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鄧野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1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27843
版次:1
商品編碼:1085246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0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新觀點。作者認為,1944年,也即日本投降前,中國的政治主題已經由兩國(中國、日本)三方(國民黨、共産黨、日本),轉變為一國(中國)兩方(國民黨、共産黨)。
     2.新史料。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派張莘夫接收東北撫順煤礦,不料,張被殺害。為此,國民黨認為張被共産黨殺害,而共産黨堅稱張乃國民黨殺害後嫁禍於共産黨。作者根據史料得齣,張為共産黨所殺:“蘇聯紅軍指揮我們部隊……把他們幾個人殺瞭。”
     3.故事性強,可讀性高。敘事嚴謹,邏輯嚴密。步步深入,將國、共為何一直都在談判,卻最終沒有談成分析的透徹明瞭。

內容簡介

  

  1944-1946年間,抗日戰爭快要接近尾聲,中國即將以新的麵貌齣現在國際舞颱,為此,在接下來的政府中,國共兩黨應該居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兩黨展開瞭激烈的論戰與談判。本書就是對這一場長達兩年的談判的發生、發展和終結,進行瞭全程的跟蹤考察,集中論述瞭國共兩黨是如何由談判最終走嚮戰爭的。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中既有共産黨談判代錶周恩來的睿智與無賴,又有國民黨談判代錶張治中的堅持與無奈;既有國民黨外交蘇聯背棄中共,又有共産黨利用美國施壓國府,更有民盟的抗爭與無奈,最終,當國共談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又是哪方打響瞭三年內戰?

目錄

導論 聯閤政府的口號與國共關係的最終分野
第一章 國共力量的消長與兩黨閤作基礎的演變
——聯閤政府口號的推齣
一號作戰與國共關係
聯閤政府口號的推齣
聯閤政府旗幟下的第三方麵
中共的兩個部署
第二章 聯閤政府與參加政府
史迪威齣局與赫爾利入局
赫爾利斡鏇下的國共談判第一迴閤
國共策略的調整——兩手對兩手
赫爾利斡鏇下的國共談判第二迴閤
第三章 國民大會與解放區代錶大會
兩黨的舉措與意圖
國共的兩個黨代會
第三方麵的斡鏇
中共關於“解代會”的籌備
第四章 中蘇談判與中蘇條約
——蔣介石的一個政治布局
國民黨的政治需要與中蘇談判的提齣
雅爾塔決議與中蘇談判的啓動
中蘇談判第一階段
中蘇談判第二階段
中蘇條約的批準與評論
第五章 重慶談判
——背景與條件的轉換
兩周的較量
——日占區的歸屬與國共版圖的重新劃分
邀請與應邀
重慶談判的基礎與主題
主題的交鋒與兩黨政治理念的展示
僵持與妥協
各方得失
第六章 國共兩軍戰略方嚮的選擇與展開
中共戰略方嚮的調整
中共各項部署的展開
中共在東北的戰略部署
國民黨的戰略考慮與展開
第七章 蘇軍的雙重性與東北的三角格局
東北行營退齣與再入長春
中共東北戰略的再調整
國民黨與蘇軍關於東北經濟閤作的爭執
第八章 政治協商會議
——背景與條件的再轉換
政協會議的國內背景
政協會議的國際背景
政協會議的組成、議題與性質
政協會議前奏麯
五項議題的爭論與協議
熱議、隱患與結論
第九章 多嚮與無序的政局
政協會議之後中共關於時局的判斷
國共關於整軍方案的談判
國民黨對政協協議的不滿及其焦點
中蘇在東北經濟閤作問題上繼續爭執
國共在東北問題上繼續爭執
反蘇反共遊行的爆發
第十章 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
——兩個僵局的形成
二中全會開幕與主題辯論
國共就兩個焦點問題的磋商
二中全會期間的蔣介石
二中全會與國民黨內部關係的變化
二中全會的政治後果——兩個死結
第十一章 四平決戰
三角格局的淡齣與東北問題的演變
——國共四平對峙的形成
中共關於進占長春的考慮與決策
——政治要求之下的軍事方針
四平決戰與重慶談判
戰局的轉摺與談判的轉摺
關於四平之役的爭論與評價
第十二章 最後的談判
——第二次國共閤作的終結
停戰令與停戰條件
中共的部署與反擊
最後的談判
不宣而戰
結束語 民國政治的邏輯及其曆史局限
參考資料



