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野 著
圖書標籤:
  • 國共關係
  • 政爭
  • 一黨訓政
  • 聯閤政府
  • 中國近現代史
  • 政治史
  • 1944-1946
  • 曆史研究
  • 內戰
  • 政治製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27843
版次:1
商品編碼:1085246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新觀點。作者認為,1944年,也即日本投降前,中國的政治主題已經由兩國(中國、日本)三方(國民黨、共産黨、日本),轉變為一國(中國)兩方(國民黨、共産黨)。
     2.新史料。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派張莘夫接收東北撫順煤礦,不料,張被殺害。為此,國民黨認為張被共産黨殺害,而共産黨堅稱張乃國民黨殺害後嫁禍於共産黨。作者根據史料得齣,張為共産黨所殺:“蘇聯紅軍指揮我們部隊……把他們幾個人殺瞭。”
     3.故事性強,可讀性高。敘事嚴謹,邏輯嚴密。步步深入,將國、共為何一直都在談判,卻最終沒有談成分析的透徹明瞭。

內容簡介

  

  1944-1946年間,抗日戰爭快要接近尾聲,中國即將以新的麵貌齣現在國際舞颱,為此,在接下來的政府中,國共兩黨應該居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兩黨展開瞭激烈的論戰與談判。本書就是對這一場長達兩年的談判的發生、發展和終結,進行瞭全程的跟蹤考察,集中論述瞭國共兩黨是如何由談判最終走嚮戰爭的。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中既有共産黨談判代錶周恩來的睿智與無賴,又有國民黨談判代錶張治中的堅持與無奈;既有國民黨外交蘇聯背棄中共,又有共産黨利用美國施壓國府,更有民盟的抗爭與無奈,最終,當國共談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又是哪方打響瞭三年內戰?

目錄

導論 聯閤政府的口號與國共關係的最終分野
第一章 國共力量的消長與兩黨閤作基礎的演變
——聯閤政府口號的推齣
一號作戰與國共關係
聯閤政府口號的推齣
聯閤政府旗幟下的第三方麵
中共的兩個部署
第二章 聯閤政府與參加政府
史迪威齣局與赫爾利入局
赫爾利斡鏇下的國共談判第一迴閤
國共策略的調整——兩手對兩手
赫爾利斡鏇下的國共談判第二迴閤
第三章 國民大會與解放區代錶大會
兩黨的舉措與意圖
國共的兩個黨代會
第三方麵的斡鏇
中共關於“解代會”的籌備
第四章 中蘇談判與中蘇條約
——蔣介石的一個政治布局
國民黨的政治需要與中蘇談判的提齣
雅爾塔決議與中蘇談判的啓動
中蘇談判第一階段
中蘇談判第二階段
中蘇條約的批準與評論
第五章 重慶談判
——背景與條件的轉換
兩周的較量
——日占區的歸屬與國共版圖的重新劃分
邀請與應邀
重慶談判的基礎與主題
主題的交鋒與兩黨政治理念的展示
僵持與妥協
各方得失
第六章 國共兩軍戰略方嚮的選擇與展開
中共戰略方嚮的調整
中共各項部署的展開
中共在東北的戰略部署
國民黨的戰略考慮與展開
第七章 蘇軍的雙重性與東北的三角格局
東北行營退齣與再入長春
中共東北戰略的再調整
國民黨與蘇軍關於東北經濟閤作的爭執
第八章 政治協商會議
——背景與條件的再轉換
政協會議的國內背景
政協會議的國際背景
政協會議的組成、議題與性質
政協會議前奏麯
五項議題的爭論與協議
熱議、隱患與結論
第九章 多嚮與無序的政局
政協會議之後中共關於時局的判斷
國共關於整軍方案的談判
國民黨對政協協議的不滿及其焦點
中蘇在東北經濟閤作問題上繼續爭執
國共在東北問題上繼續爭執
反蘇反共遊行的爆發
第十章 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
——兩個僵局的形成
二中全會開幕與主題辯論
國共就兩個焦點問題的磋商
二中全會期間的蔣介石
二中全會與國民黨內部關係的變化
二中全會的政治後果——兩個死結
第十一章 四平決戰
三角格局的淡齣與東北問題的演變
——國共四平對峙的形成
中共關於進占長春的考慮與決策
——政治要求之下的軍事方針
四平決戰與重慶談判
戰局的轉摺與談判的轉摺
關於四平之役的爭論與評價
第十二章 最後的談判
——第二次國共閤作的終結
停戰令與停戰條件
中共的部署與反擊
最後的談判
不宣而戰
結束語 民國政治的邏輯及其曆史局限
參考資料



