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83-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混 [Safety Operation Code fo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of Hydropower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crete Pump Truck-mount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83-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混 [Safety Operation Code fo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of Hydropower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crete Pump Truck-mounte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标准
  • DL/T 5283-2012
  • 水电水利工程
  • 施工机械
  • 安全操作规程
  • 混凝土泵车
  • 安全生产
  • 工程建设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58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afety Operation Code fo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of Hydropower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crete Pump Truck-mounted##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规范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泵车的安全操作,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83-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混凝土泵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83-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混凝土泵车》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中,各种混凝土泵车在作业运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安全操作。
  混凝土泵车从业人员除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83-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混凝土泵车》外,还应执行现行国家、行业有关标准。

目录

前言
1 总则
2 一般规定
3 作业
3.1 作业准备
3.2 泵送作业
4 停机
5 维护与保养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83-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混凝土泵车》:
  3.1 作业准备
  3.1.1 泵送水箱加满清水或乳化剂,注意有无砂浆流入水箱,以判定混凝土活塞的密封效果,水箱位于液压缸与混凝土缸之间,它既是储水容器,又是主油缸与混凝土缸的支持连接件。
  当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时,发动机应怠速运转15min~20min。
  泵车液压系统主要由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蓄能器、过滤器、冷却器、阀门、压力表、油管及油箱等组成,一般分为泵车主液压、臂架支腿和转台、泵车搅拌和冷却、水洗四个子系统。
  3.1.2 本条对泵车操作人员的防护要求。
  3.1.3 本条对泵车夜间作业周围的环境要求,保证安全和浇注质量。
  3.1.4 本条对复杂和危险作业环境的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步作业。
  3.1.5 完成发动机启动、变速杆位置、驾驶室内的开关转化、发动机转速调整等操作,使泵车从行驶状态进入作业状态。
  根据地面条件,垫好合适垫块,降落两前支腿至前轮胎离地,再降落两后支腿,至后轮胎离地(离地间隙约50mm);调节前后支腿顶升高度,将整机调整为水平(最大允许倾角为3。)。
  3.1.6 臂架因折叠方式不同,按卷折方式分为R(卷绕式)型、Z(折叠式)型、RZ(综合)型,操作步骤略有差异,但总的原则相同,即从第一臂到最后一节臂,在张开或收回臂架的过程中,注意臂架、连杆和车身各部位的干涉。
  3.1.7 繁忙的交通状况和工地的空间有时不允许支起并完全打开支腿,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单边支撑,前支腿必须完全打开或完全收拢,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操作;在布料臂位于垂直状态时才能转动布料臂到禁止的工作区域;必须使用电气控制箱上的开关预选工作区域,否则工作区域安全将不能保证(使用单边支撑时的工作区域从布料臂安放位置计算约为130。)。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83-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混 [Safety Operation Code fo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of Hydropower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crete Pump Truck-mounted]》不包含该特定内容的图书简介。 --- 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宏伟画卷:技术、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管理体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从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到后期维护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重点关注工程技术创新、质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估及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本书将视野聚焦于大型复杂水利工程(如跨流域调水、大型防洪工程、灌溉系统升级)的建设实践,深入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为水利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管理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份详实而富有洞察力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前沿探索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水利工程规划的宏观战略背景,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加剧的背景下,规划理念如何从单纯的工程建设转向多目标、系统化的流域综合管理。 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详细介绍了基于GIS、遥感和大数据分析的流域水文模型构建方法,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预测技术优化水库群的联合调度策略,确保防洪、供水、生态用水之间的平衡。 工程地质与水文风险评估: 阐述了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如喀斯特地貌、高地震烈度区)下的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包括深基坑支护、帷幕灌浆的最新进展。同时,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如百年一遇洪水、特大干旱)对工程安全的影响评估方法。 新型材料与结构设计: 介绍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水工结构中的应用案例,以及结构设计中如何融入抗震、抗冲刷的韧性设计理念,提升工程的长期可靠性。 第二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工程实施阶段的关键技术和质量保证体系,强调精细化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中的核心作用。 大型水工结构施工工艺: 详述了碾压混凝土坝(RCC)、高面板堆石坝的施工技术要点,包括拌和工艺、摊铺碾压质量控制标准、温控防裂措施。对于大型混凝土结构,着重探讨了模板体系的选择与安装精度控制。 土石方工程与边坡稳定: 深入分析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如真空预压、CFG桩等在引水隧洞和水库库区移民安置中的应用效果。详细介绍了边坡监测技术(如InSAR、渗压计网络)在预防滑坡风险中的作用。 信息化与数字化施工管理: 探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集成应用,包括进度模拟、碰撞检测和资源优化配置。介绍了物联网(IoT)技术在施工现场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中的部署实践。 第三部分: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 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首位。本部分集中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人水和谐。 河流生态系统的维护与修复: 讨论了生态流量下泄标准的确定方法,以及鱼类增殖通道、生态廊道建设的工程技术。关注水库清淤和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径。 水土保持与弃渣场管理: 提供了系统化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包括初期保护、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阐述了对工程弃渣场进行生态化、景观化恢复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 碳中和目标下的水利工程: 探讨了如何量化评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碳足迹,以及通过优化材料选择、采用低碳施工技术来降低工程的温室气体排放。 第四部分: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本部分超越单一机械操作层面,构建了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安全管理框架,强调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项目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 介绍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事件树分析(ETA)的水利工程重大风险源识别流程。针对特长隧洞、高面板坝等高风险结构,制定专项风险应对预案。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详述了渗流、位移、应力等关键参数的自动化监测技术,以及预警阈值的设定与应急响应机制。重点介绍了现代化监测数据与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融合。 职业健康与应急管理: 关注作业环境中的噪声、粉尘控制标准,以及劳动保护用品的正确选用。详细规定了洪水、坍塌、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流程和协同机制。 结语:面向未来的水利强国建设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水利事业在“十四五”及更长远规划中的定位,鼓励行业同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坚持创新驱动,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

