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SG 110013—2011 南方电网500kV线路保护和辅助保护技术规范

Q/CSG 110013—2011 南方电网500kV线路保护和辅助保护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系统保护
  • 输电线路保护
  • 500kV线路
  • 南方电网
  • 技术规范
  • 继电保护
  • 电力工程
  • 规范标准
  • 电网安全
  • 高压电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4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69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
字数: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规范的内容包含500kV 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的配置原则、功能及技术要求、保护通道配置及技术要求、组屏(柜)方案和二次回路设计等。本规范与Q/CSG 110010—2011 《南方电网继电保护通用技术规范》一起,构成500kV 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的全部技术要求。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负责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南方区域电网,经营相关的输配电业务。

前言/序言


《区域输电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工程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当代区域输电系统中,特别是超高压及特高压等级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所依赖的继电保护、故障录波、自动准备、以及相关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调试、运行与维护的工程实践。本书旨在为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实施、以及运行维护工程师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技术参考与方法论。 第一章 区域输电系统发展脉络与保护理念革新 本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区域电网在过去二十年中为适应新能源接入、负荷中心东移及电力市场化改革而进行的电压等级提升和电网结构优化历程。重点分析了500kV、±800kV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对继电保护系统提出的新挑战,包括暂态过程的复杂性、故障的快速性和选择性的更高要求。 深入探讨了现代继电保护的核心设计理念的演变:从传统的基于模拟量量度元件到基于数字化、微机化的高速二次系统的转变。详细阐述了“可靠性、快速性、选择性、灵敏性”四大基本原则在不同电压等级下的具体权重与实现路径。本章还讨论了当前电网状态评估与在线监测技术在预测性维护和故障预防中的作用。 第二章 500kV输电线路的故障模式与保护配置 本章聚焦于500kV输电线路的典型运行环境和故障类型。详细分析了单相金属性接地、三相短路、两相短路以及高阻接地等故障的电气特性。 重点阐述了现代500kV输电线路保护的基本配置方案。包括: 1. 主保护系统(100%后备覆盖): 详细介绍基于阻抗测量原理的距离保护(如21/21G型)在不同接地系统下的定值计算、相间和对地分量处理,以及如何应对高阻接地和暂态穿越阻抗的影响。 2. 纵向/横向元件保护: 对纵向电流保护(如IF/IR)的应用场景、死区设置、以及与主保护的配合策略进行深入解析。 3. 主保护的后备: 阐述电流速断保护和过电流保护作为后备措施的设计原则,强调其与主保护的动作时间差和选择性配合。 特别地,本章对双端(或多端)纵差动保护在环网或串联补偿线路上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建模和实践案例分析,包括如何处理电流互感器极性、暂态误差和电流采样不同步带来的挑战。 第三章 变电站内关键设备的保护与自动准备 本章从变电站的核心设备视角出发,系统介绍了相应的保护技术: 1. 主变压器保护: 全面覆盖瓦斯保护、瓦斯重瓦斯轻的动作特性,差动保护(基于比率差动与谐波制动原理)、过负荷保护、励磁涌流识别技术。针对大容量特高压主变,讨论了串联补偿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及补偿措施。 2. 断路器失灵保护与就地控制: 阐述了断路器非同期合闸/分闸、跳开后无法重合闸等情况下的快速闭锁与保护逻辑,确保电网的稳定。 3. 母线保护系统: 重点介绍高阻抗母线保护与低阻抗母线保护的技术路线差异,定值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复杂多回路母线结构中的应用。 4. 备用与辅助保护: 详细说明了失磁保护、PT/CT断线闭锁保护、电压低限保护等辅助保护在确保系统整体可靠性中的角色。 第四章 继电保护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实践 随着二次系统的数字化,本章探讨了保护系统与自动化平台(SCADA/SAS)的集成与数据交互。 1. 保护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分析了基于IEC 61850标准的数据模型、GOOSE/SV报文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高可靠性的过程层网络。 2. 故障录波与暂态分析: 介绍了高采样率故障录波器的配置标准、触发逻辑设置,以及如何利用录波数据进行故障性质判别、保护动作逻辑验证和定值优化。 3. 自动化控制逻辑: 深入讲解了自动准同期、自动准相、自动电压控制(AVC)、以及不同电压等级间的联闭锁逻辑在实际工程中的编程实现与调试要点。 第五章 继电保护设备的现场调试与运行维护 本章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提供了从设备开箱到并网运行的全流程技术指导。 1. 保护装置的定值导入与校验: 详细说明了如何依据电网计算结果,在保护装置中准确设置阻抗、时间、电流、电压等参数,并使用二次回路注入法进行带电前测试。 2. 保护装置的回路试验: 涵盖了直流回路、二次回路的绝缘试验、极性检查、CT/PT一次流/压注入测试方法。重点强调了在CT饱和情况下如何准确校验差动保护的动作特性。 3. 投运与周期性试验: 规定了保护系统投入运行前的“小电流试验”和“大电流试验”的标准流程,以及在电网停电、带电情况下的例行巡检内容和周期性校验规范。 附录:工程案例与规范对标 附录部分提供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500kV输电线路和变电站保护系统设计案例,并辅以最新的国家及行业技术规范(如DL/T标准体系)的关键条款解读,以确保工程实践符合最新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标准。 本书特色: 本书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避免了过多的理论推导,着重于工程人员在现场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接地网电阻变化对距离保护的影响、不同厂家保护装置的接口差异、故障录波信息解读等),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思路和操作步骤。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向非专业背景的管理者或跨领域工程师解释复杂电力保护原理的人来说,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应该具备极佳的逻辑递进性和清晰的图表阐释,能够将抽象的电磁暂态物理过程,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工程概念。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对“等幅值法”与“相角法”在距离保护中优劣的直观对比图,或者能清晰展示不同故障类型(例如,单相接地、三相短路)下,电流和电压矢量图的演变过程,配上详细的几何分析。然而,本书的论述方式,在涉及原理推导时,显得过于依赖于数学公式的堆砌和规范条文的直接引用,缺乏那种“讲故事”式的引导,使得初学者在面对复杂的保护整定计算时,难以建立起坚实的物理图像。这使得它在作为“教学辅助材料”或“入门科普读物”方面,显得有些生硬和高冷,未能充分发挥技术规范在知识传播方面的潜力。

