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区域发展、农业经济与国土资源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管理人员与高校师生。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战略与对策: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对海外耕地投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和SWOT分析模型,重点对保障中国粮食供给的国内生产手段、国际贸易手段和海外耕地投资手段进行了研究。国内生产手段的分析显示,耕地已成为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要素投入,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化解耕地资源要素对中国粮食生产的约束。
内容简介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战略与对策--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建立海外耕地投资战略进行了论述:一是从海外耕地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相关国际准则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全球海外耕地投资规范发展的基础条件、海外耕地投资也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建立海外耕地投资战略是我国企业实施海外耕地投资的迫切需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建立国家海外耕地投资战略的意义重大;二是从海外耕地投资地域的选择、海外耕地投资模式的选择、海外耕地投资风险的管控等方面论述了国家海外耕地投资战略的主要内涵;三是在通盘考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政府角色、市场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战略支撑、政府支持、市场服务"三位一体的海外耕地投资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
卢新海,二级教授、华中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管理工程博士,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UniversiteitLeuven,KULeuven)城市经济学博士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UCL)高级研究学者。中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结业。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研究课题30多项,出版专著与主编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省部级政府科技奖励6次。
韩璟,华中科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前言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堪忧
1.1.2海外耕地投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
1.1.3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形势严峻
1.1.4中国面临海外耕地投资新契机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国内外的粮食安全
1.2.2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利用
1.2.3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支撑措施
1.2.4海外耕地投资
1.2.5海外资源能源利用
1.2.6研究评述
2全球粮食安全困境与海外耕地投资状况
2.1全球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概况
2.1.1当前全球粮食供需状况
2.1.2全球耕地资源利用概况
2.1.3全球粮食安全形势
2.2全球耕地充裕地区的耕地利用水平
2.2.1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2.2.2拉丁美洲地区
2.2.3前苏联地区
2.2.4耕地充裕发达国家
2.3海外耕地投资的发生与发展
2.3.1海外耕地投资的发生
2.3.2海外耕地投资的驱动力
2.3.3海外耕地投资的管理趋势
3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与海外耕地投资决策
3.1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概况
3.1.1当前中国的粮食供需状况
3.1.2中国的耕地资源利用概况
3.1.3中国耕地利用压力的时间变化
3.1.4粮食生产分区下的耕地利用压力时空变化
3.1.5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3.2中国粮食供应保障的内部生产方式
3.2.1中国粮食供应的内部资源约束
3.2.2中国的粮食生产与物质投入
3.2.3物质投入因素分析理论与模型
3.2.4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因素分析
3.3中国粮食供应保障的外部贸易方式
3.3.1中国粮食供应的外部贸易途径选择
3.3.2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的贸易状况
3.3.3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3.3.4中国粮食进口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分析
3.4保障中国粮食供应的海外耕地投资决策
3.4.1海外耕地投资的发展规模与中国企业的涉入
3.4.2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SWOT分析
3.4.3中国的海外耕地投资决策分析
4海外耕地投资潜力评价与地域选择
4.1海外耕地投资潜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1研究对象的选择
4.1.2海外耕地投资潜力评价体系
4.1.3模型选择与参数设定
4.2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主要国家
4.2.1资源条件评价
4.2.2生产基础评价
4.2.3宏观环境评价
4.2.4投资状况评价
4.2.5投资潜力综合评价
4.3拉丁美洲地区主要国家
4.3.1资源条件评价
4.3.2生产基础评价
4.3.3宏观环境评价
4.3.4投资状况评价
4.3.5投资潜力综合评价
4.4前苏联地区诸国
4.4.1资源条件评价
4.4.2生产基础评价
4.4.3宏观环境评价
4.4.4投资状况评价
4.4.5投资潜力综合评价
4.5主要耕地充裕发达国家
4.5.1资源条件评价
4.5.2生产基础评价
4.5.3宏观环境评价
4.5.4投资状况评价
4.5.5投资潜力综合评价
5海外耕地投资模式与中国的选择策略
5.1基于部门合作的海外耕地投资模式
5.1.1海外耕地投资的“公对公”模式
5.1.2海外耕地投资的“公对私”模式
5.1.3海外耕地投资的“私对私”模式
