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地观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 [Earth Observation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 review of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for Tracking Progress towards the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基于对地观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 [Earth Observation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 review of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for Tracking Progress towards the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 编,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译
图书标签:
  • 生物多样性
  • 对地观测
  • 遥感
  • Aichi生物多样性目标
  • 生态监测
  • 环境科学
  • 地球科学
  • 保护生物学
  • 空间技术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1124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381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arth Observation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 review of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for Tracking Progre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于对地观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主要介绍遥感在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机遇、国家经验、限制和挑战。包括3大部分:第1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可使用的遥感产品及其应用情况和限制,采用信号灯系统对遥感数据在爱知目标中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第2部分对已经应用遥感数据的国家案例进行了介绍和讨论;第3部分描述了遥感指标的限制因素和主要挑战,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目录

执行摘要
1.背景资料
2.报告的目标与结构
3.报告结论
4.重要信息
1 介绍
1.1 背景和目的
1.2 范围与定义
1.3 方法
1.4 本书结构
2 遥感技术在爱知目标监测中的机遇
2.1 综述
2.2 评价目标
3 国家经验教训
3.1 遥感监测工具:澳大利亚火灾监测
3.2 免费开放获取数据的效益:巴西案例
3.3 遥感在加拿大保护区域的应用
3.4 遥感数据在南非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创建中的应用
3.4.1 局限性
3.4.2 时空分辨率
3.4.3 建立指标的补充信息
3.4.4 未来优先级
3.5 集成遥感和野外观测的日本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J-BON)
4 限制与挑战
4.1 什么限制了遥感在发展指标中的使用
4.1.1 数据采集成本与数据访问策略
4.1.2 数据访问:互联网搜索系统
4.1.3 处理需求
4.1.4 产品研发水平:需要更多“派生”产品
4.1.5 在发展指标中使用E0数据的能力
4.1.6 有效的数据验证策略
4.1.7 空间分辨率及空间尺度不足
4.1.8 长时间重访周期与短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
4.1.9 国家与国际尺度的协调方法与数据收集
4.1.10 云覆盖
4.1.11 遥感在陆生生态系统的特殊局限性
4.1.12 遥感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特殊限制
4.1.13 遥感在潮间带地区的特殊限制
4.2 构建遥感指标的关键性挑战
4.2.1 知识传播与能力构建
4.2.2 产品精度
4.2.3 长期连续性观测的不确定性
4.2.4 Eo团体、生物多样性研究者与决策者之间的对话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首字母缩写列表
附录1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遥感基础
1.1 什么是遥感
1.2 关于遥感监测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及其适用性综述
1.2.1 被动遥感
1.2.2 主动遥感
1.3 如何使用遥感监测生物多样性
1.3.1 直接测量个体和种群
1.3.2 间接测量生物多样性
1.4 从遥感数据发展生物多样性指标
1.5 为什么使用遥感监测生物多样性
1.5.1 传统原位方法
1.5.2 遥感
附录2 遥感/对地观测产品综述
2.1 对地观测产品用于监测生物多样性
2.1.1 基于地面的业务化E0产品
2.1.2 业务化的海洋EO产品
2.1.3 EO产品用于污染监测
附录3 公约背景下新兴的遥感应用
3.1 近实时遥感监视
3.2 污染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3 入侵植物物种入侵范围的监测
3.4 管理效果和建立有效生态保护区网络的评估
3.5 利用陆地和海洋哺乳动物作为传感器搭载平台
3.6 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和气候变化
3.7 无人机进行生态系统监测(uAVS)
附录4 数据库、遥感传感器、目标和指标的详细描述
附录5 遥感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相对成本
5.1 数据产品
5.2 数据分析
5.3 数据验证
5.4 其他花费
5.4.1 硬件与软件花费
5.4.2 培训与支持花费
5.4.3 EO数据产品所需时间与数量

精彩书摘

  《基于对地观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
  4.1.3处理需求
  假设已经找到合适的数据集,在使用该数据之前常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如影像配准、地形校正、正射校正和大气校正。这些预处理工作最好均能被系统自动地完成,从而产生可以使用的EO产品。更多标准化的方法如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GMES)的快速追踪服务,使得以EO为基础的分析可提高终端用户团体的成本效益和效率(Infoterra,2007)。联合研究中心(JRC)数字化自然保护区观测站(DOPA)的网络服务自动收集并预处理遥感影像以提供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信息(Duboiseta1.,2011)。GFW监测系统2.0也包含了一系列预处理步骤并通过Landsat影像产生一致的森林砍伐信息,尽管在编制本报告的时候该系统还未被发表,它仍处于开发阶段。总之,数字影像收集处理系统的需求正在被得到满足。
