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

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旭日乾,龐國芳 著,旭日乾,龐國芳 編
圖書標籤:
  • 食品安全
  • 中國
  • 現狀
  • 問題
  • 對策
  • 戰略
  • 食品工業
  • 公共衛生
  • 風險評估
  • 政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0304593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032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工程院重大谘詢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92
字數:10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中國食品安全管理相關的各級政府部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可供食品生産、科研、教育及社會公眾等瞭解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及發展作參考
  7位院士,20多傢單位,300多位專傢曆時三年研究成果編纂而成

內容簡介

  《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是中國工程院重大谘詢項目研究成果。《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由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旭日乾院士任組長,六位院士任副組長,20多傢單位300多位專傢參與,曆時三年持續研究,形成瞭這部專著。《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項目綜閤報告,包括六章:國內外食品安全問題演進曆程和規律;我國食品安全現狀;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剖析;發達國傢食品安全治理先進經驗藉鑒;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的戰略構想;推進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的對策與建議。第二部分各課題研究報告,包括六章:農業生態環境汙染對食品安全影響與防治研究;食品原料安全控製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食品安全與病原微生物防控研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戰略研究;國內外食品安全管理先進經驗與物聯網戰略研究;食品安全與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第三部分各專題研究報告,包括五章:提升我國糧食作物單産水平的科技創新戰略研究;構建海洋藍色糧倉,發展藍色食品産業戰略研究;支撐種業發展,加快建立國傢種質資源保障體係戰略研究;提高我國食品營養與民眾健康水平戰略研究;奶牛生産性能測定(DHI)大數據引導我國奶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研究。

作者簡介

旭日乾,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內濛古大學教授、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傢畜繁殖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專傢,首次探索齣山羊、綿羊和牛精子體外誘導獲能的途徑,在國際上首次提齣瞭試管內雜交育種技術。
龐國芳,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學檢測技術學科專傢。龐國芳一共研究製定瞭141項國際、國傢檢測技術標準,為食品科學技術進步做齣瞭突齣貢獻

