开始(即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我无意将之写成直线前进式的编年史。第17和18章叙述我的专业历史学者生涯。第19章到第22章所谈论的,则是那些与我的人生长期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或地区(我自己的中欧和英国故乡除外),包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拉丁美洲、第三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这个部分的章节由于涵盖了我和那些国家的全部互动关系,以致无法轻易纳入本书的编年叙事主轴当中,即便它们与主轴略有重合之处。因此我认为最好还是将这些内容单独成章。
伦敦,2002年4月
拿到《霍布斯鲍姆自传》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馈赠。霍布斯鲍姆的名字,对很多热爱历史的人来说,几乎是“20世纪”的代名词。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收入囊中,期待着能跟随他的视角,穿越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百年。 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书的字里行间,他会如何描绘那些塑造了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会从一个历史学者的宏观视野来审视,还是会穿插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我想看到他如何去解析那些曾经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政治变革、社会运动,以及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尤其是在那个充满理想与幻灭的年代,他的观察和思考,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了解“知识分子”群体的窗口。霍布斯鲍姆本身就是一位标志性的左翼知识分子,我想知道,他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艺术家、作家之间是如何交流、碰撞,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在那些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们是怎样保持独立思考的,又是如何面对政治压力和历史的洪流。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是一些关于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深刻洞察?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所展现的“个人”与“时代”的交织。因为,历史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构成的。我想了解,在20世纪那些波澜壮阔的背景下,霍布斯鲍姆的家庭、友情、爱情,这些个人的情感和经历,又是如何与他宏大的历史研究融为一体的。我希望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他,不仅仅是一位史学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总的来说,我选择这本自传,是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思想的启发。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20世纪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与选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精神食粮,让我以更广阔的视野去认识世界,理解人生。
评分这本《霍布斯鲍姆自传》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把它摆在床头,闲暇时慢慢品读。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霍布斯鲍姆本人巨大的学术声望,更是他那句“20世纪的人生”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我想象这本书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思想家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如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20世纪那些令人扼腕的重大事件,例如他可能会细致地描绘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所经历的苦难和思考;或者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峙如何影响着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创作。我想知道,作为一名亲历者,他是否会分享一些我们不曾在大众历史叙述中读到的独特见闻,那些隐藏在宏大事件背后,关乎个体命运的细节。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我想了解,在那个充满剧变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年代,霍布斯鲍姆是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他是否会坦诚地讲述自己所经历的彷徨、坚持,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理解,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个知识分子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并对历史和社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此外,我对这本书中对“历史”本身的思考非常感兴趣。霍布斯鲍姆是著名的“年代史”学家,他善于捕捉历史的脉络和时代精神。我想知道,在他回顾自己一生时,他是否会重新审视他曾经的观点,或者对历史的理解有新的深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些引人深思的哲学性探讨,关于历史的规律,关于人类的命运,以及我们该如何理解和面对未来。 最终,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能够滋养我的心灵的书籍。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一种深刻的历史感,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同时,我也希望从霍布斯鲍姆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我早在几年前就想读了,一直拖到现在,真觉得是错过了很多。首先,它的分量就很足,厚厚一本,光是翻阅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平时虽然也涉猎一些历史书,但对霍布斯鲍姆这个名字,更多是停留在“一个很厉害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印象里。这次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他的人生,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代的大门。 我最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我能窥探到20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在一个思想家、历史学者的眼中被理解和描绘的。霍布斯鲍姆本人就是一个活着的20世纪,他的经历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我很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行动,又是如何形成他那样深刻而独特的历史观的。他会不会提到一些我们平时在历史书上看不到的细节,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背后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而不是冰冷的叙述。 更让我着迷的是,我想了解一个知识分子的“私人生活”是如何与宏大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的。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爱情,这些个人层面的经历,在成为历史的注脚的同时,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深度?我尤其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挣扎很感兴趣,不知道霍布斯鲍姆的自传是否会展现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矛盾、思考和选择。我想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霍布斯鲍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个符号。 