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时钟:三千年来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

中国政治时钟:三千年来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
  • 政治史
  • 历史周期
  • 国家治理
  • 权力更迭
  • 王朝兴衰
  • 政治哲学
  • 历史分析
  • 中国历史
  • 政治体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6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85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字数:1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种新思路重新梳理中华民族历史,一个全新的国家演化分析方法和结论
  重写中国国家史,发现中国政治规律,预言未来中国发展大趋势

海报:

内容简介

  此为《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作者于阳先生的另一部力作。
  国家的治乱循环以及腐败、土地兼并和江湖泛滥等痼疾,是中国政治的几大“千古之谜”,它昭示了中华共同体在构筑政治规则时遭遇的潜在逻辑悖论,但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本书以国家的基本经济学模型对中国自西周以来三千年的政治形式作了初步梳理,意外地发现一个时钟现象,并据以建构了一个“中国周期模型”。它整合了对以上传统政治属性和痼疾的解释,将其纳入一个统一叙事之中。
  全书以演绎的方法,简练的分析,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少未解之谜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得出不少令人惊讶的结论。这种宏观把握、择取要点,而并非严格而严密的学术著作式写法,使本书更像是作者的一段思想之旅、一个天才概说,其意义在于给人们启发,并隐约呈现未来中国可能的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

  于阳,198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生物系。1990年担任大学实验农场副主任,1993年离开大学从事房地产业,2000年后专事中国社会问题写作,主要著作有《Y形结构——人性的先天和后天》、《中国政治时钟——三千年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

目录

001…… 一、引言:正义的两难
007…… 二、问正义为何物
017…… 三、问国家为何物
027…… 四、中国是谁:史上四代“中国模式”
045…… 五、八百年兴衰轮回:治理模式不断建设和瓦解
059…… 六、统一分裂来回震荡
071…… 七、长链治理和“剩余产权”:十八级权力代理制的原罪
085…… 八、土地兼并:侵吞“剩余产权”
109…… 九、江湖中国:“剩余产权”寻租
129…… 十、中国式腐败:长链治理之不可监察性
161…… 十一、精神驾驭术:儒教与中国私有制的救赎
199…… 十二、回顾:政治路径与周期性兴衰原因
223…… 十三、结语: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的大趋势
229……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精彩书摘