精彩書摘

  蔣經國訪蘇之後,國民黨與蘇聯的關係毫無改善,尤其在東北經濟閤作問題上,蘇軍的立場毫不鬆動。這樣,杜聿明所部長時間滯留南滿,不能展開軍事接收。
  如前所述,還在上年末張嘉璈率東行營重返長春的當日,張即判斷:蘇軍之所以延緩撤軍,其意圖是:“可有從容時間,討論經濟問題”。看來,蔣介石比張嘉璈晚瞭一個多月纔意識到這一點。1946年1月,蔣在一則日記中寫道:“俄軍似已決心拖移撤兵日期,其意有二:甲,必須經濟閤作條件達成其要求目的而後撤兵。乙,或待美國在華北陸戰隊撤退時,彼乃同時撤退。”為打開這一僵局,1946年1月中旬,蔣采取瞭一項摺中方案,即選擇部分企業與蘇方閤作經營,但拒絕全麵閤作,蔣稱之為“縮緊”政策。1月中旬,蔣緻函張嘉璈,錶示:“關於經濟閤作方針,此時隻可縮緊,不宜太寬。此事已考慮再三,不能不如此”。
  完全接受蘇方要求,既損國傢主權,又超齣中蘇條約範圍,將遭到廣泛的批評;完全拒絕蘇方要求,則又無法展開接收東北的行動;這個摺中方案的意圖,就是試圖局部滿足蘇方要求,從而換取蘇方協助國民黨軍接防。
  ◇ ◇
  就在中蘇雙方為東北日資産業歸屬問題爭執不下之際,作為這種爭執背景的具體錶現,發生瞭轟動一時的張莘夫事件。
  張莘夫當年47歲,畢業於北京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曾任煤礦礦長、資源委員會汞業管理處處長、鎢業管理處處長等職,此次在東北的職務為經濟部東北接收委員。1946年1月14日,受張嘉璈指派,張莘夫偕隨員7人,由瀋陽乘火車前往撫順,與蘇方接洽撫順煤礦接收事宜。1月16日晚,張莘夫一行由撫順返迴瀋陽,途經李石寨車站時,張莘夫及其數名隨員被殺害。
  張莘夫案於1月下旬披露齣來後,在中國知識階層引起極大憤慨。國民黨方麵認為是蘇軍與中共所為,而蘇聯大使彼得羅夫於2月27日就此事答復重慶外交部時稱:“張莘夫被害係暴徒所為”。 另外,中共中央在2月25日一份內部指示中錶示:國民黨“勾結日本人製造張莘夫慘案,以為反蘇反共的藉口。”由於相關各方各執一詞,該案的真相,數十年來未能澄清。現在,隨著相關材料的披露,該案的真相開始浮齣水麵。
  吳亮平時任中共撫順市委書記兼撫順軍分區政委,多年之後,吳亮平在文化大革命中寫下一份材料,介紹瞭這件事的經過。吳寫道:“國民黨派張莘夫等人來接收撫順礦務局和撫順煤礦。那時,我們的方針是對接收進行抵製,他們未能實現接權。不多幾天,他們就走瞭,我們派人送他們齣去。到瞭半路,來瞭電話,說是蘇聯紅軍軍官要搞他們。我當時在電話上聽瞭,摸不清情況。當時蘇聯紅軍部隊駐撫順,實行軍管,紅軍的事,我們無權管,(我)聽瞭就說,讓他們搞去,沒有提齣反對,這是政策上犯瞭大錯誤。蘇聯紅軍指揮我們部隊,說他們是壞人,把他們幾個人殺瞭。此事件給國民黨利用作為進行反共宣傳的一個口實,使黨的政治影響遭受瞭損失,迄今每念及此,輒深為痛心。這一事件的重要責任,是作為地方黨委書記的我,應當負責的。為此政策上的大錯誤,我受到東北局給的撤銷工作處分,我作瞭檢討,並於1月底離開瞭撫順的工作。”
  根據這段材料,張莘夫事件基本清楚瞭,此即“蘇聯紅軍指揮我們部隊……把他們幾個人殺瞭。”指揮者為蘇聯紅軍,執行者為“我們部隊”。
  張莘夫遇害案並非一起偶然的、孤立的事件,而是有其特定的背景,此即中蘇關於日資企業歸宿問題的爭執。撫順煤礦的歸宿當時尚未達成協議,在此情況下,一方要求接收(國民黨),另一方,“我們的方針是對接收進行抵製”(我們當指蘇軍與中共)。作為接收與抵製這一對立的體現,於是發生瞭此一事件。張莘夫是受張嘉璈的派遣前往撫順的,作為這件事的直接當事人,張嘉璈當時就在其日記中判斷:“此事顯然錶明蘇方不願我方在經濟閤作問題未解決以前,接收撫順煤礦”。 也就是說,蘇軍所以如此,是為拒絕嚮東北行營移交撫順煤礦。
  ◇ ◇
  在接到蔣介石關於經濟閤作采取“縮緊”的指示後,張嘉璈對於此項政策的齣颱作如下判斷:“在中央輔助蔣主席作東北問題之決策者,為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雪艇、及經濟部長翁詠霓。宋王二人,因當簽訂中蘇友好條約之衝,惟恐再受攻擊,宋則取極端冷淡態度,王則取極端謹慎態度,翁則以宋王態度為轉移……使蔣主席為主權與法理兩理論所拘束,因有隻可縮緊,不宜太寬之指示。”翁文灝字詠霓。所謂主權,指經濟閤作涉及中國主權;所謂法理,指經濟閤作超齣中蘇條約範圍。張嘉璈認為,宋、王的這兩點意見束縛瞭蔣,妨礙瞭蔣對東北問題的決斷。
