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基于财政政治学的历史重撰》为配合“中国财政史”教学而写作,其宗旨在于从政治视角重撰一本新型的教材。本教材的特色在于,不再将财政学视为经济学的分支,而让财政学回归到政治学学科中去,抓住财政作为重要的国家治理工具这一根本,着力于运用政治学理论框架来梳理和解释丰富的中国财政史料,总结中国财政发展的规律。通过将财政思想演变与财政制度实践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本教材阐述了财政制度的源、流、变,说明了历目前的财政经验及其与政治实践的关系,并揭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在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 刘守刚 编著 刘守刚,男,1971年生,江苏建湖人。2000年、2004年分别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史专业毕业,分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与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从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1年起至今,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财政史、财政思想史与财政政治学。已出版《中国公共生产探源与政策选择》《西方立宪主义的历史基础》《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家财帝国及其现代转型》等专著,以及研究生教材《财政经典文献九讲》,并在《管理世界》《财经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中国财政史十六讲》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古代官僚体系、国家机器运转的画面。财政,在古代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收支问题,它与政治、军事、社会稳定乃至文化观念都息息相关。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财政历史梳理得井井有条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各个朝代财政制度的核心理念和政策工具。例如,秦汉时期的“租赋”制度是如何奠定基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田制”和“荫户”制度又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唐朝的“两税法”是否真的如传说般是财政史上的重大革新?宋朝在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时,是如何通过“厢贷”等方式来缓解财政困境的?明朝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又意味着什么?清朝的“乾嘉盛世”和后来的“财政危机”之间是如何衔接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分析这些制度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实际运作效果,甚至包括那些因为财政问题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历史事件,例如安史之乱、黄巾起义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把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机制的钥匙。
评分初次翻开《中国财政史十六讲》,就被其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国家如何运作、财政支出如何分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大国,其财政体系的演变想必充满了故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财政制度的方方面面,我想象着那些在朝堂之上,围绕着国库收支、赋税征收、货币发行而进行的种种博弈与决策,一定是波澜壮阔。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朝代的财政特点,例如唐朝的租庸调制是如何运作,宋朝的“市易法”是否真的带来了繁荣,明朝“一条鞭法”的推行又遭遇了怎样的阻力,清朝的“国库空虚”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原因。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某个时期因为财政问题引发的民间起义,或者某个著名官员如何巧妙地化解财政危机。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政策条文的堆砌,更应该是历史人物的命运、社会经济的变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动画卷。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以及财政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最终形成一个更为宏观和系统的历史认知。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财政史十六讲》这本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闪现出各种关于“古代水利工程、国家项目与财政投入”的画面。一个庞大的国家,其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工程往往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专门探讨中国历代王朝在大型工程项目上的财政投入情况。例如,秦朝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汉朝修筑的鸿沟,唐朝的运河系统,以及明清时期对黄河、长江的治理,这些举世闻名的大型工程,究竟消耗了国家多少财政资源?它们又是如何筹措到这些巨额资金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案例分析,来展示国家如何通过财政手段来推动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这些工程的建设又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和军事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也想知道,财政投入的规模和效率,是如何影响这些工程的最终成败的?又或者,那些因为财政问题而半途而废的大型项目,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教训?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深入了解“国家力量”在财政支持下如何塑造物质文明的宝贵机会。
评分《中国财政史十六讲》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包含的丰富案例。财政史,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关于资源分配、财富积累和权力运行的宏大叙事。我一直对那些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比如桑弘羊、王安石、张居正等等,是如何通过财政手段来巩固权力、改革国家,甚至改变历史走向感到着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历史人物在财政领域所做的努力和他们面临的挑战。例如,桑弘羊推行的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在当时是如何被理解的?它又对汉朝的财政收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等,虽然备受争议,但它们在财政上的考量是什么?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又如何试图解决明朝晚期财政上的诸多弊病?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背景介绍,详细阐述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此外,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涉及到一些宏观的财政分析,比如不同朝代的财政收入结构是怎样的?财政支出又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财政收入与国家军事实力、社会稳定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经济智慧和政治策略的旅程。
