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31048.4-2014 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 第4部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铜扁线

NB/T 31048.4-2014 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 第4部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铜扁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风力发电机
  • 绕组线
  • 铜扁线
  • 玻璃丝包覆
  • 绝缘材料
  • 电气设备
  • NB/T 31048
  • 4-2014
  • 标准
  • 工业标准
  • 电力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682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NB/T 31048的本部分规定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铜扁线的技术要求和检验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风力发电机用玻璃丝包薄膜绕包铜扁线。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冠城大通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锡洲电磁线有限公司、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露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申茂电磁线有限公司、无锡统力电工有限公司、上海电缆研究所、东方电气(乐山)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南京汽轮电机长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特缆电工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宝杰隆电磁线有限公司、株洲时代电气绝缘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金瑞电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迅达电磁线有限公司、山东迪赛机电有限公司、辽宁东港电磁线有限公司、河北国潜线缆有限责任公司、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艾维特电气绝缘材料(常州)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雪、李加兴、徐进法、王放文、应江辉、刘淑芬、刘明福、戴涛、郭荣荣、蔡梅园、薛长志、田建忠、彭杰红、卢廷杰、唐文进、俞安琼、周志云、巴玉国、毋德书、李充召、许建英、姚国妹、张生德、张敬平、陈惠民。

