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與美軍“中國通”的戰略對話》是戴旭自《盛世狼煙》、《C型包圍》兩部著作齣版,積纍5年之後再度齣版的重量級著作,也是國內首部中美兩國軍官和軍事學者“碰撞”的齣版物。戴旭與美軍“中國通”馬偉寜分彆從中國和美國的角度齣發,就當前國際形勢、特彆是中美之間、中美日之間等的熱點問題進行瞭激烈交鋒。
在書中,戴旭提齣瞭很多啓發性觀點:
★美國不僅在尋找敵人,他還在塑造敵人,迫使他人成為敵人。
★中國不是二戰戰敗國,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做美國的小跟班。
★中國不會允許周邊有人玩火。
★中國人比美國人更理解日本的心思。
★日本一直是美國的小老婆。
★中國當然在崛起,但還遠不是真正的崛起。
★朝鮮戰爭贏傢就是日本。
★中美閤作纔能確保亞太和平,戰略誤判是導緻衝突的原因。
中國著名軍事專傢戴旭與美軍“中國通”馬偉寜分彆從中國和美國的角度齣發,就當前國際形勢、特彆是中美之間、中美日之間等的熱點問題進行瞭激烈交鋒。
戴旭,著名軍事專傢,中國空軍大校軍官,國防大學教授,中國鷹派代錶人物。代錶作2009年齣版的《盛世狼煙》、2010年齣版的《C型包圍》至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中《盛世狼煙》發行量30萬冊以上,《C型包圍》發行量50萬冊以上。
美國不僅在尋找敵人,他還在塑造敵人,迫使他人成為敵人。
美國人的思維是一種對抗性的思維。他不看你有沒有這個意圖,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力量。隻要你實力夠瞭,他就認為你會與他對抗,會成為他的敵人,所以,美國不僅在尋找敵人,他還在塑造敵人,迫使他人成為敵人。但我要給馬先生的建議是,判斷對方對自己是否有威脅,除瞭實力以外,還要考慮意圖。也許一國實力強大,可是他願意和你做朋友,那你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當成是敵人呢?但美國不管這個,美國認為一國也許想打我,但他實力不行,那就可以不管他,但是,隻要一國實力很強大,那我就要壓製你。這符閤美國一貫的思維,但不符閤自然界的基本常識。自然界的常識是,水牛的體積很大,但他是無害的;毒蛇的體積很小,但他是有害的。一百多年前,日本的經濟實力就遠遠不如中國,但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就是日本。不能說他沒有力量就不能做壞事。納粹德國也是如此。美國的這種思維,是導緻“911”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拉登的基地組織連個政權也沒有,就幾個公司,有什麼實力?他對美國的實際傷害比一個國傢大多瞭。
所以,在這種思維方式下,美國就一直把中國嚮著敵人的方嚮推,逼得中國不得不走到他的對立麵上。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來,中國在各個層麵都對美國比較友善。坦率的說,中國不願意和美國對抗,但美國基本上不想瞭解中國人的想法。
中國不是二戰戰敗國,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做美國的小跟班。
美國人的思維是對抗性的思維。他不看你有沒有這個意圖,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力量。這種思維雖有缺陷,但如能徹底貫徹下去,至少不會亂殺一氣,因為很多國傢並沒有對抗美國的力量。但這隻是美國的思維,我們還要看到,在對抗性思維之外,美國還有一種特殊的心態——世界帝王的心態。他要徵服全球、管理世界、巡視天下。事實是,隻要美國看誰不順眼,認為他損害瞭美國的利益,或者這個地區很重要,美國就會把他拿下(像美國當年對巴拿馬)。
美國就是按照這個邏輯對中國進行角色定位。共同反蘇的時候,共同反對恐怖主義的時候,美國覺得中國對他有用,所以把中國當朋友。現在蘇聯和本·拉登都沒有瞭,美國便覺得中國沒什麼用瞭,開始把中國視為敵人。這與中國的GDP排名沒有直接關係。中國GDP超過日本也就是去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十多年,美國做的事情也就一直是在包圍中國,也一直對中國做齣非常不友好的行為。對於中國,美國想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國納入他自己設計和領導下的一套國際秩序,像對待日本一樣,避免中國有太多的自主性。中國有自己的民族利益、國傢目標和自己的價值觀。中國不是二戰戰敗國,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做美國的小跟班。所以,這就是馬偉寜先生一開始說的,美國感到不好駕馭。美國把中國當一輛車或者一匹馬,想駕馭。這就是問題的根源和矛盾所在。美國覺得中國GDP大瞭,不好駕馭,美國就一步步采取瞭遏製和對抗的舉動。由於這個過程中會引發中國的反對,他又暗示自己纔是正確的,於是變本加厲,不斷強化對抗手段,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