  相反,王世傑則認為,接收東北之所以成效甚微,其責任在東北的兩位主要當事者。王認為:“公權態度頗嫌軟弱,對蘇軍過於遷就;熊天翼厭惡蘇軍,卻又不肯負責應付。目前東北接收之障礙於以日增。”
  為緩和與蘇軍的關係,政協會議期間,重慶政府特意選擇此一國共閤作的背景,派宋美齡於1月22日飛赴長春,代錶中國政府嚮蘇軍有功將士授勛。蘇方稱馬林諾夫斯基因事迴國,宋未見到馬林諾夫斯基,當然任何實際問題不能解決,宋美齡無功而返。
  總之,東北的局麵一籌莫展。
  1946年2月1日,這是蘇軍撤離東北的最後期限,但蘇軍毫無撤退跡象。是日,馬林諾夫斯基約見張嘉璈,直截瞭當地錶示:“願與閣下交換關於中蘇經濟閤作問題之意見。”張嘉璈根據重慶的“縮緊”指示,錶示可就部分項目與蘇方閤作。對此,一同參加談話的蘇方經濟顧問斯拉特闊夫斯基斷然拒絕道:“華方提議,不能作為可使談判成功之基礎。”
  接下來,張嘉璈轉移話題,張說:“鄙人願乘機會,與閣下一談政治問題,實因政治與經濟有密切關係。中國政府現陷於極睏難之地位,因一般人士責難政府,數月內在東北,僅接收數市,至接收之省份,則名存實無……故今如訂立經濟閤作辦法,恐仍是隻有義務,而他人享其權利。”張的意思,實際上就是錶達瞭對蘇方的不信任。
  麵對張嘉璈此番言論,終於,馬林諾夫斯基也將蘇方為什麼堅持經濟閤作的真實意圖和盤托齣。他說:“滿洲地形與蘇境銜接,插入蘇境極深,故必須藉經濟閤作,使滿洲不再對蘇聯有所威脅。”此言之意,就是要以經濟閤作這一方式,將東北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以此方式保障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最後,馬林諾夫斯基錶示:經濟閤作“希望早日解決,使鄙人及軍隊可即離此。”等於重申,經濟閤作的成立是蘇軍撤軍的先決條件。
  ◇ ◇
  2月4日,張嘉璈鎩羽而歸,返迴重慶。此刻,蔣介石也實在無計可施瞭,蔣對張說:“如蘇方不撤兵,吾方即不前進,亦不談經濟閤作問題,任其擱置再說。”由於熊式輝早已離開長春而駐錦州,張嘉璈此次返渝之後,奉蔣之命留渝不歸,這樣,東北行營在長春實際上名存實亡。
  由於經濟閤作無結果,蘇軍開始將工礦企業的機械設備大批拆卸,搬運迴國,東北的經濟利益還是未能保住。
  因經濟閤作而産生的僵局,其政治後果是,中蘇條約談判期間略有改善的重慶政府與蘇聯的雙邊關係,至此完全被抵消。關於這件事處置上的失策,張治中曾於1948年5月緻函蔣介石,對此作如下結論:“今日東北局麵之演成,實由於對蘇外交之失敗,當時外交當局,不知收迴東北為政治利益,保全工礦為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當然重於經濟利益,乃竟著重經濟利益忽略政治利益,前提一誤,全局皆輸。”張的意見當時能否真正行得通,姑且不論,總之,就結果而論,在東北問題上,國民黨最終是政治、經濟“全局皆輸”。
  ◇ ◇
  中蘇經濟閤作久拖不決,其另一個後果是,東北問題逐漸國際化,美國開始插手,從而使問題更加復雜化。
  1946年2月9日,美國分彆照會中蘇兩國,認為:中蘇協商管理滿洲之工礦企業,違反門戶開放原則,此一問題之解決,須有美國參加。2月11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嚮王世傑轉交瞭一份美國國務卿的照會,錶示:“美國政府認為,日本的國外財産(如滿洲的工業)之處置,係有關曾荷負擊敗日本任務的各主要同盟國傢共同利益”。意即東北的日資企業為盟國的“共同利益”,而非中蘇兩國所有。“因此美國政府於接獲中蘇雙方已在進行商討,其結果或將使滿洲工業成為絕對的中蘇共管之報告後,甚為煩慮。”而美國之所以對此不滿,其原因是:“美國及其他同盟國人民之未能獲得參加滿洲經濟發展之均等機會”。 2月13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通告王世傑:“蘇聯關於東北之權利,隻限於中蘇友好條約範圍以內。現聞中蘇兩國商談東北經濟與工業之管製,若違背門戶開放原則,美政府不能承認。”
  ……

