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是戴旭自《盛世狼烟》、《C型包围》两部著作出版,积累5年之后再度出版的重量级著作,也是国内首部中美两国军官和军事学者“碰撞”的出版物。戴旭与美军“中国通”马伟宁分别从中国和美国的角度出发,就当前国际形势、特别是中美之间、中美日之间等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
在书中,戴旭提出了很多启发性观点:
★美国不仅在寻找敌人,他还在塑造敌人,迫使他人成为敌人。
★中国不是二战战败国,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做美国的小跟班。
★中国不会允许周边有人玩火。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理解日本的心思。
★日本一直是美国的小老婆。
★中国当然在崛起,但还远不是真正的崛起。
★朝鲜战争赢家就是日本。
★中美合作才能确保亚太和平,战略误判是导致冲突的原因。
中国著名军事专家戴旭与美军“中国通”马伟宁分别从中国和美国的角度出发,就当前国际形势、特别是中美之间、中美日之间等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
戴旭,著名军事专家,中国空军大校军官,国防大学教授,中国鹰派代表人物。代表作2009年出版的《盛世狼烟》、2010年出版的《C型包围》至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其中《盛世狼烟》发行量30万册以上,《C型包围》发行量50万册以上。
美国不仅在寻找敌人,他还在塑造敌人,迫使他人成为敌人。
美国人的思维是一种对抗性的思维。他不看你有没有这个意图,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力量。只要你实力够了,他就认为你会与他对抗,会成为他的敌人,所以,美国不仅在寻找敌人,他还在塑造敌人,迫使他人成为敌人。但我要给马先生的建议是,判断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威胁,除了实力以外,还要考虑意图。也许一国实力强大,可是他愿意和你做朋友,那你为什么一定要把他当成是敌人呢?但美国不管这个,美国认为一国也许想打我,但他实力不行,那就可以不管他,但是,只要一国实力很强大,那我就要压制你。这符合美国一贯的思维,但不符合自然界的基本常识。自然界的常识是,水牛的体积很大,但他是无害的;毒蛇的体积很小,但他是有害的。一百多年前,日本的经济实力就远远不如中国,但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就是日本。不能说他没有力量就不能做坏事。纳粹德国也是如此。美国的这种思维,是导致“911”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连个政权也没有,就几个公司,有什么实力?他对美国的实际伤害比一个国家大多了。
所以,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美国就一直把中国向着敌人的方向推,逼得中国不得不走到他的对立面上。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在各个层面都对美国比较友善。坦率的说,中国不愿意和美国对抗,但美国基本上不想了解中国人的想法。
中国不是二战战败国,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做美国的小跟班。
美国人的思维是对抗性的思维。他不看你有没有这个意图,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力量。这种思维虽有缺陷,但如能彻底贯彻下去,至少不会乱杀一气,因为很多国家并没有对抗美国的力量。但这只是美国的思维,我们还要看到,在对抗性思维之外,美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心态——世界帝王的心态。他要征服全球、管理世界、巡视天下。事实是,只要美国看谁不顺眼,认为他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或者这个地区很重要,美国就会把他拿下(像美国当年对巴拿马)。
美国就是按照这个逻辑对中国进行角色定位。共同反苏的时候,共同反对恐怖主义的时候,美国觉得中国对他有用,所以把中国当朋友。现在苏联和本·拉登都没有了,美国便觉得中国没什么用了,开始把中国视为敌人。这与中国的GDP排名没有直接关系。中国GDP超过日本也就是去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十多年,美国做的事情也就一直是在包围中国,也一直对中国做出非常不友好的行为。对于中国,美国想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国纳入他自己设计和领导下的一套国际秩序,像对待日本一样,避免中国有太多的自主性。中国有自己的民族利益、国家目标和自己的价值观。中国不是二战战败国,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做美国的小跟班。所以,这就是马伟宁先生一开始说的,美国感到不好驾驭。美国把中国当一辆车或者一匹马,想驾驭。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和矛盾所在。美国觉得中国GDP大了,不好驾驭,美国就一步步采取了遏制和对抗的举动。由于这个过程中会引发中国的反对,他又暗示自己才是正确的,于是变本加厉,不断强化对抗手段,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按照这样一种美国思维方式,恐怕是没办法对中美关系保持乐观的。正常情况下,如果美国是为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担忧,那么双方可以在各个层面上进行交流来化解矛盾。但现在美国根本没有做任何交流,就搞出了空海一体战,而且特别点明,这是针对中国的。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各类部队,研制配备各种先进兵器,不断进行针对性演习,真是日新月异。由于美国这样的姿态,日本现在的态度忽然蛮横起来,越南和菲律宾也非常嚣张。整个亚太地区都被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东移带动了。