  4.1.4产品研发水平:需要更多“派生”
  产品
  对原始卫星影像的研发水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非专业人员来说派生的地理学参数,如植被指数,常比原始遥感数据更有用(Leidnereta1.,2012),但是许多系统只提供诸如反射率和辐射产品的微加工数据集。NASA使用的哥白尼全球土地服务及类似系统,如分布式数据中心群(DAACs),通过由卫星影像生产的可用且免费的地球物理及生物物理产品以增强终端用户的使用能力。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带宽和网速的限制将阻碍数据访问及EO数据的使用(Royeta1.,2010)。
  4.1.5在发展指标中使用EO数据的能力
  普遍认为,生物多样性专家缺乏对遥感技术的认知,限制了使用遥感数据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计算指标(Leidnereta1.,2012)。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使用遥感信息就是寻求更高运算能力和先进的EO产品,但是遥感数据集通常有其特殊的格式,这使得数据无法被立即使用,需要经过技术培训的专门工具才能进行分析处理(有时还需要非常专业的培训,如为LiDAR及高光谱数据)。同时,这些工具非常昂贵,因此对开源软件的呼吁越来越高(Leidneretal.,2012)。
  通常,原始遥感数据计算指标需要有使用遥感数据、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挑战。更多分析数据和加工成本详见附录5。针对用户在区域或国家尺度上的需求提供专家意见是很有益的,例如与加拿大遥感中心(CCRS)的合作。
  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遥感数据都难以获取与使用,而且目前增加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己成为一种趋势。其中一个例子是TerraLook2,免费提供地理配准后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jpeg影像,并提供一个简单、直观地进行各种处理的工具集。如果不是复杂的数值处理,Terra Lookimages与USGS提供的Landsat Look产品一样将易于发现和适用于许多应用。另一个例子是RapidLandCoverMapper3,它是一个可以提供非常简单的测绘、量化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工具。
  ……

前言/序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为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先后建立了400多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了国土面积的14%,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划定了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3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己成为全社会共识。
  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因其宏观性、快速性和可重复性,在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1997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就得到倡导,提出“要扩展遥感在土、水、植被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方面的调查、监测、分析、决策支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充分应用国内外卫星数据资源,以秦岭、大巴山、西双版纳、大兴安岭、鄱阳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试点,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重要物种生境及人类活动干扰状况的遥感监测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刚刚起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在2014年出版了报告,可在网站上公开获取,下载地址为:http://www.cbd.inUdoc/publications/cbd-ts-72-en.pdf。该技术报告详细论述了生物多样性遥感观测指标以及在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2010年在日本爱知县召开的第10次缔约方会议上通过的多样性目标)中的应用情况,强调生物多样性遥感工作需要生物多样性学者和遥感学者的密切合作,对我国生物多样性遥感应用工作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本报告主要介绍遥感在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机遇、国家经验、限制和挑战。包括3大部分:第1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可使用的遥感产品及其应用情况和限制,采用信号灯系统对遥感数据在爱知目标中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第2部分对已经应用遥感数据的国家案例进行了介绍和讨论;第3部分描述了遥感指标的限制因素和主要挑战,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书经秘书处公约出版社同意和授权,由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组织翻译和出版,中国科学院大学徐超昊、刘春蕾、华中农业大学郝弘睿参与了翻译工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的大力支持,感谢Kata Koppel女士、孟菡博士、张文国处长、刘玉平处长、蔡蕾处长、蔡立杰先生、常江博士、徐宪立研究员、李俊生研究员、宋金玲副教授等领导和专家给予的帮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个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不同,但字数要求较高的图书简介。 --- 书名: 《光影交织:十九世纪欧洲小镇的日常与变革》 作者: 艾伦·F·马克斯韦尔 译者: 李文静 出版信息: 启明文库·人文系列 页数: 780页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光影交织:十九世纪欧洲小镇的日常与变革》 是一部深刻而细致的历史社会学著作,它将目光从宏大的国家叙事和都会的工业革命中心,转向了欧洲大陆上那些沉默而关键的地理单元——拥有五千到两万人口的中小型城镇。