前言/序言


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系列标准(其他部分) 本系列标准 NB/T 31048 旨在规范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标志、运输及储存要求,以确保风力发电机设备安全、可靠、高效运行。本系列标准共分为多个部分,涵盖了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电压等级风力发电机中的各类绕组线。 NB/T 31048.1-XXXX: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 第1部分:通用要求 本部分是整个系列标准的基础和总则。它规定了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共有的基本性能指标、环境适应性要求以及通用的试验和检验程序。 适用范围界定: 明确了本系列标准所涉及的绕组线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机定子和转子绕组的制造。 基本性能指标: 涵盖了导电性能(如电阻率)、机械强度(如耐拉伸性、耐磨性)、热性能(如耐热等级、长期耐热寿命)、电气绝缘性能(如介电强度、体积电阻率)等基础参数的统一标准。 环境适应性要求: 针对风电机组运行的特殊环境(如高海拔、高湿度、温度波动大、振动等),规定了绕组线在这些极端条件下的长期可靠性要求。这包括对盐雾、湿热交变、低温冲击的抵抗能力。 通用试验方法: 统一了测量上述基础性能指标所采用的标准试验设备和操作规程,确保不同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 质量保证体系要求: 对绕组线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批次管理和可追溯性提出了基本要求。 NB/T 31048.2-XXXX: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 第2部分:漆包线 本部分专注于风力发电机中最常用的一类绕组线——漆包线(Enamelled Winding Wire)。它详细规定了不同绝缘漆膜体系(如聚酯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等)的性能特征和测试标准。 漆包层结构与厚度: 规定了单层、双层或复合漆包结构对电气性能和机械保护的贡献,并对漆膜的均匀性和附着力提出了严格要求。 热机械性能: 重点关注漆包线在长期工作温度下的热老化特性,包括热应力、热循环和热老化寿命的评估方法。对于风电机组运行中可能出现的过载和瞬态高温情况,设定了相应的耐过载要求。 耐电晕性与耐电击穿性能: 鉴于大功率风电机组运行电压较高,本部分对漆包线抵抗电晕放电和高压电击穿的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包括对尖锐边缘效应(Flexibility/Adhesion Test)的测试。 耐润滑剂/冷却剂兼容性: 针对部分风电机组中使用的特殊绝缘油或冷却液,规定了漆包线与这些介质接触后的性能保持率测试。 不同漆包等级分类: 根据耐热等级(如H级、C级或更高等级),细化了对应的机械强度和耐化学性的具体指标。 NB/T 31048.3-XXXX: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 第3部分:薄膜/玻璃丝包绕组线(除扁线外其他形式) 本部分涵盖了除扁线以外的其他复合绝缘绕组线,特别是那些采用聚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或玻璃纤维等材料进行缠绕或包覆的导线,通常用于对机械强度和耐热性有极高要求的场合。 绝缘材料的兼容性: 规定了薄膜与玻璃丝层之间的粘合剂或浸渍处理剂的要求,确保复合层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稳定工作。 机械保护特性: 强调对绕组线在安装过程中(如盘绕、紧固)的抗刺穿能力和耐摩擦性能的测试,这对于体积较大的圆线或方线尤为重要。 浸渍/填充性能: 针对在绕组完成后需要进行真空压力浸渍(VPI)处理的线材,要求其在浸渍树脂后,绝缘性能不应降低,且树脂渗透性良好。 尺寸与几何精度: 对非扁平形状的绕组线(如方线、圆线)的截面形状、尺寸公差和表面平整度进行严格控制,确保线圈的紧密堆积。 NB/T 31048.5-XXXX: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 第5部分:玻璃丝包薄膜包绕空心导电管 本部分专门针对大容量、高电压风力发电机(特别是直驱式发电机)中使用的空心导电管(多为铜管),它们通常用于水冷或油冷系统。 导电管体的要求: 规定了空心铜管的材料纯度、壁厚均匀性、内表面光洁度(影响冷却介质流动)以及焊接或连接处的强度标准。 复合绝缘层结构设计: 详细描述了用于包裹空心铜管的玻璃丝和薄膜的层数、搭接率以及绝缘厚度,以满足额定电压下的电气隔离要求。 热交换效率评估: 鉴于空心管的主要功能是散热,本部分可能包含评估绝缘层对热阻影响的方法和限值,确保其在保证绝缘强度的同时,不严重影响导电管的冷却效率。 耐压与耐振动测试: 重点测试空心管在运行压力和风机振动载荷下的绝缘完整性。 NB/T 31048.6-XXXX: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 第6部分:试验与检验方法 本部分汇集了前几部分标准中涉及的所有特定试验方法的详细操作规程,作为附录或独立标准存在,确保测试结果的统一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它可能参考IEC、NEMA或相关的国家标准,并根据风电领域的特殊需求进行补充和修改。 NB/T 31048.7-XXXX:风力发电机用绕组线 第7部分:交接检验、包装、标志和储存 本部分侧重于绕组线从生产线到风电机组安装现场的物流和质量控制环节。 交接检验规范: 规定了出厂检验(FAT)和到货验收检验(SAT)的项目、抽样方案和判定标准。 包装要求: 针对不同规格的绕组线(如线盘、木架、大盘卷),规定了防潮、防机械损伤的包装材料和固定方式,以适应长途运输和现场吊装的需求。 标志与可追溯性: 明确了产品标签上必须包含的信息,包括标准代号、材料规格、耐热等级、生产批次、制造商信息等,确保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快速追溯源头。 储存条件: 规定了绕组线在仓库中应保持的温度、湿度范围和避免阳光直射的要求,以保证其在储存期间绝缘性能不发生衰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它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技术规范,专门针对风力发电机这类高精尖设备的核心部件——绕组线。作为一名对可再生能源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工程师,我原本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材料科学、绝缘技术以及绕组设计优化等方面的深度见解。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集中在特定规格的界定和测试方法上,对于“为什么”选择玻璃丝包薄膜这种特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不同气候条件或运行载荷下的长期可靠性分析,几乎没有涉猎。它更像是一份严苛的“验收标准清单”,而非一本能启发创新思维的技术手册。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揣摩那些关于尺寸公差和耐压强度的图表,试图从中推导出其背后的设计哲学,但收获甚微。书中缺乏对行业前沿趋势的探讨,比如下一代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发电机可能需要的新型导线材料,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滞后感”。对于需要进行前沿研发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支撑其需求,它更适合作为质检部门的参考工具书,用来确保现有产品的合规性,而对于追求技术突破的工程师来说,其价值有限。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理解导线材料的成本效益分析。在风电项目日益强调度电成本(LCOE)的背景下,绕组线作为定子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的成本权重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行业内部的“成本解剖室”,揭示玻璃丝、薄膜树脂以及铜材的比例如何影响最终出厂价格,并对比不同厚度和规格的导线在实现同等电能传输效率下的成本差异。比如,加厚绝缘层是否能带来更长的寿命,从而抵消初期材料成本的增加,实现更低的LCOE?这本书虽然详尽规定了技术要求,但对于这些经济学和工程经济学上的权衡,却保持了缄默。它只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却从未探讨过“在预算限制下,最优的选择是什么”。这使得我们这些需要平衡技术性能与商业可行性的项目经理,不得不转而依赖于供应商的商业报价和内部的试错成本来做出决策,而无法从这份权威的技术标准中获得关于价值工程的指导,实在是一大遗憾。