目錄

第一部分項目綜閤報告
名詞解釋3
摘要5
緒論11
一、基本概念11
二、主要特徵12
(一)食品安全具有動態性與層次性12
(二)食品安全具有絕對性與相對性12
(三)食品安全具有現實性與潛在性12
(四)食品安全具有係統性與區域性12
三、戰略地位13
四、本項谘詢研究的目的、內容、方法和重要意義13
(一)研究目的13
(二)研究內容13
(三)研究方法14
(四)重要意義14
第一章國內外食品安全問題演進曆程和規律16
一、發達國傢食品安全問題演進曆程16
(一)摻雜使假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麵臨的主要食品安全問題16
(二)技術性食品安全風險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得不麵對的難題17
(三)突發性事件是當今世界食品安全麵臨的主要挑戰18
二、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演進曆程19
(一)古代和近代中國食品安全主題19
(二)新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演進20
三、食品安全與經濟發展水平內在規律22
第二章我國食品安全現狀25
一、食品數量安全:供應能力持續增強25
(一)貪用農産品連年增收,保障瞭市場的有效供給25
(二)食品工業發展迅速,進入提質增效的轉型階段27
(三)進齣口穩步發展,在世界食品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29
(四)重點食品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對外依存度提高30
(五)食品數量安全麵臨的問題和挑戰33
二、食品質量安全:食品質量不斷提高,食品風險隱患依然嚴峻34
(一)食品安全保障體係基本建成34
(二)食品安全監測數據總體嚮好37
(三)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39
三、食品營養安全:營養保障和風險因素的挑戰44
(一)食品營養缺乏和過剩並存44
(二)食品營養風險性因素逐漸顯現45
四、食品安全綜閤評價46
第三章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剖析47
一、現階段凸顯的四類食品安全風險47
(一)病原微生物汙染防控是食品安全的剛性需求47
(二)農獸藥濫用是當前食品安全源頭汙染主要來源51
(三)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汙染物構成食品安全長遠隱患53
(四)非法添加、摻雜使假等違法行為是當前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53
二、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特徵分析54
(一)我國正處於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凸顯和食品安全事件高發期55
(二)“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復雜化55
(三)以産品為核心的風險監測體係造成對食品安全現狀認知的偏差55
(四)經濟利益驅動型食品摻假是現階段食品安全治理的重點56
(五)病原微生物汙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風險尚未引起足夠重視56
三、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溯源57
(一)農産品源頭汙染嚴重57
(二)食品産業基礎較為薄弱61
(三)食品安全保障體係尚不健全63
(四)科技支撐發展滯後68
(五)社會因素不容忽視71
第四章發達國傢食品安全治理先進經驗藉鑒75
一、法律法規和標準體係架構閤理並持續更新75
(一)法律法規以預防為主、持續更新75
(二)強化源頭治理法律體係建設76
(三)強化風險分析在立法中的作用77
(四)標準體係以通用標準為基礎、産品標準為輔助77
二、基於“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係78
(一)頂層設計融閤現代管理思想、重視細節78
(二)重視源頭汙染防控79
(三)以過程控製為重點,終産品為驗證81
(四)成熟的食品安全應急機製82
三、風險分析的科學決策方法82
(一)風險評估作為科學決策的核心82
(二)風險監測和預警進入信息化時代84
(三)風險交流廣泛開展87
四、強大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撐體係89
(一)科技投入産齣比高89
(二)食品安全全程控製技術體係健全90
(三)完善的網絡防控技術體係和信息化支撐平颱91
五、有效運行的社會共治機製91
(一)強調企業第一責任人理念,強化誠信體係建設91
(二)鼓勵公眾監督,消費者維權意識強93
(三)多元化的社會監督機製93
第五章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的戰略構想95
一、未來階段食品安全特徵研判95
(一)我國經濟社會戰略轉型對食品安全影響深遠95
(二)化學性汙染和食源性疾病將成為未來階段主要特徵98
(三)食源性疾病、營養安全及生物恐怖等構成長遠威脅99
二、總目標99
三、總思路與基本原則99
(一)總思路99
(二)基本原則100
四、戰略重點100
(一)建立和完善“從農田到餐桌”與時俱進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保障體係100
(二)建立和完善基於風險分析的科學決策保障體係101
(三)建立和完善“從農田到餐桌”政府有效監管保障體係102
(四)建立和完善創新驅動的産業現代化科技保障體係102
(五)建立和完善多學科復閤型人纔保障體係103
(六)加強道德誠信教育,建立道德誠信管理體係103
五、戰略措施103
(一)産業升級戰略103
(二)源頭治理戰略104
(三)風險管理信息化戰略104
(四)社會共治戰略105
第六章推進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的對策與建議106
一、關於製定“國傢食品安全中長期戰略規劃(2016~2030年)”的建議106
(一)持續更新“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法律和監管體係106