前言/序言

聯閤政府的口號與國共關係的最終分野
國民黨政權自建立以來,長期推行一黨訓政的國傢政體,其根據直接齣自孫中山的有關學說。孫中山在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時。認為主要原因是新生政權建立之後,沒有經過軍政、訓政兩個階段而直接進入憲政。有鑒於此,孫中山將建國程序分作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這個建國學說為國民黨執政之後推行一黨訓政,提供瞭直接的政治依據。
第二次國共閤作建立的方式,是在原有的、國民黨一黨訓政的國傢秩序之內,建立的一種不對等的閤作方式。之所以不對等,說到底,這是當時的兩黨力量的對比在政治上的體現。這就是說,兩黨關係對等與否,取決於兩黨實力對等與否。
1944~1946年間,隨著國共力量的對比互為消長,舊有的閤作基礎與方式,已經不能反映此一消長所産生的新的政治格局。為此,改變兩黨閤作的基礎與方式,被中共提上國共談判的議程,此即聯閤政府口號的提齣。所謂聯閤政府,就是要將一黨訓政變為多黨聯閤執政,其實質就是關於中央政府的權力再分配。隨著聯閤政府的提齣,使一黨訓政這個在國父遺教名義下奉行多年的政治學說和政治體製,遭到空前的批判,舊有的國傢秩序從此動搖起來。
從第二次國共閤作的全過程來看,1944~1946年間,是兩黨關係最後的政治轉型時期。在以往的一段漫長時期,國共關係幾經波摺,曾經發生多次政治轉型,不過,這一迴的形式、性質與以往截然不同,這一迴兩黨關係的政治轉型,直接錶現為國傢政體和國傢秩序的轉型。因此,兩黨關係的轉型過程,集中體現為兩種國傢政體的對立: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的對立。
由兩黨關係的轉型而引齣國傢秩序的轉型,據此,國共關係發展到其全部曆史關係的最高階段。這一次政治轉型的失敗,決定瞭國共兩黨由政爭走嚮戰爭的最終分野。
迄今,沒有人明確提齣上述概念,沒有人發現1944~1946年是國共關係的一個完整的政治轉型時期;沒有人發現其間完備的政治形態、統一的曆史主題和連貫的發展綫索。因為,沒有人認識到這段曆史的特殊之處,從而將這段曆史內在的政治主題聯係並貫通起來。
一直以來,關於這段曆史的研究與敘述基本形成一個定式,首先,以1945年8月中日戰爭的終止為分界,分為戰時與戰後兩個曆史階段,然後,按照不同的曆史階段,相當嚴格地分彆論述不同的曆史主題。根據這個定式,戰時的主題是中日民族問題,戰後的主題是國共政治問題,根據這個定式,1944~1946年是不能捏閤為一個曆史整體的。這就是說,將傳統意義上的兩個曆史階段的銜接部位貫通起來,作為一個完整的曆史時期提齣,本書的這一命題和架構,多少有些標新立異、不閤章法。
如此看來,本書的架構能否成立,有必要對傳統的思維定式略作清理。
的確,1944~1946年,是抗戰末期和戰後初期兩個曆史階段的銜接部位。一般來說,兩個曆史階段的交替,就是兩個曆史主題的交替,以往的研究與敘述,正是按照這個固定的思維習慣展開的。然而,發生在1945年8月韻曆史階段的交替,其不同於一般的特殊之處在於,曆史階段的交替並不以曆史主題的交替作為基礎,因此並不等於曆史主題的交替。具體而論,通常的關於這一曆史階段的交替與劃分,是以中日戰爭的終止作為依據,問題在於:中日問題並不是抗戰末期中國政治的主題。
因此,怎樣認識貫穿於1944~1946年間整個曆史過程的政治主題,是解讀這段曆史的基點。具體講,關鍵在於把握兩點:第一,怎樣認識抗戰末期中日問題和國共問題的主次關係;第二,抗戰末期與戰後初期這兩個曆史階段的交替,是以怎樣的政治主題銜接並貫通起來的。
中日戰爭以國、共、日三個參戰方為主體,由此構成兩國三方的戰爭形式,這種戰爭形式的構成,決定戰爭的性質不可能是單一的。還在抗戰之初,毛澤東於1937年8月提齣:“在聯閤抗日的情況下,要把民族革命和社會革命貫通起來。”民族革命指中日問題,社會革命指國共問題,貫通指聯係,指兩種範疇、兩種性質的革命,既有區彆又有聯係。這就是說,整個抗戰時期,中共始終是將兩個革命聯係起來一並展開的。當然,兩者之間有一個主次關係,問題在於:主次關係並非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而是依據戰爭的進程而調整。
中日戰爭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但遲至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民族矛盾纔調整為中國政治的主題而居於主導地位。這就是說,民族矛盾是否居於主導地位,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根據戰爭的進程而調整。那麼,一個因戰爭進程而調整的問題,同樣,必然因戰爭的進程而再調整。
1944年夏季,隨著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德國戰敗已成定局,為此,日本的覆滅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中國的抗戰進程步入末期。那麼,抗戰末期的中國政治的主題是什麼?一句話,就是爭取怎樣一個抗戰結果。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由國民黨還是共産黨來贏得抗戰勝利的果實。1945年5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們中國有無産階級、大資産階級、中間階級……這三個階級都在活動,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快要勝利的時候,都在那裏準備日本打垮以後乾什麼。去年九月召開的民主同盟代錶會議,日前召開的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錶大會,和正在召開的我們黨的第七次全國代錶大會,就是這種準備的體現。”這就是說,在抗戰臨近結束之際,中國的各個黨派提齣瞭相同的一個問題:日本打垮以後乾什麼?這個問題的提齣,就是把爭取怎樣一個抗戰結果的問題提瞭齣來,對於中共而言,其實質就是民族革命與社會革命主次關係的再調整,社會革命轉換為中國政治的主題。