评分《中国财政史十六讲》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经济的学问,更是一部关于社会变迁和国家治理的百科全书。财政,作为国家机器运转的血液,其运作的效率和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中国历代财政制度的演进轨迹的。比如,古代的赋税制度是如何从简单的物品税演变为货币税的?土地作为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税收是如何随着土地所有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不同朝代的税收政策,例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宋朝的“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以及清朝的“摊丁入亩”等,并深入剖析这些政策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各阶层产生的不同影响。我更想了解,当国家财政出现危机时,通常会采取哪些措施?是增加赋税,还是发行货币,或者是开源节流?这些措施又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后果?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权力运作的绝佳机会。
评分拿到《中国财政史十六讲》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与“钱”相关的历史场景。从古代的铜钱、白银,到近代的纸币、金圆券,货币的变迁本身就是财政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系统地梳理中国历代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财政政策。例如,唐朝开元盛世的货币是如何制造和管理的?宋朝的“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如何诞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问题?明朝的“大明宝钞”为何最终走向失败?清朝的金、银、铜钱的兑换比例又是如何确定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这些货币政策背后的财政考量,以及它们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货币与财政政策的互动关系。例如,政府是如何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来调节财政收入的?又或者,通货膨胀和恶性贬值是如何拖垮一个王朝的财政体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那些与货币和财政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评分《中国财政史十六讲》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觉得内容非常丰富和宏大。我一直对“国家”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演变非常感兴趣,而财政无疑是国家存在的基石。没有有效的财政制度,国家就无法维持军队、修建水利、进行行政管理。因此,研究中国的财政史,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形态的演进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尽地讲述历代王朝是如何筹集财政收入的,比如土地税、人头税、商业税、盐铁专卖等,以及这些税收制度在不同时期是如何变化的。同时,我也想了解国家会将这些收入用到哪里去?是用于对外战争的开销,还是用于国内的民生建设,抑或是满足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财政制度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比如,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如何影响商业阶层的兴起的,而土地兼并又是如何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跨越时空的比较分析,例如,古代的财政制度与近现代的财政制度在核心理念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又或者,中国古代的财政困境与当今某些国家的财政挑战之间是否存在共通之处?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中国财政史框架,理解财政如何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以及它对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怎样的启示意义。
评分《中国财政史十六讲》这本书,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关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济逻辑”的宏伟画卷。财政,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连。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财政制度的变迁,是如何反映和推动了中国政治和经济模式的转型。例如,古代的“大一统”王朝是如何通过统一的财政制度来巩固其统治的?科举制度的建立,对财政收入和支出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分析不同朝代财政制度的特点,比如从唐朝的租庸调制到宋朝的市易法,再到明朝的一条鞭法,这些制度的演进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思想和治理逻辑?同时,我也想知道,当国家的财政出现危机时,统治者通常会采取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又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反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试图构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的。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财政史十六讲》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其中可能包含的关于“战争与财政”的丰富内容。历史上的战争,往往是国家财政压力的最大来源。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系统地分析中国历代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财政支出情况,以及他们是如何筹集和动员财政资源的。例如,汉武帝时期为了北击匈奴,是如何进行财政动员的?唐朝与吐蕃、突厥等国的战争,对财政造成了多大的负担?宋朝在面对辽、金、元等北方民族的军事压力时,财政状况又是怎样的?清朝的几次对外战争,例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财政体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数字和案例,来展示战争对国家财政的影响,以及国家在战争时期所采取的各种财政应对策略。我也想知道,财政的强弱是否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又或者,过度依赖财政扩张是否会引发社会危机,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入理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真实含义,以及财政在国家存亡中的关键作用的体验。
评分拿到《中国财政史十六讲》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应该是一部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对历史,尤其是经济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财政史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的书名“十六讲”似乎预示着它会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复杂的财政历史分解成十六个相对独立的章节,这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设想,每一讲都应该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一个重要的财政制度,比如古代的土地税、盐税、铁税,近代的关税、漕运,甚至是中国共产党的财政史。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不同时期财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例如,从之前的朝代继承下来的财政制度,在新的朝代是如何被改革、创新或者废弃的?另外,书中是否会分析财政收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比如,农业的丰歉对税收的影响,商业的繁荣又如何刺激财政收入的增长?我还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史料引用和学术考证,这样才能让读者信服其论述的可靠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跳出浅显的历史叙述,深入理解国家机器运转背后的经济逻辑,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