(二)完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框架107
(三)製定“國傢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預警計劃”108
(四)製定“食品違法生産經營治理行動計劃”109
(五)研究製定並實施“國傢食品安全中長期戰略規劃(2016~2030年)”109
二、關於實施食品安全重大研究專項的建議110
(一)加強源頭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110
(二)健全食品安全過程控製技術體係112
(三)完善食品風險監測技術體係113
(四)推進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基礎研究114
三、關於“製定食品安全風險五項基礎監測計劃,建立五大監測網絡”的建議115
(一)製定食品安全風險基礎監測計劃116
(二)建立國傢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網絡117
四、關於“加強食品安全道德建設,重塑食品工業是道德工業”的建議118
(一)加強道德教育,樹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觀念118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誠信體係,建立有效的契約機製118
(三)開展食品安全道德考評,為食品安全道德約束提供價值導嚮119
(四)依靠政府、消費者和媒體的多方力量,營造良好輿論氛圍119
(五)加強食品文化建設,構築食品安全道德約束的文化環境119
五、關於提高我國食品營養與民眾健康水平(2016~2025行動框架)的建議119
(一)建立完善的國傢營養安全管理體係,在國傢層麵實現營養安全的組織保障119
(二)完善我國國傢營養安全政策,並將其納入國傢“十三五”規劃,組織編製2016~2025年國民營養行動計劃120
(三)建立完善營養領域法律保障體係,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營養法》立法120
(四)積極推動營養專業教育和專業人纔培養體係建設120
(五)持續加強對營養科學研究的支持,使我國成為世界營養科學研究高地120
(六)建立我國居民營養與疾病狀況數據庫,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國民營養改善中的引領作用120
(七)堅持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營養安全協同發展,走有中國特色的營養改善道路120
(八)研發新型的營養健康食品,打造我國新型健康産業121
(九)加大在營養領域的財政投入,並列入國傢財政計劃121
參考文獻122
縮略語128
第二部分各課題研究報告
第一章農業生態環境汙染對食品安全影響與防治研究133
摘要133
一、我國農産品産地生態環境現狀134
(一)我國農産品産地生態環境質量狀況134
(二)農産品基本現狀及趨勢142
二、國內外保護農産品産地生態環境的成熟法規政策和技術措施147
(一)國外農産品産地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與經驗研究147
(二)我國農産品産地生態環境保護進展149
(三)國外值得藉鑒的經驗150
三、我國農産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151
(一)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監管基礎薄弱,法律法規及標準體係不完善151
(二)局部高風險區域土壤重金屬的含量較高,並對農産品安全生産構成瞭嚴重威脅152
(三)農藥和化肥對農業增産起瞭很大作用,但存在過量使用問題153
(四)農村環境汙染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153
(五)“三小”問題還將長期存在154
四、改善農産品産地生態環境的對策和建議154
(一)藉鑒國外“雙指標”和“分級標準”的經驗,研究修製訂全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154
(二)盡快啓動土壤汙染程度的甄彆和風險等級劃分研究154
(三)建立土壤保護和汙染防治的閤作協調機製155
(四)加強農藥、化肥管理法規標準建設155
(五)深化農業體製機製改革,推進農業産業化和現代化建設156
(六)加快推進衣産品安全行動計劃156
五、農用化學品使用及農産品農藥殘留現狀156
(一)國內外農藥使用狀況156
(二)國內外化肥與農膜使用情況160
(三)農藥殘留是影響我國農産品安全的重要因素161
六、國內外農用化學品管理製度與實踐經驗163
(一)發達國傢農藥使用管理製度與實踐經驗163
(二)發達國傢有效控製化肥用量的實踐經驗168
(三)我國農藥使用管理製度體係已經形成,仍需不斷完善170
(四)我國肥料管理以肥料質量與肥效為主172
七、我國農用化學品管理與農産品農殘監管存在的問題172
(一)農藥管理法規及農藥殘留標準體係欠完善172
(二)農藥使用監管製度尚未有效建立173
(三)農藥經營市場混亂,違禁農藥及高毒農藥使用管理難174
(四)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大175
(五)我國肥料管理製度及執行中存在諸多問題176
(六)農膜技術的推廣可能帶來新的農産品安全問題177
八、規範農用化學品使用及降低農産品農藥殘留的對策和建議177
(一)加強衣藥管理法規標準建設177
(二)強化農産品生産過程中農藥殘留監控179
(三)有效控製化肥農膜用量,保障農産品安全180
參考文獻180
第二章食品原料安全控製技術發展戰略研究184
摘要184
一、我國食品原料安全控製的戰略意義184
(一)基本概念184
(二)主要特徵185
(三)戰略意義185
二、我國食品産業發展現狀與安全形勢分析185
(一)糧食産業186
(二)肉禽蛋産業192
(三)乳品産業198
(四)水産品産業209
(五)食品添加劑産業214
三、發達國傢食品安全控製技術體係和安全管理經驗221
(一)糧食産業221
(二)肉禽蛋産業223
(三)乳品産業226
(四)水産品産業229
(五)食品添加劑産業231
四、我國食品安全控製技術存在的問題232
(一)糧食産業232
(二)肉禽蛋産業234
(三)乳品産業236
(四)水産品産業240
(五)食品添加劑産業242
五、我國食品原料安全控製技術發展的戰略構想243
(一)糧食産業可持續

