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學術名篇精讀4:呂叔湘捲

中西學術名篇精讀4:呂叔湘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梅,硃慶詳<讀解> 著
圖書標籤:
  • 呂叔湘
  • 學術名篇
  • 精讀
  • 國學
  • 古典文獻
  • 語言學
  • 文化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思想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西書局
ISBN:97875475099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988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西學術名篇精讀4:呂叔湘捲》是對語言學必讀經典名著呂叔湘《現代漢語語法分析問題》的精細讀解,便於相關專業大學師生、年輕學者更好地理解語言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作者簡介

  呂叔湘(1904-1998),江蘇省丹陽市人。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外國語文係。1936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人類學係、倫敦大學圖書館學科學習。1938年迴國後任雲南大學文史係副教授,後又任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以及開明書店編輯等職。解放後,1952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院士)、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原書序
一 引言
1 本書宗旨
2 實質性問題和名稱問題
3 術語
4—6 形態
7 意義
二 單位
8 單位:舊的和新的
9—18 吾素和詞
10 語素:大小問題
11—12 異同問題
13 語素和漢字
14 語素和詞類
15 詞
16 有時是詞
17 有的義項是詞
18 語素分四種
19—29 詞和短語
20 能不能單用?
21 語法的詞和詞匯的詞
22 幾個語素的組閤?
23 有沒有專門意義?
24 形名組閤不完全自由
25—26 ‘短語詞’
27 能不能拆開?
28 簡稱
29 省縮
30—32 主謂短語,小句,句子
33 小結
三 分類
34 分類目的
35 結構分類和功能分類
36—37 劃分詞類
38—39 大類和小類
40—53 詞類
40 名詞
41 方位詞
42 量詞
43—47 動詞
43 動詞和形容詞
44 非謂形容詞
45 動詞和介詞
46 及物和不及物
47 趨嚮動詞,助動詞,是,有
48 副詞
49 代詞
50 介詞
51 連詞
52 助詞
53 詞類轉變
54 詞根
55—56 前綴,後綴,中綴
57—61 短語分類
58 的字短語
59 名詞性短語,動詞性短語
60 主謂短語
61 四字語
62—63 句子分類
四 結構
64—67 結構層次
68—70 結構關係
71—79 句子成分分析法
72—74 句子成分和結構層次
75 句子成分和結構關係
76 句子成分和詞類分彆
77 省略
78 倒裝
79 圖解和代號
80—96 句子成分
81—85 主語,賓語
86 補語
87 狀語
88 介係補語
89 ‘述語’
90 是字句
91 主謂短語作謂語
92 連動式
93—95 兼語式
96 動詞之後
97—99 句子的復雜化和多樣化
97 單句復句
98 句子的復雜化
99 句子格式的變化
附注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現代文學名傢研究:呂叔湘捲》 引言 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呂叔湘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獨特的治學方法,在語言學、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留下瞭寶貴的遺産。他的研究不僅為中國語言文字學的現代化進程做齣瞭傑齣貢獻,其對文學作品的敏銳洞察和精闢分析,也為後人提供瞭深刻的啓示。《中國現代文學名傢研究:呂叔湘捲》正是這樣一部力圖全麵展現呂叔湘先生學術思想與文學關懷的力作。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呂叔湘先生的著作,而是通過深入的文獻研究、精細的文本解讀以及多維度的學術視角,對呂叔湘先生的學術成就進行係統性的梳理與辨析,旨在揭示其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其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呂叔湘的語言學貢獻與思想體係 呂叔湘先生的學術生命很大程度上是與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緊密相連的。本書將重點闡釋其在語言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 漢語語法研究的奠基者:呂叔湘先生是中國現代語法研究的先驅之一。他與王力、趙元任等先生一道,開啓瞭漢語語法研究的科學化、係統化進程。本書將深入分析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概論》、《現代漢語語法常識》等著作中提齣的語法理論和分析方法。我們將考察他如何藉鑒西方語言學理論,並結閤漢語自身的特點,構建齣一套科學、嚴謹的漢語語法體係。重點將放在他對詞類、句法結構、語法的動態性等問題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嚮廣大讀者普及語法知識,打破瞭語言學研究的壁壘。 詞匯與語義研究的深度開掘:除瞭宏觀的語法體係,呂叔湘先生對漢語詞匯與語義的研究也同樣精深。本書將關注他對詞語的溯源、演變、搭配以及語用等方麵的考察。他不僅關注詞語的字麵意義,更深入探究其背後蘊含的文化信息和語境含義。我們將通過分析他針對具體詞語的精細解讀,展現其對漢語詞匯豐富性、靈活性以及動態變化的深刻體認。例如,他對某些常用詞語的多義性、引申義的分析,以及對詞語搭配中隱含的文化習慣的洞察,都極具啓發性。 語言的社會性與應用研究:呂叔湘先生始終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應用價值。他不僅緻力於理論研究,更關注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本書將探討他對規範漢語、應用寫作、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麵的論述。他對於如何使漢語更規範、更易於傳播,以及如何在不同語境下恰當運用語言的思考,都展現瞭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現實關懷。我們將分析他對於文字改革、標點符號規範化等具體問題的意見,以及他如何身體力行地推動語言的普及和發展。 學術方法的傳承與創新:呂叔湘先生的學術研究方法以嚴謹、紮實、求實為特點。本書將梳理和評價他的治學之道,例如他對文獻的細緻考證,對語料的廣泛搜集,以及他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閤的創新。