评分

作为一名专注于电机热管理与状态监测的研究人员,我对这本书的结构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它完全没有触及到“动态运行”这个核心议题。风力发电机绕组线的工作状态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仅承受恒定的额定电流,还伴随着频繁的启动、停机、变桨以及突发的电网扰动。这些动态应力,特别是热循环和机械振动,对玻璃丝包薄膜的粘合力和抗疲劳性是巨大的考验。我本期望书中能提供关于该材料在模拟实际工况下的蠕变测试数据,或者至少提出一套推荐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论。然而,书中所有的测试方法似乎都围绕着静态的绝缘电阻、介质强度和常温下的机械拉力展开。这使得本书对我们研究如何通过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如红外热成像或声发射技术)来预测绕组早期退化,提供了非常有限的“基准点”。它定义的成功标准是“通过测试”,而非“在全寿命周期内保持最优性能”。因此,对于致力于提升风电机组运行可靠性的前沿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历史性的起点,而非我们前进的方向。

评分

我是一个刚入行不久的电气设计新手,肩负着为新型直驱式风机选型绕组导体的任务,因此我满怀憧憬地翻开了这本据说是行业标杆的指南。我期待它能清晰地阐述玻璃丝包薄膜这一复合绝缘层是如何平衡机械强度、耐热性和介电性能的。设想中,书中应该有详细的截面微观结构分析图,配合不同绕包工艺对最终绝缘性能的影响对比。然而,现实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充斥着大量的“应符合”、“不得低于”之类的指令性条款。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完全理解了所有背景知识,直接跳到了具体的参数要求。我尝试着用它来指导我计算导线在特定温升裕度下的使用寿命预测模型,但书中提供的公式和参数,大多是关于如何“测量”现有产品,而不是如何“设计”未来产品。这就像一本菜谱,只告诉你“面粉的重量是100克”,却没告诉你为什么用高筋面粉而不是低筋面粉,也没有教你如何根据不同的湿度调整配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从零开始建立设计数据库的初学者而言,这种纯粹的规范性文件,缺乏必要的理论铺垫和应用案例分析,使得学习曲线异常陡峭,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力。

评分

从设备采购和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这份标准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主要负责对供应商提供的风机组件进行资格预审,确保所有进场的关键电气元件都能满足最基本的安全和性能基线。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清晰、量化的验收指标体系。例如,关于铜扁线尺寸偏差的严格限制,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嵌线工艺和线圈的紧密性,避免了因公差过大导致的局部放电问题。再者,对绕包密度和绝缘层厚度的明确界定,使得不同供应商的产品在核心性能上具备了可比性。但遗憾的是,它在描述如何进行破坏性或非破坏性试验时,虽然详尽描述了步骤,却鲜有提及不同试验结果的工程意义,即一个微小的绝缘缺陷,在实际风电场服役20年间,其故障概率模型究竟如何变化。它更像一个“硬指标集合”,缺乏对“软科学”——即风险评估和寿命预测——的融入。对于一个希望建立长期可靠性供应链体系的管理者而言,我需要知道这个标准背后的风险容忍度是多少,而不是仅仅照章办事地完成检测流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