朝鲜战争唯一赢家就是日本
我最近一直在看一本书:《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朝鲜战争美国为什么会倾全国全军之力来参战?他当时就判断金日成之所以敢进攻南方是斯大林和中国支持的,这是共产主义对西方世界的进攻。美国一步一步把这个判断放大,沿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前进,进而形成新的判断:既然是斯大林和中国支持的共产主义对西方世界的进攻,那么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老大就有义务阻止这次进攻。这不仅是对朝鲜的战争问题,还有对苏和对中国的问题。因此美国应对朝鲜战争的第一举动不是向朝鲜出兵,而是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正是这个行动造成了中国对美国意图的误判,形成了误判之间的互相反馈。美国先对金日成的意图做出了误判,中国接着对美国的意图判断不清,根据第七舰队的动向判断出美国要干涉中国的国家统一,甚至有可能攻击中国本土。于是反过来,中国就开始调兵进入东北地区进行战略预防。美国看到这个举动后认为,朝鲜战争打响了,中国又往那个方向调集军队,于是美国就更加确信这次战争是中苏朝共同策划的战争。美国越来越相信自己的误判是正确的,所以美国就进行了仁川登陆,随后越过了三八线,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的判断。几十年后,美国才发现,对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的行动,连斯大林最初都是不同意的,也不愿意参与,中国则是完全不知情的。美国却根据朝鲜对韩国的进攻,做出了几个判断,判断这场战争是斯大林支持的,判断中国也是支持的。而美国在完成这个判断后,不进行细致的论证,接着就是行动,所以才有了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直接就造成了中国的高度警觉。因为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台湾,你们美国进台湾海峡就意味着介入中国内战。中国对朝鲜战争的判断源于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这个判断又不断被美国此后的行动不断印证,这才导致朝鲜战争一直打了三年。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说朝鲜战争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零”,这个代价高昂的“零”实际上就是由中美之间的误判引起的。但是,误判有先后,今天看来,还是美国首先误判。美国首先误判了以后,中国根据美国的行动再误判。这就是说,双方的想象一般是靠不住的,特别是恶意的想象更是靠不住的。我为什么说朝鲜战争值得中美两国反思六十年?原因就在于这是由于双方的战略误判导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事实上改变了亚太格局,比如说,这场战争的唯一赢家就是日本,没有这场战争,哪有日本的复兴,哪有日本的崛起呢?更不会有今天的琉球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通通都源于这场战争,而战争又源于误判。
……
这本书的书名《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所引发的联想,足以让人产生强大的阅读冲动。戴旭,这位在军事战略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思想总是那么的深刻、犀利,常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而“美军‘中国通’”,这几个字就预示着,这本书将聚焦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军事体系下的战略精英之间的深度交流。我很好奇,他们会以何种方式展开这场对话?是唇枪舌剑的辩论,还是心平气和的探讨?他们是否会就“和平崛起”与“战略围堵”等议题,进行一次坦诚的对话?又或者,他们会深入探讨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双方的红线与底线是什么?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展现出,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战略家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决策的?它能否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理解不同战略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一般新闻报道的深度洞察,帮助读者理解当前世界格局下,中美两国战略思维的差异与交集,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悬念。戴旭,这位以其直率、深刻的军事战略见解而闻名的大校,他的思考总是能触及到最本质的问题。而“美军‘中国通’”,这个标签本身就自带光环,意味着他们是深谙中国军事、政治、文化肌理的西方人士,他们的视角必然带有独特的观察力和分析。想象一下,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碰撞在一起,当中国最锐利的战略思考者遇上西方最了解中国的军事精英,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学术讨论,更像是一次对未来战略格局的深度预演。