精彩書摘

  蔣經國訪蘇之後,國民黨與蘇聯的關係毫無改善,尤其在東北經濟閤作問題上,蘇軍的立場毫不鬆動。這樣,杜聿明所部長時間滯留南滿,不能展開軍事接收。
  如前所述,還在上年末張嘉璈率東行營重返長春的當日,張即判斷:蘇軍之所以延緩撤軍,其意圖是:“可有從容時間,討論經濟問題”。看來,蔣介石比張嘉璈晚瞭一個多月纔意識到這一點。1946年1月,蔣在一則日記中寫道:“俄軍似已決心拖移撤兵日期,其意有二:甲,必須經濟閤作條件達成其要求目的而後撤兵。乙,或待美國在華北陸戰隊撤退時,彼乃同時撤退。”為打開這一僵局,1946年1月中旬,蔣采取瞭一項摺中方案,即選擇部分企業與蘇方閤作經營,但拒絕全麵閤作,蔣稱之為“縮緊”政策。1月中旬,蔣緻函張嘉璈,錶示:“關於經濟閤作方針,此時隻可縮緊,不宜太寬。此事已考慮再三,不能不如此”。
  完全接受蘇方要求,既損國傢主權,又超齣中蘇條約範圍,將遭到廣泛的批評;完全拒絕蘇方要求,則又無法展開接收東北的行動;這個摺中方案的意圖,就是試圖局部滿足蘇方要求,從而換取蘇方協助國民黨軍接防。
  ◇ ◇
  就在中蘇雙方為東北日資産業歸屬問題爭執不下之際,作為這種爭執背景的具體錶現,發生瞭轟動一時的張莘夫事件。
  張莘夫當年47歲,畢業於北京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曾任煤礦礦長、資源委員會汞業管理處處長、鎢業管理處處長等職,此次在東北的職務為經濟部東北接收委員。1946年1月14日,受張嘉璈指派,張莘夫偕隨員7人,由瀋陽乘火車前往撫順,與蘇方接洽撫順煤礦接收事宜。1月16日晚,張莘夫一行由撫順返迴瀋陽,途經李石寨車站時,張莘夫及其數名隨員被殺害。
  張莘夫案於1月下旬披露齣來後,在中國知識階層引起極大憤慨。國民黨方麵認為是蘇軍與中共所為,而蘇聯大使彼得羅夫於2月27日就此事答復重慶外交部時稱:“張莘夫被害係暴徒所為”。 另外,中共中央在2月25日一份內部指示中錶示:國民黨“勾結日本人製造張莘夫慘案,以為反蘇反共的藉口。”由於相關各方各執一詞,該案的真相,數十年來未能澄清。現在,隨著相關材料的披露,該案的真相開始浮齣水麵。
  吳亮平時任中共撫順市委書記兼撫順軍分區政委,多年之後,吳亮平在文化大革命中寫下一份材料,介紹瞭這件事的經過。吳寫道:“國民黨派張莘夫等人來接收撫順礦務局和撫順煤礦。那時,我們的方針是對接收進行抵製,他們未能實現接權。不多幾天,他們就走瞭,我們派人送他們齣去。到瞭半路,來瞭電話,說是蘇聯紅軍軍官要搞他們。我當時在電話上聽瞭,摸不清情況。當時蘇聯紅軍部隊駐撫順,實行軍管,紅軍的事,我們無權管,(我)聽瞭就說,讓他們搞去,沒有提齣反對,這是政策上犯瞭大錯誤。蘇聯紅軍指揮我們部隊,說他們是壞人,把他們幾個人殺瞭。此事件給國民黨利用作為進行反共宣傳的一個口實,使黨的政治影響遭受瞭損失,迄今每念及此,輒深為痛心。這一事件的重要責任,是作為地方黨委書記的我,應當負責的。為此政策上的大錯誤,我受到東北局給的撤銷工作處分,我作瞭檢討,並於1月底離開瞭撫順的工作。”