精彩書摘

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
第一部分項目綜閤報告
名詞解釋
食品: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食品無毒、無害,符閤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營養安全: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消費在品種、多樣性、營養素含量和安全性等方麵數量和質量充足的食物,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所需的膳食需要和飲食偏好,並同時具備衛生清潔的環境,適宜的保健、教育和護理。
農産品:來源於農業的初級産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産品,可分為直接食用農産品和食品原料。
風險:暴露某種特定因子後在特定條件下對組織、係統或人群(或亞人群)産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食品安全風險:對人體健康或環境産生不良效果的可能性和嚴重性,這種不良效果是由食品中的一種危害所引起的。
食品供應鏈:食品的初級食品生産經營者到消費者各環節和經濟利益主體(包括其前端的生産資料供應者和後端的作為規製者的政府)所組成的整體。
風險分析:是一種為食品安全決策提供參考的係統化、規範化方法,由風險管理、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三個相互區彆但緊密相關的部分組成。
風險管理:在風險評估結果基礎上的政策選擇過程,包括選擇實施適當的控製理念以及法規管理措施。
風險評估:對特定時期內因危害暴露而對生命與健康産生潛在不良影響的特徵性描述,由危害識彆、危害特徵描述、暴露評估和風險特徵描述四個步驟組成。
風險交流:又稱風險溝通,指在風險分析全過程中,風險評估人員、風險管理人員、消費者、産業界、學術界和其他感興趣各方就風險、風險相關因素和風險認知等方麵的信息和看法進行互動性交流,內容包括風險評估結果的解釋和風險管理決定的依據。
食源性疾病:食品中緻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食用被有害物質汙染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後齣現的急性或亞急性疾病。
食品安全事故:食源性疾病、食品汙染等源於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品添加劑: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閤成或者天然物質,包括營養強化劑。
冷鏈物流:從生産、貯藏、運輸、銷售,直到最終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使易腐、生鮮食品始終處於規定的低溫環境,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的特殊供應鏈體係。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通過係統和持續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汙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監測數據及相關信息,並進行綜閤分析和及時通報的活動。
微生物預報技術:在確定的條件下,藉助微生物數據庫和數學模型,快速對食品中重要微生物的生長、存活和死亡進行預測,從而確保食品在生産、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安全和穩定。
農業化學投入品:農藥、獸藥、漁藥、化學肥料、農膜、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動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在農産品産後加工過程中使用或添加的有可能影響農産品質量安全的其他物質。
物聯網:通過信息傳感器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彆、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經濟利益驅動型摻假:以實現經濟利益為目的,故意對終産品或産品成分進行欺詐性更改的行為,也稱食品欺詐。
生物恐怖主義:恐怖分子基於某種政治目的,使用緻病性微生物或毒素等作為恐怖襲擊武器,通過一定的途徑散布緻病性細菌、病毒,造成烈性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導緻人類和動植物失能並死亡,引發社會動蕩。(第一部分)摘要摘要
食品安全是全球共同麵臨的重大挑戰。2003年聯閤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將食品安全定義為:“食品安全是指控製所有那些危害,無論是慢性的還是急性的,這些危害會使食物有害於消費者健康。”我國《食品安全法》定義:“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閤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問題具有曆史性特徵和社會治理特點,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所錶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具有不同特徵,治理重點和措施也不同。在我國現階段,食品安全治理:①有利於促進食品産業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②有利於保障食品供給與安全,提升民生質量;③有利於維護國傢形象,提升我國國際地位;④有利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一)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我國政府曆來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隨著《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和修訂,以及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國傢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國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機構的成立,實施瞭一係列旨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動計劃,逐步建立瞭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係;監管體係由分段、分品種嚮統一監管轉變;風險監測能力顯著提升,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實現良好開局,食品安全保障體係基本建成。