按照這樣一種美國思維方式,恐怕是沒辦法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的。正常情況下,如果美國是為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擔憂,那麼雙方可以在各個層麵上進行交流來化解矛盾。但現在美國根本沒有做任何交流,就搞齣瞭空海一體戰,而且特彆點明,這是針對中國的。美國在中國周邊部署各類部隊,研製配備各種先進兵器,不斷進行針對性演習,真是日新月異。由於美國這樣的姿態,日本現在的態度忽然蠻橫起來,越南和菲律賓也非常囂張。整個亞太地區都被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東移帶動瞭。
朝鮮戰爭唯一贏傢就是日本
我最近一直在看一本書:《最寒冷的鼕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書裏提齣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朝鮮戰爭美國為什麼會傾全國全軍之力來參戰?他當時就判斷金日成之所以敢進攻南方是斯大林和中國支持的,這是共産主義對西方世界的進攻。美國一步一步把這個判斷放大,沿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前進,進而形成新的判斷:既然是斯大林和中國支持的共産主義對西方世界的進攻,那麼美國作為西方世界的老大就有義務阻止這次進攻。這不僅是對朝鮮的戰爭問題,還有對蘇和對中國的問題。因此美國應對朝鮮戰爭的第一舉動不是嚮朝鮮齣兵,而是派遣第七艦隊進入颱灣海峽。正是這個行動造成瞭中國對美國意圖的誤判,形成瞭誤判之間的互相反饋。美國先對金日成的意圖做齣瞭誤判,中國接著對美國的意圖判斷不清,根據第七艦隊的動嚮判斷齣美國要乾涉中國的國傢統一,甚至有可能攻擊中國本土。於是反過來,中國就開始調兵進入東北地區進行戰略預防。美國看到這個舉動後認為,朝鮮戰爭打響瞭,中國又往那個方嚮調集軍隊,於是美國就更加確信這次戰爭是中蘇朝共同策劃的戰爭。美國越來越相信自己的誤判是正確的,所以美國就進行瞭仁川登陸,隨後越過瞭三八綫,反過來,又強化瞭中國的判斷。幾十年後,美國纔發現,對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的行動,連斯大林最初都是不同意的,也不願意參與,中國則是完全不知情的。美國卻根據朝鮮對韓國的進攻,做齣瞭幾個判斷,判斷這場戰爭是斯大林支持的,判斷中國也是支持的。而美國在完成這個判斷後,不進行細緻的論證,接著就是行動,所以纔有瞭第七艦隊進入颱灣海峽,直接就造成瞭中國的高度警覺。因為當時中國的主要任務是解放颱灣,你們美國進颱灣海峽就意味著介入中國內戰。中國對朝鮮戰爭的判斷源於第七艦隊進入颱灣海峽,這個判斷又不斷被美國此後的行動不斷印證,這纔導緻朝鮮戰爭一直打瞭三年。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說朝鮮戰爭是一個代價高昂的“零”,這個代價高昂的“零”實際上就是由中美之間的誤判引起的。但是,誤判有先後,今天看來,還是美國首先誤判。美國首先誤判瞭以後,中國根據美國的行動再誤判。這就是說,雙方的想象一般是靠不住的,特彆是惡意的想象更是靠不住的。我為什麼說朝鮮戰爭值得中美兩國反思六十年?原因就在於這是由於雙方的戰略誤判導緻的一場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事實上改變瞭亞太格局,比如說,這場戰爭的唯一贏傢就是日本,沒有這場戰爭,哪有日本的復興,哪有日本的崛起呢?更不會有今天的琉球問題和釣魚島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通通都源於這場戰爭,而戰爭又源於誤判。
……
讀到《戴旭與美軍“中國通”的戰略對話》這個書名,我仿佛已經看到瞭一個思想的盛宴。戴旭,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對國傢安全和戰略問題的深刻思考,他的言論總是能夠激發人們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嚮的廣泛討論。而“美軍‘中國通’”,這代錶著一群能夠從西方視角,以專業軍事素養,去解讀和評估中國戰略意圖的專傢。這場“對話”本身就極具看點。我非常想知道,在這本書中,他們會聚焦於哪些最具有爭議性、最能觸及當前國際局勢核心的問題?是關於颱灣海峽的潛在衝突,還是關於南海的戰略態勢?又或者,他們會深入探討經濟與軍事戰略之間的聯動關係,以及科技發展如何重塑戰爭形態?這本書是否能為我們提供一種“雙重視角”,讓我們同時看到中國和美國在戰略問題上的考量,以及這些考量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我期待它能夠打破信息壁壘,呈現一場高水平的戰略思想交流,從而幫助我們更理性、更清晰地認識當前復雜的全球安全環境。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戴旭與美軍“中國通”的戰略對話》所引發的聯想,足以讓人産生強大的閱讀衝動。戴旭,這位在軍事戰略界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他的思想總是那麼的深刻、犀利,常常能一針見血地指齣問題的核心。而“美軍‘中國通’”,這幾個字就預示著,這本書將聚焦於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軍事體係下的戰略精英之間的深度交流。我很好奇,他們會以何種方式展開這場對話?是唇槍舌劍的辯論,還是心平氣和的探討?他們是否會就“和平崛起”與“戰略圍堵”等議題,進行一次坦誠的對話?又或者,他們會深入探討在地區熱點問題上,雙方的紅綫與底綫是什麼?這本書是否能為我們展現齣,在復雜的國際關係中,戰略傢們是如何權衡利弊、做齣決策的?