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晚照楼论文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晚照楼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茂元 著
图书标签:
  • 晚照楼
  • 王国维
  • 学术著作
  • 文学批评
  • 哲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近现代史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73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80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茂元先生的论文,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晚照楼论文集》初版于1981年,为马茂元先生的文学论文选集,是马茂元先生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作。*书汇集了马先生鼎盛之年的18篇代表论文,包含楚辞、唐诗、古代散文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相当精辟,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堪称凝聚了马茂元先生一生的文章精华,是作者治学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马茂元(1918-1989),字懋园,安徽桐城人。当代文艺理论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威望。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193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编审、秘书。建国后,历任上海*一师范学院教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于唐诗、楚辞研究。著有《古诗十九头初探》、《晚照楼论文集》,编有《楚辞选》、《唐诗选》。是我国的楚辞、唐诗研究专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目录

论《九歌》
关于《离骚》时代问题的商榷
从汉代关于屈原的论争到刘勰的《辨骚》
论《古诗十九首》
说《通变》
唐诗札丛
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
论骆宾王及其在“四杰”中的地位——为重印《骆临海集笺注》作
论《戏为六绝句》
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论杜甫和唐代的七言律诗
谈杜甫七言绝句的特色
李商隐和他的政治诗
玉谿生诗中的用典
从严羽的《沧浪诗话》到高棵的《唐诗品汇》
略谈明七子的文学思想与李、何的论争
王世贞的《艺苑卮言》
《薑斋诗话》中论自然景物的描写
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
后记
马茂元先生学术年表
马茂元与《晚照楼论文集》

精彩书摘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晚照楼论文集》:
  在《十九首》里,表现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朱熹说,《诗三百篇》中的《国风》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作品,可是文人诗和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很自然的事。
  游子和思妇之所以构成《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成为《十九首》表现共同的时代主题的两个方面,是有着现实的社会历史意义的。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一开始就继续奉行并发展了西汉武帝刘彻以来的养士政策。在首都建立太学,到了质帝刘缵时代,太学生一项,就已发展到三万多人。太学生成分、吸收的对象也逐渐宽广,并不局限于贵族官僚子弟。这大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出路是什么呢?与之相适应的,那就是东汉王朝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在这种政策和制度下,当时的政治首都洛阳就必然成为求谋进身的知识分子们猎取富贵功名的逐鹿场所。《十九首》里的游子,就是这样背井离乡,漂流异地的。
  《十九首》里有具体地名可考者只有三处,而这三处都在洛阳。
  《青青陵上柏》里的“游戏宛与洛”,虽然“宛”“洛”并举,但实际上只是指“洛”而不是指“宛”。《驱车上东门》里的“上东门”和“郭北墓”都是实指洛阳的地名。
  此外,《东城高且长》里的“东城”,寻绎语气,所写的是帝都的景象,可能是洛阳城东三门的总称,并非泛指。
  ……
《光影流转:中国近代思想的脉络与回响》 这是一部旨在深入探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的学术专著,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致的文本分析,勾勒出中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传统思想如何经历冲击、反思、重塑,最终孕育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全新学术范式的曲折历程。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运动进行简单梳理,而是力图呈现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关键节点及其深远影响,为理解当下中国学术与文化的特质提供深刻的历史根基。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第一部分:启蒙的曙光与旧邦新命的思辨 本部分着眼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思想界经历的第一次剧烈震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敲击下,传统的“天朝上国”美梦破碎,知识分子被迫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与文明。本书首先聚焦于洋务运动时期,虽然其目标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其引进的西方科技和制度,已无形中打开了思想的缺口。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如严复、王韬等,开始尝试用新的语言和概念来解释世界,他们接触到的西方启蒙思想,如“天演论”、“民主”、“自由”等,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戊戌变法时期思想界的激进变革。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肩负民族命运的士大夫,不仅提出了政治改良的方案,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书将详细分析他们如何解读儒家经典,如何将之与西方政治哲学相融合,力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条可行之路。梁启超对“新民”思想的倡导,更是将启蒙的重心从器物层面转向了国民精神层面,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将剖析梁启超的论述,理解他对国民素质、民族精神的强调,以及他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忧虑与期盼。 然而,本书并非仅仅歌颂启蒙的进步。它同样关注启蒙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内在矛盾。传统的保守势力,以及在激进变革中出现的焦虑与迷茫,都得到了客观的呈现。本书将深入挖掘当时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巨大变革时的思想挣扎,他们的犹豫、反思,以及在不同思想流派间的摇摆,都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丰富而复杂的图景。特别是对辛亥革命前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上的论辩,本书将进行细致的比照和分析,揭示革命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社会土壤,以及其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主义洪流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思想界进入了一个更为多元化和激进的阶段。本书将重点分析“五四”运动前后,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代思想巨匠,他们不仅是思想的引领者,更是时代的记录者。本书将深入解读他们的重要著作,分析他们如何以犀利的笔触,批判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特别是对鲁迅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国民性的反思,本书将进行详细的解读,理解其在那个动荡年代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随后,本书将视角转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这一时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但马克思主义以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诊断和对未来社会的宏伟构想,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本书将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路径,分析不同学派对其的解读与本土化尝试,以及它如何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对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思想,本书将进行细致的考察,理解他们如何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他们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本书还会关注其他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并分析它们在中国思想界的短暂影响和最终的命运。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选择,他们如何在各种主义的洪流中辨明方向,如何将西方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本书将通过对具体思想家及其著作的分析,展现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抉择与群体困境。 第三部分:范式转型与本土智慧的再发现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思想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中国学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经历的转型与挑战。在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下,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都面临着如何回应现实问题、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的课题。 本书将探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哲学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何对中国传统哲学资源进行新的解读与发展。特别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关系”、“道器之辨”、“知行合一”等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再阐释,本书将进行深入的探讨。 同时,本书还将关注中国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如何在吸收西方学术成果的同时,保持中国学术的独立性与原创性?如何在批判性继承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本书将通过分析具体的学术研究案例,展现中国学者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身份的重新思考。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智慧?本书将探讨当代中国思想界在这一议题上的不同声音和多元探索,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全球化语境下,重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总结 《光影流转:中国近代思想的脉络与回响》是一部严谨而富有洞见的学术著作,它不仅梳理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更揭示了思想变迁背后的深刻动因和内在逻辑。本书力图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中国近代以来思想的演进,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它强调思想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传统的继承与革新,本土的根源与世界的对话,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中国思想如何保持活力,并为人类文明贡献独特的智慧。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以及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思想的长河,感受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探索与挣扎,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对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在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一直苦于找不到系统梳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可靠文本。我之前读过几本零散的文集,但总觉得碎片化严重,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尤其是它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演变的梳理,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识和功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且复杂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克制,既不盲目追捧,也不刻意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剖析了当时知识界的纠结与挣扎。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迷雾重重的历史现场,每一步都踏得无比踏实。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既有理论的重复阐述,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断裂”时代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框架。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现代转型期社会心理和文化转向感兴趣的同仁们。