主要食用農産品、加工食品和食物中毒類突發公共事件等監測數據總體嚮好。①2009~2013年蔬菜、水果、畜禽産品和水産品等主要食用農産品例行監測閤格率分彆維持在96%、95%、99%和94%以上;②2009~2012年加工食品監督抽查閤格率從91.1%上升至95.6%;③2012~2014年我國32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11484批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監測結果顯示,蔬菜和水果平均閤格率分彆為96.9%和98.4%;④2009~2013年全國食物中毒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271起降至152起。2013年我國在全球食品安全綜閤排名中居第42位。
(二)食品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嚴峻
我國食品安全治理體係仍然存在薄弱環節,我國仍處於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凸顯和食品安全事件高發期。①2001~2013年中央電視颱報道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2011年後呈增多趨勢;②2009~2013年我國進境不閤格食品批次和數量逐年增加;③2002~2012年歐盟RASFF通報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3706件,在通報的144個國傢和地區中連續五年排在首位;④2011~2013年國傢食品安全綜閤治理和專項整治行動,三年偵破各類食品安全事件分彆為5200餘起、12300餘起和32000餘起;⑤2014年消費者調查顯示,消費者高度關注食品安全,但滿意度僅為13%;⑥欠發達地區營養不良造成的兒童發育遲緩、缺鐵性貧血,以及發達地區營養失衡造成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高發態勢成為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因素。
當前,“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復雜化,食品安全問題多發頻發;以産品為核心的風險監測體係不能真實反映生産過程食品安全水平,造成對食品安全現狀認知的偏差;食源性疾病存在漏報瞞報情況,由其引發的潛在風險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食品安全治理仍任重道遠。
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剖析
(一)當前我國凸顯四類主要食品安全風險
第一,病原微生物汙染防控是食品安全的剛性需求。
2009~2013年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網絡直報係統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1244起,纍計38958人中毒,749人死亡。其中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數、患者數和死亡人數分彆占72%、76%和66%。
第二,農獸藥化學汙染物是當前食品安全源頭汙染主要來源。
2009年南方部分省份糧食農殘超標問題突齣,個彆地區入庫糧食農殘超標70餘倍。2012~2014年全國32個省會城市(直轄市)146種水果蔬菜農藥平均檢齣率為70.3%。養殖環節存在濫用喹諾酮類、磺胺類、呋喃類、其他抗生素類及激素類藥物的現象,導緻畜禽和水産品齣現藥物殘留,甚至超過限量標準。
第三,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汙染物構成食品安全長遠威脅。
目前,糧食重金屬汙染物主要為鎘、砷、鉛和汞,部分省份糧食重金屬超標率超過20%,南方和西南省區超標率較高。2010年江蘇、安徽、湖北三省糧食樣品真菌毒素超標率分彆為66%、64%和51%,超標樣品中真菌毒素超標1倍以上的總體為30%。近10年飼料及飼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檢齣率高達50%,陽性超標率平均在30%~50%。
第四,非法添加和欺詐是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
2001~2013年央視報道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25.35%由非法添加物造成,使用非食用原料、違禁藥物、假冒僞劣和摻雜使假分彆占11.27%、7.04%、5.63%和4.23%。2011~2013年國傢食品安全綜閤治理和專項整治行動,三年偵破各類食品安全事件49500餘起。由此可見,違法生産經營行為是導緻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二)食品安全問題溯源
導緻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有五個主要方麵:
第一,農産品産地環境汙染嚴重。
①水源汙染:目前,我國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汙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汙染嚴重,9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60%汙染嚴重;②耕地汙染: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汙染占2.9%,且汙灌區不斷增加;③農業汙染:2010年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顯示,農業麵源汙染物已超過工業7.5倍。
第二,食品産業基礎薄弱。
量大麵廣的消費總量,“小、散、亂、低”企業占80%以上的産業基礎,尚不規範的産銷秩序,落後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相對缺失的誠信環境,較低的從業人員素質,滯後的企業主體責任意識等仍是製約食品安全提升的重要因素。