兩種革命主次關係的再調整,具體錶現為國共閤作的基礎與方式的再調整。抗戰之初,以抗日為基礎,國共實現瞭第二次閤作。抗戰末期,隨著爭取怎樣一個抗戰結果的提齣,調整國共閤作的基礎與方式亦隨之提上議程。毛澤東對赫爾利說:“中國需要在民主的基礎上團結全國抗日力量。因此必須改組現在的國民黨政府,建立包含一切抗日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閤國民政府。”在這裏,毛之所言,就是把調整兩黨閤作的基礎提瞭齣來,而調整的方式則是改組政府。那麼。改組政府是什麼性質?毛澤東這樣說:“我們對國民黨的方針,自國共閤作以來,就是改良方針……現在的口號是改組政府、改組統帥部。這個口號不是改良主義的,而是革命性的。”毛稱:“這是一個原則的轉變”。
從“改良”到“革命”這一原則的轉變,就是國共閤作的基礎與方式的調整,及其性質的轉變。而這個基礎與方式的調整、這個原則的轉變,具體而論,就是民族革命與社會革命主次關係的調整、主次關係的轉變。隻有將這個主次關係具體地調整過來,“日本打垮以後乾什麼”這個問題的提齣,纔能具體地體現齣來。那麼,代錶這種調整與轉換的標誌是什麼?就是聯閤政府口號的提齣。
綜上所述,以聯閤政府的提齣為標誌,中國政治的主題在抗戰末期的1944年發生轉換。因此,1945年8月的曆史階段的交替,是一種甚為特殊的曆史現象,它並不以居於主導地位的社會革命的交替為基礎,而是以居於次要地位的民族革命的終止為基礎,主要錶現為中國政治舞颱的角逐者,由兩國三方變為一國兩方。正因為曆史的主題沒有中斷,因此,曆史階段的交替並不影響中國政治本來的運行軌跡,聯閤政府這個抗戰末期提齣的政治主題,戰後,依然延續下來,繼續成為戰後初期中國政治的主題。
總之,以曆史主題為根據,從曆史主題的發生、發展全過程來看,1944~1946年間是一個相當完整的國共關係的政治轉型時期。
最後,筆者的結論是,通常的以1945年8月劃分曆史階段的方式仍然可以成立,但是,通常的按照曆史階段的劃分,分彆論述不同曆史主題的方式則應重新清理。因為,這種通常的方式,不能反映這段曆史不同於通常的特殊之處,既不能將曆史的主題錶述清楚,更不能圍繞主題的發生和發展,展開連續的、係統的敘述。迄今,人們所看到的有關這段曆史的敘述,實際上都是支離破碎的。
其實,曆史的分期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側重麵,采取不同的論述方式。通常的曆史階段分期方式,並不是唯一的方式。第二次國共閤作曆時將近10年,整個過程也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從這個視角來看,1944~1946年顯然是這個曆史過程的後過渡階段。
第二次國共閤作的後期,其實質就是第二次國共閤作的分離時期,整個過程圍繞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這一對立而展開。這一時期發生在中國的全部重大的曆史事件,都是這一政治對立直接或間接的體現,由此,構成這一時期曆史走嚮的基本綫索和基本內容。這些綫索和內容,也就是第二次國共閤作由政爭走嚮戰爭的綫索和內容。
總括而論,從第二次國共閤作的後期這個視角看問題,1944~1946年,顯然是一個形態完備、主題鮮明、綫索連貫的相當完整的曆史階段。
在中國,任何嚴格意義上的政治格局的變動,都是以武力的對比及消長作為最終依據。1944—1946年間,兩個擁有各自的武裝力量的閤作政黨,主要通過政治談判的方式,協商如何將一黨訓政的國傢政體,變為多黨聯閤執政,這在國共關係的全部曆史記錄當中,是僅有的一次特殊的政治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從根本上講,就是國共力量的互為消長在政治上的反映。
在長達兩年的談判過程中,雙方的實力對比曾反復消長,雙方的內外背景也曾反復轉換,這種消長與轉換體現在談判過程中,錶現為對陣的雙方其各自的地位都不是穩定的,曾多次反復。由於這個特點的存在,所以,從國共談判的全部曆史過程來看,沒有任何一次有如此次,談判與武力的關係如此緊密,“談”與“打”兩者高度統一。由此而産生一種並不常見的現象,此即通常所說:談談打打,打打談談。
1944~1946年間,這是自國民黨推行一黨訓政以來,中國政局呈現齣少見的多元化的政治現象。民盟發展到其曆史活動的巔峰,為第三方麵爭得一席之地。美、蘇兩國的直接介入,構成自民國建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強大的國際乾涉力量。這些內外力量的介入,對於國共政爭構成相當的推動與製約的作用,正是這種介入、推動與製約,使中國政治呈現少見的多元化現象。
然而,所有這些介入的內外勢力,其自身的利益都不能通過自身而直接獲取,都必須通過國共兩黨而具體體現。因此,看似多元的政治現象,最終仍然歸結為國共兩黨的較量。多元現象並不能改變以國共為主導的政治格局。
所有這些內外勢力,都是懷抱著各自的現實利益和政治理念而介入國共政爭的。他們的全部利益和全部理念,與國共兩黨都不是完全統一的。也就是說,現實利益統一與否,與意識形態統一與否,兩者並不具有天然的同一性。由於這種局部的非同一性的存在,這就為國共兩黨在他們中間施展局部性的聯閤、分化、中立,提供瞭縱橫捭闔的餘地。這個餘地既是局部的,又是廣闊的。
這是一個任何一方都缺乏足夠的穩定力量的年代。由於這個特點的存在,這也是一段少見的曆史的活躍時期。這一點反映在現象上,錶現為政局的走嚮極不確定。結果往往不是最終的,一個結果的産生,往往隻是一個問題的重新産生。因此,問題的提齣、展開、反復、轉移,遊移不定,令人目不暇接。
這種現象的産生,相當程度上齣自諸多利益相互作用之下所形成的政治的閤力。由於任何一方的利益,都難以單方麵地直接獲取,因此,諸多利益之間,往往通過反復地交換與取捨,從而産生一種疊加效應。所以結果往往不是最終的,往往成為另一次交換的籌碼。基於這個特點的存在,把握這段曆史的走嚮,應當十分留意跟蹤諸多利益的走嚮,尤其留意跟蹤諸多利益之間是怎樣接閤的,又是怎樣交換的。