评分

我已经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快一个月了,每次出差或长途旅行,它都是我的首选。这本书的体量适中,携带方便,但其内容密度却高得惊人。我发现自己必须放慢阅读速度,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每篇论文的结论部分,都有一种“余音绕梁”的力量。他很少给出斩钉截铁的最终答案,更多的是留下一个开放性的、引人深思的哲学困境。这种不把话说死的态度,恰恰体现了最高级的学术谦逊。我最近正在准备一个研讨会,书中关于区域文化差异对学术流派形成影响的论述,为我的报告提供了极具颠覆性的理论支点。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去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次级知识场域的能动性。这真是一本能够持续激发你进行二次思考的宝贵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光是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有个习惯,买书前会先触摸一下纸张和封面,这本书的触感非常细腻,油墨的印制也清晰锐利,看得出出版社在选材和工艺上的用心。内容方面,我尤其被其中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部分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对早期白话文运动中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理论声音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和重新阐释。很多我以为已经尘封在故纸堆里的观点,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光彩。这不仅仅是学术的整理,更像是一次精神的考古。读到一些关于美学标准转变的论述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典雅而内敛的,没有时下一些学术著作那种为了追求“时髦”而堆砌的空洞概念,而是字字珠玑,逻辑严密得像精密的钟表。对于我这种追求阅读体验和知识深度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年度最佳的“精神食粮”。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论文集”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它们可能过于枯燥、过于专业化,不太适合日常的阅读消遣。但《晚照楼论文集》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随便翻开其中一篇关于社会阶层变动的论述时,被牢牢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能力非常强悍,他总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读起来,你看到的不是冰冷的符号和数据,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知识分子群像。例如,他对某一时期知识分子在“启蒙”与“救亡”之间的两难抉择的剖析,简直入木三分,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文学性与思辨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大大降低,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思想滋养。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何为知识分子的责任”这一永恒的命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唯一的感受是,我们对那个“现代”的定义,可能需要一次彻底的重估。这本书就像一面高分辨率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社会在寻求自我现代化的过程中,那些纠结、矛盾、甚至自我否定的深层肌理。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的处理,给予最高的评价。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割裂态度,而是展示了“现代”是如何潜移默化地从“传统”的废墟中汲取养分,并以一种扭曲却又坚韧的姿态破土而出的过程。这种复杂性的呈现,远比那些简单的线性进步论要真实得多,也深刻得多。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更加成熟和宽容的视角。它让我们理解,我们现在的“站立之处”,是如何由无数次艰难的权衡和选择塑造而成的。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学术力作。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马茂元先生学问扎实,每篇论文都见解精当

评分

全书汇集了马先生鼎盛之年的18篇代表论文,包含楚辞、唐诗、古代散文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相当精辟,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堪称凝聚了马茂元先生一生的文章精华,是作者治学的集大成之作。

评分

(五)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

评分

真实性等。

评分

帮朋友买的,希望他会喜欢~

评分

宝贝已收好,质量快递都很满意。

评分

不错的书。马茂元先生的论文,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晚照楼论文集》初版于1981年,为马茂元先生的文学论文选集,是马茂元先生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全书汇集了马先生鼎盛之年的18篇代表论文,包含楚辞、唐诗、古代散文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相当精辟,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堪称凝聚了马茂元先生一生的文章精华,是作者治学的集大成之作。

评分

(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