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NB/T 42010-2013):往复式内燃燃气发电机组 术语 [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Gas Generating Set-Terminology]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NB/T 42010-2013):往复式内燃燃气发电机组 术语 [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Gas Generating Set-Termin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能源行业
  • 内燃机
  • 燃气发电机组
  • 标准
  • 术语
  • NB/T 42010-2013
  • 发电
  • 机械工程
  • 工业标准
  • 中国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9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60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Gas Generating Set-Termin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
字数: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往复式内燃燃气发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总厂、中油济柴动力装备研究院、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郑州金阳电气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志峰、李树生、倪秀永、王安忠、王令金、王志刚。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前言/序言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纲:电力驱动力的变迁与能源结构演进》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约1840年至21世纪初)工业化进程中电力能源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刻影响。全书聚焦于“驱动力”的演变,从早期依赖水力和生物质能的传统模式,过渡到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最终聚焦于以煤炭为基础、逐步引入石油和天然气,并最终确立现代电力工业的复杂历程。本书尤其强调电力系统建设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不同能源形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选择与政策博弈。 第一部分:工业的萌芽与能源的初步转型(1840-1920年代) 本部分考察晚清至民国初期,在西方列强冲击下,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如何松动,以及现代工业的零星出现。重点分析了早期电灯、电报等新技术的引入,这些“电力奇迹”如何触动了传统社会观念。 早期电力设施的建立: 探讨中国第一批自办和官办发电厂的设立背景,如上海、天津等沿海通商口岸的初步电气化尝试。分析早期发电设备(多为进口蒸汽发电机组)的技术特征和应用场景。 驱动力的基础瓶颈: 详述在这一阶段,电力供应的稀缺性、高成本以及主要依赖进口设备的技术依赖性,如何制约了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对这一时期煤炭在作为主要燃料(而非电力载体)的地位进行剖析。 水力潜能的早期认知: 简要提及对长江、黄河等水利资源的早期勘探记录,以及受限于当时技术水平,水力发电的尝试相对有限。 第二部分:战乱中的挣扎与规划的开端(1920年代末-1949年) 本章节深入研究国民政府时期,在内忧外患中对国家能源和电力工业的初步规划与建设努力。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力工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尝试的关键阶段。 资源调查与战略布局: 详细描述国民政府时期对全国主要煤田、水电站的资源普查工作,以及围绕“实业救国”提出的电力发展蓝图。分析这些规划受制于政治局势和财政困难的实际落地情况。 区域性电力集团的兴衰: 分析如永利化学工业等大型企业如何自建配套电力设施,以及地方性的电力公司(无论官办还是商办)在城市供电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不同电压等级和输配电网络的初步形成。 燃料结构的单一性与脆弱性: 探讨在战争频仍的背景下,电力系统对燃料供应的极度依赖性,特别是煤炭运输线的中断对发电能力的影响。 第三部分:集中规划与初步工业化(1949-1978年) 本书的重点篇幅用于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援助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如何建立起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电力工业体系。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技术路线的集中统一。 “一五”计划与重工业优先: 详细阐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电力工业作为重工业骨干的定位。分析了第一批大型火力发电厂和水力发电站的建设选址原则(靠近资源或负荷中心)。 技术路线的抉择——以煤为基: 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地缘政治和资源禀赋下,中国电力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定不移地以煤炭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决策背景。这包括对大型高参数火电机组(如高压、高温机组)的引进、消化与国产化历程。 电网的构建与区域整合: 描述了全国性同步电网的雏形建立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后续发展中体现其重要性,但在早期主要为交流输电)来连接能源富集区(如煤矿区)和工业负荷中心。 技术工人与管理体系的培养: 讨论了电力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适应大规模工业化需求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体系。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探索(1978-21世纪初) 本部分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如何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逐步走向市场化,并开始应对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压力的挑战。 引入竞争与管理体制改革: 探讨电力体制改革的历程,如“两部制”的推行,以及地方电力公司的建立。分析了发电侧和输电侧分离的早期尝试,如何激发发电效率的提升。 燃气发电的地位提升: 详细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为减轻东部沿海地区环境压力和满足尖峰负荷需求,开始引进和建设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GT)的背景和意义。探讨了天然气资源保障的初步布局。 小型分散式电源的涌现: 描述了乡镇企业和农村地区对小型、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应用需求,以及自备电厂在工业园区中的发展趋势。 环境约束与未来方向: 简要回顾了在这一时期末期,中国开始正视煤电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以及对水力、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发展的早期布局和技术引进工作。 结论: 本书总结了中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艰辛历程。它不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国家工业化战略、资源禀赋与政策选择相互作用的深刻历史。全书旨在为理解当前中国能源转型提供坚实的、历史性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图书馆管理和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它不是一本教材,也不是一本操作手册,它是一部“语言的基石”。这意味着,任何涉及到该设备的技术文档、采购清单、安全规范甚至专利申请,都必须以这本书中的定义为准。在进行技术文档的数字化归档时,我们必须确保这些术语的编码和引用是准确无误的。这本书的结构清晰,索引做得相当到位,即使我只记得术语的一部分,通过拼音或笔画检索也能快速定位,这大大降低了资料管理员的工作难度。不过,考虑到电子化阅读的趋势,出版社未来是否可以考虑提供一个带有全文检索功能的电子版本?对于那些需要在野外或者现场快速查询的专业人士来说,纸质书毕竟携带起来有些笨重,一个便携的电子版本将会极大地方便他们的日常工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燃气发电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对于标准术语的精确性和权威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官方且统一的参考系。我特意对比了几个我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几个关键概念,比如“有效功率”和“热效率”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本书给出的定义非常严谨,没有丝毫模棱两可之处。这对于跨部门沟通,尤其是在撰写技术方案、合同条款以及故障排查报告时,至关重要。过去,我们常常因为对某个术语理解不一而产生误会,现在有了一个“尚方宝剑”,可以有效避免这些低级错误。当然,术语的更新换代是必然的,我期待未来修订版能更紧密地跟上最新的国际标准和行业发展步伐,例如在智能化和清洁能源接口方面,术语的覆盖面可以进一步拓宽。但就当前这个版本而言,它已经扎实地奠定了行业内部交流的基础。