5.2基于土地权利控制的海外耕地投资模式
5.2.1土地权利完全拥有型海外耕地投资模式
5.2.2土地权利部分拥有型海外耕地投资模式
5.2.3土地权利控制型海外耕地投资模式
5.3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模式的选择策略
5.3.1企业投资模式的选择策略:发展中国家
5.3.2企业投资模式的选择策略:发达国家
6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地域与模式的实证分析
6.1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发展历程
6.1.1纯农业援助阶段
6.1.2农业合作开发阶段
6.1.3农业“走出去”与海外耕地投资阶段
6.2影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地域选择的国际政治环境因素
6.2.1“中国威胁论”
6.2.2“新殖民主义论”
6.2.3社会责任缺失论
6.2.4企业管理能力不足论
6.3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的地域分布
6.3.1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的地域分布概况
6.3.2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的地域分布特点
6.4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地域选择特征分析
6.4.1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的地域选择特征
6.4.2影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地域选择的因素分析
7中国的海外耕地投资风险管理
7.1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风险的界定
7.2中国企业海外耕地投资风险评价方法
7.2.1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7.2.2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7.2.3调查对象与数据来源
7.3中国企业的海外耕地投资风险评价
7.3.1宏观投资环境风险
7.3.2中观企业资源风险
7.3.3微观运营管理风险
7.4中国企业海外耕地投资风险防范与应对
7.4.1控制性风险管理措施
7.4.2融资性风险管理措施
7.4.3补救性风险管理措施
8海外耕地投资的保障体系
8.1战略支撑体系
8.1.1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海外耕地投资战略
8.1.2制订海外耕地投资战略规划
8.1.3构建海外耕地投资对外政策宣示策略
8.2政府支持体系
8.2.1布局海外耕地投资国际规则的制定
8.2.2构建海外耕地投资国际合作机制
8.2.3强化对海外耕地投资企业的政策扶持
8.3市场化服务体系
8.3.1强化对海外耕地投资企业融资的商业支持
8.3.2加大对海外耕地投资企业风险的保险支持
8.3.3培育建设海外耕地投资中介组织
9结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在过去的50年里,随着作物单产的提升和耕地面积的扩充,以及农业集约化模式的推进,全球粮食总产量大约增长了2.5~3倍,特别是全球可灌溉耕地面积的大幅提升,大约贡献了全球粮食增产量的40%。虽然全球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目前全球仍有大约10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其中亚洲拥有绝对人口数量最大的群体,而非洲则拥有28%的最高粮食不安全人口比例。从地区分布来看,广大发展中地区的粮食安全形势尤为严峻,面临粮食安全的国家大多位于非洲、亚洲、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区。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2050年粮食安全的展望报告认为,未来全球粮食产量的提升和粮食安全状态的保障主要在于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的扩充和作物单产的提升。尽管有研究认为,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的趋缓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未来数十年全球粮食需求增速可能也会趋缓,但是,全球气候的变化、水土资源的日趋紧缺、生物能源市场的发展已经使得全球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逼近极限,特别是粮食市场与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联系的日趋紧密,又使得全球粮食安全形势面临着新的、更多的不确定性。
2002年以来,全球粮价的快速上涨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关注,协调生态系统和粮食市场为全球提供足够的食物成为各国应对粮食安全形势的重要选择。Schmidhuber(2006)认为,全球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等粮食产品的价格与全球能源价格的协同飙升预示了全球粮食市场与能源市场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专家Msangi和Rosegrant(2009)认为,未来全球粮价将会持续上涨,预计2050年全球粮价将会比现在上涨30%~50%,肉产品的价格预计也会在同期上涨20%~30%。此外,全球粮食库存的持续下降,以及粮价平衡能力逐渐由政府向私人公司转移,特别是私人公司奉行的“适时管理”措施也有力地扰动了全球各国消除粮食不安全状态。以全球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率的提高为特征的全球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如耕地面积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贸易限制、生物能源政策等都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图2.7)。
……
前言/序言
稻田之畔的哲思:探寻土地与文明的永恒对话 本书精选辑录了二十五篇关于土地、农业伦理、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术论文与深度观察报告,旨在为当代社会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多维度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参照。 第一辑:土地的形而上学与人文底蕴 (The Metaphysics and Humanistic Essence of Land) 本辑深入剖析了“土地”这一概念在不同文明形态中的哲学内涵与文化象征意义。我们不再将土地视为单纯的生产资料或经济资产,而是探究其作为生命之源、历史载体的本体论地位。 论文一:《从“宅基地”到“栖居地”:中国传统村落空间中的土地伦理变迁》 本研究以徽州和晋北地区为例,对比分析了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宗族社会中土地分配、使用与继承的内在逻辑。重点阐述了“宅基地”超越居住功能,所承载的家族记忆、祭祀空间与社会秩序的复杂结构。