我們將探討他如何將曆史文獻與現代語言現象相結閤,如何從細微之處洞察語言發展的規律,以及他如何以樸素而深刻的語言錶達復雜的學術思想。他的學術品格,如謙遜、審慎、不騖虛名,也對後世學者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呂叔湘的文學評論與文化視野 除瞭在語言學領域的輝煌成就,呂叔湘先生的文學評論同樣是其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以語言學傢的敏銳視角,對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進行瞭深刻的解讀。 古典文學的語言學解讀:呂叔湘先生的文學評論常常帶有鮮明的語言學烙印。本書將聚焦他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語言學解讀,例如他如何分析古籍中的詞語用法、句法結構,以及如何從中發掘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思想情感。他並非簡單地進行文學鑒賞,而是通過對語言的細緻分析,揭示文本的深層意義和藝術魅力。我們將以具體的篇章為例,展示他如何通過對古漢語的精確把握,幫助讀者理解古代文獻的精髓。 現代文學的審美關照:對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呂叔湘先生同樣懷有深厚的關切。本書將探討他對一些重要作傢作品的評論,例如他如何評價魯迅、瀋從文等人的文學成就。他並非僅僅停留於形式上的分析,而是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技巧以及時代背景之中。我們將分析他如何以其深厚的語言學功底,解讀現代作傢如何運用漢語,以及他們在語言創新方麵所做的努力。 文化傳承與現代性反思:呂叔湘先生的學術視野超越瞭學科的界限,他始終關注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書將深入探討他關於文化繼承、文化交流以及文化現代性的思考。他如何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審視語言和文學,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擁抱現代,這些都是本書將重點闡釋的方麵。他對於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思考,以及他對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遷中的責任的認知,都體現瞭他深邃的洞察力。 翻譯理論與實踐的貢獻:呂叔湘先生在翻譯領域也頗有建樹,尤其是在古籍的翻譯和普及方麵。本書將考察他對翻譯理論的看法,以及他對具體翻譯案例的分析。他對於如何忠實而又生動地傳達原文的意蘊,對於如何讓古老的文本煥發新的生命力,都有著深刻的見解。他的翻譯實踐,如對《古文觀止》的選注和解讀,為我們理解古典文獻提供瞭重要的途徑。 第三部分:呂叔湘的學術人生與精神風範 呂叔湘先生的一生是為學術而奮鬥的一生,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謙遜的人格魅力以及對教育事業的執著,都為後世樹立瞭典範。 治學精神的解析:本書將深入剖析呂叔湘先生的治學精神。我們將考察他對學術的嚴謹求證態度,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他“寜拙毋巧,寜樸毋華”的治學理念。從他對每一篇研究文章、每一個學術觀點的審慎斟酌,到他對學生和後學的耐心指導,都展現瞭他高尚的學術品格。 教育理念與實踐:作為一位傑齣的教育傢,呂叔湘先生對人纔培養傾注瞭大量心血。本書將梳理他的教育思想,關注他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紮實學術功底的重視。我們將通過他指導過的學生的迴憶、他撰寫的教育相關的文章,來展現他作為一位誨人不倦、啓人心智的師者形象。 文化擔當與社會責任:呂叔湘先生始終將個人學術追求與國傢民族命運緊密相連,懷有強烈的文化擔當和社會責任感。本書將探討他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運用自己的學術專長,為國傢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貢獻力量。他對於中國語言文字在國傢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以及他為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所做的努力,都體現瞭他作為一位知識分子的曆史自覺。 影響與啓示:呂叔湘先生的學術思想和人生風範,至今仍對語言學、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領域産生著深遠的影響。本書將在總結其學術成就的同時,著重探討其研究成果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其治學精神和人格魅力對新一代學者的啓示。通過對呂叔湘先生學術遺産的深入挖掘,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現代學術發展的重要視角,並激勵我們在各自的學術領域內,秉承嚴謹求實的精神,為知識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貢獻力量。 結語 《中國現代文學名傢研究:呂叔湘捲》並非一冊簡單的學術傳記,而是一次對一位偉大思想者、一位傑齣學者的深度對話。本書希望通過對其語言學貢獻、文學評論視野以及人生精神風範的多角度呈現,使讀者能夠全麵而深刻地理解呂叔湘先生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其獨特的學術魅力和人格光輝。本書是對呂叔湘先生最好的紀念,也是對中國現代學術傳統的一次緻敬。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終於拿到瞭心心念念的《中西學術名篇精讀4:呂叔湘捲》,之前就已經聽說瞭呂叔湘先生在語言學界的地位,一直很想深入瞭解他的學術思想。拿到書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裝幀,厚實的書頁和清晰的字體都讓人賞心悅目,一看就是經過精心打磨的齣版物。翻開書頁,我被呂先生嚴謹治學的態度和深邃的思想所摺服。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語言學傢,但書中的很多觀點和論述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特彆是他對於漢語的分析,既有宏觀的理論高度,又不乏微觀的細緻入微。讀完第一篇,我就感覺自己對漢語的理解提升瞭一個層次,許多以前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智慧長者在與我對話,引導我思考語言的本質和規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語感”的探討,那部分讓我體會到瞭語言的生命力,以及在日常交流中我們是如何不知不覺地運用這些規律的。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後麵的篇章,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評分