  二、问正义为何物
  不解正义,就不解国家;而不解国家,就不解我们的生存环境。
  任何一个统治者,面对一个社会长期博弈形成的稳定均衡态,不论是否符合他本人意愿,最终都必须顺应它,否则无路可走。历史上不乏跟社会长期平衡点对着干、也就是跟“正义”对着干的傻皇帝,结局无一例外是粉身碎骨。
  正义
  观水浒,不禁要问正义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盖不解正义,就不解国家;而不解国家,就不解我们生存的环境。
  国家有许多义务,正义是国家的第一义务。后面我们将会看到,没有正义的国家不可能长期存在。对国家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有必要自正义出发。正义指标是分析一个国家的关键。《水浒传》里的北宋之所以岌岌可危,仿佛随时大厦将倾,盖因其正义匮乏,国家勉为其难。
  正义是一个乍看明白、细看又模糊的概念。实际上,它是一个先验的预设概念,用以表达人们对某种社会公平的祈望。换言之,正义也就是公平;但是公平又是什么呢?无奈,公平只是“正义”的同义词。
  逻辑学上所谓定义,就是给概念做两件事:一是给概念寻找“上属”,进行归类;二是寻找“种差”,在同一“属”内寻找此事的特征。
  往上属看,正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是对某种理想社会状态的诉求,并以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方式呈现出来。因“正义”受人们所属意识形态支配,所以不同价值观下的正义概念是不同的,若想周全地下一个定义十分困难。或者说,从主观体验角度下定义是不可能的,只能从现象学角度下一个客观定义。譬如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解释”,也许已经十分接近定义了:
  正义是一个社会关于利益和义务分配的一致性契约。
  在逻辑学上,罗尔斯定义的“种差”(即特征)是社会分配调节,即“权利义务分配份额”的安排,而“属性”是一致性契约,即社会主流意见的广泛认同。这类似一个完整定义,可转成逻辑定义格式:正义是“关于社会权利和义务关系分配的共同契约”。譬如以劳动雇佣合同为例,在劳动和工资关系领域,只要劳方和资方意见一致,劳资合同就是正义的。
  罗尔斯厘清了正义的对象是关于社会分配关系,特别是针对权利义务分配;但是它的缺点是经不起追问:假如一个社会没有达成一致契约,正义是否仍然存在?
  依照常识,历史上极少有、甚至很可能从来没有某个社会为一件事达成完全一致性契约,凡事总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然后需要说服、胁迫和服从,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能让所有人心悦诚服。如此一来,如果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的一致契约,就意味着从来不曾有真正的正义,正义可能只是一种书面上的理想。但这个推论,仿佛就有点荒诞化了。
  这个矛盾如何解释呢?
  回顾一下人类正义问题的起源,厘清正义的内涵所指,或有助于了解其本质,从而反思当我们谈论正义时,我们究竟在干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关心正义。
  第一,正义涉及人类一般社会交换。
  罗尔斯所谓正义的对象是关于“利益和义务分配”,其外延仅限于国家正义。然而事实上,正义不仅涉及公共领域,也涉及私人关系,譬如《水浒传》描写宋江“扶危济困”,就是私人领域的正义,形容一个人“乐于助人”“仗义疏财”都只是私人正义之事。私人生活的正义多半被称为做人“公道”或“义气”。为更好分析正义所指,考察范围应该从公共分配领域扩展到所有人类交换行为,既包括国家与公民交换——国家正义问题,也包括私人间的交换——社会正义问题。宏观的国家正义当然是国家的义务,而微观的、局部的社会集群正义(譬如兄弟、朋友之间的公道等等)则不在国家责任之列,但若后者干扰了前者的稳定,国家亦负有责任,盖因局部不平衡可能会扩散至整体失衡。
  纵览人类历史,正义附着于人类全部交换活动。而人类交换活动无所不在,故正义诉求无所不在。交换是人类社会维系的基石,正义是文明史上长期、可持续的交换支点,所以是基石中的基石。
  ……