它能否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讓我們理解不同戰略理念的碰撞與融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超越一般新聞報道的深度洞察,幫助讀者理解當前世界格局下,中美兩國戰略思維的差異與交集,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戰略思維,是理解其國際行為的關鍵。而《戴旭與美軍“中國通”的戰略對話》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這種深度對話的強烈興趣。戴旭將軍的觀點,往往大膽而富有前瞻性,他敢於挑戰傳統的戰略理論,並以一種獨特的中國視角來解讀國際軍事動態。而“美軍‘中國通’”,這些在西方軍事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他們對中國的理解,無論是基於嚴謹的研究還是長期的實踐經驗,都可能提供一種獨特的、甚至可能是顛覆性的視角。我迫切想知道,當這些不同背景、不同立場的思想者坐在一起,他們會就哪些最核心、最敏感的戰略問題展開對話?他們是否會探討人工智能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抑或是網絡空間的安全挑戰?又或者,他們會深入分析太空領域日益緊張的戰略競爭,以及各自為此做齣的準備?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齣,在冰冷的戰略推演背後,更多的是人類智慧的較量和對未來走嚮的探索。它是否能夠讓我們洞察到,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安全格局中,大國之間如何避免誤判,如何管控分歧,以及如何構建一種更為穩定的國際秩序,這一點讓我尤為期待。
評分《戴旭與美軍“中國通”的戰略對話》——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其中內容的強烈好奇。戴旭,作為中國軍事戰略界一位備受矚目的人物,他的分析總是帶著鮮明的中國視角和深刻的戰略洞察力。而“美軍‘中國通’”,這暗示著書中邀請瞭那些真正深入理解中國軍事、政治、文化肌理的美國軍事專業人士。我非常期待,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智慧和視角碰撞在一起時,會産生怎樣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他們是否會就“印太戰略”展開一次深入的剖析,探討其背後的戰略邏輯和對地區安全的影響?抑或是,他們會對網絡戰、信息戰在未來衝突中的地位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解讀?這本書是否能揭示齣,在國際戰略博弈的棋盤上,雙方是如何思考、如何布局的?它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觀察大國關係的全新維度,幫助我們理解,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穩定與衝突的界限究竟在哪裏?我渴望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更具穿透力的理解,去認識當今世界最核心的戰略對話。
評分這本《戴旭與美軍“中國通”的戰略對話》從書名上看,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懸念。戴旭,這位以其直率、深刻的軍事戰略見解而聞名的大校,他的思考總是能觸及到最本質的問題。而“美軍‘中國通’”,這個標簽本身就自帶光環,意味著他們是深諳中國軍事、政治、文化肌理的西方人士,他們的視角必然帶有獨特的觀察力和分析。想象一下,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碰撞在一起,當中國最銳利的戰略思考者遇上西方最瞭解中國的軍事精英,會激蕩齣怎樣的火花?這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學術討論,更像是一次對未來戰略格局的深度預演。這本書是否會揭示齣雙方在某些核心戰略認知上的驚人一緻,或者是在某些關鍵問題上的巨大分歧?它會不會提供一些我們不曾想過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當前復雜的國際安全環境?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探討地緣政治的動態,剖析大國博弈的微妙之處,以及在信息時代,戰略話語權爭奪的真實戰場。這本書能否為讀者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中國與美國在軍事戰略層麵的互動邏輯,以及這背後牽動的全球安全格局,我對此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書很好!非常滿意!!!
評分非常喜歡,一直想買,這次東京搞活動一次性就買瞭。
評分很好!(?´?`?)*??*
評分★中國人比美國人更理解日本的心思。
評分小哥不錯
評分★日本一直是美國的小老婆。
評分好。。。。。。。。。。
評分戴大校的評論總是那麼實在……
評分紙張粗糙,發黃嚴重,一看就是庫存很久瞭!不值這個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