这本书的另一个吸引我的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像是一部20世纪的“个人史”。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那个世纪的重大事件和思想潮流。例如,共产主义的兴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宏大的主题,在霍布斯鲍姆的笔下,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我希望通过他的眼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动机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最后,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听说霍布斯鲍姆的文笔非常出色,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生动活泼。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被他的文字所吸引,感受到他作为一名资深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智慧和洞察力。我希望这本书读起来不会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人文的关怀。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对历史,对人生,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我最近终于拿到了这本《霍布斯鲍姆自传》,它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低调而又厚重的质感,让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个人经历与宏大历史巧妙融合的书籍非常着迷,而霍布斯鲍姆这位史学大家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20世纪史。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流水账式的个人琐事记录,而是会穿插着他如何理解和回应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包括那些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各种思想的碰撞。 我很想知道,作为一个在20世纪风云变幻中成长和思考的知识分子,他的个人感受和视角会给历史叙事带来怎样的不同?比如,他会不会讲述自己亲历或观察到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并用他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眼光去解读?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论断,或者是一些看似微小却能反映时代洪流的细节。我想看看,当历史的巨浪来临时,一个深刻的思想者是如何站稳脚跟,并从中提炼出普世的意义。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霍布斯鲍姆的人生跨越了20世纪的大部分关键时刻,从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到冷战的紧张,再到后来的全球化浪潮,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时代背景。我希望通过他的回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对社会、文化以及人类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他作为一名左翼知识分子,他的视角和判断,无疑会提供一种非常值得思考的参照。 此外,我还对这本书所展现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充满好奇。在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往往面临着选择、困境甚至危险。霍布斯鲍姆的自传,是否会描绘出他与同行们的交往、他们的学术争论,以及他们在政治和社会动荡中的角色和命运?我希望看到一个鲜活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为这个世界留下的宝贵遗产。 总而言之,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承诺了一个能够带领我深入20世纪核心的独特视角。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伟大史学家的生平,更是希望通过他的眼睛,去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中汲取智慧,并获得更广阔的历史视野。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霍布斯鲍姆自传》时,第一反应就是“终于等到了”。这位史学巨匠的名字,已经在我心中与20世纪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带回家,期待着能够在这厚厚的书页中,找到通往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钥匙。 我特别想知道,霍布斯鲍姆会如何描绘他所经历的那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20世纪。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战争、革命、社会思潮演变的独特视角?我很好奇,他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个人经历是否会让他对这些宏大叙事产生更深刻的共鸣,或者提出更具颠覆性的解读。我想看到,那些曾经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在他眼中又是如何被串联起来,并形成独特的历史图景。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探索。霍布斯鲍姆不仅是一位史学家,更是一位活跃在时代前沿的思想者。我想了解,他在那个信息爆炸、观点林立的时代,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又是如何与各种思潮进行对话的。他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知识分子之间,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交往和思想的碰撞?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出,在历史的洪流中,知识分子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个人”与“时代”的巧妙融合。因为,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最终都离不开个体的命运。我想知道,霍布斯鲍姆的家庭生活、个人情感、朋友交往,这些看似私人的经历,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了他对历史的理解。我希望看到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霍布斯鲍姆,而不仅仅是那个只存在于学术著作中的史学大家。 总之,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承诺了一次深入20世纪核心的智识之旅。我期待通过阅读,不仅能了解一位伟大史学家的生平,更能获得一种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并以此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当下,以及人类未来的走向。
评分内容很好,印刷不错
评分影响力和尊敬程度非常高的历史学家 - 不过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谈到苏联的时候不能避免掺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评分《历史的教训》启发下,买来看看
评分京东的货总是很快就到,书很满意
评分听好的一本书,大家的著作
评分书包装完整,发货迅速,非常棒!还有什么是京东做不到的?为毛总是给我十个京豆?晒单也就只有十个,气人不?
评分西方哲学史是哲学家们爱智慧、求真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要首先理解他的问题。为了体现这样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选择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提出、转变和持续,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争论和所达到的结论,正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的线索所在。
评分包装很好,速递服务很快,很好!未能看,但相信对近代欧洲思想史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评分名家名作,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