前言/序言

  一、引言:正义的两难
  《水浒传》的思想意义,全然在于对宋代中国社会,乃至全部古代中国社会的概括。当你认真寻找正义,就会发现其实哪里都没有,体制内没有,体制外不存在。那么在古代中国,正义到底在哪里?古代中国的正义到底有没有?正义到底是什么?若如水浒所言不存在,何以中国人对其如此热切呼唤?
  有一部小说在中国具有象征意义,它揭示了正义在古代中国社会的两难处境,这部小说是《水浒传》。
  《水浒传》的主人公宋江原本是一个精明又普通的小人物,一个不在编制的县衙刀笔吏,只是在地方上呼朋唤友,每每帮人排忧解难,故被人称为“及时雨”。不料某日因憎恨贪官污吏,一不留神忤逆了朝廷去给劫贼报信,只好被迫落草为寇。好好地占山为王不干,偏偏心有不安,每每与朝廷眉来眼去,撺掇朝廷招安自己。一旦招安在朝,好不容易做点正经事,又被奸臣害死。临死前竟助纣为虐,令人瞠目结舌地毒死兄弟李逵,防其再次造反。个中谜团可谓云里雾里,唯吴用、花荣深解其意,深邃地双双自缢在宋江墓前,均不留遗言。
  在僵化的文学评论中,宋江被肤浅地解读为“愚忠”。但这个近乎神经错乱且令人窒息的结局,恰是小说灵魂所在,它反映了正义在中国的两难:如果一个普通人立志寻找正义,不仅在体制内干不成,在体制外也干不成。死亡,是唯一的答案。起初,这是作者施耐庵的个人观点,只不过当它传播数个世纪后,就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宋江及其人生悲剧,是千千万万“认真做人”的中国人缩影,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虽其外表圆滑老练,内心仍不失慈善忠厚,是做人“外圆内方”的楷模。《水浒传》之所以千古不朽,就在于这个悲剧的精髓一言难以道尽。要解构这个悲剧的成因,就须对宋江这个人物作一番弗洛伊德式的分析。
  宋江早年是山东郓城县衙的押司,小说作者在他身上承载了一个重要假定:普通人对寻找正义的执著;这在中国不乏其人——打抱不平、扶危济困……读者身边每每有所耳闻。作者的手法非常有趣,类似于科学哲学所谓的“理想实验”;从一个假定出发,开始推演一次政治伦理学的理想实验,颇似今日的计算机“沙盘推演”,于是我们将其“翻译”为一个编程:
  假设宋江身上承载一种被称作“小人物找正义”的程序,凡事以“义”为追随,内心不含投机心。那么终其一生,矢志不渝的义士将会有什么结局?
  人类社会一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施耐庵理想实验的结局却出人意料。在故事中,宋江这道“小人物找正义”程序不断遇到死机故障(Bug),一意孤行下去,最终就是死亡,这便是宋江的结局,也是《水浒传》的政治主题——正义与死亡的关系;换言之,正义之死局。
  仔细看,宋江身世分上下阕:上半阕出走,下半阕招安;两次试错,次次不通。宋江走上梁山,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良知未泯,为晁盖劫生辰纲一案通风报信;二是酒后兴起,于浔阳楼壁题反诗。前者主动踏红线,后者不慎被诬蔑,殊途而同归。
  遥想当年,一个惠风和畅的晌午,宋江散了早衙出门,不巧遇上济州府何观察前来缉拿晁盖。情急下,宋江一时陷入两难,晁盖劫财固然违法,但生辰纲搜刮民脂民膏又何尝正义?无暇细想间,本能决定一切,宋江断然选择袒护晁盖,这是“义”的编程首次被激活。他飞身上马,匆匆到石碣村报信,晁盖随后逃之夭夭,只留下可怜的宋江,匆匆踏上一条人生不归路。
  宋江原以为风平浪静,不料与晁盖书信被外妾阎婆惜发现。阎氏要挟告官,宋江被迫杀人灭口,遂获罪流亡。宋江虽不满朝廷,一时也不想沦为贼寇,只是满腹经纶无处施展,胸臆萦绕苦闷。然仿佛缘于因由,黑暗的大口袋却越收越紧。一日宋江在江州浔阳楼小酌,酒后吐真言,题《西江月》于墙壁:“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忍受”二字让我们明白,宋江此时仍只想做隐忍百姓,惟内心略有不甘。不幸的,普通百姓也做不下去,中国政治的典型奇葩元素——“打小报告”出现了。巴结官府的佞人得见,以“反动标语”告到官府。又接着,中国政治典型的第二个元素——“贪官污吏”出现了,江州知府蔡九为制造政绩,遂将宋江捉拿归案,并判死刑。梁山兄弟闻讯群情激愤,果断劫了法场,宋江这才被裹挟上山,走向体制外。
  至此故事仅展开一半。一旦进入体制外,宋江发现江湖的正义状况更加不堪,几乎不逊于体制内。何故如此?梁山经济不能自给,花天酒地全仗打家劫舍,以致方圆二百里杳无人迹,商贾旅客一概绕道而走,民怨之大不逊于贪官污吏。这样一个以“义”自诩的团伙,实际上口是心非,假托“替天行道”大发不义之财。至此,周遭已无人可打劫,宋江迫于生计,领着弟兄们三打祝家庄,滥杀无辜,血流成河,所劫粮食又使梁山苟延残喘数年。然祝家庄非贪非盗,寻不出杀戮的正当理由,“义士”但凡良知未泯,就会扪心自责。良心驱使宋江急欲摆脱亦侠亦贼的尴尬,招安回到体制内成为一时之选。
  只说被招安后,宋江大破辽、剿方腊,战功卓著,如日中天。宋江自以为得计,不料奸臣们耿耿于怀,假托皇帝御赐佳酿,掺慢药令宋江饮下。他情知将死,恍然大悟,体制内通向正义之路原已堵死。一坛药酒,堵住了义士寻找制度正义的幻想。转念想,自己一死,弟兄们必揭竿再起,结局仍无非打家劫舍,重走梁山老路,那仍是图财害命的死路。呜呼,回首一生,不满朝廷上山,又不满打家劫舍下山,招安后结局仍然不义。此时方大彻大悟:不义乃大宋之宿命,正义乃此生之妄想;惟正义,仅在天国。
  人之将死,他唤来李逵,教李逵也饮了药酒,踏上远离凡生的西归路。此时吴用和花荣也大彻大悟,大哥慨然赴死遂成赴义召唤,二人双双自缢在宋江墓前。
  水浒的思想意义,全然在于对宋代中国社会,乃至全部古代中国社会的概括。当你认真寻找正义,就会发现其实哪里都没有,体制内没有,体制外不存在。那么在古代中国,正义到底在哪里?古代中国的正义到底有没有?正义到底是什么?若如水浒所言不存在,何以中国人对其如此热切呼唤?