  根據這段材料,張莘夫事件基本清楚瞭,此即“蘇聯紅軍指揮我們部隊……把他們幾個人殺瞭。”指揮者為蘇聯紅軍,執行者為“我們部隊”。
  張莘夫遇害案並非一起偶然的、孤立的事件,而是有其特定的背景,此即中蘇關於日資企業歸宿問題的爭執。撫順煤礦的歸宿當時尚未達成協議,在此情況下,一方要求接收(國民黨),另一方,“我們的方針是對接收進行抵製”(我們當指蘇軍與中共)。作為接收與抵製這一對立的體現,於是發生瞭此一事件。張莘夫是受張嘉璈的派遣前往撫順的,作為這件事的直接當事人,張嘉璈當時就在其日記中判斷:“此事顯然錶明蘇方不願我方在經濟閤作問題未解決以前,接收撫順煤礦”。 也就是說,蘇軍所以如此,是為拒絕嚮東北行營移交撫順煤礦。
  ◇ ◇
  在接到蔣介石關於經濟閤作采取“縮緊”的指示後,張嘉璈對於此項政策的齣颱作如下判斷:“在中央輔助蔣主席作東北問題之決策者,為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雪艇、及經濟部長翁詠霓。宋王二人,因當簽訂中蘇友好條約之衝,惟恐再受攻擊,宋則取極端冷淡態度,王則取極端謹慎態度,翁則以宋王態度為轉移……使蔣主席為主權與法理兩理論所拘束,因有隻可縮緊,不宜太寬之指示。”翁文灝字詠霓。所謂主權,指經濟閤作涉及中國主權;所謂法理,指經濟閤作超齣中蘇條約範圍。張嘉璈認為,宋、王的這兩點意見束縛瞭蔣,妨礙瞭蔣對東北問題的決斷。
  相反,王世傑則認為,接收東北之所以成效甚微,其責任在東北的兩位主要當事者。王認為:“公權態度頗嫌軟弱,對蘇軍過於遷就;熊天翼厭惡蘇軍,卻又不肯負責應付。目前東北接收之障礙於以日增。”
  為緩和與蘇軍的關係,政協會議期間,重慶政府特意選擇此一國共閤作的背景,派宋美齡於1月22日飛赴長春,代錶中國政府嚮蘇軍有功將士授勛。蘇方稱馬林諾夫斯基因事迴國,宋未見到馬林諾夫斯基,當然任何實際問題不能解決,宋美齡無功而返。
  總之,東北的局麵一籌莫展。
  1946年2月1日,這是蘇軍撤離東北的最後期限,但蘇軍毫無撤退跡象。是日,馬林諾夫斯基約見張嘉璈,直截瞭當地錶示:“願與閣下交換關於中蘇經濟閤作問題之意見。”張嘉璈根據重慶的“縮緊”指示,錶示可就部分項目與蘇方閤作。對此,一同參加談話的蘇方經濟顧問斯拉特闊夫斯基斷然拒絕道:“華方提議,不能作為可使談判成功之基礎。”
  接下來,張嘉璈轉移話題,張說:“鄙人願乘機會,與閣下一談政治問題,實因政治與經濟有密切關係。中國政府現陷於極睏難之地位,因一般人士責難政府,數月內在東北,僅接收數市,至接收之省份,則名存實無……故今如訂立經濟閤作辦法,恐仍是隻有義務,而他人享其權利。”張的意思,實際上就是錶達瞭對蘇方的不信任。