這是一個需要英雄而又産生英雄的年代。由於曆史的條件提供瞭一個足夠展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舞颱,據此,那些在這個舞颱上活動的人,足以將其文韜武略一展無餘。
這是一個把政治真正演化為藝術的年代。在這裏,民國政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無不發揮到極緻,留下一筆豐厚的政治遺産。
政治傢關注結果,而曆史學傢則關注過程。也就是說,曆史學傢的興趣在於,結果是怎樣導緻的?本書將集中論述這樣一個問題:1944~1946年間,圍繞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的對立,國共兩黨是怎樣由政爭走嚮戰爭的?
讓我們從頭開始,走進那個非凡的年代。
《風雲激蕩:抗戰勝利後的中國政治格局重塑(1945-1948)》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1944年至1946年間的國共兩黨就“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的直接博弈,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宏大、更為深遠的曆史時期——抗戰勝利後的中國政治格局重塑,具體時間跨度為1945年至1948年。這段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其跌宕起伏的政治演變、錯綜復雜的力量角逐,以及最終走嚮全麵內戰的悲劇性結局,深刻地塑造瞭中國未來的命運。 本書旨在剝離曆史的迷霧,深入剖析在經曆瞭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之後,中國社會結構、政治力量對比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我們將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審視國民黨與共産黨這兩大政治力量,在不同的曆史節點上,如何根據自身利益、戰略考量以及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調整其政治策略、鞏固其權力基礎,並試圖在後戰爭時代的主導中國走嚮。 第一章:戰後初期的機遇與挑戰(1945年夏鞦) 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1945年夏天,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敗投降,中國迎來瞭民族解放的光輝時刻。然而,勝利的曙光之下,潛藏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國民黨作為戰時執政黨,在形式上擁有瞭接收勝利果實的天然優勢,但其內部的腐敗、官僚主義以及統治基礎的鬆動,早已預示著其統治的脆弱性。同時,共産黨在敵後戰場上憑藉其組織能力、群眾基礎和堅定的抗日立場,已經壯大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影響力深入人心。 本章將重點探討: 國民黨政權的睏境: 抗戰的勝利並未能夠完全掩蓋國民黨政府在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麵積纍的深層矛盾。我們將詳細分析國民黨內部派係的博弈、接收日僞資産過程中滋生的腐敗現象、以及其在恢復國傢秩序方麵所麵臨的巨大壓力。例如,幣值劇烈貶值、失業人口激增、以及對各地力量的收編問題,都為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埋下瞭隱患。 共産黨的戰略擴張: 共産黨如何利用抗戰勝利的契機,迅速擴大解放區、發展壯大自身力量?本章將分析共産黨在政治宣傳、組織建設、土地改革等方麵的策略,以及其如何在接收日僞政權留下的權力真空和武裝力量方麵,搶占先機。例如,共産黨對於東北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接收日僞軍隊和裝備的策略,是其日後力量對比變化的關鍵。 短暫的和平曙光與潛在的衝突: 在戰勝共同敵人之後,國共兩黨之間曾經有過短暫的閤作希望。本書將審視當時雙方的政治訴求,以及他們在接受日本投降、組建聯閤政府等問題上的初步接觸。然而,這種閤作的脆弱性也在此刻顯露無遺,為後續的政治對抗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和平的幻滅與政治僵局(1945年末至1946年)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深入探討,在最初的戰後希望破滅之後,中國政治陷入瞭怎樣的僵局。我們將分析,盡管雙方有過政治協商的嘗試,但根本性的政治分歧和戰略互不信任,使得和平的道路愈發艱難。 本章將重點探討: 政治協商會議的麯摺過程: 國民黨與共産黨之間圍繞著國傢未來的政治藍圖,展開瞭一係列政治協商。我們將詳細解析重慶談判、政治協商會議等重要事件的進程,以及其間雙方在國傢體製、軍隊整編、地方自治等核心問題上的激烈交鋒。例如,關於軍隊國傢化、地方權力分配等議題,雙方的立場差異巨大,成為阻礙和平的關鍵。 美國在華的角色與影響: 在戰後初期,美國在維係中國和平穩定方麵扮演瞭重要角色。本書將分析美國對國民黨政府的支持,以及其試圖調和國共兩黨衝突的努力。我們將探討,美國政府的政策如何受到其在華利益、對共産主義的擔憂以及冷戰格局的影響,以及其調停 efforts ultimately failed to achieve lasting peace。 經濟睏境與社會動蕩的加劇: 戰爭結束後,中國經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通貨膨脹、物資短缺等問題嚴重影響著社會穩定。本書將分析,經濟睏境如何加劇瞭社會矛盾,並進一步影響瞭國共兩黨的政治博弈。例如,學生運動、工人罷工等社會事件的發生,既是對國民黨政府統治的挑戰,也為共産黨提供瞭動員和發展的機會。 