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当土地的经济价值被放大时,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如何被稀释,以及如何通过地域性法律与习俗,力图维护“栖居”的完整性。 论文二:《赫拉克利特的“火”与西绪福斯的“石”:论农业劳动对主体意识的重塑》 这篇文章借用古希腊哲学母题,探讨农业劳动本身的内在困境与崇高性。它并非关注粮食产量,而是聚焦于劳动者在面对自然周期性、不可预测性时的精神状态。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农夫诗歌与现代农场主的访谈记录,揭示了重复性、季节性劳动如何构建起一种独特的“时间观”——一种区别于工业化线性时间观的、循环与累积的时间体验。劳动不再是目的,而是主体与世界对话的媒介。 论文三:《敦煌壁画中的“丰饶之角”:早期丝路文明对农业神祇的想象》 该文利用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中描绘的佛教“净土”图像,结合印度教与波斯文化中关于“丰产女神”的母题,重构了古代商旅文化对农业理想状态的集体想象。探讨了在长距离贸易活动中,对稳定、富饶本土环境的渴望如何被符号化,并融入到宗教叙事之中,成为一种对“富足”的文化期许。 第二辑:生态系统中的农业形态与平衡艺术 (Agricultural Forms and the Art of Balance within Ecosystems) 本辑将焦点从宏观的全球供应链转向微观的生态过程,探讨如何构建更具韧性、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耕作模式。 论文四:《梯田的几何学:山区水土保持中的人类智慧与工程学》 聚焦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南方和菲律宾吕宋岛)山区梯田的建造技术。文章通过对不同坡度、不同朝向梯田的水文数据采集,分析了古代工程学在减少水土流失、精细化灌溉方面的效率。强调梯田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效率并非单纯的工程计算可及,更依赖于长期的经验积累与社群间的协作维护。 论文五:《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社会学”:有机质循环与信息交流网络》 这篇跨学科研究结合了微生物生态学和网络理论。它将土壤视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网络,其中不同的细菌、真菌和线虫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与“协作”,共同完成有机质的分解与营养物质的循环。文章论证了单一作物、重化肥的种植模式对这种“社会网络”的破坏性影响,并呼吁采用更精细的生态工程手段来维护土壤的内在生命力。 论文六:《候鸟迁徙路径与农田湿地的耦合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本研究关注了农业景观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通过卫星追踪数据和野外样点考察,评估了特定水稻种植区(特别是冬季休耕或泛洪区域)在候鸟迁徙周期中所扮演的“补给站”角色。讨论了如何在保障耕地利用率的同时,规划出符合生态廊道需求的缓冲带与湿地恢复区域。 第三辑:食物权、地方治理与社会公平 (Food Sovereignty, Loc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Equity) 本辑关注食物生产与分配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探讨食物正义与地方社区的能动性。 论文七:《从“食物里程”到“权力里程”: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与弱势生产者》 本文超越了单纯的碳排放计算,重点分析了全球食物供应链中,信息流向如何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研究指出,标准化、大型化的采购体系,使得小型家庭农场在定价、质量标准、风险转移等方面处于极度不利地位。提出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透明度合约”,以重塑供应链的权力平衡。 论文八:《城市“零散农场”运动的文化政治学解读》 对北美和欧洲兴起的城市屋顶农场、社区菜园等现象进行社会学考察。这些实践不仅是食物供给的补充,更是一种对城市生活异化、对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反抗姿态。研究分析了参与者对“亲手种植”的心理需求,以及这种实践如何成为重塑社区认同和地方政治参与的工具。 论文九:《水资源分配冲突中的历史补偿机制:以地中海灌溉社区为例》 本研究聚焦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导致的社区内部冲突。通过对西班牙穆尔西亚地区几个百年合作社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历史上形成的复杂水权分配制度(如“水法庭”)如何应对现代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强调了地方性的、基于历史契约的分配机制,在解决当代冲突中的参考价值。 第四辑:文化记忆、口味传承与身份认同 (Cultural Memory, Flavor Heritage, and Identity Formation) 本辑从感官体验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审视食物如何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集体身份的纽带。 论文十:《古老谷物的“基因记忆”:地方性物种的复兴与口味的重构》 探讨了那些在现代农业中被淘汰的、地方性特有的谷物品种(如特定品种的小麦、豆类)的复兴运动。研究发现,这些“遗忘的”谷物不仅具有独特的抗逆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特定的加工技艺和传统菜肴的“正宗”风味。复兴这些物种,实际上是对一种特定的、与地方历史紧密相连的“口味记忆”的抢救。 论文十一:《“母亲的厨房”的知识转移困境:家庭烹饪技艺的断裂与数字保存》 通过对跨代家庭的访谈,分析了现代生活方式对家庭传统烹饪知识(特别是那些未被记录在食谱中的“感觉量”和“经验判断”)的冲击。探讨了如何利用新的数字媒介(如互动视频、感官记录技术)来捕捉和传递这些非物质的、高度依赖身体经验的食物知识,以避免其彻底消亡。 论文十二:《风土、风味与国家认同:全球化下的地方食品标签的文化战争》 分析了地理标志(如葡萄酒、奶酪、特定肉制品)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作用。这些标签不仅仅是质量保证,更是国家或地区在全球文化版图上确立独特性的“文化武器”。探讨了在国际标准化的压力下,地方社区如何维护其独特风味定义的文化主权。 结语:重访土地的沉默与承诺 全书最终汇聚于一个核心命题:在追求效率与增长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倾听土地的“沉默”——那些关于生态极限、文化深度与公平分配的无声信息。本书提出的并非一套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观察世界的“透镜”,邀请读者从哲学、生态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汇处,重新审视我们与脚下这片土地之间,那种既古老又亟待重塑的契约。我们希望这些探讨,能激发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基于土地的韧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