前言/序言


《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是一部聚焦於中國食品安全領域深度探索與前瞻性規劃的學術著作。本書係統梳理瞭新時代中國食品安全工作的曆史脈絡與發展成就,客觀剖析瞭當前食品生産、流通、消費等環節麵臨的嚴峻挑戰與潛在風險。 內容要點概覽: 本書的核心研究內容圍繞“現狀、問題、對策戰略”三個維度展開,力求為理解和改善中國食品安全狀況提供全麵而深刻的洞察。 一、 中國食品安全現狀透視: 發展成就與亮點: 書中詳細闡述瞭近年來中國在完善法律法規體係、健全監管機製、提升技術支撐能力、加強科普宣傳等方麵取得的顯著進展。例如,對《食品安全法》的修訂與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分析瞭國傢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的創建經驗,以及在“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方麵的創新舉措。 基本態勢分析: 通過大量數據和案例,本書呈現瞭當前中國食品安全的基本態勢。這包括對主要食品類彆(如糧食、肉類、蔬菜、乳製品、水産品、預包裝食品等)安全狀況的評估,揭示瞭不同區域、不同層級的食品安全風險差異。同時,也關注瞭新興食品領域(如網絡銷售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的監管挑戰。 消費者認知與參與: 深入研究瞭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水平、關注熱點以及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的意願和方式。分析瞭公眾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應機製,以及信息透明度對消費者信任度的影響。 二、 食品安全突齣問題深度剖析: 本書並未迴避中國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突齣問題,而是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違法犯罪行為的頑固性與隱蔽性: 非法添加與濫用添加劑: 聚焦於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分析其産生的根源,如逐利動機、監管漏洞、技術手段落後等,並揭示其隱蔽性和傳播性。 製售假冒僞劣食品: 深入研究假冒品牌、過期食品翻新、劣質原材料替代等行為。分析其危害性,以及對消費者健康和閤法企業權益造成的損害。 “地溝油”等非法再利用: 探討瞭“地溝油”等廢棄食用油脂的非法加工與銷售鏈條,分析其對公共健康構成的嚴重威脅。 農藥、獸藥濫用與殘留: 關注農産品生産過程中農藥、獸藥的違規使用,以及由此帶來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超標問題。分析其對消費者健康和生態環境的雙重影響。 監管體係存在的短闆與挑戰: 監管體製機製不健全: 分析瞭部門職責交叉、權責不清、多頭管理或真空地帶等問題。探討瞭如何構建協調聯動、權責明確的食品安全監管大格局。 基層監管能力不足: 關注瞭部分地區基層監管人員數量、專業素質、技術裝備等方麵的不足,以及其在日常監管和應急處置中麵臨的睏難。 技術支撐能力待提升: 探討瞭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風險評估技術、信息溯源技術等方麵的短闆。分析如何加大科研投入,引進先進技術,提升整體技術支撐水平。 法律法規執行力問題: 審視瞭法律法規的執行過程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分析瞭如何提升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和執行力。 産業鏈協同與社會共治不足: 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 探討瞭部分食品生産經營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內部質量控製體係不完善、逃避監管等問題。分析如何壓實企業主體責任,構建自覺守法的企業文化。 行業自律缺失: 關注瞭行業協會在規範行業行為、促進行業發展方麵的作用發揮不足。 社會監督和消費者維權睏難: 分析瞭消費者在發現和舉報食品安全問題時麵臨的舉證難、維權成本高等障礙。探討瞭如何暢通社會監督渠道,保障消費者閤法權益。 消費者健康風險與認知誤區: 營養不均衡與不健康消費模式: 探討瞭過度加工食品、高鹽高糖食品消費增加對國民健康的影響。 信息不對稱與恐慌心理: 分析瞭不實信息、虛假宣傳等對消費者造成的誤導,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過度擔憂或不必要的恐慌。 三、 創新對策與戰略研究: 基於對現狀的客觀評估和問題成因的深入剖析,本書提齣瞭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與戰略建議,旨在構建更加 robust 和可持續的中國食品安全保障體係。 完善法律法規與監管體係: 強化頂層設計與製度創新: 提齣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係,特彆是針對新興領域和突齣問題的專門立法。優化部門職責分工,構建更加高效的“一盤棋”監管模式。 提升基層監管效能: 建議加大對基層監管部門的人員、技術和經費投入,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執法水平。 深化“放管服”改革: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優化審批流程,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強化事中事後監管。 科技賦能與風險防控: 加強食品安全技術研發與應用: 推動先進檢測技術、快速篩查技術、風險預警技術、追溯技術(如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 建立健全風險評估與預警機製: 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開展常態化、係統化的風險評估,及時發布風險預警信息。 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探索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監管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實現對風險的早期識彆和預測。 壓實主體責任與強化企業自律: 嚴格企業主體責任追究: 強調“誰生産、誰負責;誰銷售、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企業內部質量安全管理體係,加大對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直至市場禁入。 推動行業協會發揮作用: 鼓勵行業協會製定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構建良好營商環境: 引導企業將食品安全視為生命綫,通過激勵機製引導企業主動提升産品質量和安全水平。 構建社會共治格局: 暢通社會監督渠道: 鼓勵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完善投訴舉報奬勵機製,保護舉報人閤法權益。 加強食品安全科普宣傳: 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消費者辨彆能力,引導科學、健康的消費習慣。 發揮媒體監督作用: 鼓勵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形成強大的輿論監督力量。 推進國際閤作與交流: 藉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強在技術、標準、監管等方麵的國際閤作。 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瞭決策參考,也為科研人員、企業經營者、社會公眾等各方提供瞭深刻的理解和行動指南,共同為守護“舌尖上的安全”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它並沒有讓讀者在閱讀完之後陷入深深的絕望,反而激發齣瞭一種參與和改進的動力。作者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花瞭大量的篇幅來探討“對策戰略”,這些對策並非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化方案,而是結閤瞭中國國情、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建議。我尤其對書中提齣的“社會共治”的理念印象深刻。它強調瞭政府、企業、消費者、媒體、科研機構等各方力量的協同作用,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的監督和治理中來。例如,書中提到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舉報奬勵機製、鼓勵社會監督平颱的發展等等,都為普通民眾提供瞭參與的途徑。這讓我意識到,食品安全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我們每一個普通消費者,都可以成為食品安全守護者。這本書為我們指明瞭方嚮,也提供瞭方法,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希望。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論證其觀點的過程中,所引用的案例之豐富,數據之翔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的心血,搜集瞭來自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層麵的大量一手資料和二手研究成果。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食品安全事件的“迴溯性分析”,它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事件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事件發生的原因、演變過程、監管失誤之處以及事後影響。這些詳實的案例,讓抽象的食品安全問題變得具體而生動,也讓作者的論證更加擲地有聲。它不像某些理論書籍那樣晦澀難懂,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將讀者帶入到真實的食品安全睏境之中。這種基於證據的嚴謹研究態度,大大增強瞭本書的說服力,也讓我對書中提齣的問題和對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著作。它以一種審慎而又充滿責任感的方式,剖析瞭中國食品安全現狀的復雜性,深入挖掘瞭問題産生的根源,並提齣瞭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對策戰略。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關於食品安全的“深度體檢”,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我們的“病竈”所在,也讓我對接下來的“治療”方案有瞭更明確的瞭解。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份充滿智慧和勇氣的社會擔當。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食品安全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國傢未來,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它不僅僅是為我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願意成為推動中國食品安全改善的一份子。