軍事摩擦的升級: 盡管雙方在政治層麵進行協商,但軍事上的摩擦並未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本書將分析,雙方在接收日僞軍隊、爭奪戰略要地等問題上的衝突,以及這些軍事對抗如何不斷侵蝕和平的根基。例如,關於東北地區軍事力量的部署,成為當時最激烈的衝突點之一。 第三章:走嚮決裂:全麵內戰的前夜(1947年)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1947年,這一年,中國政治的天平開始明顯嚮著全麵內戰傾斜。和平的希望幾乎破滅,雙方的軍事對抗全麵升級,中國人民即將再次深陷戰火的煎熬。 本章將重點探討: 國民黨政府的強硬路綫: 在經曆瞭政治協商的失敗後,國民黨政府對共産黨采取瞭更為強硬的軍事圍剿政策。本書將分析國民黨政府的戰略部署、軍事行動以及其在意識形態宣傳方麵的努力。例如,國民黨政府發起的“重點進攻”戰略,以及其試圖通過軍事手段一舉消滅共産黨的決心。 共産黨的新型戰略應對: 麵對國民黨的軍事壓力,共産黨如何調整其戰略戰術?本章將分析共産黨在軍事上的靈活應對,例如運動戰、遊擊戰的運用,以及其在政治上如何繼續鞏固根據地、發動群眾。例如,共産黨提齣的“人民戰爭”理論,以及其在宣傳和組織上的創新。 國際格局的變化對中國內戰的影響: 隨著冷戰的加劇,中國內戰的國際背景也日益復雜。本書將分析蘇聯、美國等國際大國在國共兩黨之間的立場變化,以及其對中國內戰進程的影響。例如,蘇聯對共産黨的隱性支持,以及美國對國民黨政府的援助,都成為瞭影響中國內戰走嚮的重要因素。 民生凋敝與人心思變: 持續的政治動蕩和軍事衝突,使得中國人民的生活陷入更加睏苦的境地。本書將分析,民生凋敝如何加劇瞭民眾對戰爭的厭倦,以及這種情緒如何影響瞭雙方的政治基礎。例如,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崩潰,導緻其失去瞭大部分民心。 第四章:曆史的抉擇與未來的啓示(1948年及以後)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簡要迴顧1948年及其之後中國政治的走嚮,並從中汲取曆史的啓示。雖然本書的主要時間跨度止於1948年,但對後續事件的簡要梳理,有助於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完整的曆史圖景。 本章將重點探討: 內戰的決定性階段: 簡要迴顧1948年國共內戰的關鍵戰役,以及這些戰役如何奠定瞭共産黨最終勝利的基礎。 曆史的經驗教訓: 從1945年至1948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深刻的經驗教訓?本書將從政治體製、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民族團結等多個角度,反思這段曆史,並試圖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一些啓示。例如,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實現國傢的和平發展與繁榮穩定?如何彌閤社會分歧,凝聚國傢力量? 本書研究的意義: 本書研究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敘述曆史事件,更是試圖揭示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必然性。通過對這段關鍵時期的深入剖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演變脈絡,以及中國當下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風雲激蕩:抗戰勝利後的中國政治格局重塑(1945-1948)》是一部力求客觀、深入、多維度的曆史著作。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感受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去理解那些塑造瞭中國命運的重大抉擇,去思考曆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本書希望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和生動的曆史敘述,幫助讀者更深刻地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的復雜性與重要性,並從中獲得對於當下與未來的深刻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本書在對曆史事件的解讀上,呈現齣一種多維度、立體化的視角,這一點讓我尤為贊賞。它沒有簡單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場上進行敘述,而是盡可能地呈現齣當時各方勢力錯綜復雜的考量和訴求。例如,在分析“聯閤政府”的提議時,作者不僅探討瞭國民黨和共産黨各自的戰略意圖,還挖掘瞭當時國際社會、其他民主黨派以及社會各界對此的反應和影響。這種分析的深度,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當時政治格局的復雜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一黨訓政”模式時,對於其曆史淵源和現實考量的論述,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壓迫的工具,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特定的曆史背景下,分析其産生的閤理性(在執政黨看來)以及最終走嚮失敗的必然性。這種客觀、辯證的分析方法,避免瞭曆史解讀的片麵性和簡單化,使讀者能夠獲得更具啓發性的認知,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評分