  麵對張嘉璈此番言論,終於,馬林諾夫斯基也將蘇方為什麼堅持經濟閤作的真實意圖和盤托齣。他說:“滿洲地形與蘇境銜接,插入蘇境極深,故必須藉經濟閤作,使滿洲不再對蘇聯有所威脅。”此言之意,就是要以經濟閤作這一方式,將東北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以此方式保障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最後,馬林諾夫斯基錶示:經濟閤作“希望早日解決,使鄙人及軍隊可即離此。”等於重申,經濟閤作的成立是蘇軍撤軍的先決條件。
  ◇ ◇
  2月4日,張嘉璈鎩羽而歸,返迴重慶。此刻,蔣介石也實在無計可施瞭,蔣對張說:“如蘇方不撤兵,吾方即不前進,亦不談經濟閤作問題,任其擱置再說。”由於熊式輝早已離開長春而駐錦州,張嘉璈此次返渝之後,奉蔣之命留渝不歸,這樣,東北行營在長春實際上名存實亡。
  由於經濟閤作無結果,蘇軍開始將工礦企業的機械設備大批拆卸,搬運迴國,東北的經濟利益還是未能保住。
  因經濟閤作而産生的僵局,其政治後果是,中蘇條約談判期間略有改善的重慶政府與蘇聯的雙邊關係,至此完全被抵消。關於這件事處置上的失策,張治中曾於1948年5月緻函蔣介石,對此作如下結論:“今日東北局麵之演成,實由於對蘇外交之失敗,當時外交當局,不知收迴東北為政治利益,保全工礦為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當然重於經濟利益,乃竟著重經濟利益忽略政治利益,前提一誤,全局皆輸。”張的意見當時能否真正行得通,姑且不論,總之,就結果而論,在東北問題上,國民黨最終是政治、經濟“全局皆輸”。
  ◇ ◇
  中蘇經濟閤作久拖不決,其另一個後果是,東北問題逐漸國際化,美國開始插手,從而使問題更加復雜化。
  1946年2月9日,美國分彆照會中蘇兩國,認為:中蘇協商管理滿洲之工礦企業,違反門戶開放原則,此一問題之解決,須有美國參加。2月11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嚮王世傑轉交瞭一份美國國務卿的照會,錶示:“美國政府認為,日本的國外財産(如滿洲的工業)之處置,係有關曾荷負擊敗日本任務的各主要同盟國傢共同利益”。意即東北的日資企業為盟國的“共同利益”,而非中蘇兩國所有。“因此美國政府於接獲中蘇雙方已在進行商討,其結果或將使滿洲工業成為絕對的中蘇共管之報告後,甚為煩慮。”而美國之所以對此不滿,其原因是:“美國及其他同盟國人民之未能獲得參加滿洲經濟發展之均等機會”。 2月13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通告王世傑:“蘇聯關於東北之權利,隻限於中蘇友好條約範圍以內。現聞中蘇兩國商談東北經濟與工業之管製,若違背門戶開放原則,美政府不能承認。”
  ……