评分

这本著作,我是在一个电力系统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找到的,据说对于我们这种刚接触高压输电保护领域的“菜鸟”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然而,拿到手后,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仔细翻阅,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电力系统故障诊断和快速恢复策略的深度探讨,特别是那些涉及到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和自适应保护算法的最新进展。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笔触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对传统继电保护原理的严谨梳理和现有规范的详细阐述上。它对诸如先进的傅里叶变换在暂态分析中的应用,或者如何利用大数据挖掘历史故障模式来优化预设动作逻辑等方面,几乎没有着墨。我原本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网拓扑结构变化、新能源接入带来的间歇性问题对保护定值带来的挑战等前瞻性内容,但最终找到的更多是基于既定框架下的操作指南和参数设置的讲解。阅读过程中,我总感觉缺少了一丝与时俱进的“火花”,更像是在回顾过去几十年电力保护领域的“经典”文献,而非指导未来实践的“路线图”。对于我们期望掌握下一代保护技术核心的工程师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知识上的“饥渴”。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在野外进行设备巡检和现场试验的技术人员,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直接指导现场快速排查复杂故障的“实战手册”。我原以为这本关于南方电网500kV线路保护规范的书籍,会提供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例如,针对覆冰闪络、鸟击引发的瞬时接地故障,或是远端操作失误导致的保护误动/拒动,其具体的“现场急救”步骤和工具的使用指南会非常详尽。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故障录波数据解读的章节,希望能学到一些资深专家独有的分析技巧,例如如何通过细微的电压电流波形畸变来判断保护装置内部逻辑链条上的具体环节出了问题。但读完后发现,内容更多地集中在规范本身的设计理念和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当保护真的跳闸了,我该如何最快地确定是哪个元件出了问题,并且在不违反安全规定的前提下实现‘准许合闸’的决策流程”这些关键的现场环节,描述得略显抽象和理论化,缺乏那种能让人立刻在现场复现的操作精度和判断依据,这对于我们这类“动手派”来说,实用性打了折扣。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系统地梳理和对比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保护装置在处理同一类故障时的细微差异和兼容性问题,这对于负责全区域设备选型和集成管理的我们至关重要。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个关于保护装置间逻辑配合的“黑箱测试”结果汇编,或者至少是对不同逻辑算法在不同网络拓扑下的鲁棒性分析。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标准对比章节,例如,南方电网的特定要求与国家电网标准,或者国际通用标准(如ANSI/IEEE标准)之间在诸如阻抗定值计算、暂态闭锁时间设定等方面的精确量化差异。遗憾的是,本书的重点似乎是确保“一个区域内所有设备符合本规范”,而非深入剖析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内在冲突与优化空间。阅读体验上,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内部技术手册,专注于“怎么做”才能通过验收,而不是“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以及“如果换一种方式是否会更优”的批判性探讨。

评分

最近我正在研究如何将变电站的数字化转型成果——比如过程量的高速采集和时间同步——有效地集成到保护动作的决策流程中去,以期实现更精细化的保护定值自适应。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过程控制总线(Process Bus)数据流来辅助或校验传统继电保护判据的讨论,哪怕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框架设想也好。然而,在对这本书的详细章节进行比对后,我发现其技术基石似乎还停留在对传统硬接线逻辑和基于采样值的判据分析上。对于IEC 61850标准下,特别是GOOSE报文的应用范围及其对保护逻辑的潜在影响,这本书的探讨深度不足,更没有触及到如何利用这些高速通信机制来实现保护与控制的协同优化。它更像是一部“定海神针”式的规范集,强调的是“必须如此”,而非“可以如何做得更好、更快”。因此,在寻找前沿技术融合路径方面,这本书提供的参照价值有限,未能满足我对“未来电网保护架构”的想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