评分

我个人更关注的是标准制定背后的逻辑和历史演进。虽然这本书主要是一本“What is it?”的字典,而不是一本“Why is it so?”的分析报告,但其所收录的每一个术语选择,都代表了我国能源行业在特定历史阶段对该技术的共识和规范化努力。阅读这些术语,我仿佛能感受到历代专家学者在统一标准过程中的博弈和取舍。例如,某些早年间被广泛使用的非标准术语最终被排除在外,这体现了一种技术上的“去芜存菁”。对于研究技术标准发展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当然,我希望能有一个配套的“解读版”,详细阐述特定术语的引入背景、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情况以及其在标准制定中的权重考量。这样,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冰冷”的定义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技术积淀和行业智慧。

评分

我尝试用这本书来辅助我给新入职的实习生进行基础培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以往讲解往复式内燃燃气发电机组的基本原理时,总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澄清“什么是‘循环’”、“什么叫‘排气压力’的基准工况”这类基础概念。有了这本标准术语集,我可以直接引用书中的定义,省去了大量的解释口水仗。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词汇背后都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权威背书。这种标准化学习路径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入门效率。唯一的不足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能增加一些简短的、生活化的“举例说明”部分,哪怕只是在附录中增加一个简易的图示对照表,将抽象的术语与实际设备部件对应起来,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光有精准的文字定义,对某些视觉学习者来说还是有点抽象。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让人眼前一亮,纸张选得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对于一本技术标准类书籍来说,绝对是个加分项。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标准的行业规范风格,一看就知道是正规出版物。装帧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书脊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页边距的设置非常合理,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没有浪费太多空间。虽然内容本身是枯燥的技术术语汇编,但如此精良的物理呈现,无疑提升了阅读和查阅的体验。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稍微挑剔的,或许是字体选择上,虽然清晰易读,但若能再增加一到两种辅助字体来区分不同层级的术语定义,或许在快速定位时会更有效率一些。总的来说,作为工具书收藏,这本书的“硬件”配置是顶级的,让人愿意把它放在手边随时取用,而不是束之高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