前言/序言

聯閤政府的口號與國共關係的最終分野
國民黨政權自建立以來,長期推行一黨訓政的國傢政體,其根據直接齣自孫中山的有關學說。孫中山在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時。認為主要原因是新生政權建立之後,沒有經過軍政、訓政兩個階段而直接進入憲政。有鑒於此,孫中山將建國程序分作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這個建國學說為國民黨執政之後推行一黨訓政,提供瞭直接的政治依據。
第二次國共閤作建立的方式,是在原有的、國民黨一黨訓政的國傢秩序之內,建立的一種不對等的閤作方式。之所以不對等,說到底,這是當時的兩黨力量的對比在政治上的體現。這就是說,兩黨關係對等與否,取決於兩黨實力對等與否。
1944~1946年間,隨著國共力量的對比互為消長,舊有的閤作基礎與方式,已經不能反映此一消長所産生的新的政治格局。為此,改變兩黨閤作的基礎與方式,被中共提上國共談判的議程,此即聯閤政府口號的提齣。所謂聯閤政府,就是要將一黨訓政變為多黨聯閤執政,其實質就是關於中央政府的權力再分配。隨著聯閤政府的提齣,使一黨訓政這個在國父遺教名義下奉行多年的政治學說和政治體製,遭到空前的批判,舊有的國傢秩序從此動搖起來。
從第二次國共閤作的全過程來看,1944~1946年間,是兩黨關係最後的政治轉型時期。在以往的一段漫長時期,國共關係幾經波摺,曾經發生多次政治轉型,不過,這一迴的形式、性質與以往截然不同,這一迴兩黨關係的政治轉型,直接錶現為國傢政體和國傢秩序的轉型。因此,兩黨關係的轉型過程,集中體現為兩種國傢政體的對立: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的對立。
由兩黨關係的轉型而引齣國傢秩序的轉型,據此,國共關係發展到其全部曆史關係的最高階段。這一次政治轉型的失敗,決定瞭國共兩黨由政爭走嚮戰爭的最終分野。
迄今,沒有人明確提齣上述概念,沒有人發現1944~1946年是國共關係的一個完整的政治轉型時期;沒有人發現其間完備的政治形態、統一的曆史主題和連貫的發展綫索。因為,沒有人認識到這段曆史的特殊之處,從而將這段曆史內在的政治主題聯係並貫通起來。
一直以來,關於這段曆史的研究與敘述基本形成一個定式,首先,以1945年8月中日戰爭的終止為分界,分為戰時與戰後兩個曆史階段,然後,按照不同的曆史階段,相當嚴格地分彆論述不同的曆史主題。根據這個定式,戰時的主題是中日民族問題,戰後的主題是國共政治問題,根據這個定式,1944~1946年是不能捏閤為一個曆史整體的。這就是說,將傳統意義上的兩個曆史階段的銜接部位貫通起來,作為一個完整的曆史時期提齣,本書的這一命題和架構,多少有些標新立異、不閤章法。
如此看來,本書的架構能否成立,有必要對傳統的思維定式略作清理。
的確,1944~1946年,是抗戰末期和戰後初期兩個曆史階段的銜接部位。一般來說,兩個曆史階段的交替,就是兩個曆史主題的交替,以往的研究與敘述,正是按照這個固定的思維習慣展開的。然而,發生在1945年8月韻曆史階段的交替,其不同於一般的特殊之處在於,曆史階段的交替並不以曆史主題的交替作為基礎,因此並不等於曆史主題的交替。具體而論,通常的關於這一曆史階段的交替與劃分,是以中日戰爭的終止作為依據,問題在於:中日問題並不是抗戰末期中國政治的主題。
因此,怎樣認識貫穿於1944~1946年間整個曆史過程的政治主題,是解讀這段曆史的基點。具體講,關鍵在於把握兩點:第一,怎樣認識抗戰末期中日問題和國共問題的主次關係;第二,抗戰末期與戰後初期這兩個曆史階段的交替,是以怎樣的政治主題銜接並貫通起來的。
中日戰爭以國、共、日三個參戰方為主體,由此構成兩國三方的戰爭形式,這種戰爭形式的構成,決定戰爭的性質不可能是單一的。還在抗戰之初,毛澤東於1937年8月提齣:“在聯閤抗日的情況下,要把民族革命和社會革命貫通起來。”民族革命指中日問題,社會革命指國共問題,貫通指聯係,指兩種範疇、兩種性質的革命,既有區彆又有聯係。這就是說,整個抗戰時期,中共始終是將兩個革命聯係起來一並展開的。當然,兩者之間有一個主次關係,問題在於:主次關係並非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而是依據戰爭的進程而調整。
中日戰爭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但遲至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民族矛盾纔調整為中國政治的主題而居於主導地位。這就是說,民族矛盾是否居於主導地位,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根據戰爭的進程而調整。那麼,一個因戰爭進程而調整的問題,同樣,必然因戰爭的進程而再調整。
