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正义的两难
《水浒传》的思想意义,全然在于对宋代中国社会,乃至全部古代中国社会的概括。当你认真寻找正义,就会发现其实哪里都没有,体制内没有,体制外不存在。那么在古代中国,正义到底在哪里?古代中国的正义到底有没有?正义到底是什么?若如水浒所言不存在,何以中国人对其如此热切呼唤?
有一部小说在中国具有象征意义,它揭示了正义在古代中国社会的两难处境,这部小说是《水浒传》。
《水浒传》的主人公宋江原本是一个精明又普通的小人物,一个不在编制的县衙刀笔吏,只是在地方上呼朋唤友,每每帮人排忧解难,故被人称为“及时雨”。不料某日因憎恨贪官污吏,一不留神忤逆了朝廷去给劫贼报信,只好被迫落草为寇。好好地占山为王不干,偏偏心有不安,每每与朝廷眉来眼去,撺掇朝廷招安自己。一旦招安在朝,好不容易做点正经事,又被奸臣害死。临死前竟助纣为虐,令人瞠目结舌地毒死兄弟李逵,防其再次造反。个中谜团可谓云里雾里,唯吴用、花荣深解其意,深邃地双双自缢在宋江墓前,均不留遗言。
在僵化的文学评论中,宋江被肤浅地解读为“愚忠”。但这个近乎神经错乱且令人窒息的结局,恰是小说灵魂所在,它反映了正义在中国的两难:如果一个普通人立志寻找正义,不仅在体制内干不成,在体制外也干不成。死亡,是唯一的答案。起初,这是作者施耐庵的个人观点,只不过当它传播数个世纪后,就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宋江及其人生悲剧,是千千万万“认真做人”的中国人缩影,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虽其外表圆滑老练,内心仍不失慈善忠厚,是做人“外圆内方”的楷模。《水浒传》之所以千古不朽,就在于这个悲剧的精髓一言难以道尽。要解构这个悲剧的成因,就须对宋江这个人物作一番弗洛伊德式的分析。
宋江早年是山东郓城县衙的押司,小说作者在他身上承载了一个重要假定:普通人对寻找正义的执著;这在中国不乏其人——打抱不平、扶危济困……读者身边每每有所耳闻。作者的手法非常有趣,类似于科学哲学所谓的“理想实验”;从一个假定出发,开始推演一次政治伦理学的理想实验,颇似今日的计算机“沙盘推演”,于是我们将其“翻译”为一个编程:
假设宋江身上承载一种被称作“小人物找正义”的程序,凡事以“义”为追随,内心不含投机心。那么终其一生,矢志不渝的义士将会有什么结局?
人类社会一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施耐庵理想实验的结局却出人意料。在故事中,宋江这道“小人物找正义”程序不断遇到死机故障(Bug),一意孤行下去,最终就是死亡,这便是宋江的结局,也是《水浒传》的政治主题——正义与死亡的关系;换言之,正义之死局。
仔细看,宋江身世分上下阕:上半阕出走,下半阕招安;两次试错,次次不通。宋江走上梁山,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良知未泯,为晁盖劫生辰纲一案通风报信;二是酒后兴起,于浔阳楼壁题反诗。前者主动踏红线,后者不慎被诬蔑,殊途而同归。
遥想当年,一个惠风和畅的晌午,宋江散了早衙出门,不巧遇上济州府何观察前来缉拿晁盖。情急下,宋江一时陷入两难,晁盖劫财固然违法,但生辰纲搜刮民脂民膏又何尝正义?无暇细想间,本能决定一切,宋江断然选择袒护晁盖,这是“义”的编程首次被激活。他飞身上马,匆匆到石碣村报信,晁盖随后逃之夭夭,只留下可怜的宋江,匆匆踏上一条人生不归路。
宋江原以为风平浪静,不料与晁盖书信被外妾阎婆惜发现。阎氏要挟告官,宋江被迫杀人灭口,遂获罪流亡。宋江虽不满朝廷,一时也不想沦为贼寇,只是满腹经纶无处施展,胸臆萦绕苦闷。然仿佛缘于因由,黑暗的大口袋却越收越紧。一日宋江在江州浔阳楼小酌,酒后吐真言,题《西江月》于墙壁:“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忍受”二字让我们明白,宋江此时仍只想做隐忍百姓,惟内心略有不甘。不幸的,普通百姓也做不下去,中国政治的典型奇葩元素——“打小报告”出现了。巴结官府的佞人得见,以“反动标语”告到官府。又接着,中国政治典型的第二个元素——“贪官污吏”出现了,江州知府蔡九为制造政绩,遂将宋江捉拿归案,并判死刑。梁山兄弟闻讯群情激愤,果断劫了法场,宋江这才被裹挟上山,走向体制外。
至此故事仅展开一半。一旦进入体制外,宋江发现江湖的正义状况更加不堪,几乎不逊于体制内。何故如此?梁山经济不能自给,花天酒地全仗打家劫舍,以致方圆二百里杳无人迹,商贾旅客一概绕道而走,民怨之大不逊于贪官污吏。这样一个以“义”自诩的团伙,实际上口是心非,假托“替天行道”大发不义之财。至此,周遭已无人可打劫,宋江迫于生计,领着弟兄们三打祝家庄,滥杀无辜,血流成河,所劫粮食又使梁山苟延残喘数年。然祝家庄非贪非盗,寻不出杀戮的正当理由,“义士”但凡良知未泯,就会扪心自责。良心驱使宋江急欲摆脱亦侠亦贼的尴尬,招安回到体制内成为一时之选。
只说被招安后,宋江大破辽、剿方腊,战功卓著,如日中天。宋江自以为得计,不料奸臣们耿耿于怀,假托皇帝御赐佳酿,掺慢药令宋江饮下。他情知将死,恍然大悟,体制内通向正义之路原已堵死。一坛药酒,堵住了义士寻找制度正义的幻想。转念想,自己一死,弟兄们必揭竿再起,结局仍无非打家劫舍,重走梁山老路,那仍是图财害命的死路。呜呼,回首一生,不满朝廷上山,又不满打家劫舍下山,招安后结局仍然不义。此时方大彻大悟:不义乃大宋之宿命,正义乃此生之妄想;惟正义,仅在天国。
人之将死,他唤来李逵,教李逵也饮了药酒,踏上远离凡生的西归路。此时吴用和花荣也大彻大悟,大哥慨然赴死遂成赴义召唤,二人双双自缢在宋江墓前。
水浒的思想意义,全然在于对宋代中国社会,乃至全部古代中国社会的概括。当你认真寻找正义,就会发现其实哪里都没有,体制内没有,体制外不存在。那么在古代中国,正义到底在哪里?古代中国的正义到底有没有?正义到底是什么?若如水浒所言不存在,何以中国人对其如此热切呼唤?
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作者并非将历史看作是静态的、孤立的事件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尤其关注其中“周期性”的运作规律。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周期运动”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国家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兴衰循环。他没有停留在对表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造成这些周期的深层原因,例如权力的高度集中与分散的动态平衡,精英阶层的构成与流动,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的稳定与波动。书中关于“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的解读,使得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而富有哲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证据,并且对不同观点进行了辨析,避免了简单化的结论。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框架。通过理解这些周期性的运动,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深刻的预判。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史学家的严谨考证,又不乏哲学家的思辨深度。作者在探讨“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跟随他的思路,去发现历史的规律。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权力”这一核心要素的分析。