評分

作為一個對食品科技略有瞭解的讀者,我對書中關於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和溯源體係建設的部分尤為關注。作者在這方麵做瞭相當深入的探討,不僅列舉瞭當前主流的檢測方法,還分析瞭其優缺點以及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瓶頸。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前瞻性地介紹瞭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潛力,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來預測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或者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不可篡改的食品溯源信息鏈。這讓我看到瞭科技賦能食品安全的美好前景。當然,作者並沒有誇大技術的萬能性,而是強調技術必須與完善的法律法規、嚴格的監管以及企業誠信相結閤,纔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它讓我意識到,食品安全是一個係統工程,技術是重要的支撐,但絕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這本書對技術細節的探討,以及對其局限性的清醒認知,讓我對中國食品安全的未來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判斷。

評分

本書最令我贊嘆的一點,是其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根源的剖析,其深度和廣度都達到瞭相當的高度。作者沒有將問題簡單歸咎於個彆不良商傢,而是將其置於中國經濟轉型、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例如,書中對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傳統小農經濟嚮規模化、工業化生産模式轉變時所産生的種種“副作用”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在這種轉變過程中,一些傳統的食品安全保障體係可能被打破,新的監管體係尚未完全建立,從而齣現瞭“真空地帶”。同時,作者也深刻分析瞭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對利潤的過度追求與食品安全之間可能存在的內在張力,以及由此催生的種種亂象。此外,書中對“食品安全文化”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它認為,食品安全不僅僅是技術和法規問題,更是一種社會共識和價值取嚮。這種深層次的分析,使得本書的論述具有瞭極強的穿透力,它讓我們看到問題的“錶象”之下,隱藏著更加深刻的社會和經濟根源。

評分

“對策戰略研究”這幾個字,是吸引我購買這本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我非常渴望看到作者能夠提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批判和揭露層麵。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並非空喊口號,而是給齣瞭一個相對係統和多維度的對策框架。從政府監管體係的重塑、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執行,到行業自律的強化、科技在食品安全溯源中的應用,再到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和公眾參與的鼓勵,每一個層麵的建議都顯得十分周全。我尤其欣賞作者提齣的“風險預警與快速響應機製”的構想,這對於防範突發性食品安全事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書中對國際先進食品安全管理經驗的藉鑒和分析,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參考。它告訴我,我們並非從零開始,很多成功的模式和理念都可以為我們所用。當然,作者也坦承,這些對策的實施將麵臨諸多挑戰,例如利益的博弈、觀念的轉變、資源的投入等等,但正是這種對現實復雜性的清醒認識,讓這些對策顯得更加可行和具有指導意義,而不是飄渺的空中樓閣。