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究在十九世纪这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传统农业社会结构是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政治思潮渗透以及技术革新(如铁路建设和电报普及)的合力作用下,缓慢而痛苦地重塑自身的。 马克斯韦尔教授以其扎实的档案功底和精妙的叙事技巧,选取了涵盖法国东部、德意志邦国腹地以及英格兰中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镇作为研究范本。他并非简单地描绘“过去的美好时光”,而是旨在揭示变革的复杂性、不均衡性以及普通民众在面对历史洪流时的适应与抗争。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固守的肌理——传统生活的韧性(1815-1848) 本部分聚焦于复辟时期与“七月王朝”背景下,小镇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与文化习俗。作者深入分析了地方精英(如地主、教士和资深行会师傅)如何通过宗族关系、宗教权威和土地分配维持着一种看似静止的秩序。此处详尽考察了集市贸易的运作机制、家庭手工业的微观生态,以及民间节庆在维护社区认同中的核心作用。马克斯韦尔强调,在这一时期,时间感仍然是周期性的、与农时紧密相关的,个体身份的高度确定性构成了抵抗外部冲击的强大内在防御。然而,他也敏锐地捕捉到,随着拿破仑战争后的军事动员和对外界信息的有限接触,裂痕已然出现。 第二部分:铁轨的阴影与光芒——交通革命的渗透(1848-1870) 随着铁路的铺设,小镇的地理边界和时间观念遭受了根本性的冲击。本章是全书的转折点,集中探讨了交通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经济的供需平衡。铁路不仅带来了廉价的外部商品,威胁了本土手工业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加速了信息和人员的流动。作者通过分析邮政记录和地方报纸的订阅数据,展示了外部政治事件(如1848年革命)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抵达这些“内陆飞地”的。地方政治权力开始向技术官僚和新兴的铁路官员倾斜,传统中产阶级的地位受到挑战。马克斯韦尔细致对比了那些位于主干线上的城镇与被边缘化的“沉寂之镇”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揭示了早期现代化的地理不平等。 第三部分:身份的重塑与公共空间的失语(1870-1890) 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和第三共和国的巩固,将民族主义和义务教育制度强力推向地方。本部分着重研究了国家化进程对小镇文化身份的侵蚀。义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国家价值观的灌输,它系统性地削弱了教会和家族对下一代思想的控制。同时,小镇原有的公共空间——教堂广场、公会大厅——逐渐被现代化的市政厅、火车站和公共图书馆所取代。作者通过对地方议会辩论记录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围绕自来水系统、煤气照明和城市规划产生的激烈冲突,这些冲突本质上是旧有社会等级与新兴效率原则之间的较量。 第四部分:光与影的混响——进入二十世纪的过渡(1890-1914)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二十世纪初,小镇如何挣扎着融入一个被电报、电话和大众消费主义定义的新世界。随着电力和电话开始在少数富裕家庭中普及,社会分化以新的形态显现。家庭内部的代际冲突加剧,青年一代对都市文化的向往与保守的父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特别关注了“休闲”概念的诞生——从传统的宗教节日转向受监管的体育俱乐部和歌剧院访问。最终,本书以小镇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动员能力作结,并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这种动员的效率,恰恰是过去一百年国家干预、技术标准化和身份重塑的必然产物,它既是现代化的胜利,也是地方独特性终结的挽歌。 本书特色: 《光影交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史料支撑和跨国比较的研究视角,更在于其对“微观历史”的深刻洞察。马克斯韦尔成功地将社会学理论、空间分析与扎实的文献研究融为一体,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可触及又充满张力的十九世纪欧洲非都市景观。它提供了一套理解现代性如何渗透和颠覆传统生活的、极其精妙的分析工具。这部著作是研究欧洲社会史、城市化进程及现代性构建的学者和学生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副标题,"A review of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for Tracking Progress towards the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我脑海中浮现出它会是一本极具前瞻性的学术著作。我猜想,它很可能首先会系统地梳理当前已有的、基于对地观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这可能包括对不同传感器类型、数据处理算法以及模型应用的详细评述,旨在为读者勾勒出现状的全景图。我会期待书中能够辨析不同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比如哪些技术更适用于大规模区域的宏观监测,哪些又更擅长精细化的物种识别或栖息地分析。更重要的是,"Future Opportunities" 这个词语暗示了它不会止步于现状的描述,而是会大胆展望未来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新兴的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遥感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将如何改变未来的监测范式,以及新的观测平台(例如低轨道卫星星座、超光谱成像技术)可能带来的突破。同时,考虑到它与"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的关联,我期待它能深入分析这些目标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地观测如何能更有效地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以及环保工作者理解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像一本关于如何用“太空之眼”观察地球生命脉动的科普指南,但副标题中的“Review”和“Targets”又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更深的学术价值。我设想,这本书的开篇可能会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性,以及传统监测方法的不足,从而引出对地观测技术的必要性。随后,它可能会详细介绍几种主流的对地观测技术,例如,从光学遥感卫星捕捉的地表植被指数,到SAR卫星探测的地表形变,再到LiDAR技术测量森林结构。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解释如何从这些复杂的数据中提取出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关键信息,比如物种分布、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等等。