《中华政潮:千年兴衰的脉络与洞见》 一本探索中国历史长河中国家治理规律的宏大叙事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孕育着辉煌的文明,而支撑这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正是其独特的国家治理智慧与实践。本书《中华政潮:千年兴衰的脉络与洞见》并非是对中国政治史的简单编年,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揭示贯穿三千年来国家治理的周期性运动规律。它将引导读者穿越漫长的历史烟云,审视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命运的政治力量,探寻王朝更迭、社会变迁背后的深层逻辑。 我们常常惊叹于中国历史的悠久与连续,却也对其中周期性的兴衰起伏感到困惑。为何一个王朝能够辉煌数百年,最终却走向倾颓?为何看似稳固的统治,却会突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并非偶然,而是隐藏着国家治理系统中某种内在的、动态的运行机制。本书正是致力于解构这一机制,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放置在一个长时段的观察框架下,去捕捉那些反复出现的模式,去理解那些驱动文明向前或使其陷入停滞的力量。 审视宏观周期:从“治”到“乱”,再到“治”的循环 本书的核心洞见,在于对中国历史周期性运动的深刻洞察。它认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王朝兴盛期,往往伴随着高效的中央集权、清明的吏治、相对公平的资源分配以及对社会矛盾的有效管控。在这个阶段,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经济发展,抵御外敌,保障民生,呈现出“治”的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的腐蚀与外部的压力会逐渐累积。权力的高度集中可能导致官僚体系的僵化与腐败,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会加剧阶级矛盾,边疆的压力、自然灾害的频发,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这些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乃至王朝的覆灭,进入一个“乱”的时期。 然而,历史的演进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每一次“乱”的背后,也孕育着新的秩序重建的可能性。在混乱的时代,新的力量会崛起,新的思想会萌发,为下一轮的“治”奠定基础。新的王朝往往会吸取前朝的教训,进行制度的革新,调整社会结构,重新确立统治的合法性。这个过程,就像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虽然充满了痛苦与代价,却是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要环节。 本书并非宿命论地将历史视为不可避免的周期循环,而是强调理解这些周期性运动的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当下、预判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读者跳出零散的历史事件,去把握宏观的脉络,去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往往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多维度剖析:权力、经济、社会与思想的交织 要理解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必须将其置于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之下。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权力结构与治理模式的演变: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到地方势力的博弈,本书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权力结构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模式。我们将会看到,权力如何被集中、被滥用,又如何在制度的约束与突破中不断演变。同时,对统治者个人能力、政治智慧以及决策机制的分析,也是理解权力运作的关键。 经济基础与资源分配的张力: 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本书将考察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商业政策等。经济的繁荣是王朝兴盛的重要支撑,而经济的衰败往往是王朝衰亡的导火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能否有效缓解社会矛盾,是衡量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当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精英阶层,而广大民众生活困苦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便会急剧增加。 社会结构与群体矛盾的动态: 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整体稳定与发展。本书将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包括阶级划分、利益群体、社会流动性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如边疆民族的压力、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也都会对社会结构和群体矛盾产生深远影响。 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驱动: 思想文化是塑造社会共识、巩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本书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主流的政治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被确立与挑战,道家、法家等思想如何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的走向。意识形态的僵化与创新,也往往成为判断一个时代政治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洞见当下,启示未来 《中华政潮:千年兴衰的脉络与洞见》的写作,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现实的深刻关照。通过对过去三千年的审视,本书希望能够帮助读者: 建立历史纵深感: 在信息爆炸、节奏加速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容易陷入对当下事件的碎片化认知。本书提供了一个长时段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当前问题的历史渊源,从而避免短视与盲目。 识别治理的潜在风险: 通过对历史周期性运动的梳理,我们可以识别出那些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衰亡的潜在风险因素。例如,过度集权的弊端、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公平的缺失、思想的禁锢等,这些历史教训都值得我们警惕。 汲取智慧,寻求发展之道: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本书并非预言未来,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揭示,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进行国家治理,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发展之道。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中国命运、探求历史真相、思考国家治理之道读者的作品。它将带您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发现那隐藏在周期兴衰背后的深刻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作者并非将历史看作是静态的、孤立的事件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尤其关注其中“周期性”的运作规律。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周期运动”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国家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兴衰循环。