評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呈現齣的“全局觀”。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某個單一的食品品類,或者某個單一的監管環節,而是將整個中國食品安全體係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從源頭的農業生産,到中間的加工、流通,再到最終的消費,每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對整個體係的安全造成威脅。書中對這種“鏈條式”風險的描繪,讓我對食品安全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明白,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僅僅抓“點”,而需要“麵”,需要建立起一套全方位的、係統性的保障機製。這種宏觀的視角,使得本書的分析更加全麵和深刻,也使得其提齣的對策更加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它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著眼於整個體係的優化和升級。

評分

這本書所呈現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其廣度和深度都超乎我的想象。作者似乎將整個中國的食品生産、流通、消費體係進行瞭一次精密的掃描,然後把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病竈一一揭示齣來。我曾以為食品安全問題無非是那麼幾種常見的,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問題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係統。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問題,更是社會、經濟、法律、倫理等多方麵交織在一起的頑疾。作者對不同地域、不同品類食品安全問題的細緻區分,讓我看到瞭問題的多樣性,也理解瞭為何“一刀切”的解決方案往往收效甚微。其中關於食品産業鏈條中信息不對稱如何加劇風險的分析,讓我茅塞頓開。消費者往往處於信息弱勢地位,而生産者和經營者則掌握著更多主動權,這種信息鴻溝被不法商傢利用,導緻劣質産品得以濛混過關。此外,作者對消費者自身食品安全意識和知識水平的探討,也讓我意識到,提升公眾素養同樣是破解食品安全睏境的重要一環。這本書讓我明白,食品安全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於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需要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麵去共同努力纔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能夠喚醒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深刻認識的著作,它不像許多泛泛而談的報告,而是深入骨髓地剖析瞭中國食品安全現狀的復雜肌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其直指核心的勇氣所摺服。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事實,而是毫不避諱地將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鏈條上存在的種種漏洞、隱患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從農田裏的農藥殘留,到養殖業的濫用抗生素,再到加工環節的非法添加劑,以及流通領域的假冒僞劣,每一個環節都像一塊塊令人警醒的警鍾,敲擊在我的心頭。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潛規則”和“監管真空”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以大量的案例和數據支撐,描繪齣瞭一條條隱秘的利益鏈條,以及監管部門在信息不對稱、資源不足、甚至部分人員腐敗情況下的無奈與無力。讀完這部分,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觸目驚心的“暗流湧動”,對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食品,開始充滿瞭審慎與懷疑。它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更是一次對我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迫使我們去思考,我們吃的,真的安全嗎?這種刨根問底的精神,纔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開始,也是這本著作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知識上的衝擊,更是情感上的觸動。當閱讀到那些關於地溝油、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觸目驚心的案例時,我內心充滿瞭憤怒和擔憂。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觸,將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社會影響以及暴露齣的深層問題娓娓道來,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瞭食品安全問題對個體生命健康、對社會信任基石所造成的破壞。它讓我更加珍惜自己和傢人餐桌上的每一份食物,也更加理解瞭食品安全工作者的艱辛和不易。這本書並非一味地指責,它在分析問題的同時,也強調瞭社會各方協同治理的重要性。它呼籲政府承擔起主體責任,呼籲企業迴歸良知,呼籲媒體發揮監督作用,也呼籲消費者提高警惕。這種對各方責任的清晰界定,讓我看到瞭解決問題的希望。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社會的不足,也激勵我們每個人都去思考自己能為食品安全做齣些什麼。

評分

老闆很滿意,跟我們工作接軌瞭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李奎LOL圖來咯努力健健康康

評分

不錯,有點難,看不懂

評分

真的很一般,不值得購買!

評分

評分

寫文章查資料用的,還不錯

評分

看看不錯

評分

書的內容不錯,可惜質量沒有以前好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