作者并非将其简单地视为工具,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他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权力是如何被构建、被使用、被制约的,以及权力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着国家治理的走向。书中对于“治乱循环”的解释,也让我颇受启发。作者认为,每一次“治”的出现,都包含着未来“乱”的种子,而每一次“乱”的经历,又为下一轮“治”的到来积累了经验。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他对历史的解读更加 nuanced(微妙而复杂)。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例如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多维度解读,以及对明朝晚期政治动荡的细致描摹,都充满了思想的火花。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不仅讲述了中国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理解国家治理的方法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之前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多的是碎片化的事件和人物,而这本书则像一个巨大的拼图,将这些零散的碎片巧妙地组合起来,展现出清晰的历史肌理。作者在“周期运动”这个概念的运用上,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洞察。他通过对历代王朝兴衰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在权力分配、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比如,盛世时期的扩张与失衡,衰落时期的内部矛盾激化,以及周期性地迎来变革与重建。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周期简单地看作是无法摆脱的宿命,而是着重分析了导致这些周期的具体因素,例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官员腐败、对外压力等等,并探讨了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促成周期的形成和转变。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且多样,从正史到野史,从官方文献到文人笔记,都为作者的论证增添了说服力。特别是作者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解读,比如“祖宗之法”的固化与松动,以及统治集团的自我更新能力,都极具启发性。这本书让我不再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而是能从一个更长远、更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演变性。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深厚学识和广阔视野。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中国三千年的国家治理史浓缩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周期运动”。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周期”概念的细致阐释,这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包含了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书中通过对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思想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演变性。我从中看到了权力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膨胀与收缩,看到了社会矛盾如何随着经济发展而积累与爆发,也看到了统治者在应对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及其长远影响。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直面那些导致衰落和动荡的根本原因,如腐败、内耗、僵化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他从中提炼出了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理解当下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即便涉及复杂的政治概念,也能被作者描绘得生动有趣,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见证着国家的兴衰变迁。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抽象的中国古代图腾,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直观地传达了“三千年来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这一核心主题。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宏大的叙事视角,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政治史画卷。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揭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规律。从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的统一,再到汉唐盛世,宋朝的繁荣与危机,直到近代,作者都仔细梳理了不同时期国家权力结构、官僚体系、经济政策以及意识形态的演变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国家治理模式时,并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而是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的政治文化土壤,探讨那些独特而又具有韧性的治理智慧。比如,书中对儒家思想在历代王朝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被不同统治者所“创造性地”利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解有了新的维度。当然,对于“周期运动”的论述,作者并非宿命论者,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可供现代借鉴的经验教训,这一点非常宝贵。
评分高屋建瓴非常好,读起来收获很大,让自己有了很大的提高!推荐!
评分仅仅认可部分观点。
评分真的好书!快递服务非常好!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凑单才买的。书的质量还行吧
评分!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值得一看,更值得推荐。这个是个囤书的时代,不急看,抓紧囤。为了书与人的相遇。也为了不自由的时代。
评分正版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