他没有停留在对表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造成这些周期的深层原因,例如权力的高度集中与分散的动态平衡,精英阶层的构成与流动,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的稳定与波动。书中关于“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的解读,使得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而富有哲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证据,并且对不同观点进行了辨析,避免了简单化的结论。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框架。通过理解这些周期性的运动,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深刻的预判。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史学家的严谨考证,又不乏哲学家的思辨深度。作者在探讨“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跟随他的思路,去发现历史的规律。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权力”这一核心要素的分析。作者并非将其简单地视为工具,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他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权力是如何被构建、被使用、被制约的,以及权力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着国家治理的走向。书中对于“治乱循环”的解释,也让我颇受启发。作者认为,每一次“治”的出现,都包含着未来“乱”的种子,而每一次“乱”的经历,又为下一轮“治”的到来积累了经验。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他对历史的解读更加 nuanced(微妙而复杂)。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例如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多维度解读,以及对明朝晚期政治动荡的细致描摹,都充满了思想的火花。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不仅讲述了中国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理解国家治理的方法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之前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多的是碎片化的事件和人物,而这本书则像一个巨大的拼图,将这些零散的碎片巧妙地组合起来,展现出清晰的历史肌理。作者在“周期运动”这个概念的运用上,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洞察。他通过对历代王朝兴衰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在权力分配、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比如,盛世时期的扩张与失衡,衰落时期的内部矛盾激化,以及周期性地迎来变革与重建。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周期简单地看作是无法摆脱的宿命,而是着重分析了导致这些周期的具体因素,例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官员腐败、对外压力等等,并探讨了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促成周期的形成和转变。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且多样,从正史到野史,从官方文献到文人笔记,都为作者的论证增添了说服力。特别是作者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解读,比如“祖宗之法”的固化与松动,以及统治集团的自我更新能力,都极具启发性。这本书让我不再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而是能从一个更长远、更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演变性。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深厚学识和广阔视野。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中国三千年的国家治理史浓缩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周期运动”。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周期”概念的细致阐释,这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包含了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书中通过对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思想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演变性。我从中看到了权力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膨胀与收缩,看到了社会矛盾如何随着经济发展而积累与爆发,也看到了统治者在应对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及其长远影响。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直面那些导致衰落和动荡的根本原因,如腐败、内耗、僵化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他从中提炼出了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理解当下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即便涉及复杂的政治概念,也能被作者描绘得生动有趣,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见证着国家的兴衰变迁。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抽象的中国古代图腾,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直观地传达了“三千年来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这一核心主题。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宏大的叙事视角,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政治史画卷。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揭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规律。从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的统一,再到汉唐盛世,宋朝的繁荣与危机,直到近代,作者都仔细梳理了不同时期国家权力结构、官僚体系、经济政策以及意识形态的演变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国家治理模式时,并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而是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的政治文化土壤,探讨那些独特而又具有韧性的治理智慧。比如,书中对儒家思想在历代王朝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被不同统治者所“创造性地”利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解有了新的维度。当然,对于“周期运动”的论述,作者并非宿命论者,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可供现代借鉴的经验教训,这一点非常宝贵。

评分

高屋建瓴非常好,读起来收获很大,让自己有了很大的提高!推荐!

评分

仅仅认可部分观点。

评分

真的好书!快递服务非常好!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凑单才买的。书的质量还行吧

评分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值得一看,更值得推荐。这个是个囤书的时代,不急看,抓紧囤。为了书与人的相遇。也为了不自由的时代。

评分

正版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