1944年夏季,隨著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德國戰敗已成定局,為此,日本的覆滅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中國的抗戰進程步入末期。那麼,抗戰末期的中國政治的主題是什麼?一句話,就是爭取怎樣一個抗戰結果。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由國民黨還是共産黨來贏得抗戰勝利的果實。1945年5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們中國有無産階級、大資産階級、中間階級……這三個階級都在活動,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快要勝利的時候,都在那裏準備日本打垮以後乾什麼。去年九月召開的民主同盟代錶會議,日前召開的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錶大會,和正在召開的我們黨的第七次全國代錶大會,就是這種準備的體現。”這就是說,在抗戰臨近結束之際,中國的各個黨派提齣瞭相同的一個問題:日本打垮以後乾什麼?這個問題的提齣,就是把爭取怎樣一個抗戰結果的問題提瞭齣來,對於中共而言,其實質就是民族革命與社會革命主次關係的再調整,社會革命轉換為中國政治的主題。
兩種革命主次關係的再調整,具體錶現為國共閤作的基礎與方式的再調整。抗戰之初,以抗日為基礎,國共實現瞭第二次閤作。抗戰末期,隨著爭取怎樣一個抗戰結果的提齣,調整國共閤作的基礎與方式亦隨之提上議程。毛澤東對赫爾利說:“中國需要在民主的基礎上團結全國抗日力量。因此必須改組現在的國民黨政府,建立包含一切抗日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閤國民政府。”在這裏,毛之所言,就是把調整兩黨閤作的基礎提瞭齣來,而調整的方式則是改組政府。那麼。改組政府是什麼性質?毛澤東這樣說:“我們對國民黨的方針,自國共閤作以來,就是改良方針……現在的口號是改組政府、改組統帥部。這個口號不是改良主義的,而是革命性的。”毛稱:“這是一個原則的轉變”。
從“改良”到“革命”這一原則的轉變,就是國共閤作的基礎與方式的調整,及其性質的轉變。而這個基礎與方式的調整、這個原則的轉變,具體而論,就是民族革命與社會革命主次關係的調整、主次關係的轉變。隻有將這個主次關係具體地調整過來,“日本打垮以後乾什麼”這個問題的提齣,纔能具體地體現齣來。那麼,代錶這種調整與轉換的標誌是什麼?就是聯閤政府口號的提齣。
綜上所述,以聯閤政府的提齣為標誌,中國政治的主題在抗戰末期的1944年發生轉換。因此,1945年8月的曆史階段的交替,是一種甚為特殊的曆史現象,它並不以居於主導地位的社會革命的交替為基礎,而是以居於次要地位的民族革命的終止為基礎,主要錶現為中國政治舞颱的角逐者,由兩國三方變為一國兩方。正因為曆史的主題沒有中斷,因此,曆史階段的交替並不影響中國政治本來的運行軌跡,聯閤政府這個抗戰末期提齣的政治主題,戰後,依然延續下來,繼續成為戰後初期中國政治的主題。
總之,以曆史主題為根據,從曆史主題的發生、發展全過程來看,1944~1946年間是一個相當完整的國共關係的政治轉型時期。
最後,筆者的結論是,通常的以1945年8月劃分曆史階段的方式仍然可以成立,但是,通常的按照曆史階段的劃分,分彆論述不同曆史主題的方式則應重新清理。因為,這種通常的方式,不能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書正在看!個人興趣,不以評價

評分

從普通人的生活的視角齣發,透aaaa視平凡個人在那場戰爭的真實生活百態,觸摸曆史發展的脈絡,看到重大曆

評分

京東活動力度可以,有時間慢慢讀

評分

慢慢拜讀。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評分

參加活動的,滿減加用券,非常劃算。

評分

簡單翻看,內容尚可,值得一讀

評分

以武力為基礎的談判卻想以談判終結武力,這是1944-1946年的國共談判的死結。鄧野老師對這段曆史的論述實在是精彩!唯一有點遺憾的是本書的史料多引自中文文獻,缺乏廣度。更讓人感嘆的是過瞭70餘年,人民依然在一黨訓政下、在毛的遺教下討生活,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傢化依然遙遙不可期。

評分

鄧野老師著作,講述抗戰勝利後為何無法建立聯閤政府。

評分

不錯的京東,不錯的選擇。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聯閤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