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建筑》和《理解建筑》是以新异翔实的图像、简洁明晰的文字构成的姊妹书。《认识建筑》从建筑学的角度,《理解建筑》从文明和建筑史的角度,全方位介绍了建筑这门空间艺术的特征与历史,为国内建筑文化图书中所仅见。
《认识建筑》涉及的主要内容:什么是建筑学?人和空间,建筑物与类型,技术、材料和结构,样式。本书以430余幅照片,80余组线图和多角度穿插的叙述文字,分四大部分揭示建筑学的秘密。人和空间:从11个节点简论建筑与环境、城市、音乐、装饰和工业设计等的关系。建筑物与类型:介绍了11种建筑类型及其历史。技术、材料和结构:囊括了15种建筑技术、材料和结构的发展史。样式:概述了世界建筑史中24种最重要建筑样式(风格)的历程。
《理解建筑》探究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所取得的建筑成就,以及那些在建筑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马克·布萨利(MarcoBussagli),1957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意大利罗马智慧大学建筑系教授及当代艺术史教授。自1985年以来,一直与意大利百科全书机构合作,并在意大利广播公司担任顾问。
认识建筑
目录
什么是建筑学?
01 人和空间
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从领地到城市
城市规划简史
为美建造
音乐和建筑
建筑和比例理论
建筑与拟人
建筑与工业设计
建筑与装饰
建筑与自然
花园
02 建筑物与类型
居住
宗教建筑
公共建筑
军事建筑
塔、摩天大楼和灯塔
公共建筑
生产设施
服务设施
交通设施
商业建筑
墓地
03 技术、材料和结构
用木头建造
用石头建造
用砖建造
钢筋混凝土和预制安装建筑
用铁、钢和玻璃建造
柱子和其他竖向元件
柱头
额枋及其他水平元件
拱券
拱顶和天花
穹窿
主立面
门、入口和门廊
窗和彩色玻璃
平面和城市平面图
04 样式
古代
建筑柱式
基督教和拜占庭建筑
蛮族人的建筑
伊斯兰建筑
阿拉伯-诺曼式、摩尔式和
莫扎拉布式建筑
罗曼建筑
哥特建筑
中国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从手法主义到巴洛克
从晚期巴洛克到洛可可
早期印度建筑
古代美洲大陆建筑
新古典主义建筑
新哥特或哥特复兴建筑
折中主义
现代主义和新艺术运动
日本建筑
现代古典主义
先锋派建筑
现代运动
国际式风格
当代建筑
人名索引
图片来源
理解建筑
目录
文明、建筑成就与杰出人物
新石器时代的种族与人种文化
埃及
金字塔
印度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
伊朗高原上的民族
波斯波利斯
克里特和迈锡尼
伊特鲁里亚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希腊与罗马:建筑风格比较
雅典卫城
罗马广场
输水道
大型圣所
剧场与圆形剧场
万神庙
圣女康斯坦齐亚陵墓
君士坦丁堡
圣索菲亚大教堂
狄奥多里克陵墓
耶路撒冷的圆顶圣岩寺
石刻建筑
阿奎斯格拉那的巴拉丁礼拜堂
倭马亚城堡
吴哥
婆罗浮屠
克久拉霍
希尔德斯海姆
克吕尼和西多
丰特奈
达勒姆
摩德纳
比萨
阿尔勒
孔克
圣马可巴西利卡
蒙雷阿莱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沙特尔
贝内德托?安特拉米
维朗?德?奥内库尔
锡耶纳大教堂和奥尔维耶托大教堂
托迪
布鲁日
坎特伯雷
吕贝克
阿诺尔福?迪坎比奥和乔托
帕勒尔家族
阿尔罕布拉宫
对于一个想进入设计行业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维框架。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具体的软件操作或最新的潮流,而是专注于培养一种“建筑师的思维模式”。它教会我如何进行空间分析,如何从场地条件中提炼出设计策略。比如,书中关于流线组织和空间序列的论述,简直是实战宝典。我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分析我参与过的几个小型项目,一下子就发现了之前忽略掉的关键问题,比如动线交叉造成的效率低下,或者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过渡模糊。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科学且富有洞察力的方法论,让我能够自己去建构解决问题的路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堆砌形式,而是开始有意识地编织空间叙事,这对于提升设计质量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建筑学习者的福音!那些线稿、剖面图,还有那么多精细的细节展示,让我这个初学者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讲到结构受力的时候,我以前看文字描述总是云里雾里,但书里的图示直接把力是怎么传递的画出来了,清晰得不得了。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梳理,那种从地域气候、材料特性出发的讲解方式,让我明白建筑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深刻回应。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那些丰富的案例分析,好像带着我穿越时空,去亲身体验那些伟大的建筑师是如何思考和创作的。我感觉我的“建筑眼睛”被打开了,走在街上,看那些平凡的楼房,都能找出一些隐藏的比例和逻辑,这对我来说是质的飞跃。而且,书里对材料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不是简单罗列材料名称,而是深入到材料本身的特性和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力,这对于想深入了解建筑本质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没有将建筑局限在西方古典主义或现代主义的狭隘框架内。作者巧妙地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智慧串联起来,探讨了永恒的人类需求如何通过地域化的方式得以实现。我以前总觉得那些古老的、非西方的建筑只是“异域风情”,但读完后才明白,它们蕴含着更深刻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书中对可持续性设计和生态建筑的探讨,也展现了前瞻性,它不只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为未来的建筑师指明方向——如何在一个资源日益紧张的星球上建造有尊严、有韧性的家园。这种宏大而又脚踏实地的视角,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引导我们思考未来生活方式的哲学著作,非常值得反复研读和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得令人敬佩,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和“如何成为”。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严谨,像是在解一个复杂的谜题,层层递进,将建筑从最基础的构成元素,一直延伸到复杂的文化象征意义。我尤其欣赏它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的克制与精准,它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凝练的语言揭示核心思想。当我读到关于“场所精神”的那几章时,那种震撼感久久不能平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意识到建筑的终极价值在于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仅仅为了炫耀技术或财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沉淀的,我常常读完一个章节后,会放下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很久,那些文字像种子一样在我脑海里生根发芽,改变了我对“美”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对建筑美学的尊重。装帧的质感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这很符合它内容深邃的特质。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阅读舒适度,又为那些精美的图示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信息传递高效而不拥挤。我注意到,在引用某些经典建筑图纸时,他们对图例和注释的标注都非常用心,细节之处体现了专业性。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纸张和装订方式非常友好,不容易因为频繁翻动而损坏。说实话,一套好的专业书籍,除了内容本身,载体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它能让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应付差事。
评分不错的书,对建筑形态有一些新的认识。
评分书不错,质量也挺好,挺详细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希望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很薄的两本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评分内容太单薄。每本书才二百页
评分看起来不错,包装无磨损
评分内容太单薄。每本书才二百页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希望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