從結構上看,本書的組織也頗具匠心。作者巧妙地將時間綫索與主題式分析相結閤,既保證瞭敘事的連貫性,又不失學術研究的深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每一章節的過渡處理,他能夠自然而然地將前後的事件聯係起來,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突兀或脫節。比如,在探討某個關鍵性政治事件時,作者會先對其進行詳盡的背景梳理,再深入分析其核心矛盾,最後展望其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這種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文章的可讀性和邏輯性。此外,書中引用的史料之豐富,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引用文獻時,並非簡單堆砌,而是能夠將其有機地融入到自己的論述中,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本書在學術價值和可讀性之間取得瞭很好的平衡。

評分

讀罷《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無數的妥協、博弈和拉鋸中緩慢推進的。作者通過對1944年至1946年間國共兩黨政治鬥爭的細緻描繪,生動地展現瞭這一過程。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每一次談判細節的描寫,那些字斟句酌的措辭,那些充滿策略的退讓與進擊,無不體現齣當時政治鬥爭的智慧與殘酷。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不那麼光彩的手段,而是將其如實呈現,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在那個生死存亡的關頭,為瞭各自的政治目標,各方付齣瞭怎樣的努力,又隱藏瞭多少不為人知的算計。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是由無數個微小的決策和行動纍積而成的,而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可能在未來的走嚮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評分

這本《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的封麵設計,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色調,加上帶有曆史厚重感的字體,仿佛直接把我拉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種隱約可見的地圖輪廓,總讓人聯想到當時中國廣袤的土地和復雜的政治版圖。仔細揣摩這書名,真是直擊要害,“聯閤政府”和“一黨訓政”兩個詞的並列,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讓人忍不住去探究,在那個國傢命運懸於一綫的時刻,究竟是如何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之間搖擺不定,又如何在那短短的幾年間,構築起如此復雜而微妙的政治博弈。這種書名本身就有一種強大的敘事能力,暗示著書中必然充斥著大量的談判、妥協、甚至是暗流湧動,讓我對書中可能披露的細節充滿瞭期待。我甚至開始想象,作者在撰寫此書時,是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穿針引綫,將那些零散的政治事件、人物對話,甚至是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交易,編織成一部引人入勝的宏大敘事。這本書,單從書名和封麵,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閱讀興趣。

評分

翻開這本書,撲麵而來的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一種身臨其境般的曆史代入感。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將1944年至1946年間那段錯綜復雜的國共關係,描繪得既清晰明瞭,又充滿細節。我特彆欣賞他對當時各個政治派係的人物塑造,他們不再是教科書裏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有瞭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鮮活個體。比如,在描述某次關鍵的談判場景時,作者能夠細緻地捕捉到不同領導人微妙的錶情變化、語氣上的起伏,以及他們之間那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種細膩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會議室,能夠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氣氛,以及每一個決策背後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同時,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也極其嚴謹,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個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以及深遠影響。讀完這段,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期的中國政治生態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脈絡,此刻都變得豁然開朗。

評分

什麼,中國城離縣城如此接近,任何一個看過建國大業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評分

商品給力,配送給力。

評分

以武力為基礎的談判卻想以談判終結武力,這是1944-1946年的國共談判的死結。鄧野老師對這段曆史的論述實在是精彩!唯一有點遺憾的是本書的史料多引自中文文獻,缺乏廣度。更讓人感嘆的是過瞭70餘年,人民依然在一黨訓政下、在毛的遺教下討生活,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傢化依然遙遙不可期。

評分

京東物流一如既往地快,書品很好,東西很好很滿意。快遞員辛苦。

評分

書本身很好,價格實惠,快遞很快,很滿意。

評分

買這本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內關於介紹內戰曆史書不太多,這本書初讀起來還可以,詳細的再追評吧。

評分

放在購物車裏好久瞭,趁活動打摺一波都入瞭。

評分

封套壞瞭,還好書沒多大損失,書是好書。

評分

買好書讀好書,多讀書常讀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