用户评价

评分

虽然我目前的工作重点不在于混凝土泵车的具体操作维护,但我对这类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体系非常感兴趣。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名称中包含了“水电水利工程”这个大背景,这暗示着其适用范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环境特殊性,比如应对山区复杂地形、季节性洪水威胁下的设备部署与撤离。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基础支撑、防倾覆措施以及恶劣天气下快速安全停机的特殊条款。这类标准往往需要结合大量的工程经验和事故教训才能形成,其价值不在于理论的优美,而在于实战的有效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到“例如,在坡度超过X度时,必须采取Y类型的附加稳定措施”这样的硬性指标,而不是停留在模糊的“应确保设备稳定”的陈述上。如果能提供不同型号泵车在不同承载条件下的校准案例或附录数据,那这本书的工具价值就会被最大化,成为我们项目经理和安全总监案头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书,主要目的是想对比一下当前我们公司使用的旧版规程和国家标准的差异。我的直观感受是,这本新标准(DL/T 5283-2012)的发布,很可能意味着行业对于特定施工机械,尤其是混凝土泵送设备,安全标准上了一个大台阶。我翻看了一下大致的章节布局,感觉到它在“人员资质与培训”这一块的篇幅可能比我预期的要大。在很多重大事故案例中,机械故障往往是导火索,但深层原因还是操作不当或资质不足。如果这本书对人员的连续培训要求、应急演练频率等有明确的量化指标,那将是巨大的进步。以往的规范往往只关注设备本身,而这本书似乎更强调“人机协同”中的人为因素控制。这种从“设备合规”向“人员能力”倾斜的趋势,是非常符合现代工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硬件的良好状态,更要对操作团队的持续能力进行投资和监控。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标准文件的阅读体验通常是比较枯燥的,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冗长的法律条文。然而,这本关于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安全的规范,在语言组织上似乎努力做到了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虽然核心内容必然是严谨的,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在某些关键部分的表述上,采用了更偏向于“操作指导”而非“条文宣读”的语态,这让阅读过程稍微减轻了一些负担。虽然我还没深入到具体某个泵车型号的参数要求,但光是目录结构所展示出的那种对机械作业流程的全面覆盖——从吊装、泵送、清洗到日常维护——就让人感受到它在努力减少规范理解上的歧义。特别是针对涉及高压和高空作业的部分,我猜想它一定有非常明确的步骤指南,这对于新入职的年轻工程师和操作员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有效地缩短他们从理论到安全实践的过渡期。

评分

这本手册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条款,但仅仅是翻阅时感受到的那种专业和严谨,就足以让人对它产生信赖感。封面设计沉稳大气,用色考究,一看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官方出品。内页的纸张质感很好,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图表的清晰度,很多关键的安全操作步骤配有插图说明,线条流畅,结构分明,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机械动作和应急处理流程至关重要。我个人非常注重资料的实用性,这本规范在结构上似乎也做了优化,章节划分逻辑性强,索引做得到位,这使得我们在现场需要快速检索特定设备操作指南时,能够迅速定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次接触电力行业标准,这种高质量的印刷和装订,让人感觉拿在手里的不仅是一本技术文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保障,期待在后续使用中,它能真正成为我们安全施工的“定海神针”。

评分

我最近在负责一个水坝基础的混凝土浇筑项目,手上需要对接的规范资料堆积如山,而这本看起来非常专业的标准,其内容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整个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有了新的认识。从宏观层面看,它似乎不仅仅是罗列了“不能做什么”,更是在构建一套完整的、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框架。我特别注意到章节标题中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比如对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质环境下的设备启动和停机程序的区分描述,这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实际工程复杂性的深刻洞察。相比于我之前接触过的一些地方性或企业内部的简易操作指南,这本国家层面的规范显然更具约束力和指导性,它迫使我们必须跳出以往那种“差不多就行”的舒适区,去追求更精细化的安全阈值。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大型机械打交道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从基础原理到现场实操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它教会我们如何“系统性地”思考安全,而非仅仅是“被动地”遵守规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