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出双方在某些核心战略认知上的惊人一致,或者是在某些关键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我们不曾想过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当前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探讨地缘政治的动态,剖析大国博弈的微妙之处,以及在信息时代,战略话语权争夺的真实战场。这本书能否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中国与美国在军事战略层面的互动逻辑,以及这背后牵动的全球安全格局,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其中内容的强烈好奇。戴旭,作为中国军事战略界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分析总是带着鲜明的中国视角和深刻的战略洞察力。而“美军‘中国通’”,这暗示着书中邀请了那些真正深入理解中国军事、政治、文化肌理的美国军事专业人士。我非常期待,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智慧和视角碰撞在一起时,会产生怎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他们是否会就“印太战略”展开一次深入的剖析,探讨其背后的战略逻辑和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抑或是,他们会对网络战、信息战在未来冲突中的地位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解读?这本书是否能揭示出,在国际战略博弈的棋盘上,双方是如何思考、如何布局的?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观察大国关系的全新维度,帮助我们理解,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稳定与冲突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理解,去认识当今世界最核心的战略对话。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战略思维,是理解其国际行为的关键。而《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这种深度对话的强烈兴趣。戴旭将军的观点,往往大胆而富有前瞻性,他敢于挑战传统的战略理论,并以一种独特的中国视角来解读国际军事动态。而“美军‘中国通’”,这些在西方军事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无论是基于严谨的研究还是长期的实践经验,都可能提供一种独特的、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视角。我迫切想知道,当这些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思想者坐在一起,他们会就哪些最核心、最敏感的战略问题展开对话?他们是否会探讨人工智能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抑或是网络空间的安全挑战?又或者,他们会深入分析太空领域日益紧张的战略竞争,以及各自为此做出的准备?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出,在冰冷的战略推演背后,更多的是人类智慧的较量和对未来走向的探索。它是否能够让我们洞察到,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安全格局中,大国之间如何避免误判,如何管控分歧,以及如何构建一种更为稳定的国际秩序,这一点让我尤为期待。
评分读到《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这个书名,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思想的盛宴。戴旭,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国家安全和战略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言论总是能够激发人们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广泛讨论。而“美军‘中国通’”,这代表着一群能够从西方视角,以专业军事素养,去解读和评估中国战略意图的专家。这场“对话”本身就极具看点。我非常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他们会聚焦于哪些最具有争议性、最能触及当前国际局势核心的问题?是关于台湾海峡的潜在冲突,还是关于南海的战略态势?又或者,他们会深入探讨经济与军事战略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科技发展如何重塑战争形态?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双重视角”,让我们同时看到中国和美国在战略问题上的考量,以及这些考量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期待它能够打破信息壁垒,呈现一场高水平的战略思想交流,从而帮助我们更理性、更清晰地认识当前复杂的全球安全环境。
评分终于等来了,好书值得分享!
评分京东物流挺快的,给个赞!
评分好好好好好吧好吧好吧聊了几句过来看看
评分?(??????????????)? 好厉害
评分纸厚墨糙,字大如斗,看着十分不舒服。
评分国防大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戴旭与美国中国通的战略对话,戴旭著。
评分内容值得看,很有思想和深度
评分快递速度蛮快的,内容也不错,不过印刷质量真是让人不敢恭维,非常一般
评分书已收到!研读戴旭老师的书真的没的说啊!太好了!出一本买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