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处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遥感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同时,副标题中提到的“Tracking Progress towards the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如何利用技术服务于全球性的保护议程。我希望书中能对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并详细阐述对地观测在评估这些目标达成度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在这个方向上可能出现的创新性应用,甚至可能是对现有监测策略的优化建议。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了好奇,"基于对地观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听起来就有一种高科技感。我对这个领域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了解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这本书似乎正好填补了我在这个方向上的知识空白。我设想它会详细介绍各种对地观测技术,比如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等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应用到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不知道它会不会讲到如何从遥感图像中识别不同的植被类型,或者如何监测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甚至是如何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案例研究,比如某个特定地区或某种濒危物种的监测过程,这样能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而且,"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这个词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很宏大,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是与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紧密相连。我好奇它会如何分析这些目标,以及对地观测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洞见,让我对接下来的研究和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

评分

这部著作的标题“基于对地观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现代科学最前沿的应用领域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漂浮在太空或翱翔于天空的“眼睛”,是如何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理解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书中很可能包含了对各种对地观测技术的详尽介绍,从广为人知的卫星遥感,到新兴的无人机载传感器,再到可能更专业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我希望能深入了解这些技术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利用多光谱或高光谱数据来区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或者如何通过热成像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的行为模式。此外,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探讨数据分析和建模的重要性,因为我明白,仅仅收集数据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中提取有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副标题中“A review of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for Tracking Progress towards the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它不只是技术的罗列,更是对当前生物多样性监测现状的全面回顾,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我渴望知道,这些对地观测技术能否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评估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的进展,甚至预测未来的保护趋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基于对地观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给我一种既宏大又具体的印象。我猜测,它应该会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看见”地球生命多样性的窗口。从读者的角度,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究竟哪些“对地观测”技术是目前最主流、最有效的。这是否包括那些在太空中运行的精密仪器,它们如何捕捉到地表细微的生态变化?或者,它会关注更贴近地面的技术,比如无人机搭载的各种传感器,它们在局部区域的监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尽的案例,展示这些技术是如何被“驯服”的,如何从海量的原始数据中提取出真正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信息。也许会介绍如何通过分析植被覆盖度来评估森林的健康状况,或者如何通过识别特定动物的栖息地模式来推断它们的数量变化。而副标题中关于“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的部分,则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如何将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指南。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分析这些宏伟目标,以及对地观测技术能否为我们提供更精准、更及时的信息,帮助我们评估这些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指导未来的保护行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