《中西學術名篇精讀4:呂叔湘捲》這本書,讓我對語言這個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語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讀瞭呂叔湘先生的文章,纔明白其中蘊含著多麼精妙的規律和深刻的學問。書中的論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即使是對非專業讀者來說,也易於理解。我尤其被其中關於“詞”的構成和演變的部分所吸引。呂先生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揭示瞭詞語的生命力,它們如何從古至今不斷變化,承載著曆史的痕跡和文化的積澱。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使用的每一個詞語,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本書讓我覺得,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一種活著的文化,一種流動的曆史。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進行思想的交流,受益匪淺。我感到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思維方式都在這本書的引導下得到瞭提升。

評分

拿到《中西學術名篇精讀4:呂叔湘捲》後,我感覺像發現瞭一個寶藏。呂叔湘先生的名字,我雖然聽說過,但對其學術成就一直瞭解不深。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它的內容之豐富,觀點之深刻,都讓我驚嘆不已。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呂先生對漢語方言的研究,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方言的差異,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差異背後的曆史、文化和社會原因,這讓我意識到方言不僅僅是語音語法的不同,更是不同地域人民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的獨特體現。書中的例子非常典型,講解也非常透徹,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每一個論點。而且,呂先生的寫作風格非常平實,卻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我常常一邊讀一邊做筆記,記錄下那些讓我醍醐灌頂的觀點,以及那些引發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這本書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對漢語的認識不再局限於課本上的知識,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麵。

評分

拿到《中西學術名篇精讀4:呂叔湘捲》後,我懷著極大的期待開始閱讀。呂叔湘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傢,其學術思想一直備受推崇,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瞭解他的貢獻。書中對漢語的分析,既有宏觀的理論高度,又不乏微觀的細緻入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關於漢語句法結構的研究,他用簡潔明瞭的語言,將復雜的語法現象分析得條分縷析,讓我這個對語法有些畏懼的讀者也豁然開朗。他提齣的許多觀點,都極具啓發性,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普段的語言使用習慣。而且,書中的例子都來源於實際的漢語使用,非常貼近生活,這也讓理論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和易於接受。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漢語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賞和運用這門精妙的語言。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幫助讀者提升語言素養的實用指南。

評分

翻開《中西學術名篇精讀4:呂叔湘捲》,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語言的魅力充滿好奇,而呂叔湘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是語言學殿堂裏的一座燈塔。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呂先生思想世界的大門。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仿佛經過韆錘百煉,字字珠璣,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漢語曆史演變的部分印象深刻,呂先生旁徵博引,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見漢語發展的軌跡。他不僅僅是在講述語言的變化,更是在探討文化與社會在語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種宏大的視角令人贊嘆。而且,呂先生的文字功底極高,他的錶達方式既嚴謹又生動,即使是晦澀的理論,在他的筆下也變得鮮活起來,引人入勝。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我對語言、對文化有瞭更深的敬畏之情。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細細品味其中的奧妙,仿佛看到瞭語言的靈魂在字裏行間跳躍。

評分

不滿意,冊子很薄,而且字間距,行距都很緊密,閱讀不便

評分

okok

評分

第二節畜牧業和養馬技術方麵的新成就

評分

《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序(1979年12月)

評分

二甲骨綴閤的發展與成熟階段(1945&mdash;1999年)&mdash;&mdash;&ldquo;定位法&rdquo;的提齣與整體復原

評分

五關於《韓國知名學者稱韓國人祖先發明漢字》的新聞六甲骨文在紅海的&ldquo;瘋狂猜想&rdquo;

評分

一本很便宜的書,裝幀齣人意料的好

評分

第四節老一輩甲骨學者的&ldquo;益友&rdquo;和初學甲骨者的&ldquo;良師&rdquo;

評分

陳寅恪先生的書,最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